(27—97)
王充,字仲仁,上虞人。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祖上曾因军功受封,后失封爵以农桑为业。王充从小聪明好学,六岁开始识字,八岁进书馆读书授以《论语》、《尚书》,不久被送到洛阳太学深造,师事大儒班彪。因家贫缺少书籍,乃常到洛阳街巷书摊览读,其博览好学,过目能诵,并通百家学说,不拘守一家之言与寻章摘句末节。但仍因家庭贫困而不能进入仕途。只能回乡教书为业。以后被任为郡功曹、治中等小官,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其才学,“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再度出仕,任扬州治中,由于王充生性清高,又办事认真,更不愿与世俗、官僚同流合污而称病辞职。以后多年闭门谢客,拒绝应酬。“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著刀笔”,潜心著述。他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为特征的汉儒思想,反对把儒家的经典变成教条,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为否定富贵贫贱和智贤愚蠢的关系,极力反对当时谶纬迷信等官方的神学体系。
晚年在“贫无供养”情况下,仍勤奋著述,笔耕不辍。其主要作品留存于今的有《论衡》。另有《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但皆佚。
《自纪篇》云:“论衡者,论之平也。”“上自黄唐,下臻秦汉而来,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评该。”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伦理、天文、生物等各个方面。文笔朴直、语言通畅,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的哲理散文集。曾被美国、苏联科学家译成英、俄文出版。
有“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之誉。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程荣校本。今本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刘盼遂注《论衡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