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1884:)
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梅阉,号憨寮、无闷。会稽(今绍兴)人。清篆刻家、书画家。少时苦学,咸丰九年(1859年)以第三名考中举人,后赴江西,主修《江西通志》,曾任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县县令,颇有政绩,后半生主要从事文学艺术,于诗、古文、辞书、篆刻无所不能。治学严谨,力戒空言,善训诂,究经学,其书画篆刻上成绩尤大,他初师丁敬,继学邓石如,取法秦汉,自成一家,又糅合“浙派”、“皖派”之长,开拓创新。书法兼行草、魏碑各体,别有风味。画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及山水人物。笔墨酣畅,色彩浓丽。在篆刻中将钱币、镜铭、碑版造像等文字的体势笔意入印,浑厚闲静,独树一帜,开辟了篆刻新天地。并将篆刻、书法、绘画三者之技融成一体,即善于运用书法入画,又通书画之法,于刻印。对后世影响极大。著作有《勇庐闲话》、《六朝别字记》、《章安杂说》、《补环宇访碑录》及《二金碟堂印谱》等,并辑刻《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另收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料。
相关链接“书法碑刻的品评”赵之谦认为品评书法艺术的优劣,一为视其是否充满书卷气息;二为是否天真率意。他认为:“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身。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他认为学书者达到最高境界之法是:“求仙有内外功,学书亦有之。内功读书,外功画圈。”他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出学习碑刻“三要”:一要“耐看”:六朝石刻,妙在耐看;二要不拘泥于前人之说,有自身审美眼光;三要博取,不囿于一碑一帖,要既“调剂汉晋”,又“度越唐宋”。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一五》中,提出书法风格“尽境皆同始境”说,并以此阐述书法艺术中“野”与“拙”的关系。他指出,“拙乃笔墨尽境”,“拙中具一切幻界”。“野可顷刻成就,拙则须历尽一切境界,然后解悟。野是顿,拙是渐”。
他以“争”与“让”两字概括古今书法风格特征,指出:“古人书争,今人书让”。“争”字道出古代书法的无限妙处,而“让”字则批评了今人书风缺乏气魄与力量。
““二金蝶堂””赵之谦出生在绍兴城内大坊口,大坊口赵氏是明代由嵊县迁入。
大坊口赵氏传到第七代,出了个著名的孝子赵万全。赵万全未到周岁时,父亲外出游学,一直没有回来,母亲常常愁云满面。赵万全20岁时离家外出去找。时逢明末清初,社会不安定。他花了7年时间,走了lO个省份,最后在山西大同附近,遇到他父亲的学生张文义,才知道他父亲早已去世。他们来到一窀所,启开棺木,有二金蝶飞入赵万全怀中,当地人都感到奇异,一直传说好久。赵万全背了其父骸骨回到家乡,重新安葬。此事带有传说色彩。但被张岱编入《越中三不朽图传赞》,雍正时,赵万全又得到朝廷的旌表,赵家因此建了孝子祠,地址就在今鲁迅路西端严家潭,雍正《浙江通志》、道光《会稽县志稿》以及后来的《清史稿》
都有赵万全的事迹。这件事对赵之谦的一生产生深刻影响,他刻了多颗“二金蝶堂”的印章,他生前的印谱名称就用“二金蝶堂”,他的书信集也称为《二金蝶堂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