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7800000015

第15章 卷七 升迁之际要注意——别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当官之人都难免遇到升迁的问题,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事。很多官员往往就是在新老换届的关键时刻出现了问题,要么是老官员在临走之前疯狂地行使自己的权力,生怕走了之后用不了;要么就是新官员来了急于树立威信,将前任的政策一律推翻,搞得整个体系支离破碎。这些都是官家大忌。

对前任的政策要“中庸”

“官箴如是说”

法令前官所立,苟无大害,不可辄改,但在我行之至与不至尔,何以更改为哉?故《汉书》重安静之吏,柳公严舞文之吏。若少不顺,亦但润色损益之可也。苟果有弊,则要更张,亦必先要熟思此法行之到底决胜于彼,然后方行之也。予尝见有人动嫌前官积弊之失,及至更定,反不及前。况有法未成立,弊反蜂生者,盖亦不思轻忽之甚也。好更张自是者,戒之!

——《官箴》公规篇

“原文可以这样读”

前任官员制定的法令,如果没有大的危害,就不可擅自更改,只看我执行得合适与不合适罢了,为什么一定要更改呢?所以《汉书》推崇沉静稳重的官吏,柳公严肃处理舞文弄法的奸吏。如果法令稍有不顺的地方,也只要加以润色,适当增减内容就行了。如果真有弊病,即使要重新制定,也一定要首先认真考虑新的法令是否胜过原先的法令,然后才可以施行。我曾经看见有人动不动就指责前任官员累积弊病造成的失误,等到他更改法令以后,反倒不如从前。何况还有法令尚未确立,而弊端已经丛生的情况,这也是因为考虑太少造成的后果。喜欢更改法令、自以为是的人,要慎重啊!

“官箴活学活用”

前任走了,接任者要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这是摆在很多继任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做不好,容易一到任就失去威信;做过了,又容易遭到各方的反对,甚至上级也产生不满,实在难办。

特别是对于前任留下的政策,更是要慎之又慎,如果这些政策没有饱受诟病,最好就不要去动它。就像《官箴》中所说:“下法令前官所立,苟无大害,不可辄改,但在我行之至与不至尔。”前任的法令关键再怎么执行,而不在更改不更改。西汉时的曹参就为后人做出了一个继任者的好榜样。

曹参是西汉著名的贤相,在随刘邦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功勋卓著。汉初被封为平阳侯。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问他将来谁接替他合适。萧何不愿意表示意见,只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下呢?”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陛下的主意错不了。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帝一起起兵。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萧何,两个人就不那么好了。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萧何做相国。曹参用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处理政事时,全部按照萧何以前的成规办理;任用官吏时,只挑那些年龄大、忠厚老实、不善言谈的人,凡是辞藻华丽、喜欢长篇大论、追求名利者一概罢免不用。他自己则嗜酒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白天饮酒,夜晚饮酒,常常喝到酩酊大醉。那些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看见他日日饮酒,不理政事,很是焦虑,都想来劝说他。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家里,他就摆开酒席,请他们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都没法开口。客人们一直喝到酒醉离去为止都没有机会向曹参劝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心里很不满意,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踏实。但他是个比较柔弱的人,曹参劳苦功高,当面批评他有点说不出口。一天,惠帝对在身边做侍从的曹参的儿子说:“你私底下问问你的父亲,就说高帝刚刚去世,我又很年轻,他作为相国,整天饮酒,究竟打的什么主意,还想不想治理这个国家了?”哪承想,儿子的话刚刚出口,曹参便一怒之下打了儿子二百大板,并且说:“滚回去当好你的侍从,好好侍奉皇帝去,天下大事岂是你应当说的。”曹参的儿子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宫的时候当然向汉惠帝诉说了,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他说:“是我让你儿子问你的,你怎么把他打得那么惨?”曹参慌忙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考虑一下,关于圣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

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萧何吗?”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先生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办,不要失职就是了。”惠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也就不管曹参如何作为了。

由于那时候正值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特别需要安定,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国泰民安,他深得百姓爱戴,便有人编写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如果你继任后,对前任领导的政策的某些细节不甚满意,也不必将整个政策废止,只要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变通一下便可。在具体的条款上改变执行方式,这样既能谨慎地将前任政策保留,又能满足你的想法,何乐而不为呢?总之,对于前任的政策要谨慎,要以保留为主,即便你真想更改,也不应立马全盘否定,慢慢来,受到的阻力就会小多了。

几年的功绩不是自夸出来的

“官箴如是说”

代之未至也,风民立石以颂德,结绮门以祖行,鸠钱帛以佐路费,建生祠以图不朽之名,皆非士君子之事也。盖为善不求人知者为上,知而不自有其善者次之,呶呶焉自媒自鬻,惟崇虚誉者,风斯在下矣。

——《官箴》处置事宜篇

“原文可以这样读”

继任者还没有来,就劝百姓立石碑来歌颂自己的恩德,搭建彩门来饯行,聚集钱财来作为路费,建立生祠来图谋不朽的声名,这些都不是士君子该做的事情。做好事不求别人知道的人为上等,别人知道但本身不宣扬善行的人是次一等,喋喋不休地自我夸耀,自我出卖,只是崇尚虚妄的名誉的人,这是最下等的。

“官箴活学活用”

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位明智的官员在离任时自夸政绩的,也没听说过哪一位明智的官员在走前忙着给自己立碑著传的,不谙世事的愚蠢官员才会那样做。要知道名声不是自夸出来的,是靠众人传颂的,政绩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干出来的。如果你在任期间真有政绩,自然会存在别人的心中,传于别人的口中。

李行言为海州刺史时,唐朝的盛世已过,开始走向衰败。但是唐宣宗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且很有心计。在他继承王位后,裁决细小军政事务时,都能合情合理,人们这才知道他很有主张。

以前,唐宣宗并不了解李行言。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游猎,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皇帝着一身猎装,别人看不出他就是当朝天子,二人随便拉起家常。

宣宗问樵夫是哪个县的人,樵夫回答说:“泾阳县人。”

又问:“县令是谁?”

回答说:“李行言。”

宣宗再问:“李行言在县为政情况怎么样?”

樵夫回答说:“李行言性格固执。前些日子有几个强盗被捉,关押在县监狱,宦官领掌的北司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不顾各方面的压力,就是不放人,硬是将这几个强盗全部处死了。”

唐宣宗听完这番话,默默地点了点头,自言自语地说:“此人可用矣。”

樵夫莫名其妙。

宣宗狩猎回宫以后,将李行言的名字、事迹写在一个帖子上,挂在自己寝殿中的柱子上。

这年冬季,海州刺史位置出现空缺,大臣们纷纷举荐,宣宗力排众议,任命李行言为海州刺史。

李行言入朝谢恩时,唐宣宗赐给他金紫衣裳,并问李行言说:“你知道为什么赐给你金紫衣吗?你知道为什么任命你为海州刺史吗?”

李行言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于是回答说:“不知道。”

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挂在寝殿柱子上的帖文给李行言看。

李行言看过宣宗所写的帖文,暗自庆幸自己在惩治罪犯时,坚持了原则立场,也十分钦佩宣宗明察秋毫。于是,谢恩赴任。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只要你有政绩自然会赢得口碑,如果你没有政绩,就是再怎么自夸也没有人相信,反倒会被说你为人虚伪。我们宁愿相信上级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也不要相信自夸出来的功绩是有价值的,即使上级暂时没有注意到你的功绩,也不能自夸,因为这会让上级觉得你是在邀功,是在跟他讨价还价,反而对你产生反感。

知足者仕途坦荡

“官箴如是说”

“蜗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东坡此言深可为知进不知退者之戒。夫人事之役役也,计谋之敝也,人皆以人事可以致富贵,计谋可以致功名,殊不知一作一辍,有物宰之,为之而成者,非其能也,命之至也,况为之而不成者多乎。造物无言也,人不可以惑其听;造物无形也,人不可以渎其公。世之人役役敝敝於百年之间,无顷刻之自安者,不亦深可哀耶?

——《官箴》处置事宜篇

“原文可以这样读”

“蜗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苏东坡这席话可以作为那些知道进身不知道退让的人的警戒。很多人都在仕途上奔走钻营,用尽计策,认为踏上仕途就可以获得富贵,用尽计谋就可以求取功名,却不知一作一息,是有事物在背后主宰,之所以能够做成,并不是本身能干,而是命运的作用,况且不能成功的人还很多。造物主不说话,人们不可以迷惑他的听觉;造物主没有形体,人们不可以亵渎他的公正。世上的人们一生劳苦不息,疲惫不堪,没有片刻的安宁,不也深深地令人觉得悲哀吗?

“官箴活学活用”

知足者常乐,这是古今不变的真理,无论放在哪一个阶层上都是合理的。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不懂得知足的官员往往是升职最慢的,而那些知道满足的官员却能够较快地得到提升。人人都有私心,当领导的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威信被人超过,他们最忌讳的就是有人功高震主,而喜欢的是知足的人。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凡事皆然。”因为才干超人,本来就引人注意,而又加之狂傲,就会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所以此等之人应该学会深藏不露,不可事事都争“天下第一”,曾国藩常常引用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就是不敢以第一等而自居。

作为曾国藩九弟的曾国荃具有暴烈的性格和急功近利的天性,曾国藩对这个弟弟的性格十分了解,因而常常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训诫他,让他不要事事都做天下先,这是完全从曾国荃的个性缺陷出发而提出的金玉良言。

曾国荃当年进金陵时,曾国藩为了教他少居功避免惹祸,每次写信都多有提醒警告的话,身为朝中第一汉臣的他深深知道大名气不可强求。果然,后来曾国荃攻克了两个省,功勋虽然不能说不可磨灭,但其事业根基已十分深厚。此时的曾国藩对其弟已不患其不能通达、不患其不能自立,但患其不能稳固适应,患其不能自甘寂寞而发达。因而又劝告曾国荃以后安身立命应该从风平浪静的方面考虑,千万不要掀天揭地。

与此同时,曾国藩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率湘军出征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高傲视人、落落寡合、不能以柔克刚是最大的毛病,事事争天下先会伤别人之心,夺别人之志,导致嫉妒和攻击。所以,当他在咸丰八年再次出山时,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尤其需要借鉴历史经验,注意那些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隐患,他将周公旦视为自己的楷模,时常提醒自己,以李德裕、霍光等人专横跋扈而不得善终为戒。

在出任两江总督兼节制四省军务以后,对如此高位重权曾国藩显得喜不胜忧。他认为权重于一时,会树大招风,盛名之下难以自保,因此,反复自律:“古人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餗负乘之咎也。”

为此,他告诉自己和部属、亲属一定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历史教训,自古胜败轮回,有福必有祸,要谨防乐极生悲,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蚀,五行生克,四序递迁,休旺乘除,天地阴阳,一定之理,况国家乎?况一省乎?况一门乎?”因此,对于大功之名,大任之职,他常常只是推让,才能持盈保泰,“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盖由此而来。

知足的人总是很低调、很谦虚,无论是升职了,还是被褒奖了,他们都不会居功自傲,总是想着别人,这样的人想不受人欢迎都难。“月满自亏,水满自溢”,一个不懂得满足的人,就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没有人喜欢狂妄自大的人,人人都想打压这种人。

清朝雍正时期的大将年羹尧就是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他结交朋党,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基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

年羹尧擅作威福,他位尊权重而不能自谨,过多地干预朝中政务,攘夺同僚权力,滥用朝廷名器。他对待内外官员狂傲无礼,给各省督抚发送咨文直呼其名,不仅蒙古王公,就是皇帝的女婿阿宝入见,也要对他行跪拜礼。他在与督抚、将军往来的咨文中,擅用令谕,语气模仿皇帝。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帝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还代雍正帝拟就序言,要雍正帝颁布于天下,如此僭越无度,雍正帝怎么能不反感。在雍正心中,年羹尧已经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年羹尧还贪赃受贿。他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巨。客观地讲,由于雍正宠信过分,赞誉过高,征询过多,致使年羹尧权力膨胀;而年羹尧骄横傲慢,忘乎所以,不守臣节,则渐渐引起了雍正的警觉和不满,终于下决心惩治这个天下“第一负恩人”。

张廷玉曾经说过:“本来就是用年羹尧来攘外,外患既除,还不知收敛,死期不远。”本来,功高震主之人是最应该懂得韬光养晦的,更应该懂得要及时抽身,但年羹尧天生张狂却让他不知进退,想把十万大军培养成军阀势力,又插手地方政务,培植个人势力。

雍正对年羹尧的惩处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是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羹尧觐见离京前后给他提醒,第二步是对有关官员打招呼,雍正或叫他们警惕、疏远和摆脱年羹尧,或叫他们揭发年羹尧的劣迹,为处罚年羹尧作准备。第三步将年羹尧调离西安老巢。雍正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把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任意妄为。雍正三年四月,雍正解除了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务,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最后一步是勒令年羹尧自裁。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雍正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年羹尧青海战功,格外开恩,赐他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世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官员们不懂得知足,说到底还是一个“贪”字惹的祸。作为国君如果太贪婪,那么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作为官员如果贪得无厌,那么他的政治前途将要丧失;作为商人如果贪心十足,那么他在商战中很快就会败下阵来。人由于贪欲不止,往往只见利而不见害,结果是利还没有得到,害反而先来临了。守住一颗平常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于一个做官的人来说,要想有较高的修养和境界,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打好离任前最后一仗

“官箴如是说”

名节之于人,不金币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则何暴不从,何众不附,虽有他美,亦不足赎也。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爵禄或失,有时而再来;名节一亏,终身不复矣。呜呼,士而居官,能以此言铭其心,庶不易所守而趋势要也哉!

——《官箴》处置事宜篇

“原文可以这样读”

名节对于人来说,即使没有金币也富裕,没有高大的帽子也尊贵。士人没有名节就好比女人不贞洁,就会无论什么暴力都顺从,无论什么众俗都归附,虽有其他美好的方面,也不足以赎清声名。所以前辈说官爵俸禄容易得到,但名节难以保持。官爵俸禄有时会失去,有时会再来;名节一旦亏失,终身不会再有了。呜呼,士人身居官位,能将这句话铭刻在心里,或许就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而趋附权势显要了啊!

“官箴活学活用”

读史时,我们总是为那些晚节不保的人扼腕叹息,叹息他们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叹息他们的雄心壮志最终暗淡。尤其是那些将要离任、快要退休的官员,真的应该注意到自己的名节,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造成终生的遗憾。

作为军人,李广堪称标本,其无畏精神和骑射技能无与伦比。他执意追求的封侯之梦,本是一种精神需求,是军人尊严的自证,是他始终不肯放弃的唯一动力。当等到最后一个机会时,老人家谢绝所有劝阻,以60多岁的高龄毅然出征。公元前119年,皇帝得到准确情报,获知单于居住地点,决定开战,以期一举歼敌。这一战,大将军卫青任总指挥,李广为前将军。事情很明白,此役谁担任主攻,谁就可能立下奇功。分配任务时,卫青很不够意思,玩了一个小伎俩,他决定自己带公孙敖率队攻打单于,让李广走东路策应。卫青和公孙敖私交很深,因为这层关系,他把机会留给了公孙敖。卫青当然知道李广因何而来,也可以提供一些便利,但他没有成全老人家。东路偏远,缺草少水,不可能参与决战,李广不干,坚决请求当前部,抓单于立大功。但人家卫青是大领导,这场合哪有你李广说话的份儿。这次,李广运气真的很坏,没有当上主力不说,去东路又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卫青也不顺,找到了单于,却让老小子跑掉了。卫青心里窝火没处发泄,派手下人责怪李广,要他到幕府把迷路的事情说清楚。李广知道自己没有死罪,也完全能说清事实,但他彻底绝望了,厌烦了,不想面对那些刀笔吏的斥责和盘问。他以一个军人的方式,怀着深深的遗憾,挥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为李广没有被封侯而叹息不已,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他没有被封侯而鸣不平。可是李广自己也在这样的不公平状态下心理失衡,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的一世英名。本来他可以做一个流芳千古的名将,最后却成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李广的悲剧时时刻刻在警告各位官员们,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千万不要在离任之前晚节不保。

如果说那些有过无心之失的官员还值得人们同情哀叹,那么那些咎由自取的官员就只能遭到后人的唾骂和指责。

李斯,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大功臣,荣宠可谓一时无人能比,然而,当秦始皇外出巡游暴毙后,他却为了自己日后的荣华富贵被中车府令赵高拉入了政治旋涡之中。

在赵高的极力诱惑下,李斯竟参与策划了一起宫廷政治阴谋。他们对外封锁秦始皇的死讯,假传圣旨,逼公子扶苏自尽,立昏庸的胡亥为秦二世。然而仅过了两年,羽翼丰满的赵高就鼓动秦二世将李斯治罪,下令将他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

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即宰相)徐阶曾是一位众望所归的名相。他整顿吏治,招纳贤良,使戚继光、张居正等官员得到重用。然而徐阶当权时,他的子弟们在家乡华亭横行不法,竟侵占田地24万余亩。1659年,吴中一带发生饥荒,朝廷派钦差大臣前去赈济灾民。他来到首富徐阶家,希望徐阶能配合朝廷,退还百姓的田地,并遣散一部分家奴。然而,贪财的徐阶却消极抵制,还悄悄向朝中党羽写信,唆使他们弹劾钦差。

此后不久,在新任首辅高拱的参奏下,徐阶的两个儿子一个被判充军,他家数万亩田地也被没收充公。当官兵前来带人时,徐阶的儿子们抓住他的衣服号啕大哭,徐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吾方逃死,安能相活。”

早年的汪精卫绝对是万千民众的革命偶像,为了刺杀清朝摄政王,他敢于自充人体炸弹。狱中,他留下了天下闻名的绝句:“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被释放后,汪精卫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中,并被孙中山视为接班人,其后,虽然在与蒋介石的争权夺利中失败,但是,他也始终以正面形象出现,并具有极大的革命号召力。然而,抗战爆发后,这个民众心目中的“完人”却变成了汉奸,投靠日本侵略者并成立了傀儡政府。从此,这个曾经的革命偶像成为了万民唾骂的大汉奸!

三个鲜活的故事,个个都在告诫官员们千万不要头脑发热,干出糊涂的事情,尤其是在离任之前。如果在职期间做了糊涂之事可能尚有挽回的余地,但离任之际要是做了糊涂事可真的就没有机会再挽回了。记得前些时候,有一位官员在离任之前的一天里居然集中任免了一百多人,这样的行为简直骇人听闻,真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干出了这样的蠢事。所以留给他的只有政府的责问之声,社会舆论的一片质疑之声、指责之声,没有任何一点的赞同之声、溢美之词。

既要看升迁,也得知进退

“官箴如是说”

居官念念在想进步,刻刻要防退步。知进而不知退,亢之所以有悔也。

——《官箴》克终篇

“原文可以这样读”

做官的人,时时刻刻在想着要晋升,但是更要考虑好退路。知道进而不知道退,必然会招致罪悔,这就是亢龙有悔的原因。

“官箴活学活用”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真正能够懂得其深刻含义的官员却未必多,因为很多官员都有升官发财的情结。自古以来,为官者的进退原本就不是件容易处理的事,尤其是“退”字。不管个人的主观愿望如何,只知进不知退,在处理“退”的问题上欠火候的官员,都可能使自己的一生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人,在后来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

后来韩信被诬蔑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被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有了五百名士卒做他的警卫。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从前线一再派回使臣到京师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以为皇帝出征在外,他便尽心尽力地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至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做的那样。又有人对萧何说道:“足下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足下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来打听足下的情形,是担心足下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足下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从了他的意见,并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很高兴。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吧!”

萧何是刘邦的贫贱之交,刘邦亲口将他封为第一功臣,为什么刘邦对他还不相信呢?这是因为,政治斗争是一个不断一分为二的裂变过程,当年项羽、刘邦共同对付秦朝,秦朝灭亡了,项羽、刘邦这一对盟友翻了脸,打了起来。项羽被消灭了,刘邦内部又发生了裂变,中途入伙的韩信、英布又被视为异己的力量。韩信、英布垮台了,刘邦又该找出新的打击对象了。萧何树大招风,自然首当其冲。

在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古代,或许官员自毁名声还有些理由,现在就没有那个必要了。不过为官者要知进退仍然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都是正确的。

在唐代中期政坛上,李泌是一个有点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皇帝。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奸臣当道,藩镇割据,许多大臣不是死于奸佞的谗言,便是死于武夫的刀剑。而他被四个皇帝所信任,虽屡被诬陷、谗毁,却能幸免于难,保全终身,其中的诀窍有两条:一条是避权让位,一条是功成身退。

早在唐玄宗时,他还是一个少年,因其出色的智慧而闻名于朝廷。唐玄宗要任命他为太子李亨的官属,他辞谢了,只愿以布衣的身份与太子来往,李亨称他为先生,对他十分尊重。后来因遭杨国忠嫉妒而遭贬斥,他干脆弃职而去,游于嵩山、颍水之间,避免了一次灾难。

安史之乱期间,新即位的李亨(肃宗)特意派使臣去请他出山,并要任命他为宰相,他又坚决辞谢了,对肃宗说:“陛下以宾客、朋友的身份对待我,这不是比宰相还要尊贵吗?请别勉强我了!”

肃宗也只好由他,他对李泌的尊崇信赖,可谓非同寻常,出则并驾齐驱,入则同床而卧,朝中事无巨细,全都请教于他,对他言听计从,甚至连宰相的任免,以及太子的人选,也都要听从他的意见,真是所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每当朝中议事时,他和皇帝联袂而坐,大臣们在下面便指指点点地说:“穿黄袍的是圣人,穿白袍的是仙人。”这样一种高级参谋的身份,使他既可参与决策,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一旦发现有于己不利之事,进退也很自由。

当唐朝的军队收复了失陷的长安,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他便向肃宗请求还山归隐。他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对我的厚恩,如今重新做一个闲散之人,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

这使唐肃宗十分吃惊:“我与先生这几年来共同经历忧患,如今将要同享欢乐,先生为什么突然要离我而去呢?”

李泌严肃地说:“我有五条不能留下来的理由,恳请陛下任凭我离去,使我免于一死!”肃宗不明白,问道:“此话怎讲?”

李泌说:“我同陛下相知太早,陛下对我倚托太重,宠信太深,我的功劳又太大,行为又太不一般,这五条正是我不能久留的理由。”

肃宗没有表态,只是说:“该睡觉了,这事以后再说。”

李泌坚持说:“陛下如今与臣同榻而卧,臣的请求还不能得到批准,更何况将来在朝堂之上、公案之前!陛下不许臣离去,这无疑是要置臣于死地!”

肃宗说:“没想到你对我疑惧到这个地步!你简直把我看成是只可共忧患而不可共安乐的勾践了!”

李泌说:“正因为陛下不会杀臣,臣才请求归隐,若是陛下决定杀臣,臣又怎敢说话?而且杀臣的不是陛下,而是‘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陛下一向待臣如此之好,臣有些事情还不敢说,将来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说话了!”

李泌对官场的风云看得可谓透彻,处理得也很得法,就是这样,仍免不了遭到奸佞之辈如宦官李辅国等人的嫉妒、陷害,他终于坚决离开朝廷,隐居衡山。肃宗赐他三品官的俸禄,并在衡山为他建了房舍。

像李泌这样的人既能全身而退,又可博得美名,做官时他们秉公执法,两袖清风;归隐后,他们逍遥自在,无所羁绊。有远见卓识让他们能很好地把握时局,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所有的官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往往那些留得美名、得以保全的官员都是做到了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一种理想的士人品格。淡泊主要指摒弃私心杂念而清静安宁的精神状态,轻视名利,不为名利所困的精神境界。宁静主要指心态平和,不与人争,不自暴自弃。淡泊宁静,讲求以简朴为美,不计较物质得失,厌恶奢侈,以贪婪为耻,以清廉为荣。

同类推荐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国学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国学精粹

    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师之责:人性教育

    师之责:人性教育

    本书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人性教育”才是真教育。全书内容包括:考试,究竟是考谁“爱心”的沦丧“洗脑”的教育谁的眼泪在飞等。
  • 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

    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

    央金拉姆,禅修大师,世界级的心灵音乐家,2011年,获得格莱美音乐奖,是首位获格莱美音乐奖的中国籍歌手。她曾是奇正藏药的创始人,事业巅峰之时,毅然放弃事业,潜心修行;她曾是坚定的不婚族,却用600秒定下婚约,从此缘定今生。她独创“央金玛歌舞觉醒法”,把音乐、舞蹈和修行融为一体,通过古老的“观音法门”,使观者快速进入觉知的境界,深得弟子和观众欢迎。《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是央金拉姆修行经历和体悟的整合,是一本专为现代忙碌女性而写的觉醒手册,帮助女性战胜内心的烦恼,找回温柔慈悲智慧,蜕变为圆满的女人。
  •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延往往会让我们为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悔恨、愧疚、压力、烦躁、不安……这些消极情绪让人失去斗志、丧失激情、甚至毁了人生。拖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极其痛苦纠结的精神折磨,因此超过95%的拖延者都希望能够拒绝这种拖延习性,重新回归正常而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尽管人们有心拒绝拖延,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拖延”就好比打不死的“小强”,“春风”一吹立即“又生”。为了帮助广大拖延者成就更精彩的人生,本书紧扣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战胜拖延的方式和方法,意在为广大拖延症患者带来福音。"
  • 最受感动的人间真情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人间真情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本书收录的故事经历给后人带来不同的体验,极具借鉴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聪明人会从中吸取经验,让个人的人生折射出许多人命运的华彩,从而使生命在有限的时间无限延展。
热门推荐
  • 冰火大道

    冰火大道

    疯狂者小队,一个名副其实的疯狂小队,妄想以一个小队的力量屠戮主神。风落,重生回刚进空间的那一刻。这一次的重生,屠神计划一定不会再次失败!这一次的重生,疯狂者小队将执掌空间!
  •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本书是一本从理论创新角度探究电视文艺批评方法的专著。将自然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引入到电视中来,对与电视文艺相关的节目、现状具体考察,在借鉴中西方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通过整体关注电视文艺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内在关系,以“生态中心”的价值尺度,把完善电视文化,建立以人为目的当代传媒体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 巫毒圣王

    巫毒圣王

    这本小说主要是讲主角在得到上古巫族传承后,在修仙界中崛起的故事,五毒教,在上古也叫巫毒教,这也正是主角所得的传承,妖血炼巫身,万毒化金丹,神鼎筑仙路,十美伴身边。先统五毒教!后吞中原仙!风雷伴身边!谁敢当我先!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千月记

    千月记

    什么事命运,只是追求自由生活。。。。。。
  • 八班遗墨

    八班遗墨

    讲述发生在当代高中生之间的故事,在高考这独木桥下的主角和他同学的快乐与悲伤,这篇已经完结,大概十万字的小说,纪念我的记忆——记忆弥足珍贵。
  • 智觉禅师自行录

    智觉禅师自行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欲望都市

    欲望都市

    不要抱怨老天不公,实际上,老天根本不认识你。我们怎样对待社会,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就会怎样对待我们。不要艳羡他人,不要输掉自己。鞋舒不舒服,脚说了算;人幸不幸福,心说了算。 奇迹和痛苦其实来自同一个地方,人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里,也没有把自己笑进快乐中。这个地球,永远是一半沐浴阳光,一半沉沦黑夜……繁华都市背后,是道德底线与唯利是图的较量。灵魂救赎,重建信仰,,更需要每个人的勇气和智慧。《欲望都市》——两个平凡的家庭,绝不平凡的故事。
  • 稻香顺水

    稻香顺水

    以作者父亲为原型的一本田园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刘安顺在乡村中成长的童年往事。院前的柳树,家里的稻田,儿童的笑声,河岸边的她。一切都仿佛还是昨天,而现在它们都早已随着稻香,顺着流水,流逝了......
  • 降鬼宝鉴

    降鬼宝鉴

    相传天地之间有生死两气,一在人世间,二在幽冥道。其中有通道相连,一为青海昆仑山,二为重庆丰都鬼城,生死两气循环不绝。万物死则生化死,万物存则死化生。人吸生气乃活,鬼产死气乃存。人吸死气,鬼吞生气,则天地倒悬,末世将至……饶友天是普通到了极点的一个大学生。但就是在中元节放假这天,回乡下吃他姑婆的豆腐斋。没想到却由此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 倾城全能师:第一乱世邪凤

    倾城全能师:第一乱世邪凤

    “原来…你终究还是不属于我……”——她与他相识在年幼时候。她觉得既重活一世,便要按心之所向行事,灵动的是她,乖张的是她,嚣张的也是她。她是人人相护的神医,却也是万人畏敬的神兽之主。但她无论怎样,都是他心头的一抹朱砂红。……但到底,仍是负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