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34700000050

第50章 蔡锷的政治思想及其演变(5)

蔡锷拥护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帝制,特别强调宪法的作用。他对民主宪政充满了真诚的向往,认为近百年来,为一切政治之原动,而国制组织之根本者,则立宪制度是也。”因此,他主张制定宪法以指导国家建设,使各项事宜皆取决公论、顺乎民意。他视宪法为国家之根本,称“国宪之立,系以三权,共和之邦,主权在民”,强调必须维护宪法之威严、法律之信用。他在《讨袁檄文》中历数袁世凯罪状,其中有云:“袁为元首,尤宜凛遵,乃受事未几,即不依法定程序,滥用政府威严,诬杀建国勋人张振武,使法律信用,失其效能,国宪随以动摇,政本因而销铄。”在反袁护国战争接近尾声时,蔡锷致电国务院,倡遵临时约法,速召集国会,他认为百政待决于国会,亟宜克期召集。”

但有的论者认为蔡锷对护国运动的领导,主要是军事上的领导,而不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作为一个军事家,蔡锷在军事上更有建树,这是很自然的。蔡锷坚决反对帝制、拥护民主共和,并亲率护国军,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鲜明地体现出其民主共和思想的实践特征。蔡锷领导反袁护国的伟大实践无疑是其民主共和思想的最好见证。而且,军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思想、政治路线上的可靠保证。应该说,蔡锷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作用,与其军事上的领导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不容低估的。

综上所述,蔡锷在用武器对帝制进行批判的同时,也用批判的武器,对帝制思想宣战。蔡锷的反复辟思想包含着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无情批判,又包含着对民主立宪制度的真诚拥护,反映其对政治现代化思想的自觉追求。蔡锷为“再造共和”而出生入死,最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推动历史进程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值得我们后人永远记取。

蔡锷身处清末民初的历史大变动时代,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蔡锷个人的知识修养、认知水平、性格特征和经验阅历的制约和影响,其政治思想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爱国主义是其政治思想的主流和归宿。蔡锷一生皆以救亡图强为己任,爱国主义是其最真诚的政治理念。把握爱国主义这一点,是理解蔡锷一生所作所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出发点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热血沸腾,纷纷起而谋救亡之法,“或主张变法之议,或吹煽开民智之说,或立危词以警国民之心,或故自尊大以鼓舞国民之志。未几而薄海内外,风靡响应,皆惧为亡国之民,皆耻为丧家之狗。”举国上下汇成一股轰轰烈烈的爱国浪潮。在爱国主义思潮的启迪下,蔡锷追随时代前进步伐,孜孜以谋国家出路。

蔡锷认为“国也者,名词之综合而兼抽像者也。说其义,既更仆不能尽,而民之于国也,则犹鱼之于水,人之于气,视之而弗见,听之而不闻,日用而不知者也。”将“爱国”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他称“以我四百余州之土地,五百兆众之人民,势利社会,国体精神,一切授人以包办,任人以奴肉,而我主人全家父子兄弟,犹然日日醋嬉寄傲于水深火热,炮烟弹雨之上,则诚不喻其何衷,而实痛其无睹”,号召国人迅速觉醒,群策群力,以排除大难、挽回国运。在《爱国公债演说词》中,他认为广国家有急难,国民漠不相关,任其沦丧,任人宰割,受亡国灭种之惨祸,永沉沦于地狱,是谓之凉血动物。”

蔡锷始终坚持“国家至上”、凡事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始终坚持“以国家之乐利,人民之幸福为旨归,个人利益不计焉”。在《曾胡治兵语录》中,蔡锷宣称:“今日时局之危殆,祸机之剧烈,殆十倍于咸、同之世。吾侪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当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时,蔡锷即以参政院参政的名义,在参政会议上发表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说,慷慨激昂,坚决反对接受“二十一条”,主张下最后作战之决心。他还制订了秘密的对日作战计划,并向袁作了报告。甚至于临终前,蔡锷以“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而深感遗憾,”体现出一个真诚、无私的爱国者的理想追求。

蔡锷完全不计个人私利,克己奉公,忠心报国,至死不渝。在云南都督任上,他两次下令减薪,他自己每月只拿60元,仅相当于营长的工资。其时,其来滇谋职,蔡锷筹路费20元,令其徒步返湘。入京后,蔡锷志行高洁,忠于国事,纵“身兼督办、参政、将军、办事员等差,循例得俸月可人五千元,公悉任其事而辞其俸”,廉洁奉公可见一斑。蔡锷逝世后,家中不仅没有固定资产,而且还负债三四千金,靠恤金和友人资助偿还。而且,蔡锷“澹泊明志,夙夜在公”,反对争权夺利、误国误民,梁启超当时评论说,“若辈皆为权利思想,惟蔡公因国事维艰,出为国民争人格,心地纯洁”。蔡锷一生操守之纯洁,爱国之真挚,在当时的中国,颇属难能可贵。无疑,爱国主义是蔡锷政治思想的主流,也是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二、与时俱进,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走向。蔡锷站在时代的前列,认真把握时代脉搏,顺乎时代潮流,应乎人群之需要,追求救国真理,不断进步0蔡锷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即由接受传统的守旧思想到变法维新思想,再到军国民教育思想,再到民主革命思想,再到建设强有力政府思想,最后再到维护民主共和、反袁护国、反复辟思想。概括地说,即经历了由“爱国一一维新一一革命”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是当时蔡锷在寻求救国道路上的心路历程。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反清革命及建立并巩固共和民国,而蔡锷一生走过的道路正是以此为归宿的。他坚定不移、身体力行,为维护民主共和而献身,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他的政治思想的演变基本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三、兼采中西是其政治思想的双重特征。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具有特殊的历史土壤和时代氛围,体现出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之间某种程度的对接。这在蔡锷政治思想中体现得较为突出。蔡锷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时期,也是中西两种不同制度、文化相见于近代历史舞台而冲撞、交织的历史时期。其思想中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有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兼收并蓄,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近代的统一。蔡锷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儒家先贤哲人的经世致用、“民为邦本”、“政治一统”、以“良心血性”救世等等思想传统极大地影响了蔡锷,而源自西方国家的维新思想、“军国民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等等,蔡锷不仅心向往之,而且身体力行之。在蔡锷看来,只要能救国,古今中外的思想皆可尝试,交相为用。在其革命生涯中,蔡锷适应时势发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借鉴近代西方文明成果,形成了其政治思想的双重路向,颇具特色。

四、脚踏实地、务实求真、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蔡锷是一位职业军官,崇尚实干,反对空谈,希望从根本上实现救国之目的。革命重“实力”,靠实行。蔡锷在日本时,就投笔从戎,决心从军事入手改造国家。尔后,他回国专意从事新军训练和军事教育,从清军内部着手,攫取清廷兵权,积极为武装革命创造条件,并起而发动反清民主革命。民国成立后,蔡锷对国事多有建言,认为革命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国情相符。他曾致电孙中山,称“惟外鉴世界之趋势,内察本国之舆情,必审慎周详,节节进步,庶全国得以按弦赴节,不致有纷扰滞碍之虞。若期望过高,变更太骤,恐事实与理想不相应,而人民未易奉行,或法令与习惯相妨,而急切难生效力。故新旧递嬗之交,目光固宜高远,而手法不妨平近。”他还指出:“中国固自有特别之历史、民情、习惯,而必求一一吻合于他国;所谓削足适履,有背而驰耳”认为制定宪法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在建立政党问题上,他认为在一般人士还缺乏政党能力,少有政党观念时,应“以讨论为重,而不必强于主张,以培养为先,而无庸急于号召,较为得之。”而若要组织政党,“尤宜鉴世界之趋势,察本国之情形,务择最有利于国计民生,最稳健之政策而采用之,陈义不求过高,着眼务求远大。”在考虑如何实现“民生主义”这一问题上,也体现其思想的务实求真特色。他认为:对民生主义,“持极端主义者,骤欲讲财产之高谊,铲托辣斯之淫威。窃谓借此发抒理论,取快一心,未为不可。若接之事实,其相去奚啻天壤?”主张从开办公司、发展实业入手,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健康发育。就具体政策的制定,蔡锷也认为应审视现势,不能一概视之。如对于军民分权之策,他认为边疆之地暂不宜实行,称:“亟宜近察本国情,远瞩列邦大势,订定外官制,以期久远可行,而不必枝节为之,致通于此而隔于彼。”

蔡锷政治思想中的务实求真特点也体现在斗争策略的灵活性上。为麻癖旧派分子,居桂主持练军期间,他甚至对捐头衔道之事表现出一种似乎让人难以理解的兴趣,他认为“此事虽无谓,然居此傀儡场中,亦未尝亳无裨益”,用心不可谓不深。在筹备反袁期间,蔡锷在京整日涉足青楼,与名妓小凤仙打得火热,使袁世凯放松了警惕;为避免袁猜疑,蔡锷在赞成帝制活动签名时,第一个签名。蔡锷后来言之国体问题,在京能否拒绝署名,不言而喻。若问良心,则誓死不承。”逃离北京时,他选择一再呈文、经袁批准后方行动的斗争方式,将去向亮在明处,迷惑住袁,并巧妙地掩护了云南在暗中进行的密谋讨袁活动,这无疑是其斗争手段高超的具体体现。

当然,审视蔡锷的政治思想,我们会发现其思想上有某些不足和矛盾之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一,蔡锷主张“有秩序的革命”,其政治思想中带有某些保守的成份。他认为下层人民群众没有参加革命的必要,称“云南革命后秩序井然,地方安静,其原因在纯以军人为主动,人民未毫末参加所致。此不仅全滇之福,抑为西南边局之幸。”完全无视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巨大革命能量。他甚至视会党为土匪,“举事前,都督蔡君即与同志约,决计不联络哥老会,免滋流弊”;云南光复不久,即发布《严禁问公口山堂告示》,解散、并大力弹压会党。而且,贵州光复后,新旧两派斗争激烈,旧派分子假借贵州军政府名义,向云南求援。蔡锷以贵州“遍开公口,匪党横行”为由,派唐继尧袭取贵阳,致使贵州革命力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一切都与蔡锷对“秩序”的偏爱不无关系。蔡锷在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成立会上说:“故吾党主义,勿徒鹜共和之虚名,求国民凌嚣无秩序之风,反令国家衰弱也。”他对于云南光复起义,“纯由陆军主动”,而“是一切善后布置,俱能井井有条,秩序上之整严,实为南北各省之冠”的局面颇为满意,他还认为:“凡事一趋极端,必失平衡,因事因而杌陧,此后当引为大戒。”甚至于为维持某种“平衡”和“秩序”而走向了革命的对立面,这无疑是错误的,其“秩序革命论”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第二,蔡锷的政治思想中具有某些消极无为的因素,缺乏在政治上的强烈进取精神。面对复杂腐败的社会现像,蔡锷多次流露出消极淡退、避世隐遁思想。广西“驱蔡风潮”发生后,蔡锷感到灰心失望,在致友人函中称“唯进取之观念日消,淡退之念头日涨”。在赴滇发动反袁护国战争之前,他与梁启超相约广事之不济,吾侪死亡,决不亡命;若其济,吾侪引退,决不在朝”。在首义誓言中也表示举凡建设之事,当让贤能,以明初志。”特别是在家书中,蔡锷明显地流露出功成身退的思想,他说而大局稍定,争权夺利者必蜂拥以出。予素厌见此等伤心惨目之情状,不如及早避去之为得。一俟局势略定,即当抽身引退,或避居林泉,或游海外……这固然表现出蔡锷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道德情操,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政治思想的某些消极因素。

毫无疑问,上述两个弱点正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特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又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妥协性的一面。由于害怕人民群众,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主张有秩序的革命;在革命遭受挫折时,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丧失斗争的勇气,这是当时革命党人普遍具有的弱点,蔡锷也不例外。

尽管如此,但总的说来,蔡锷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之上,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而与时俱进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走向,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的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实践性。毫无疑问,蔡锷应当作为着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而永载史册。

同类推荐
  • 汉末之风云再起

    汉末之风云再起

    这是一部铁血情仇、纵横沙场、波澜壮阔的汉末风云记。无数英雄辈出,在争锋中惊险激烈、跌但起伏、精彩纷呈!
  • 极品书生混大唐

    极品书生混大唐

    孟星河意外来到大唐,附身在同名败家子孟星河身上。他背负吃喝嫖赌的骂名,却一路风生水起,直捣长安,凭借前世超凡的学识荣登两榜进士,御封金科状元。他高居庙堂,心却在江湖,建立了大唐第一黑帮;他上朝搞政治,退朝搞经济,建立了繁荣的经济帝国;在京城的官场、商场、风月场所,他是名副其实的教授级人物。论官衔,他是手握重兵的天下兵马大元帅,手下良将无数,连当朝太子也要极力巴结。论财富,他是富可敌国的唐朝首富,哪里有人的地方,哪里就插着他公司的旗帜。论江湖,他是大唐第一黑道联盟主席,三十万亡命之徒是他小弟,任他叱咤风云。座右铭:总有一天后世的史书上会书写老子的名字。
  • 雄汉再起

    雄汉再起

    每个人都有个三国梦,当然我也不例外,我读史书读到光武中兴时,激动异常,读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就叹息不已,我一直在想如果在东汉末年再出现一位扶大厦于将倾,解黎民于倒悬的汉室宗亲,使大汉得到延续,那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三国是一个热血的年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同时也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里良将如云谋士如雨。一首临江仙唱尽了多少英雄往事,有让人脍炙人口的也有让人厄尔惋惜的故事情节,故此我对三国情有独钟,不忍舍弃。我读了好多三国类的作品但是我发现了个问题,就是大多数人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使一些历史上很出色的良臣猛将得不到重用,使我很惋惜,故一时手痒,挥笔写下此文,小弟是第一次写东西,希望各位路过的高人前辈多多指点一下小弟,小弟在此不胜感激。谢谢。
  • 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

    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穿梭时空的商贾

    穿梭时空的商贾

    莫名其妙得其时空戒子,让杨泽有一次机会选择自己可与什么年代互穿。古代,后世,异空间,还是玄幻、修真、科幻空间。皆可选择。新建群号:109773303.欢迎大家踊跃参加。(简介小白,简单写写,无须在意。)
热门推荐
  • 忘了夏的蝉

    忘了夏的蝉

    所有人都认为,夏墨是不会看上赵蝉的,包括赵蝉,因为两个人的距离实在是太大了,乖乖牌配不良女?Oh,no!
  • 七星冢之兽鬼魂召唤

    七星冢之兽鬼魂召唤

    独自来到世上,没有任何亲人,在三岁时唤醒记忆,得知道自己已是七世转生。强势合体,召唤,附体,融合。全能丹师包览各种辅助,更有变态的源元素之力。面对各种强者危险,他究竟能否站在强者的巅峰。面对世界与生命他又能否做出选择。
  • 武道不死

    武道不死

    试问天下谁人不死?万载千古唯我武扬!空间裂缝得法为不死。身到异界,凭自己毅力,悟性。步步问鼎,打破一个又一个神话。别人比我狂?我就比他更狂!比我恶?我就恶他十倍!比我善?百倍待之!……
  • 豪门冷千金

    豪门冷千金

    风傲雪,世家千金,有名学霸,看她如何笑看人生,扑倒美男
  • 绝色至尊之妃逆苍穹

    绝色至尊之妃逆苍穹

    “你曾说过,无论你是神是魔天上地下,永世相随。”“是你亲手把我们之间的爱情剪断。”前世与你的羁绊,今生也该就此了断“我从来不知道,我竟会如此爱一个人。爱得你痛我只会让自己更痛,唯有这样,我才有资格站在你身边。”“我们一开始相遇就错了,错就错在我们不该爱上彼此!”“与你一起,此生足矣!”
  • 原创诗歌

    原创诗歌

    我写一些小说用以启迪人们的良善,让人们感知爱,去爱,去纯洁的生活。我也写一些诗歌,讴歌爱情跟生活。在此浮华戾气横流的当今,人们过多的关注了生活质量,忽略了心灵的浇灌。希望有一种文字,你读了受到感动跟启迪。‘腹有诗书气自华’,何不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风度的人,气宇不凡的人?我努力激浊扬清,我努力让文字富有生命力,我努力感动自己,跟感动你。。。
  • 天天找玉玺

    天天找玉玺

    一名为了证明自己能力而入宫偷盗传国玉玺的少年被了逃命而误穿回现代。在现代,各类美女因好奇而纷纷投怀送抱,各路豪杰因义气而纷纷出手相助。只有找回传国玉玺,才能重返大唐。无奈玉玺部落强人手中,武力不亚男子之下。为了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一场跨越千年的玉玺争夺战就此展开……
  • 混沌末世行

    混沌末世行

    创世之初,诸神齐临,万族共存。然而,三千年前,神与万族皆散,唯存人族,成为了混沌大陆的主宰种族。在那远离大陆的深海之下,一位龙族少年,怀着对外界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开启了一段故事。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这一切,已是冥冥中注定的,当他踏上混沌大陆的那刻,末世,开启了。追随着命运的安排,在这混沌大陆最后的纪元里,拾取那遗失的历史。上古秘闻,诸神之战,千年守候,最终布局,都将在这最后的灭世纪,一一展现
  • 我的18岁校花未婚妻

    我的18岁校花未婚妻

    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少年,却因为救了一个神秘老头,天降异能,走上了修炼的道路。后来发现老头给的戒指竟然是一枚修真戒指,走上了异能和修真的道路。看主角如何打败敌人,如何把各式各样的美女收入囊中。且看我的新书《我的18岁校花未婚妻》!
  • 等待,在最好的年华

    等待,在最好的年华

    若得深情人,情何必知所起?你身上流着那个男人薄情的血,天生要被所有人疏离。不去纽约,死也不去。两句诅咒毁了两个人的童年,当尘封廿年的往事重现,原来有些不是理由的理由如此不可抗拒。亲情友情爱情,看似拥有的一瞬却已经预示着失去。两座城市,一场爱情;两个家庭,一段过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