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的时候,如果走直线不行,就可以走走曲线,来个“曲线救国”,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周灵王二十六年,吴国攻打楚国。楚国令尹屈建利用诱敌之计,大败吴国。
第二年,楚国国王楚康公为报吴国伐楚之仇,到秦国借兵,准备讨伐吴国。秦景公便派他的弟弟公子围率兵相助。
吴国得知消息后,以守为攻。屯重兵于江口坚守。楚国见吴国有所准备,不易取胜。就转而攻打归附于晋国的郑国。
双方交战,郑国自然不是对手,楚国大夫穿封戍活捉了郑国大将皇颉,大胜而归。
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也想在主公面前领功请赏,便想从穿封戍手中夺走皇颉,将此功据为己有,穿封戍当然不从。
公子围仗着是楚康王的弟弟,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对楚康王说:“我捉住了郑国大将皇颉,不料却被穿封戍夺去。”
过了一会儿。穿封戍押着皇颉前来领赏,并向楚康王陈述公子围要好从他手中抢夺皇颉、冒功领赏之事。
两人各说各有理。楚康王一时不知谁真谁假,便命太宰伯州犁来决断。
伯州犁早就有心奉迎公子围,只是平时没有机会。现在楚康王要他决断公子围与穿封戍的争论,真是天赐的一个向公子围献媚的好机会,于是他就对楚康王说:“俘虏是郑国的大夫,并非普通将士,只要问问他便真相大白。”
楚康王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就命皇颉站在庭下,伯州犁站在他的右边,公子围、穿封戍站在他的左边。
伯州犁先把双手向公子围高高拱起,向皇颉介绍说:“这位是公子围,是我们国君的弟弟。”然后,又对着穿封戍,双手在下边拱了拱,向皇颉说:“这位是穿封戍,是方城外边的县尹。到底是他俩谁将你抓到的?你要从实说来。”
皇颉虽然当了俘虏,但毕竟是郑国大将,对伯州犁的眼神、动作所表现出的一切,早已领悟,为了活命,也为了讨好公子围,便佯装看了看四周,回答说:“我遇公子围,战他不过而被俘。”
穿封戍听了大为愤怒,顺手从兵器架上抓起一戈,发疯般地朝公子围刺去。吓得公子围急忙跑开。
伯州犁见状,忙走上前去,一面竭力劝解,一面请求楚康王对两人都记功奖赏,又亲自设酒宴,劝二人和好。
结果是皆大欢喜。
伯州犁献媚可谓不露声色,借花献佛的手段高明之极,真堪称典范。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稍有心计的人便可看出他在行巴结之事,但无论多有口才的人也难责备其决断不公平。即使强有责备,也只能说皇颉冤冤相报,干伯州犁何事。假人之手,行我之事,真是绝了!
清光绪某年,镇江知府大人欲为其母做加大寿。消息传到周炳记木号,周老板锁眉顿开,高兴万分。周老板为何高兴?原来那时镇江木号的木材,大都堆在江里,为此,清政府每年要索纳几千两银子的税帖。木号的老板们为了放宽税贴,只好向知府大人送礼献媚。可这位知府自称清正廉明,所赠礼品均拒之门外。周老板同其他老板一样,无可奈何,但仍时时在寻找拍马的机会。他曾听说知府大人是位孝子,对太夫人的话百依百顺,现在孝子为母做寿,正是天赐良机。于是周老板派人打听太夫人喜欢什么,得知她最喜欢花,可眼下初入寒冬,哪来的鲜花呢?周老板灵机一动,有了办法。
太夫人做寿这天,周老板带着太太一行早早来到知府大人的后衙。周太太一下轿,丫环们就用绿色的绫缎从大门口一直铺到后厅,周太太在绫缎上款款而行,每一步就留一朵梅花印。朵朵梅花一直“开”到太夫人的面前,祝太夫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太夫人听了笑眯眯的,忙请他们入席。
用席期间,上了24道菜,周太太也换了24套衣服,每套衣服都绣着一种花,什么牡丹、桂花、荷花、杏花……,看得太夫人眼花缭乱,眉开眼笑。直到席终,周太太才说请知府大人高抬贵手,放宽木行税贴。太夫人正在兴头上,忙叫儿子过来,吩咐放宽周炳记木号的税帖。老母开了金口,孝子只得点头答应。
从此,周太太成了知府家中的常客,每次来都借“花”献“佛”。那孝顺的知府大人也因母命难违,难作清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