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38500000011

第11章 隐私问题

先从我对智能互联时代个人隐私和自主性的最大顾虑说起。

首先,不论是好是坏,当你、我、他均受困于一个没有秘密、没有自我的全透明“无障碍分享”的网络之中时,隐私将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其次,到 2020,当一切事物(从智能汽车、智能电视到智能电话以及其他 500 亿部联网设备)都实现互联之时,八年时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第三,这种被唐·泰普史考特和道格·威廉姆斯(Doug Williams)称之为与文艺复兴不分高下的历史转折点的大联网、大狂欢的人文意义又是什么?

我们已经介绍了马克·扎克伯格将世界转变成一个社交体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但是,后面还将会有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且只会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更为惊悚。根据扎克伯格所称,在十年时间内,“有关个人的一千多倍信息将把 Facebook 淹没”。

这就是扎克伯格定律。他预测届时“人人将拥有一台可能随时随地‘自动’分享个人信息的设备”。2

这意味着人人均可通过像 SocialEyes、Hotlist、Facebook 的Open Graph 和 Timeline, SocialCam、Waze、Triplt、Plancast 以及 Into。now 这样的透明社交网络了解我们的所作、所看、所读、所买、所食以及最糟糕的——所想。这意味着,在十年之内,我们将消灭孤独,而博物馆将是你所能觅得隐私的唯一场所;隐私的尸体无疑将被悬挂在像约翰尼斯·弗美尔(JohannesVermeer)以及伦勃朗·凡·莱因(Rembrandt Van Rijn)这些伟大画家笔下的人类画旁边。

但是,和杰里米·边沁一样,马克·扎克伯格的一些观点无疑是大错特错,比如“分享的未来令我们更像人类”,“信息‘自动分享’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以及“扎克伯格定律不仅有利于社会,同时也有利于自我”。社交媒体革命绝不会是一种良性循环,它更可能代表一种陨落——甚至或许是一种坠入更少个人自由、更弱公共纽带以及更多不幸的恶性循环。

智能互联时代绝不会是下一个文艺复兴,它更可能是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真实版的约翰·巴里奥(John Balliol)治下的封建世界——经济和文化不平等,无数个分散的小世界,以及由国际精英组成的等级森严的网络。社交网络不能令我们更开心、更有人脉;相反,它的“安魂曲”——对数字互联的不停宣扬、对透明和开放文化的沉迷,以及无休止地要求与所有人分享关于自己的每一件事——正是二十一世纪生活日益让人眩晕的重要原因和影响。

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是:尽管给出了众多关于社群主义的承诺,社交媒体却正在将我们分隔开来,而不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并催生了沃尔特·基恩笔下的“片断主义社会”。3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正在讽刺性地变得更加分裂而非更联合,更加不平等而非更平等,更加焦虑而非更开心,更加孤独而非更有人脉。例如,2009 年 11 月一份关于《社会隔离与新技 术 》4 的 皮 尤 研 究 报 告 发 现,Facebook、Twitter、MySpace和 Linkedin 等社交网络的用户中有 26% 基本不会与邻居往来( 并 因 此 极 具 讽 刺 地 产 生 了 对 Nextdoor。com 以 及 Yatown 这样地方社区社交网站的需求)。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University)于 2007 年对 184 名社交媒体用户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最资深的用户“感到不太融入所处的社区”。5 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将其于 1979 年和 2009 年之间开展的 72 项独立研究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在当代的美国大学生当中,有 40% 不如他们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学长那样容易认同和理解他人。6 甚至我们的推文正变得更加伤感——佛蒙特州大学的科学家于 2009年和 2011 年对 6300 万 Twitter 用户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幸福指数正在走下坡路”。7

最让人心焦的是,一项由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和自我倡议主任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教授 8 对 300 个社交媒体开展的15 年研究显示,长期的线上活动实际上在侵蚀许多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9 对于我们现在置身其中的数字建筑,特克是这样描述的:“科技自诩是那个帮助打造我们亲近关系的建筑师”,但她十五年的研究却反映了不同的结果。科技已成为我们的“幻肢”,10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而这些年轻人每天在发布6000 个社交媒体公告,并且从来没有写过或收到过一封手写信。

难怪年轻人不仅不再使用电子邮件,而且不再使用电话了——对于使用文本来“保护”他们“感受”的数字一代而言,发邮件和打电话都太过亲昵、太过私密了。11

特克认为当今永远在线的“后家庭式家庭”很令人担忧,特别是当想象到互联网这个大建筑下面包含了许多完全孤独的观众时。“他们都很孤独地通过各自房间里联网的计算机或移动装置进行联系。”她对自己这项令人深感不安的互联网习惯研究如此总结道,“我们因为忙碌而上线,结果却在科技上花了更多时间,而相互之间的相处时间则在减少”。12 这样看来,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的结论就显得不那么令人吃惊了:新增离婚案中有 20% 源于 Facebook 上的不恰当性对话。13 因此,特克的“科技自诩是那个帮助打造我们亲近关系的建筑师”这一说法显然很有先见之明。产生在 Facebook 上调情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马克·扎克伯格的发明已被当成一个公共宿舍,而不是一个私人卧室。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婚姻之外的 Facebook 亲密关系最终以当事人离婚收场。

雪 莉· 特 克 并 不 是 唯 一 一 个 对 社 交 媒 体 时 代 的 超 知名 度 生 活 背 后 的 孤 独 表 示 担 忧 的 资 深 学 者。 年 仅 28 岁 的DateMySchool。com(针对那些看重隐私更甚于社交透明度的大学生提供的在线配对服务)创始人吉恩·梅尔(Jean Meyer)十分认同特克关于网络一代人之间无法相互建立情感联系的观点。

梅尔于 2011 年 2 月向《纽约时报》记者表示:“二十一世纪的人是孤独的。我们有如此众多的新式沟通手段,但我们却仍然孤独。”14

网络技术不仅将我们分隔开来,同时也在分裂我们自己。

“你只有一个身份。”马克·扎克伯格无耻地说道。但是,正如社交正在重塑每个行业,它也在分裂传统的个人人格观念,并因此也在打破扎克伯格关于身份的幼稚而自私的想法。在描述“多变自我的做法”时,15 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克认为,“我们已从多重任务过渡到多重生活”。16 但是,当我们一直在培养我们合作性的一面时,我们却失去了独自一人回味自身情感的经历。

特克解释称:它的最终结局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也就是她所述的“被束缚的孩子”。17 这种人如同特克的那个研究对象一样,认为“如果 Facebook 被删除了,则我也将被删除”。18纽约大学社会科学教授道尔顿·康利(Dalton Conley)对当今网络上的多变自我提出了与特克类似的批评意见。他将这个数字时代的网民描述为“多面人(intravidual)”——在不同身份之间游走的分散化的灵魂,拥有“多重自我,以期获得自我意识之内的注意;正如表象所见,他(她)正在同时受到多种刺激源的围攻”。19 因此,多面人的可塑性“自我”反映了社交媒体上汹涌不绝的超量信息,而不是虚拟角色的一致且集中的个人身份。二十世纪的电子社会批评家盖伊·德波(GuyDebord)在他的情境主义宣言《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到:“消除了地域距离的社会将在内部重新制造出巨大的距离”。20特克和康利关于持续性分裂和不踏实自我的社会学研究报告也得到了牛津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SusanGreenfield)女伯爵的回应。在“硅谷来到牛津”大会上,与“第二人生”网站创始人菲利普·罗斯戴尔就“虚拟现实的现实”

议题有过争锋的格林菲尔德认为:在 Facebook 以及仅限 140 字的 Twitter 这样的社交媒体网络上,永无休止的更新消息以及不断呈现我们线上活跃度的需求极大地缩短了我们的注意广度并分散了我们的大脑。

“我们知道这些小屁孩需要不断确保他们在网络上的存在性。”格林菲尔德解释道,或许他提供了一个关于杰里米·边沁——这个自我肖像背后“彻头彻尾的孩子”——思想的科学解释,“我担心这些技术正在让大脑退化到只被嗡嗡声和强光所吸引的婴儿状态,因为婴儿的注意广度很短,并且只活在当下。”

同类推荐
  • 公共治理与非营利组织管理

    公共治理与非营利组织管理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政府与公共管理,非营利组织理论,非营利组织发展对公共治理的影响,社团组织,行业自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管理,社区服务组织及其管理,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趋势等内容。本教材主要面向国家公务员,按照“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什么就编写什么、干部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就编写什么”的要求谋篇布局,以帮助各级公务员提高素质和行政能力。教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对学科基础理论、前沿理论作简要介绍,又对实践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和提炼,有益于公务员改进工作、提高能力。
  •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由江锋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让课堂充满幽默

    让课堂充满幽默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幽默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从幽默教育的理论修养到各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机智应变,并提供了许多可供直接引用的幽默素材撷英。本书案例丰富、幽默风趣,可悦读,可操作,可模仿,可会心一笑,可掩卷深思,是新教师自我提升的案头书、教学艺术培训的参考书。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热门推荐
  • 百变仙尊

    百变仙尊

    长生有道需天命,渡厄轮回万年行。大道其行登天难,不堕黄泉羽化仙。三生永叛吾当立,戮仙屠佛噬魂旗。一朝得道踏天行,灭尽九天阎王陵。PS:少年自茫茫妖山中走出,身随十万徒众。PS:我辈皆是魔徒,谁能屠干抹尽?
  • 欢喜姻缘:痘斑小仙

    欢喜姻缘:痘斑小仙

    我,痘斑小仙暗恋风姿卓越的广陵上仙已久,企图待他羊入虎口。可是偏偏赶上梭子星投胎砸错了地方,偏偏砸到了我代为管理的百花园里,好好的为庆祝玉帝寿诞而栽种的百花里突然多了一根狗尾巴草(虽然本仙子也是一只狗尾巴草),并且星宿老儿竟然让我离这根野草不能超过百步,施肥、饮露,待他化形。等等,怎么没人告诉我,这根野草他长得怎么这么眼熟啊!风姿潇洒还像广陵上仙这怎么破?把上仙种到了自己园子里这怎么破?其人却比妖孽还妖孽,说话却比毒舌还毒舌这又这么破?星宿老儿重新整了整造型,傲娇地说:“我这徒弟貌白肤美,就是人有点贱,啊哈哈哈——”
  • 魔道帝君

    魔道帝君

    缘起,魔生。缘灭,魔不死。我入魔道之日,众生皆魔。……杨逸。
  • 修真军校

    修真军校

    ★高信吃了一包过期方便面,结果稀里糊涂地成了修真者。★龙门岛的修真军校立刻强制招生把他抓跑了。★到了岛上高信才明白什么叫变态学校。★为了打倒校长,夺回自由,高信决心要勤加练功,并且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装了!
  • 首昧爱情

    首昧爱情

    我是一个智商、情商通通平平的人,没什么个性,只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没有过恋爱,却一直追寻着最原始、最纯洁的爱情。一次偶然,我来到了另一番世界,可内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却不曾改变,一次又一次的相识、相知,撑到最后的是不知道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 虹之舞

    虹之舞

    贫困的孤儿兄妹,吴璇,吴念,本是少年天才,却处处遇害。尽管如此,仍互相扶持,互爱,自爱。
  • 年年含笑开

    年年含笑开

    穷尽一生的时间寻你,都寻不到,因为,我一直没有回头。错肩的刹那,是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抓扯着我心灵与肉体的噬痛。其实也就是个娓娓讲述失去与得到的故事。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破劫

    破劫

    神州大地,源远流长。上古神话,绚丽多彩。开天辟地的盘古大神,恢弘惨烈的涿鹿之战,壮丽秀美的海外仙山……这一切究竟是只存在于传说之中,还是发生在那遥远过去的真实历史?少年季云奉师命下山游历天下,寻找即将出世的宝物,却不料传说中的上古魔神纷纷出现在他的面前。整个神州大地似乎也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之中。而这一切究竟是宿命的安排,还是命运的偶然?当他站在真相的面前,才知道一切只不过是回到了起点……
  • 独宠嚣张小王爷

    独宠嚣张小王爷

    顺手救了小王爷,不料被他缠上,威胁利诱恐吓齐上阵,嚣张至极,“本王要娶你为妃!”顺手偷了皇后的东西,被太子瞧见,桃花树下,他温柔浅笑,“我要你做我的太子妃。”顺手推了妖孽七王爷一把,被记恨在心,“败花,你不该惹我。”而她心心念着的人,却用冷漠将她冻伤,回首低喃,“我此一生,已无回头之路。”在重重阴谋与追杀之中,她终于看透自己的真心所向,可最后还是迟了。是生,是死,没有你相伴,又有何重要?末路回首,不倾城,不倾国,却倾其所有。【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