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81300000006

第6章 起居的传统文化

古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很早以来,起居,或者起居生活,便是我们祖先对日常生活的雅称。既然是起居生活,那就离不开赖以栖身的居所和器具,也离不开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和伦理,更离不开对居住环境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而所有这些,都贯穿着历久不衰的传统文化。无论居住制度、民居形式,还是民居建筑结构、民居装饰艺术,都是起居生活和起居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里坊与街坊

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为了稳定社会,巩固周人贵族统治,就把住在城里的人口划分到许多地块,以“里”为居住单位,进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后来这种居住模式逐步演变成了社区行政管理的里坊制度,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错综复杂的因素造就了起居生活的多样性,使起居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合院式传统民居是中原地区汉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千百年来的一种普遍居住形式。平遥古城不仅具备了它的所有共性特征,而且创造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里坊制把“里”和“坊”作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住单元,分隔而治,并专门设有里坊职官,监督管理住民的起居生活。按照旧制,古城由经纬干道分隔成一些方形地块,四周构筑类似城垣的里墙和坊墙,出入口只能开设一座里门或坊门,面对主要干道。开启里坊门的钥匙由里正一人掌管,早晚按照一定的时间开闭,夜间实行戒严,街上禁止通行。住户不准直接面对干道开门,也不准在里坊内开设店铺。禁止游商进入里坊叫卖。商品交易活动都集中在“市”内,里坊要和市场截然分开。

这种里坊制度到了晚唐已经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真宗时期,市和坊的界限终于被打破,里坊制开始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按行业聚集成街,形成了以“行”为主干的商业网络组织,包括茶楼、酒肆、瓦子、客栈在内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商家沿着主要街道开门设点,直接与消费者见面。直到今天,我们仍旧可以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北宋汴梁呈现出的车马行人摩肩接踵、酒楼店铺百肆杂陈的景象和“百家技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繁华。

街坊制与里坊制相比,根本的区别在于从封闭走向了开放,给城市带来的是活力和兴旺。尽管现已无从考证中国古城在北宋前后的里坊与街坊,然而从明清时期的平遥古城,仍可寻觅里坊的典型特征,同时感受到街坊的市井盛况。

明初,由于政治形势需要,平遥古城内外修筑了许多围有土墙的封闭式“堡”,保留着里坊制的特征。直到清代,城内还设有文会、忠孝、宣教、里仁、积善、余庆、宣化、德盛、武宁、宣德10坊。而建在古城东北角的东壁景堡、中壁景堡和西壁景堡,在清光绪年间叫做北京堡,保存至今,成为中国古代里坊制度的一个实物例证。

壁景堡在平面布局上呈东、中、西三堡并列之势,相互之间各自独立,互不连通。每座堡各有一条南北向的主街道通往南堡门。砖砌堡门坚实厚重,很像三座并排而立的城门。走进主街道,只见两侧壁垒高耸,并行的两道屋际轮廓线嵯峨(cuó'é)跌宕(diēdàng),一直往北延伸,仿佛与雄伟高大的北城墙连成了一体。中壁景堡北端还有一座残存的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石碑,上面刻有“观音堂年深日损”的字样,可见建庙年代久远。据说在东壁景堡与西壁景堡的北端也曾有过这类庙宇。当时极可能在每个相对独立的堡内都有一座小小的庙院绿地,作为这一封闭里坊的文化中心。如今在壁景堡还有95处四合院保存比较完好,民居建筑大都建在清代。从宋真宗时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个世纪,想不到这座古城居然依旧完整地保留着里坊的形态。难怪专家学者们对平遥古城的壁景堡给予了异样的关注,试图借助平遥古城壁景堡的实例解开更多里坊制的秘密。

当然,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市井的繁华昌盛。从商家店铺的老字号、琳琅满目的幌子、招牌和伙计们的叫卖,不难领略到街坊制所带来的进步与变化。

明清时期,平遥城内类似壁景堡这样的营盘式居住方式已经基本废除,实现了街坊制度的改革。三千多处合院多数都把院门直接开在了主、次街道和巷道上。四大街、八小街,街街都有店铺和作坊。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与庶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店铺和作坊都把民居大院临街的门厅、倒座改成了商业铺面,并且大多采取前店后宅或者前店后坊的方式,将居住、加工与买卖经营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到了清代,街坊制被推向了极致,在平遥古城的“土”字形商业街上,商店、作坊更是比肩而立,绵延成线,各式各样的字号牌匾、商品幌子招摇于街市,琳琅满目,令人目不睱接,烘托出明清街坊繁花似锦的景象。

无论里坊制,还是街坊制,都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也对近代社区组织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我国的居住区、小区、商业街、商务中心建设,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仍然保留着里坊和街坊的结构形态。

民居里的传统文化

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前,还保存着3797处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其中400多处保存得相当完好。这里的民居有着中国最常见的合院式传统民居的风格,同时又具有晋中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受晋商尊儒崇经的影响,严格按照宗法制度和礼序规范建造民居,追求居家之所方正均衡。各幢房屋虽不相连,但是建筑布局紧凑严谨,有明确的纵向轴线。民居院落不限于简单的一进院或二进院,经济条件稍许殷实的家庭大多采取纵横双向多元组群的方式,不仅把主要的院落建成了三进院,而且还在主院落两侧建起了偏跨院。于是这些房屋经过纵向串联,横向并联,纵横混合,组成多重套院,使民居院落呈现出“日”字、“目”字、“田”字等多种空间组合。

平遥民居恪守着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秉持尊卑有序、男女有别以及长幼区分的伦理观念,延续了家族式的数世合族聚居的起居生活。家庭把四合院当成基本单元,房屋配置以家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者为中心,居住在正房。正房的面积最大,屋脊也最高。按照明清旧制的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所以无论正房,还是厢房,面阔也都控制在三间。不过,为了扩大正房的使用面积,同时又不至于触犯律条,精明的平遥人还是将正房盖成五间,采取降低正房两端梢间屋脊高度的办法,并把它取名为耳房,以示和正房的区别。在四合院里,坐落在中轴线最北位置的正房是主要居室,高大舒适。在正房两侧,按照“左为上、右为下”的礼序,沿院落的纵向轴线,对称建有两屋门窗相向的东厢房和西厢房。嫡长子被安排在正房左侧的东厢房,庶子住在正房右侧的西厢房。位于四合院中轴线南端的房屋坐南朝北,和正房门窗相对,面向庭院,所以称为倒座,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南屋,作为书房、客厅,或者安排辈分比较低的家人居住。厕所则被安排在院落的西南角。

宅院大门是划分院落内外空间的界野屏障,在位置与朝向的设置上特别讲究。汉族居家风水历来就有“坎宅巽门”之说,认为“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将坐北朝南的宅院视为“坎宅”,而把大门的最佳位置选择在院落的东南角,也就是建筑风水理论中所说的巽位。

和北京四合院相比,平遥的四合院没有那样舒展畅阔和那种天子脚下的雍容大气,而是南北狭长,院落长度一般都超过了宽度的两倍,布局相当紧凑。因受用地限制,一些合院的正房建成了二层,东西厢房的后墙直接靠着街巷,屋宇高耸,显得庭院格外狭窄纵深;或者东西厢房后墙紧靠邻院厢房的后檐,院落连成一片。这样的布局显然与平遥地处北方黄土高原有关。古城的朝向略偏东南,把民居院落建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形状,既有利于接受东南风,满足阳光日照,也有利于减少酷暑时节太阳西晒时间过长,同时还可以避免冬季西北风直接吹入院内,因地制宜,一举多得,适应了当地烈日暴晒和御寒防风的特殊需要。这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民居中绝无仅有。

平遥民居的屋顶做法也很特别。为了门户安全,特意把所有后墙临街的房屋做成了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面。高耸平直的后墙把院墙的高度升至屋脊,大大增加了盗贼土匪飞檐攀爬的难度,提高了宅院的防御能力。同时在素有经商传统的平遥,人们把水看成财。四周单坡屋面围合的庭院很容易形成小天井,起着“聚财”的作用,一旦下雨也能做到“肥水不外流”,还能利用院里的大缸盛装雨水,防火灭灾。临街后墙不开窗,不露外檐,也减少了相邻合院民居出现火情时的火势蔓延。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山陕一大怪,房子半边盖。”就是指这种面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面民居。梁思成先生曾把这样的建筑特色概括为“外雄内秀”。

上面说的是一进四合院的典型布局。二进或三进式四合院多由大门、倒座、垂花门、过厅、正房和前院、后院的东西厢房组成,非常适合中国传统的尊卑、老幼、男女、内外区分有序礼法需求。

无论建成几进院落,宅院大门都是家庭和家族的脸面。宅门大小,门楼高矮,形象或亲切迎人,或富丽堂皇,或庄重高贵,或含书卷之气,都代表着这个家庭或家族的门第高下、门风俗雅。平遥的宅院大门普遍采用门楼式柱门和拱券门两种,也有少量屋宇式如意门。

人们常说的垂花门,是明清时期合院式民居比较流行的一种庭院内宅门。这道门建在庭院的中轴线上,起着分隔和联系外院、内宅的作用。在封建社会成年男女是不能随便接触的,有着严格的礼仪限制。古人云:闺房淑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垂花的由来,是因为宅门的前檐柱不直接落地,而是通过梁架与门柱十字相交技法,在悬挑的梁头下面设垂莲短柱,形成垂花的造型。经过垂花门进入后院。后院又被过厅分隔为二院和三院。过厅也作为客厅、书房使用,朝南面向垂花门,朝北通往后院,为了遮挡视线,增强后院的私密性,在过厅明间靠近后檐处须设屏风。

平遥民居的建筑形式分为三种:一种是木构抬梁式砖瓦房,另一种是独立式拱券砖窑洞,还有一种是下窑上楼式民居,用做正房。在窑洞式正房屋顶的中央,常常建上一种独立的类似小庙式样的阁楼;也有些窑洞房在后墙的女儿墙上砌筑一人多高的方形花格墙壁,一座独立或三座分列;有些干脆在屋脊中央造一个如同佛龛一样的小房。平遥人把它们叫做风水楼、风水墙。据说可以弥补建造民居时因为地形、方位、位置和邻里之间影响所带来的风水不足。这种奇怪的现象形成了平遥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居家三雕艺术

平遥的传统民居外刚内柔、外拙内秀,含蓄而不张扬。塑造如此完美的建筑形象,除运用丰富多彩的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木作技术以外,主要借助了木雕、砖雕、石雕三种建筑装饰艺术。民间把这三种不同材质的雕饰统称为“三雕”。通过艺术创作,把木、砖、石三雕艺术结合,在鬼斧神工下,给这些原本生冷坚硬的材料注入生命,表现人的生活,寄托人的感情,让它们鲜活起来,丰富了居住环境和精神生活。

平遥古城的居家生活擅长通过喜闻乐见的三雕艺术形式表现生活,传承道德情操、思想品格、伦理观念与民风民俗,施以人文教化和熏陶。晋商文化蕴含着尊儒崇经、重商立业、自强不息、敬业诚信的思想特质。在晋商文化熏陶下,平遥人把族训家规和门风道德看成是家族兴衰的根本,把这些思想理念融入建筑装饰,在四合院围合的家庭环境里潜移默化。

一是图解儒家忠、孝、礼、义、信、悌、廉的传统思想与伦理观念;二是弘扬关公忠贞、守义、至勇、仁智的道德精神和气节品格;三是表达五德俱全、清高儒雅和祈福纳吉、益寿延年的愿望。有以戏剧人物为题材的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古城会、刘备招亲等故事,以及八仙过海、和合二仙、蟠桃会的神仙故事;也有以祥禽瑞兽、仙花芝草为题材的三阳(羊)开泰、四时(狮)如意、五福(蝠)捧寿、六合(鹿鹤)同春、麒麟送子、喜鹊登枝、松梅竹“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连(莲)生贵子(籽)、狮子滚绣球等内容;还有以古董、花瓶、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云纹、龟背纹、万字纹等吉祥符号与福、禄、寿、喜等文字为题材的书卷文化。这些立体化的雕饰画面充盈,紧凑饱满,裁云镂月,各显春秋,于是金、木、土、石的碰撞生花大大拓展了民居建筑的意蕴,使民居建筑更加艺术化,更有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也给封闭的合院平添了欢乐与温馨。

三雕艺术大多采用写意手法,画龙点睛,点到为止,借助象征、隐喻、比拟和谐音,寓意深刻。相比之下,对于表现戏剧题材的雕饰,则采取写实手法,把剧情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精工雕琢,毫不吝啬,连人物的须发、神情也细致入微地加以刻画,令人叹为观止。

从现存最完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看,首推仓巷49号的赵大第旧居。清代末期赵氏在平遥古城称得上是家业鼎盛的大户。走进这座宅院,无论屋脊、烟囱、檐廊梁柱、石础、台阶、楼梯栏板与望柱,还是帘架、风门、窗扇和刻花玻璃、炕围,三雕饰物几乎无处不在。正房檐廊的挂落、雀替,以及窑洞房的风门、窗扇、棂锦间的卡子花型上布满了文房四宝和“天赐三多”、“四君子”之类的民俗吉祥图案,以及戏曲人物。它们的题材、刀工、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完全继承了我国清末民居建筑的传统工艺。

由于正房和厢房的门窗如同民居建筑的脸面与眉眼,集中体现着主人的身价地位、财富殷实与文化素养,故而这里的雕饰尤其构思精心,精雕细刻,极尽艺术表现之能事。正房和厢房一共有五扇门,每扇面向室外的风门都用樟水板制作,上面分别雕刻着“大舜耕耘”、“樵夫驯狮”、“鹿衔灵芝”、“麒麟送子”和“太平有象”五幅图案,刀法娴熟,寓意深远,在众多平遥古民居中实属罕见。厢房的木窗做成色垫套子镶玻锦,内设可以开启的实木窗扇,在窗扇上也都彩画着工笔花鸟。靠近窗户的炕围子四周装饰有浅浮雕石刻图案。精美的雕饰与缤纷的彩绘琳琅满目,使得这座赵大第旧居俨然成了平遥古城的一处三雕艺术博览馆。

同类推荐
  • 走吧,张小砚

    走吧,张小砚

    这是一部“走”出来的奇书!张小砚原是普通上班族,作为5.12汶川地震的志愿者,她曾在那里办了7所帐篷学校,在09年的时候,原计划去汶川做回访,看望那里的孩子们,却因桥断绕道松潘回成都,后又因成绵路塌方,再绕道,渐渐走远……沿路遇到驴友,听说红原草原很美,遂又去骑马……就这样随性行走,到了雅江索性凑钱买了摩托车,一路进了墨脱,飙到了拉萨……想不到这一路竟走了近万公里,历时71天,沿途更是历尽艰辛。被警察追、进过局子;路遇劫匪、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到了拉萨之后身无分文,就在大昭寺门口乞讨得来一些钱,开始回程……
  • 大地的阶梯

    大地的阶梯

    一位法国汉学家认为,在阿来作品中,《大地的阶梯》的文学价值其实超过了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尘埃落定》。《大地的阶梯》是著名作家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写的所看、所想、所感、所闻。文章构思独特,笔风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藏的地理人文、过去与现在。于是全文既有散文的随意与洒脱,又有着小说的生动与感人。在他的笔下,藏族文化不再只是一个神秘、遥远、浪漫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存在。阿来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表现了追风流云而又辽阔寂静的高原生活。他把从成都平原开始一级级走向青藏高原顶端的一列列山脉看成大地的阶梯,文字与景色一样气象万千。
  • 珏山

    珏山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珏山道教文化、美丽夜景、佛国胜境青莲寺、节日习俗、传奇故事等,最后提供诗、联、赋供读者欣赏。
  • 出发吧!趁青春和梦想还在

    出发吧!趁青春和梦想还在

    本书介绍了环球旅行家神威在世界各地游乐人生的故事。在路上,他时而思考感慨,时而放空自己尽情享受旅途的乐趣。在路上,他尝试种田收割回归简单生活;乘坐放着重金属音乐的坦克,穿越大奴湖去追寻世界最美的极光;在奥运圣地学滑雪;在柚木大王的百年私宅学泰拳,做不一样的自己,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也遇见了形形色色有趣的、奇怪的人,和许许多多捧腹爆笑的事。
  • 梦想与升华:十七岁 我走进非洲

    梦想与升华:十七岁 我走进非洲

    在这本被喻为“青春成长的心灵钙片”的散文随笔集中,作者不但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出国留学,从心理变迁到生活变迁的真实故事,同时也将非洲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校园文化等展现给读者。孟梦用真实的笔触撰写了游历非洲的惊险、兴奋和异同于东方的趣闻轶事;在现实生活中体认到非洲民众的达观、热情和近原始状态下的煎熬与苦难;在学习和交流中明晰了多元文化的相抵与相容……
热门推荐
  •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本书对十余年来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现代性批评话语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并且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与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和追问,并提出了重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框架。
  • 猫少年与他的不笑先生

    猫少年与他的不笑先生

    小清新真的是小清新啊喂!!!其实也可以很污啦[捂脸]正经说:不喜勿喷不定期更新
  • 青少年超级快速阅读

    青少年超级快速阅读

    本书谈论了高效快速学习的知识教育,从心理学所涉及的各个层面,介绍了一些怎样处理日益增多的知识信息的问题,共分知识篇、原理篇、训练篇、技巧篇、实战篇等六章。
  • 田园五兄妹

    田园五兄妹

    现代白领丽人,穿成男尊女卑时期的古代农家受气女,面临非人的折磨,衣食无着的困境,濒临猪仔一样的下场,小小的身躯,悲惨的命运,一个极卑微的身份。怎样才能化险为夷,摆脱被人鱼肉的命运,挽救自己的人生,自立自强,发家致富。女主性格坚毅,智慧璀璨,勤劳简朴,步步为营,和各路的牛鬼蛇神周旋,维护自己的财富,坚守巩固自己的劳动成果。
  • 极品农民三国游

    极品农民三国游

    为钱财小农民盗墓,无意中穿越到英雄辈出的三国,面对狡诈的曹操,满嘴仁义的刘备和勇武过人的小霸王,还有娇美如花的貂蝉、大乔、小乔,他能在这乱世中存活吗?看当代农民耕种三国,最终抱得美人归的另样穿越!
  • 萧萧木叶下

    萧萧木叶下

    看了多年火影,读了多部穿越火影的小说,于是就自己也想写一部,新人新书。不知道简介可不可以修改。当多人穿越了火影后的历史走向。
  • 被遗忘的国度

    被遗忘的国度

    译者:王中宁、洪岳农、朱学恒、徐庆雯、O.Tank被遗忘的国度简介——朱学恒虽然,“被遗忘国度”系列许多出版品并没有中文翻译的版本;但笔者希望透过这篇文章,能够让国内的玩家们对整个世界有个初步的了解,进而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能够如国外的玩家一样,感到如同再访老友一样的熟悉。
  • 檀歌诗集

    檀歌诗集

    《檀歌诗集》收入作者自1963年至近一两年的诗作共200余首,包容新旧两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亲情爱情友情,都在笔下汇聚,热情开朗,韵味清。
  • 大宋高参

    大宋高参

    实习医生叶冲穿越到了北宋末年,打着弗格森、穆里尔奥、马拉多纳等人的旗号,忽悠北宋君臣。唱歌唱来李师师,买人买来潘金莲,搜罗搜罗水浒英雄,建立强军。和徽宗、高俅、童贯合伙做生意,在北宋实行“一国两制”。振兴大宋……
  • 轮回梦醒

    轮回梦醒

    在一遍一遍的轮回中不断梦醒,骚年林邪跟他的师傅学习控梦,当他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时,一切都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