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
沈铭昌,原名永昌,字冕士,绍兴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曾充任四川宜州知州,后以道员调任两江总督署文案,曾任天津海关道、长芦盐运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任直隶都督府秘书长、河南都督府秘书长、豫东观察使。1913年至1916年任山西省省长,1917年任北京政府内务部次长、财政部次长。次年参与洪宪帝制活动,被任为政事党大典筹备处总务科主任。
帝制取消后,任山东省省长。
学生们决定不解散请愿队伍,请愿队伍也骤增为5000多人。沈铭昌再派唐柯三去交涉,同时对请愿群众表示,本人宁可牺牲省长职位,决不屈从日本人。沈的讲话赢得群众热烈而长久的掌声。
第二天早晨5时,王志谦回到同学们中间。但此后,济南市民仍不断遭到一些日本暴徒的示威和挑衅。
北京政府怕山东闹出麻烦,于7月25日宣布济南戒严,并以屈映光署山东省长,撤换了沈铭昌。
吴善庆(1872—1922)
吴善庆,字善卿,绍兴柯桥州山人。出身贫苦,14岁去沪谋生,在咸康公司和礼和洋行学徒,因勤勉机灵,深得中外老板的赏识与信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自办公和来公司,经营颜料,因管理有方,生意蒸蒸日上。
1912年,东渡日本研究颜料配方技术。回国后,创立振新染织厂于沪南,后又与他人在郑州等地设立纺织公司、棉纱厂、油漆厂、花边厂等数十家企业,资财日厚,声誉日隆。因有感于幼年无力求学之苦,1914年,出资10万银元,在州山兴建善庆学校,免费吸收当地贫苦子弟入学,并介绍毕业生中品学兼优者到上海工作。为方便学生和一——乡民,出资在州山乡造桥两座,一名“伦敦”,一名“鉴亭”。他对赈灾、施医舍药、掩骼埋尸等无不慷慨捐助。
晚年在沪创办原生、豫丰、华丰、正泰等纱厂。为发展浙江商务,建议开发三门湾,亲赴三门考察,积劳成疾,于1922年2月病逝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