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为佛,他的与世无争是看淡了人生嬉笑怒骂,悲欢离合后笑看云起的从容,人皆为佛的谦卑。
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在街路上对他见到的每一个众生礼拜,即使被喝骂棒打也不停止,只因为他相信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都可以成佛。
我们做不到那样,但至少可以在心里做到对每一众生尊敬顶礼,做到印光大师说的:"看人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佛有一个基本观点,即人要先有自知之明,然后才能进一步鉴别和审视其他的事情和其他的人。无独有偶,我们中国古代的先贤老子也说:"识人者智,自知者明。"打开摄影镜头,从近距离开启,你可能仅看到一个人的眼睛,镜头拉开,这时出现了一张脸,然后是身体,身后隐约看到一些色彩。再来拉开镜头,乍然出现了天空,海洋,沙滩。随着视野的扩大,你可能开始感叹,情不自禁地再去拉镜头,这时,你看到了一个地球,接着你迫不及待地再去拉开镜头,是一个宇宙,无尽的星海……当初的那双眼睛,那个人体,甚至让你一时流连忘返的海洋,都在更大的视野中,渺茫,消失……这说明什么呢?站在不同的方
位,你会看到不同的情景,而你选取的方位和得到的视野,影响了你的决策,决定了你人生路上的胜与败。在我们的知识范畴之内,有这样四句话:
第一句话:你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二句话:你不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三句话: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的内容"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无知者的悲哀,也是一个人表现出狂妄自大的背后的真实。第三句话,当"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时,即清楚了自己的问题时,你才会去寻找,去学习,其结果,当然你会变得更加智慧。
有一个"水上漂"的故事说,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的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儿,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不能过!"只听"扑通"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
"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我就掉水里了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与他人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
谦虚有如广大的天空,有蔚蓝的颜色,能容纳风云日月,不会被雷电乌云遮蔽,而失去其光明。
卑微有如无边的大地,有翠绿的光泽,能承担雨露花树,不会被污秽垃圾沉埋,而失去其生机。谦虚的天空不会因破坏而嗔恨,卑微的大地不致因践踏而委屈。永远不生起嗔恨,不感到委屈,是真实的谦卑。
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真实。这是作家老舍说的一句话。
有一个大肚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高僧,法名契此,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他云游各地,笑口常开,居无定所,传说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度化世人。布袋和尚契此曾受田家斋饭布施,田家向他求道:
"何谓道?"契此答日:"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一首以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农人插秧,一面插秧一面低头退后,低头便看到水里的天景,往后退至最后,一畦的秧苗便已完工。诚然,在每个农人的心里都有一畦田,在辛勤播种插秧的同时,只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染着,对外无求,而顺应因缘,在无为而为的情况下,心里能包容愈广大的空间,也就愈能契入禅佛的智慧。所以,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唯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唯一的道路。众生要以退让的精神来改变性格,把贪得无厌的心转成慈悲舍喜的心,把恶习的性格转化成谦卑的性格。
真正的修行,不是抬起头仰望着天,而是低下头。让我们都学会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