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字恪士,号觚庵,山阴(今绍兴)人。明清知名于诗界、教育界、政界。曾一度担任厘捐总局局长。甲午战争时,曾协助唐景崧据守台湾。
光绪进士,授庶吉士,后署赣南道。戊戌变法时,积极支持康、梁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变法失败后,任南京江南陆军水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次年署甘肃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为中华民国肃政史,江苏候补道,不久病归故里。善诗,撰有《觚庵集》。
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其他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陈春澜(1837—1919)
陈春澜,名渭,字文江,上虞人。生于农家。稍长随父为农,后随四叔赴汉口学做生意,不久转上海,进一家外国商行当差,渐渐熟谙经商之道,同时还掌握了常用外语。不久独攒经商收人,自立门户,创业经商,主要以经营皮毛为主,销往东北、华北、江浙等地历二十年,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光绪二十年(1894年)激流勇退,把上海汉口等地商号、股董分赠侄儿,自己返乡闲住,热心公益事业。鉴于幼年失学之苦,多次资助教育事业。光绪九年(1883年),上虞开办算学堂,经费全赖其接济。二十六年,首捐县校开办经费。次年,又捐款资助府校。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横山春晖学堂。民国初年省教育会成立,募建会所,慨捐银万元。八年(1919年),捐银20万元,在春晖学堂基础上续办中学。时年已八十三,未见其成而卒。
次年,董事会推经亨颐为首任校长,继续筹划,以横山地僻,建校于白马湖,即令之春晖中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起,曾捐款上百万元用以赈济东北灾民,修筑曹娥江堤,清政府曾多次给予嘉奖,陈均辞谢不受。
几年下来,学了点英文,还省吃俭用存了300两银子。有一天,他却把这300两白花花的银子拱手给了一个洋人。那洋人几天来一直在外白渡桥上讨钱,地上摆着一张纸,说自己是某洋行大班,但生意失败,想回国重整旗鼓,不知道哪位好心人肯借300两银子,3年后加倍奉还云云。围观的人众多,但多是看热闹的,纷纷咂着嘴说这分明就是一洋骗子。可陈春澜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助这洋人渡过难关。
3年后,这位洋人杀回上海的时候,同时也给陈春澜带来了整整4船呢绒。好似“一诺千金”的故事再度上演。而陈春澜也靠着这批货大发特发,同时也赚取到了洋人圈内的极好口碑。当时,若是有中国商人向洋人借款,只要“mister陈”同意担保,便无往不利。
丁谦(1843—1919)
丁谦,字益甫,嵊县人。近代地理学家。十七岁人县学,同治四年(1865年)以仁和籍应乡试中举人。后长期任汤溪县(今属浙江金华)、象山县教谕。中法战争期间,因倡办团练,加强海防有功,受赏五品衔,擢处州府(今浙江丽水)教授,以年老未往。晚年在家闭门谢客潜心著述,从事学术研究,兼攻金石。在象山任职期间,多在“蓬莱轩”著书,著有《蓬莱轩舆地学丛书》六十九卷,这是考证我国汉至明历代边疆地理和西域地理的著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另著有《宋谢灵运山居赋补注》、《水经注正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