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1600000004

第4章 古朝解谜

三皇五帝夏商周是一个传说的时代,一个传奇的时代。从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弊、禹时期到公元前771年大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其间有无数的传说、无数的传奇故事、无数的谜,需要我们探讨、研究、揭解。

古朝解谜——三皇五帝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而后来,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然而,三皇五帝究竟是谁呢?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史记·始皇本纪》载有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秦皇最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秦皇为三皇,且认为秦皇最贵。不过,这个天、地、泰三皇是个笼统的概念,给它具体化后,则出现了几种意见。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这几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大家所公认,其余几位则看法不一。

燧人钻木取火,认人饱尝熟食美味,可谓恩重泰山;女娲因其补天,拯救了人类,其功不可没;祝融“绝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盖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断天柱,使天地日月骤变,实在是神通广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谁能占据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难定论。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由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帝本姓姬,是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20岁即位,都帝丘,在位78年,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等。

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裔。

帝喾,姓姬,号高辛,颛顼的族侄,黄帝的曾孙。帝喾15岁帮助颛顼治理天下,30岁登帝位。在位期间严以律己,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

唐尧,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唐尧是中华民族最敬仰的始祖:他带领臣民战洪水,治江河,引水灌田,发展农业生产;观日月出没、星辰移位,察鸟羽兽毛变化而定历法,依节令耕种、收获、仓储、养殖畜禽;开创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产秩序。他还组织百姓建手工作坊,织丝扇,作葛衣,浸泡果酒,制作陶器,炼造铜器,开创了生产力大发展的新时期。他制刑律,设四岳,建九州,开创了中国的国家雏形。他教民修德,倡礼仪,改婚俗,讲人伦,谱音乐,制舞蹈,造围棋;他朴素廉明,举贤能,察德行,任人唯贤,从谏如流,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世代推崇的“尧天舜日”。

唐尧,是我国儒墨两家文籍中尊崇的圣王,是他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源头之——唐尧文化。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不过,虽然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但是,舜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品德。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做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以上是《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叙的五帝,不过,《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睥)、颛项,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月令》以太睥(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睥、颛顼为五帝。并且,还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睥、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旷祀五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这里所指的五帝就是,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躁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门先纪。

总体来看,三皇五帝是分为几个时间段的,燧人、伏羲、女娲属于旧石器时代,燧人、女娲为早期,而伏羲为晚期,其余则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神农、帝喾最早,神农为前大汶口文化,帝喾为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黄帝、炎帝、颛顼、太昊、少昊基本同时,黄帝属红山文化,炎帝、颛顼属仰韶文化,太昊属薛家岗文化,少昊属于大汶口文化;祝融稍晚,属石家河文化;尧、舜最晚,进入龙山文化阶段,尧位于晋南,属陶寺文化,舜位于晋西南和豫西,属河南龙山文化的造律台类型。

据古文献中记载的传说,三皇五帝的活动区域基本上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当时,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中国先民大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氏族社会行将解体,因此,三皇五帝应当属于当时的部落首领,因所在的部落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由于当时尚无文字发明,因此他们只能作为当时部落成员崇拜的英雄人物,被后世文献以传说的形式记录下来。

不过,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只不过,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要特别指出的是,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几位统治者的统称,同时也指代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当然,中国三皇五帝时代的上古历史,我们大致把它当成传说,当成神话,司马迁先生写的《史记》,把《五帝本纪》放在第一,他自己也说:“至于《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不过,三皇五帝时代,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间三千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中国文明早期阶段的称呼。中华民族上古史三皇五帝时代的祖先源渊、文明创造为宗旨,是中华大道的总纲。我们后人要对中国的上古历史进行研究、探讨。

古朝解谜——大禹治水

以上我们提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可能一提到禹这个名字,在人们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想起大禹这个人,回忆起大禹治水的故事。不错,这里所说的禹正是善于治水、为人民造福的大禹。

尧在位期间,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那里的庄稼全部被淹了,房子全部被毁了,百姓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往高处搬。还有许多地方有伤害人的毒蛇猛兽,那时人们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他就是禹的父亲。

不过,当时,尧对鲧并不放心,存有一些怀疑。但是,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这才勉强答应了。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仍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更厉害了。所以,百姓们仍要搬到地势较高的地区。之后,“父鲧,受尧命治理洪水,无功被诛。”(《史记·夏本纪》)

禹的父亲因治水无功而被诛,可以说,禹是没有机会继承父业继续治水的,因为,大家恐怕再次出现无功而返的局面。但是,禹凭借自身的能力,“舜命禹继鲧业,任司空。禹吸取父鲧治水失败教训,采疏导之法,平水土,归九流。”(《史记·夏本纪》)

治水期间,大禹除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并且,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什么呢?相传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涂山女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史记·夏本纪》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也就是说,禹治水时,刚结婚没多久,为了治水,四处奔波,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这是一个美丽而又感人的传说,之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便成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当然,治水期间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嵩山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信道。他顾不得回家,于是便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作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把山挖了一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她扭头就跑,大禹见到这样的情形,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向妻子,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

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深深地感动,下令要在这里修建一座启母庙。虽然启母庙现在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大禹为治洪水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治水期间,大禹常年在外,人也消瘦了,皮肤也晒黑了许多,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百姓见禹如此大公无私,无一个不落下感动的眼泪的。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还注意百姓的生计,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治水患时就考虑到兴修水利,修筑沟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史记·五帝本纪》说:“(禹)令稷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组织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水稻。《尚书》中有“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不但疏通大江大河,还开通了田间沟渠。因此,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为农耕的始祖,并且,后稷是继承禹的事业。《诗经·闭宫》说:“(后稷)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论语·宪问》中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可见,大禹教民耕种与治理洪水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大禹的爱民之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把洪水引入了大海。很多土地都变成了沃田,而原来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大多数居民,都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当然,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后人为了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并且,因为禹治水有功,所以,舜让位于他。

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大禹治水的功绩也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战国时期仍有人感慨系之:“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如果不是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

大禹不仅聪明能干,更为可贵的是,他富于牺牲精神,勤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大禹治水之所以会成功,除他采取正确的方法外,还有就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相信,大禹治水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

古朝解谜——夏之建立

上面我们说道,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舜让位于他。禹掌握政权后,忧国忧民,勤政爱民,而且,非常节俭。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由他的饮食菲薄,衣服粗恶,宫殿卑陋,自奉甚为俭约,但对朝政大事、国计民生丝毫不加吝惜,祭祀办得隆重,礼服十分美观,更注意水利,特别尽力修整田间沟渠,以利农业。可见,他之所以要节俭,也是为了治国安民。

大禹在位六十年,排除水患,安抚民生,百姓安居乐业。死后让位于伯益,令其来主持部落联盟的事务。但是,禹的儿子启却夺了帝位。

启为何夺伯益的帝位呢?其中的缘由是什么?他夺取帝位,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呢?他的父亲禹对的帝位又有什么影响呢?

禹掌握政权后,权力不断扩大。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不过,这些战争并不是不义之战。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意屈服夏。大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最终使有扈氏臣服于夏。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而且还宣布,如果有不听教化者,就要以兵征讨,决不会放过。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大禹的命令。大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大禹的神圣,再也不敢冒犯大禹。那些没有参加朝见大禹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禹进贡称臣。《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然而,大禹在不断地征战中得到胜利,俘获很多奴隶和财富的时候,他的儿子启势力已经很大。《史记·夏本纪》中说:“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此时,看到父亲担任部落联盟首长,生活富裕而且很有权势,对这个职位非常向往。而夏部落的多数奴隶主贵族,也都不愿意把这个权力让给别的部落。于是,禹死之后,启将禹让位于伯益的诏告抛之脑后,在夏部落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用武力把伯益赶走,废除了禅让制度,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然后又在钓台举办大规模的宴会,强迫各地的部落首领赴宴,启正式宣布建立夏朝,自己做了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启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破坏了禅让制度,必然引起一些地方部落首领的反对,引起激烈的王位斗争。当然,历史从来都是如此: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里说的是,有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首领第一个出来指责夏启破坏禅让制度,抢夺伯益的王位。夏启坚决不同意,所以双方在甘泽发生一场大战。

由于有扈氏得到了一些地方部落的支持,把夏启打得落花流水。夏启身边的许多大将建议他招兵买马,重整旗鼓,与有扈氏再打一回。夏启心里非常明白,不少人到现在还不能接受“父死子继”的办法,因此,不愿意拥护他。如果一个劲硬拼肯定不能胜利,当务之急是争取人心,让天下人都知道夏启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由他掌管天下要比伯益好得多。

启回朝后,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以此来取得天下民心,赢得天下。他尊敬老人,爱护小孩,求贤天下。并且,每天每顿只吃一碗蔬菜,每天都睡在柴草上,除祭祀以外,不能在王室演奏任何音乐。夏启求贤若渴、勤俭自厉的举动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快赢得了民心,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当启看到民心所归,有把握打败有扈氏的时候,再一次发动战争攻打有扈氏。结果有扈氏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很快就被夏启打败,有扈氏也成为夏启的俘虏。

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然而,启得胜班师之后,心中很是得意,开始追求享受,把百姓的苦乐全抛在脑后。他害怕有人起来反抗,就修筑了高大的城墙,城墙四周还挖了护城河,建立了常备军,盖了监狱。巩固奴隶制的世袭制,把原来的部落联盟机构变成****机关。这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起来了。

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进步。并且,奴隶制王朝的建立,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氏族部落间掠夺战争不断地加剧,伴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俘虏变成了奴隶。在氏族内部,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耕地逐渐被分配到各个家庭使用,社会的经济单位由原来的整个氏族变成了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取得更多的财富,开始掠夺本氏族成员占有的生产资料。

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贫富差距越来越分明。这些部落首领和富有家庭的家长成为奴隶主,而多数人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平民或游民,甚至有些被迫为奴隶主劳动,沦为奴隶。于是,社会上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的阶级。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产,可以任意地打骂、杀害,甚至当作商品进行交换。贵族们的财富和奴隶也理所当然地传给子孙后代。私有制的确立,阶级的出现,都是历史的必然。

可以说,夏朝这个奴隶制国家就是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从“禅让”到“传子”的演变,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从此以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何谓“家天下”?相传,禹以前“选贤与能”,实行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古朝解谜——少康中兴

自启继方位,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继承制终于固定下来。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家天下”的首创,也是中国历代兴治盛衰乱亡的一系列链条之第一环。它具有立国创制的作用,即首建王朝、首行世袭,同时也开了历代篡夺政权的先例。

以上我们提到,夏启取得民心,坐稳了天下,但其初政权并不巩固。然而,夏启并不考虑这些,刚坐稳天下就开始追求享受,整日饮酒作乐,把百姓的苦乐全抛在脑后。可想而知,这样一个“不问政事”的皇帝,这样不顾百姓苦乐的王朝,人民怎么可能拥戴呢?他的江山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呢?他及他的子孙能保住他们刚建立不久的奴隶王朝吗?

启当上国王后不思进取沉迷酒色享乐,几年后启就死了。“夏后帝启用,子帝太康立。”(《史记·夏本纪》)然而,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荒淫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3个多月不回来,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而此时,东边的东夷族开始强大起来了。在东夷各国中,要数有穷氏的势力发展最快了。有穷氏的首领是个勇猛善战的神箭手,名字叫后羿。为什么叫后羿呢?我们都知道,传说在帝尧时期,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使得天下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人们陷入了苦难之中。这时东夷人中有个名叫羿的神箭手,手持强弓,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灭绝的命运。现在,有穷国的首领射技神奇,人们认为他是再世的神羿,所以就把他称作后羿了。

后羿箭法娴熟,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部落中的青年人也都好武喜射,而且还把其他部落的不少青年都也吸引到有穷国来。这样,年复一年,有穷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了。

太康对朝中的政事不闻不问,只知借巡游之名游山玩水,对东夷方面的动向更是全然不知。一年秋天,他带着自己的弟弟仲康及一帮大臣,离开王都,又到山林中打猎去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只得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

之后,“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夏本纪》)

这首五子之歌的大意是:我们的祖先大禹曾经训导子孙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君主应当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贪酒色、好游猎,或者大兴土木,建造亭台宫室,那么,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会失去民心,导致亡国。缅怀我们的祖先大禹在世时,他身为万邦之君,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多么贤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训,荒废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视我们,使祖先创建的王朝被人颠覆,陷我们于凄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铸下了大错,我们心中是多么痛苦啊!

不过,后羿虽然占了夏都安邑,其实也是一个目光短浅的莽夫。他自己也十分喜欢打猎,喜欢玩乐,对管理国家大事也不想去做。后羿手下有个生性狡诈的大臣,名叫寒浞,骗取了后羿的信任。寒浞后来用小恩小惠收买了后羿的家奴,用酒灌醉后羿,杀死了他,并霸占了他的妻子和全部家产,掌了大权。

太康失国27年后,病死于阳夏。他的弟弟中康见哥哥忧郁而死,自己又不能返回王都,便自立为夏王,继续在外流亡,等待复国的时机。但是,“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史记·夏本纪》)

少康是相的遗腹子。相死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虽然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不过,他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自此,他奋发努力学习,立志复仇雪耻。

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还常找机会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他的警觉性也很高,以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机警的少康逃奔到有虞氏部落。有虞氏首领虞思不仅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还把女儿嫁给他,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至此,少康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以此来号召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

过了许多年,在少康治理下的纶地,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丁兴旺,成了远近闻名的“乐国”。过去散居在山林中的夏人,听说少康是夏后氏的后代,他治理下的纶地土地富饶,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纷纷前来投奔,使少康的力量不断壮大起来。并且,少康把那些被后羿和寒浞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旧官司吏召集到纶地,叫他们跟着自己重建夏朝。他先派一个名叫艾的大将去刺探浇的实力,又派自己的儿子季予攻打浇的儿子戈豷,削弱浇的力量。艾和季予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少康对于浇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趁势消灭了浇的儿子戈豷,这样一来使得浇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而且,当时,还有个名叫靡的人,他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很快,少康见条件成熟,便从纶地出发讨伐寒浞。寒浞多年来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大失民心,就是他手下的心腹将士们也早与他同床异梦。这时少康突然兵临城下,只见夏军军威雄壮,士气昂扬,哪个还敢抵抗?刚一交手,便溃不成军,寒浞也在乱战中被杀死。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少康收复了夏故都。他祭奠先祖,安抚百姓,整顿故都,重建国家。几年后,少康的实力更加雄厚,于是又起兵讨伐寒浞的两个儿子过浇和戈豷。

当时,过浇和戈豷虽拼命顽抗,可是败局已定,终难挽回,终于被少康消灭了。夏禹的子孙夺回了失去的江山,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少康完成复国大业,因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他派遣军队打退少数民族叛军侵扰,扩大疆土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奠定夏朝百年基础。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可以说,三千多年前的商和周,并没有因为时光的久远而被人们遗忘,商有成汤,盘庚迁都,有大暴君纣王;周有文王、武王、太公姜子牙,沸沸扬扬的历史写满了英雄的牧歌。相对来说,夏朝就要安静多了,英雄不多,故事情节难免有些简单,可以拿出来的人物中,像后羿是个无谋的莽夫,寒浞是个贪婪的小人,然而,终于有个英雄出现了,少康中兴的主角——少康。他使早该灭亡的夏王朝得以延续几百年。

在历史长河中,改变历史的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枭雄,但能造福于民,泽被几百年的,无疑是一个大英雄。少康正是这样一个大英雄!

少康中兴乃中国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其间可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前后经历了四十年左右。平淡的夏王朝正是因为有了他这位英雄而不再被忽略。一个还未出生就命中注定是国君的胎儿,可以说是幸运儿。

古朝解谜——夏亡之谜

从大禹到夏启,再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其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是,无论如何,夏王朝仍立于世间,立于历史之林。自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再经少康中兴,到孔甲统治时,三传至夏桀。

相传夏桀甚勇武,《史记·律书》说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马”。桀还曾自称为太阳,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灭亡。”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他以为他统治的夏王朝永远不会灭亡。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夏王朝灭亡了,而且就亡在他的手里!

为什么曾自称为太阳的人,会葬送了他的大好河山呢?夏桀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做“太阳”的,以至葬送了他的江山呢?

我们都知道,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在奴隶制国家,在奴隶主的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把成批的奴隶赶到农田里去种地、放牧,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可以随意的把奴隶们关进监狱,施以重刑,甚至把那些不愿为他们作战的奴隶,当作祭祀品杀死。

夏朝奴隶主贵族整天沉迷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之中,而不管奴隶们的死活。夏朝末年,夏桀即位后,更加暴虐无道,荒淫无耻。

桀生得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力大无穷,能用手把铁钩扳直,能把鹿角折断。他不仅力气过人,而且才智不凡,聪明机智,但是,他却没有把力气和才智用到兴邦治国上,而是全用到了吃喝玩乐和无端伤害百姓上。

夏桀即位后,对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压榨百姓,对外穷兵黩武,不断发动战争,先后兴兵征伐有施氏、有缗氏、岷山氏等部落。而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史记·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夏桀重用奸佞,斥杀忠良。有个叫赵梁的人,专门投其所好,阿谀逢迎,他教夏桀如何呈威,如何享乐,如何勒索,得到了夏桀的宠信。

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逢的臣子,听到老百姓愤怒的声音,作为夏朝的大夫,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劝告夏桀不要过于奢侈,否则会丧失人心,有灭亡的危险。

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

但是,他多次向夏桀进谏,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

黄图,就是一种地图。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逢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逢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之后,还蛮横地对大臣们又一次说道:“天上有太阳,太阳会灭亡吗?除非太阳灭亡了,否则我永远不会灭亡。”大臣们知道夏桀残暴成性,都不敢再劝说了。同时,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

在发动讨伐其他部落时,曾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是东方小国,国弱力薄,不敢与夏朝为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夏桀乘势凌人,不准有施氏投降,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探知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投其所好,选了美女妹喜进献请降。夏桀见妹喜貌美,十分高兴,遂罢兵带妹喜回到王都斟寻(今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

妹喜原是有施国败降的贡品,专为倾覆国而来的,因此她变着花样来使夏桀浪费民力财力,使民怒沸腾。而夏桀对他的要求百依百顺,样样照办。

妹喜见王都宫殿陈旧,很不高兴。桀王为了计好妹喜,造倾宫,筑瑶台,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瑶台,以此作为离宫,终日饮宴淫乐,不理政事。并且,按着妹喜的要求,派人挨家挨户挑选三千美女到倾宫歌舞,又派人督做三千刺绣舞衣,人民交不出绣衣的,被严刑挎掠,弄得人民叫苦连天,家家怨恨。

妹喜还说:“裂帛的声音,清脆无比,十分悦耳”。夏桀便命令每天要人民进贡一百匹帛,叫力大的宫女天天撕裂给妹喜听。而且,夏桀又下令在庭院的树上挂上肉食,称作肉林,又在庭院中挖个大池,内中灌满美酒,称作酒池。每逢他与妹喜登上倾宫,就命令三千宫女一齐起舞。舞得累了,就让宫女们到肉林中摘取肉食,趴在池中痛饮。

夏桀的奢侈、残暴不仅引起大臣及百姓的不满,奴隶们也恨透了他。奴隶们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他同归于尽。”

由于桀王的淫奢暴虐,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同时,由于夏桀连年征战,使得各部落对他更加离心离德,商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的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商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汤十分仁义,他当上了部落首领后,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桀担心商汤会危及到自己,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夏台就是中央直辖的监狱,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叫做“圜土”,又叫“均台”,所以,均台和夏台都成为夏朝监狱的代称。不过,不久,汤设计使桀释放了自己。

之后,“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史记·夏本纪》)

商汤和他的部下伊尹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

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夏、商两军在鸣条展开激战,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不敢久留,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后来,桀恍然大悟说:“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史记·夏本纪》)意思是说,真懊悔,当时没有把汤杀死在夏台,以致今天反被他囚起来。

夏从启至桀,共16王13代,大约经历471年。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后人曾评价,夏王朝之所以灭亡有很多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红颜祸水——妹喜。她使夏桀昏庸无道、残暴无耻,但是,仔细想想,一切责任全在她吗?凭她的一己之力可以使夏王朝迅速灭亡吗?夏桀就没有责任吗?不管怎么说,毕竟夏朝是亡在他手里的。

总之,夏朝末年,夏桀失去人心,许多方国部落叛离桀而归服商汤,桀失去了诸方国部落的支持,这是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古朝解谜——乱世奇才

上面我们提到,商汤和他的部下伊尹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打败了夏桀,消灭了夏王朝。然而,伊尹是谁呢?他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是如何辅佐商汤建立大业的?

伊尹是夏朝莘国有莘氏在一个叫空桑的地方拾到的弃儿。关于伊尹的出生,有许多传说。有一种说法,说伊尹的母亲怀他的时候,梦见一位神女在梦中告诉她:“你家的灶上近几天可能会出现一只青蛙,你要是看见了,一定要快快离开,不要回头。”

过了几天,果然灶间出现了一只青蛙,他的母亲赶快向东逃走,但是她忘记了梦中那神女所说的话,回头看了一下,于是她家的房子顷刻之间变为汪洋洪水。他的母亲也被淹死了,水退之后,化为一颗桑树,在这棵桑树底下,有一个小孩在啼哭,一个好心的有莘氏家奴,把他带回家养育,长大以后,有特殊才能。这个传说当然不是真的,但说明伊尹出生是不平凡的。

并且,由于伊尹是在伊水边拾到的,遂以伊为氏。尹是官名,是后来他发达做到尹后,被人称为伊尹,其本名叫挚。后来还做过阿衡的职位,所以也有叫他阿衡的。《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

伊尹出身奴隶,曾辅佐汤武王灭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辅佐商朝三代,官拜时衡之职。其地位极高,权柄极大,被称为的圣。是我国奴隶社会唯一一个奴隶出身的圣人宰相。

夏朝末年,商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夏朝在东方的一个势力强大的部族。商汤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鼓励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活跃了经济。他还把大批奴隶投入到生产中去,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伊尹虽然出身奴隶,地位卑贱,身材短小,面庞不出众,但足智多谋,聪明异常,志向远大,是个聪明勤奋具有心计的人。他肯动脑筋,有志气、有抱负,平时注意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对当时社会有深刻的观察分析。后来汤与莘氏通婚,伊尹作为莘氏的陪嫁奴隶做了汤的厨师。

夏王桀暴虐残忍,滥用民力,鱼肉百姓,田地荒芜,民不聊生。伊尹看出夏朝气数已尽,又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决定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劝他高举义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

一次,伊尹借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情办好。”

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但伊尹却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不愿在朝中做官。不久,他便回家乡伊水河畔殷庙务农去了。

这里要提一点,夏桀是个奢侈荒淫、杀人如麻的暴君。夏民对此痛恨万分,怨声载道。但是,当时,商汤并没有反夏之意。汤看到桀把国家弄到危亡的境地,深为不安,决定把贤才伊尹推荐给夏桨,劝说他改恶从善。

之后,商汤说服了自己的臣属和奴隶主,派出使者带着礼品,去请伊尹。并把伊尹推荐给夏桀。但是,谁知夏桀见到伊尹根本不予理睬,更说不上重用。

不过,在夏期间,伊尹仔细考察了朝廷的内部情况,留心夏朝军队部署,为商汤伐桀做好了准备。商汤看到夏桀不重用伊尹,就请他“复归于亳”(《史记·殷本纪》),正式拜为右相,授予国政。

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开始想进攻夏桀。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看夏桀如何动作,以探测夏桀的实力。夏桀果然非常愤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来伐商。伊尹当即劝商汤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我们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

过了不久,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史记·殷本纪》)

伊尹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又一次停止向夏桀进贡。《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出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代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这次,因为夏桀的暴行,他未能调动军队,“桀败于有娀之虚,桀饹于鸣条,夏师败绩。”(《史记·殷本纪》)

夏王朝灭亡,诸侯一举拥戴贤德的商汤为“天子”建立商朝。

伊尹辅佐汤王制定并健全了国家制度,使官吏尽心尽力为国家效劳,否则就要受责罚,甚至罚做奴隶。他注意体察民情,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注意发展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因此深受民众爱戴。在商汤和伊尹紧密合作下,商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虽然遇到七年的大旱,但民众对国君汤、伊尹信服。

商汤逝世后,伊尹又辅佐他的儿子,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到了商汤的孙子太甲为商王的时候,期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名的故事。是什么故事呢?就是伊尹放太甲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史记·殷本纪》)。”《伊训》主要是训诫皇帝的不良行为,包括“三风十愆”,指:曰敢有恒舞子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伊尹规劝说“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其中的“比顽童”,就是后世所称的“男风”,或“南风”。

但是,《史记·殷本纪》中说:“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为了巩固新生的商王朝,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桐宫,亲自摄政,接受诸侯的朝拜。

桐宫地处商汤墓地,气氛庄严肃穆,除了守墓人,一般人不得进入。在这样的环境里,太甲见到的是祖父的陵墓,想到的是祖父艰苦创业、替天行道的功绩,读的是伊尹专为他写的教材《伊训》、《肆命》、《殂后》。其中,《伊训》是伊尹对他的告诫,《肆命》是教他怎样当政,《殂后》是商汤的法律制度。

伊尹还告诫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大意是说,如果国家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可以挽救;如果是国君自己作乱祸害百姓,那就不可救药了。

太甲面对祖父之墓,缅怀祖父实绩,对照自己的恶劣性行,日日想,夜夜思,终于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和被放逐的原因,从迷途中觉醒过来。他一边读书,一边打扫陵墓,日久天长,逐渐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行动谨慎、言语谦逊、思想沉稳、勤劳不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襃帝太甲,称太宗。”(《史记·殷本纪》)太甲终成有为之君,为后来的中兴局面打下了基础。

伊尹连辅商初数王,既为帝王老师,又代帝王行政,功高盖世,前无古人。伊尹死后,太甲的儿子帝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于亳。孟子称他为“圣之任者”。

古朝解谜——盘庚迁都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600年。约从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而在屡次迁都中,盘庚迁殷影响最大,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商王朝为何数次迁都呢?盘庚迁都是怎么一回事呢?盘庚为何要迁都呢?原因是什么?这次对当时及后世又有什么影响呢?

关于商朝屡次迁都的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当时,奄都已经非常热闹和繁华了,但是,这里地势低洼,每到雨季,便遭水淹,常常使交通中断,与外界的联络非常不便。

盘庚是个有作为的君王,他决心要在自己手里整顿朝政、复兴社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第一步,他便决定迁都。因为他知道,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水患,还可以摆脱那些王公贵族和老臣对自己的钳制,放开手脚推行自己的治国方针,同时,也乘机治理一下上层贵族的奢靡之风。如若商不将自己的统治中心前移,实行积极有效的抗击手段,那么,很可能会被异族侵占大片的领土,严重削弱商的力量,动摇商的统治基础,出现商被消灭的情况。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有的假装要维护祖宗的宗庙;有的说都城由奄向北蒙迁移是西迁,不吉利;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史记·殷本纪》中说:“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北蒙(今河南安阳一带)。

盘庚迁都是中国古代户政史事之一,现存典籍所载的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政治性人口迁移。据《尚书·盘庚》记载,商王盘庚决定把国都迁往北蒙,为防止贵族和民众的反对,盘庚发布命令,不准反对迁都者迁往新都;迁都过程中,谁作奸犯科,就诛谁全家,幼童也不幸免。

盘庚将商都迁到北蒙之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将这里建成了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取名为“大邑商”。盘庚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与改革,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史记·殷本纪》记载盘庚行汤之政:“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由此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盘庚迁殷之后,又“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出现了“百姓由宁”、“诸侯来朝”的盛况,彻底扭转了商朝自中丁以来“比九世乱”的局面,实现了“殷道复兴”。盘庚死后,其弟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说明他的业绩和品格,深受后人崇敬。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它扭转了商朝历史上自“九世之乱”所带来的混乱局面,扭转了商王朝的衰落之势,使商王朝从此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加强了商王朝的统治,打击了贵族势力,大大加强了王权,使中国的王权统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后来,由于商都“大邑商”边上有一块商王的田猎区名叫“殷”,因此,也有人将商都称作殷,或叫殷都。在商朝灭亡以后,这殷都就被废弃了,因此人们又称这里为“殷墟”。

盘庚在位二十八年,他以后,商朝又经历了八代十一个王,再也没有迁都,而且人口流迁相对平稳,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盘庚三传至武丁,商王朝达到极盛,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具有雄才大略和远大的政治理想。

武丁年幼时曾在民间生活,所以,他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武丁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怠,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

他执政初期,由于国力已渐渐衰弱,朝政日衰,商朝已不复以往盛况。他为了重振国力,先采取观察的方式,把“相”的位置虚悬,通过考察百官的行为,审时度势。

《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意思就是,武丁求贤之心恳切,日夜无间,精诚感通,一天梦上天赐一圣人,名叫说,来辅国政,心中大喜。第二天临朝,观看朝大臣,都不合梦中所见。因此画了像,命百官到民间查访。

当时,身为奴隶的说,在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做苦役。恰巧,说正和一群泥水匠在筑墙,被官吏们找到了,带回宫中,武丁见惊喜地说,“正是梦中所看的人。”和他谈论治国安邦之道,说应答如流,果然是才能出众,见识超凡的圣人,武丁非常高兴,自此擢拔为相,赐姓傅,称傅说。

其实,梦得圣人一说,只是帝王破格提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个策略而已。在傅说未被武丁提拔之前,武丁就已发现了傅说,发现他是一位经世济民的奇才。但是,毕竟傅说是一个奴隶,奴隶社会奴隶的地位是非常低的,要想做官,得到重用可谓是难上加难。不过,武丁为了任用傅说为相,三年不管事。《史记·殷本纪》中说:“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然后,自称梦见圣人,并画出傅说的相貌,令百官去寻找。

我们知道,在奴隶、封建社会,对鬼神的崇拜非常虔诚,国家都有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官吏,在奴隶社会,这些神职官吏在政治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巫为首的祝、宗、卜等专职神职,对一切军国政事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支配作用。正是百姓对鬼神的无条件崇拜,使武丁选择了这个最为有效的选才手段。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不负众望,在武丁和傅说君相的通力合作、励精图治下,商朝得到大治,国泰民安,国力也迅速强大起来。并且,由于武丁善于选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除了傅说以外,在他的身边,还聚集了众多的名臣,如:甘盘、祖己等人。

武丁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富遮的国力资源,先后对鬼方、土方、人方、虎方等方国大举用兵,征服了许多小国,解除了国家的外部威胁,使商王国获得了安定的生活空间,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文治武功,百姓安定,四方臣服,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古朝解谜——姬昌之择

每当提到西伯侯姬昌,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神算子”,“吃子肉”这些内容。不错,西伯侯姬昌确实可以称得上神算子,也吃过子肉。但是,他为何吃自己儿子的肉呢?虽说,古代为了争夺权力,为了争夺王位,子杀父,父杀子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乃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是一位非常贤德之人。《史记·周本纪》中说:“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从这可以看出姬昌之贤德。并且,他在位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以仁德为本,宽厚待人,保持质朴的美德,深得人心。然而,这样一个贤德、有作为人为何吃子肉呢?原因是什么?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循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然而,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恰在此时,据《史记·殷本纪》中说,纣王以西伯候、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的女子献于纣王,仅仅因为该女不喜淫欢,就被纣王杀害,纣王还把献女的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对此强进忠言,也被纣王杀死并做成干肉。周文王姬昌闻知此事仅偷偷叹息了一声,被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得知,于是,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召到京畿,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使之与人民隔绝。

82岁的姬昌被关进监狱,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最后,他使自己镇静了下来,他明白他必须接受眼下的现实,不管心中多么不满和气恨,他都暂时无法走出这座监狱。既然如此,那就找点事做吧,要不然,怎么度过漫长的白天和夜晚?在监狱里能做成什么事?有监规在限制着,有武士在监督着!那就思考,没有谁能剥夺得了自己思考的权利。思考什么?82岁的姬昌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可只有一个问题最紧迫,那就是思考自己的命运。也许就在这时,他想起了伏羲的八卦,想起了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他于是依此琢磨,开始了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

姬昌被囚禁期间,披沥七载,发奋钻研中华瑰宝先天八卦,融入天、地、人之关系,并进而推演为64卦,即被后世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这部古老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西方学者称其为“东方神秘主义的巨著”。

不过,正当他全心钻研六十四卦的六十四种符号和六十四种卦名的时候,新的打击又来到了。姬昌研究伏羲八卦的事被纣王得知,纣王为了检验他到底是不是圣人,能不能知过去、测未来,想出了残忍的主意。当时,因姬昌被商纣王囚于羐里,其子伯邑考为救父亲而带礼物去献给纣王,为了试探姬昌,殷纣王竟把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杀死,做成肉羹,赐给姬昌吃。

当时,西伯贤名天下皆知。姬昌通晓《周易》,善演先天之数,已经算出这是他儿子的肉。他知道,如果不吃亲子肉,立时就有杀身之祸,为避免遭到“辟尸”残害,为了不引起纣王怀疑,为了长远利益,姬昌采用韬晦之计,佯作不知,当着使者的面若无其事地连吃了三块肉饼。待使者走之后再去含泪呕吐。而纣王得知姬昌吃了自己亲儿子的肉,嘲弄地说: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都不知道,谁说他是圣人?于是便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

与此同时,“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砲格之刑。纣许之。”(《史记·周本纪》)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决心要报仇雪耻,推翻商朝。当时商朝内部矛盾剧增,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两国争讼和解,更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获胜,继因密的(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侵犯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一带,出兵灭密的,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随后又向东发展,战胜黎(或作□、耆、饥、□)国,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告纣,但纣未加警惕。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史记·周本纪》)

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逼近商王畿边境。最后,攻克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并在其地修建了新都丰。西伯昌自岐邑迁都于丰,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葬在毕(今陕西咸阳东北),相传在位五十年。

西伯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西至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到今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对商都朝歌已形成了进逼之势,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

在他自知不久于世时,曾嘱咐他的儿子姬发要抓住时机,不要犹豫不决。姬昌虽然没有亲自攻灭商朝,终身也没有称王,但为儿子灭商建立周朝扫清了道路。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史记·周本纪》中这样说:“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在商纣王时为西伯,是三公之一。他以德兴邦、以德治天下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后世儒者将他列入圣人行列,成为帝王政治风范的典型。

古朝解谜——渭水垂钓

以上说到,周文王姬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西至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到今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对商都朝歌已形成了进逼之势,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然而,姬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要归功于他手下的贤能智臣——姜尚姜子牙。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然而,姜尚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与姬昌相识相知的?他真如传说中贤能、足智多谋吗?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姬昌在位期间,特别敬重有本领的人,他选贤任能,请他们帮助他治理国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聚集了许多博学之士和勇敢的战将,控制了黄河西岸一带的部落。不过,虽然姬昌手下有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人,协助他实现灭商大计。因此,他求贤知渴,处处留意这件事。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姬昌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播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只见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叨念:“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怪了!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上面也没有钓饵,而他的钓钩是直的,并不像一般的鱼钩。姬昌看了很奇怪,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就是姜尚,姜子牙。姜尚家境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姜尚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姬昌在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志存高远、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商朝的君主昏庸,臣子中真正为国的没有几个。而且纣王荒淫无道,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国人死活,更用酷刑杀害忠良,其统治不会长久了;只要有一位英明的君主,振臂高呼,天下一定云集响应,推翻商纣不会费什么事,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他还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

姬昌觉得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自己心里。姬昌十分高兴,请姜尚与他合作为周出力。姜尚笑着说:“我在这里钓鱼,就是在等像您一样的贤明君主,共图灭商大事的。”

姬昌请姜尚和自己共坐一辆车。姬昌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史记·齐太公世家》)从此,人们都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就把“望”字去掉,叫他姜太公了,自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姜太公的确为周文王管理国家,灭商兴周立了很大功劳。《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姬昌获得自由以后,更加奋发图强,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决心要报仇雪耻,推翻商朝。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私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姜尚在辅佐姬昌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丁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

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姬昌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

姬昌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姜尚为太师,以姬昌第四子姬旦为辅佐,以召公爽和姬昌庶子(一称第十五子)姬高等佑助王师,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武王九年,武王“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中。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但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武王。

后来,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忠臣良将纷纷离去。姜尚见时机已成熟,就与武王商议。武王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商都朝歌70里,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

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还特别强调,对于投降将士,一律不准杀害,以瓦解商军。

武王的誓师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之后,武王便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对商朝愤恨不已,内心向往武王,到关键时刻也就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师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而商军也在临阵时纷纷倒戈,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间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牧野之战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多赖姜尚英明的组织指挥。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在作战指挥上,首先以兵车、猛士从正面展开突击,尔后以甲士展开猛烈冲杀,一举打乱了商军的阵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周争取人心、除商羽翼、乘虚进攻的谋略,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商王朝灭亡之后,武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地在姜尚的治理下,很快发展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不过,葬地不详。纵观姜尚的一生,他算得上商末周初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军事韬略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

古朝解谜——商纣败亡

似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句成语:助纣为虐。“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纣”是“残义损害”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就是说,他从来不做好事,专做坏事,而且是一辈子都在做坏事。当然“纣”,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后来人给他起的。

总之,在后人看来,商纣王是一个暴君,是一个由着性子乱来的败家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然而,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臂力过人,手格猛兽”。这样一个聪明之人,为何会成为一个昏君呢?他都做了些什么,以致后人如此厌恶他?

其实,说到商纣,按惯例帝王之位本不应是他的,但是,他偏偏却当了帝王,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意思是说,纣之父帝乙在位之时,有三位太子,长子微子启,次子微子衍,受王行三。一日帝乙领一班大臣在内殿飞云阁赏花,突然殿上一栋梁掉下,受王为保护帝乙,上前托柱,受王天生神力,竟未受伤。事后首相商容,士大夫梅伯、赵启等上书要求立受王为东宫太子。后帝乙驾崩,临终之前托太师闻仲裁辅政大臣,随后受王即位,号纣王,改都朝歌。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纣王新立,文有太师闻仲,学撤古今,又天生慧眼,能辨忠奸,足以安邦。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武功盖世,足可以定国,而纣王天生聪颖,又是在盛世而立,坐享太平,百姓安乐,各方八百诸侯由四路大诸侯统领,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各领二百小诸侯侍奉朝歌。然而,这么优势的条件下,纣为何会亡国呢?

据史记记载,纣聪明过人,尤善诡辩,“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史记·殷本纪》)

商纣王的才华使他在商朝最高统治圈中无人能与相比,因此他就养成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狂妄骄横的坏脾气。

纣王刚即位没多久,就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

事情果然不出萁子所料,纣王开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同时,统治之下的各诸侯方国稍有怠慢,他便兴兵讨伐,吓得诸方国只好忍气吞声,百般服从。他的爱妃妲己就是在讨伐期间得到的。

妲己之父苏氏是商纣王向周边展开进攻时被征服的。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

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便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有所谓“北里之舞”“靡靡之乐”,还有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纣王越发地荒地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

以上我们提到,当时,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长得十分美丽的女儿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而遭杀害,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同时,纣王使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王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有的甚至背叛了他。然而,为了镇压他人,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

纣王如此残暴、荒淫,百姓们怨恨他,诸侯反叛,他的兄长微子曾多次劝谏,纣王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王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殷国的太师、少师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商容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王却黜免了他。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大臣敢劝告纣王了。与此同时,为转移人民的视线,纣王发动对周边方国的连年征战,后又把全部兵力用于对东夷的战争。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商王朝的统治已经危在旦夕,不可收拾,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这时周武王姬发,在姜尚和他叔父周公旦的协助下决定进攻商朝。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兵车300辆,虎贲(近卫军武士)3000人,士卒45000人,会合各小国部队,从孟津出发,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军。大军进至牧野与纣军主力十七万人相遇。

牧野一战,周军士气高昂,纣军阵前纷纷倒戈。周军大获全胜,攻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而死。

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帝王,他和夏桀一样均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纣王之所以迅速败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行暴敛,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自食恶果;四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征发的奴隶阵上起义,反戈一击,其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古朝解谜——不食周粟

《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是伯夷﹑叔齐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圣贤的传记,司马迁把伯夷列传放在列传之首,可谓独具匠心,意义深远。为何这样说呢?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伯夷是老大,叔齐呢?则是老三。孤竹是当时一个小不点的国家,为商汤所封,位于今日的辽西。

孤竹君年老之后,打算立叔齐为太子,继承王位。可是,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誓死不肯做王,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伯夷不肯违背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见大哥出走,他也不当国君,索性打点行装追随伯夷去了。而国中的人呢?国中人见他二人都走了,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王。

叔齐找到伯夷之后,知道孤竹国是不能再回去了,那到何处安身呢?他们听说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于是决定去投奔周文王。

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时,周文王早已逝世,正遇上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王。他们兄弟二人不忘商(汤)对他们的恩情,连忙跑去拦住武王的坐骑,跪在他面前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

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姜太公忙说:“他们是两位仁义之士,不能杀!”说着就把他俩搀扶开了。

武王得道多助,过了不久就得了天下,天下成了姬家的了。而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不当周朝的顺民,做殷商的遗民,划清与周朝的界限。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这就是伯夷、叔齐为义不食周粟的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里,还说道,他们二人将近饿死的时候,还做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歌词的意思是:登上你的西山啊,采野来吃。用力暴力来改变暴力啊,分明错误却不去认识。神农虞夏的仁德已失去啊,我安身立命之地在哪里?感叹无路可走啊,生命就要衰死。

伯夷和叔齐是商末周初两个追求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者。在王权和理想之间,他们舍弃前者,追随后者,离家出走,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

在世人看来,这两个人非常不识时务,先是放着高高在上的王位不坐,推来让去,都害怕玷污了所坚守的道德,后又因为坚守道德,带着无限的困惑,怅惘和抱怨,饿死在首阳山上。而姜尚则说他们二人是“义士”。同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伯夷叔齐的所谓仁义气节,也为统治阶层和文学士所称道。孔子称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赞颂他们“不念旧恶”、“求仁得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也称赞伯夷:“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墨子为孤竹后裔,故称伯夷、叔齐为“宗圣”,韩非子把伯夷与尧舜共称为圣人:“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孔子等古代圣贤尊伯夷、叔齐为圣贤,可见当时伯夷、叔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并且,对于伯夷叔齐之死,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也发出了愤愤不平的质问和感叹。他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发此而饿死。”“盗跖日杀无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其实,哥俩在继承王位上都很谦虚,没像有的王国导致兄弟反目,干起仗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的,但是,纵观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一事,可以这样说,商纣暴虐,生灵涂炭,黎民受苦,这时候的百姓都希望推翻旧君主,建立新王朝,周武王讨伐商纣,也就顺理成章。没想到伯夷和叔齐却十分反对,这两个人真有点刻舟求剑、书呆子了。按理说,坚持一种信念、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矢志不渝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伯夷和叔齐的坚守本身也没什么错,气节确实令后人敬仰。但是,凡事都不要太过死板,如果他们二人能多想想,多为天下百姓想想,也许就不会落个悲惨结局。

古朝解谜——剪桐封弟

殷商时期,晋阳为唐国。当时商封王荒淫暴虐,终日只是饮酒寻欢,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很快就被周武王姬发灭国。周朝建立以后,定都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丰水之东),为了巩固姬姓王朝的永久统治,就把子弟们和功臣分封各地,以拱卫王畿,晋阳仍为唐国。周武王姬发在位7年去世,太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因年幼让叔父周公旦代理朝政。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它的意思是,周公先后平定了三监之乱和唐候之乱。此时的成王,需要做的仅仅是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未来的天子。

当平息了唐候之乱之后,周公回朝复命时,正碰上成王姬诵与幼弟姬虞(古时兄称伯,弟为叔,故也称叔虞)在一起玩耍游戏,只好站在一旁等候。

成王看到周公回朝,知道唐国叛乱已经平息,顺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桐叶,将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给你吧。”

叔虞接过桐叶,很高兴地玩了起来。站立在一旁的周公见此情景,连忙上前对成王说:“请天子选择吉日立叔虞为唐国诸侯!”周成王正颜道:“我是在和弟弟开玩笑呢!”周公也非常严肃地说:“不然!你现在是一国之君,说话就是金口玉言,既然说了就应该照着去做!”

周成王无可奈何,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用音乐歌舞把小弱弟送到唐国去当诸侯。

纵观历史,无论过去的封建社会,还是后来的****时代,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周成王当时只是一个少年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去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在****社会里,一个出尔反尔、朝令夕改、不讲信用的统治者对国家、对人民都将是一个灾难,因此,君无戏言成为封建帝王必须恪守的古训。而我们后人也应遵循这种君无戏言、言而有信的做事风格。

叔虞做了唐侯以后,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又修筑了唐城。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封为唐侯。燮父见自己国内有晋水流过,就把国号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为“晋”的由来。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公旦可称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同时,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司马迁把周公旦的事迹安排在世家第三,是因为按照国力排位,周公旦的封地鲁国不如吴国、齐国显赫,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不考虑国力,周公旦必排在第一位。

纵观周公旦的一生,他的功德大致有四:一是辅助武王得天下,二是参与了制定周礼,三是代理成王治天下,四是从无野心。

周公旦在辅助武王期间,身为臣子的他,做得很好。武王期间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天下大治。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

武王病逝后,他又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

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虔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3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归而制礼作乐。

对于周公旦制定的周礼,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无疑是价值连城的国粹。周公旦制定的“礼”,表面看是制度、规矩与礼节,深入研究,可以说“礼”首先代表道德、法律,其次代表惯行与形式。

“礼”不仅把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臣臣关系、臣民关系固定下来,同时也把风土人情与民族性固定下来。礼,成为“华夏”民族文化方面的凸征,言及文化教化意义上的华夏,不能不言及礼。

周公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先哲,其功德不亚于孔子。孔子近于无条件地崇拜他,司马迁近于虔诚地景仰他,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武王伐纣取胜之后,由于周公旦的不断规劝,周武革命是一场相对温和的革命,没有滥杀滥砍,滥毁滥焚,使得殷文化遗产得到完好的保留。

殷朝的祭祀方法,祭祀的主持者大都得以保留,甚至保留了殷的诸侯国地位,仍由纣的后裔主持殷国的事务,予以充分信任。对殷纣的旧臣也没有实行“秋后算账”,该任用的照旧任用。

周武革命,除了灭掉了残暴的纣王,几乎没有什么天翻地覆的颠荡,一切照旧。这怎能不让深谙历史的孔子与司马迁佩服得五体投地呢?即使是今人,我们也不能不为周公旦叹服。

同时,周公在为政期间,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旦还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周公旦一生,政治品格很高,严于律己,但是,毕竟是一位万人之上,引人注目的人物,难免遭人陷害。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

周公临终时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可以说,周公是对中国先秦政治格局与文明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位政治家与先贤。周公旦在辅佐周成王期间,平定“三监”叛乱,击垮了商纣王残余势力的复辟活动,巩固了西周政权。同时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过这里要赞扬一下司马迁,司马迁本来有机会以如椽之笔为帝王脸上贴金,以改变自己的险境,但他没有这样做。司马迁无党无私,与周公旦神交甚笃,他用重墨渲染了周公旦冰清玉润的人格,至今读来齿颊生香。

古朝解谜——周之兴盛

周公功成身退,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以上我们提到,周公旦平息了武庚、管、蔡之乱,之后,便将他们所管辖的殷遗民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则分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于殷商故墟,国号卫。

周成王姬诵亲政后,继续大封诸侯,以拱卫周王室,同时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建立起以周王室为主干的宗法制度。成王姬诵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对他的颂声四起。

后来,“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史记?周本纪》)意思是,成王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

康王姬钊继位后,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同时,进行大规模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

之所以,大规模肆行分封制,主要是因为,周朝建国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疆域的统治上。因为西周的疆域空前广阔,要进行有效的统治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便实行了分封制。即周天子实行“封土建国”政策,按疆土距京城的远近,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赐予分封者(大部分都是诸侯)。一方面,受封者在所封的土地上握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实行全面的统治;另一方面,受封者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随王祭祀等义务。

西周的分封,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康王时期。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军进攻鬼方(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一次作战。

鬼方是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周初,武王灭商后曾将其放逐至泾、洛(今陕西泾河、洛河)以北,令其按时入贡。后因周军镇压东方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进攻东部的准夷等而放松了对西北方的控制,鬼方部落乘机从岐周(今陕西岐山)以西和陇(今陕西干阳、陇县)之间,经常对西周西北边境侵扰,威胁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周康王二十五年,为了消除边患,周康王命盂率领大军进攻鬼方。鬼方亦调兵迎战。经两次大规模作战,周军斩杀鬼方4800多人,俘获其4名首领及以下1.3万多人,还缴获了很多车马和大量牛羊。周军将鬼方又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汫陇和岐周以西。周西北边境暂安。为了庆祝胜利,姬钊赏给参战的贵族孟以1700多俘虏,作为奴隶使用,并将此事用文字铸在鼎上,这只重500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发掘出来,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姬钊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成王、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民不犯法,刑措40余年不用,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所以,后世将这段时期誉称为“成康之治”。

不过,一个国家不可能一直都如此顺风得意。周公东征之后,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乐礼制度,加强了王权,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但昭王伐荆楚,使“王道微缺”。到厉王时,实行****统治,防民之口,与民争利,结果引起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国人不堪忍受厉王的高压政策,纷纷暴动。以致厉王奔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地至召公家中,被国人包围。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使太子得以脱身。国人暴动平息后,出现“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于流放地彘(今山西霍县),大臣拥立静为王。

宣王即位后,充分吸取其父厉王的惨痛教训,礼贤下士,亲民重农,励精图治,一度衰弱的周王朝迅速恢复国力,进入了史称“宣王中兴”的时代。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与此同时,为了剪除外患,平服反叛势力,重树天子权威,周宣王在稳定内政,巩固国防的基础上,开始武力征讨。宣王四年(前824),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5人伐西戎,得胜。五年,宣王与尹吉甫一起伐犭严狁(即西戎)于彭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尹吉甫在征犭严狁战争中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犭严狁向西北退走。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当时,宣王还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二十二年,继续西周早年的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宣王对于周的中兴确实作了不少的努力,同时,也达到了想要的效果。不过,宣王中兴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宣王晚年,国势又走下坡路了。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大国,也是奴隶制社会最兴盛的时代。西周兴盛时期,西周的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同时,西周的政治体系也日趋完善,辅佐周王的是三公:太师、太傅和太保,而负责具体事务的是太宰。周公即以太师兼任太宰,总揽天下政务。其下有司徒、司马和司空等卿士,分管各项事务,官员基本上都是贵族,而且是世袭制,同时赋予他们各项特权。这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表述的等级制和特权制。

西周的统治者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总结出一套“眀德慎刑”、“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而正是因为文王的“保民”大德“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生厥命越厥帮厥民”(《尚书》)而又把“保民”视为“德”的突出标志,强调“天命”的归属的转移是以“人王”能否“保民”为依据的。难怪周朝能够成为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

同类推荐
  • 亡清

    亡清

    这是一个沉闷的时代,这是华夏最黑暗时代的开端。他原以为自己不过是个看客,他只想悠闲的活着,享受自己重生的日子。可是命运有时候确十分的残酷。我们在整个华夏即将沦陷的时候,是默默看着它走向黑暗,还是发出一声呐喊。用我们的热血去挽救那早已转动了的命运轮盘。
  • 大明三人行

    大明三人行

    明英宗天顺年间,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司礼监太监曹吉卖官鬻爵,草菅人命。但是,因为他当年立帝有功,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此,曹吉日益骄纵起来,尽然狼子野心要夺取帝位,于是一场夺位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 三国小秃驴

    三国小秃驴

    穿越就罢了,穿越成一个和尚;穿越成和尚也就罢了,还穿越到三国!穿越到乱世也就罢了,等等,关羽真龙护体,郭嘉逆天改命?!宗师多如狗,群仙遍地走!继上古封神之后,最混乱的群仙争霸,儒家智珠在握,道家不甘示弱,贼秃蠢蠢欲动!云杰仰天长啸:这是开什么国际玩笑!为了活,与神鬼妖仙圣,战个痛!
  • 梦回大秦征天下

    梦回大秦征天下

    苦情少年作家政,阴差阳错之际回到战国大秦。这是一个战火纷飞,权谋诡计横行的时代;有秦相吕不韦一手当政,也有秦太后荒淫无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政是否能逆转历史,不至二世而亡?
  •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选择了思想文化、文学、宗教、汉字、建筑、科技、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服饰、工艺美术、音乐和舞蹈、体育与博艺、戏剧与曲艺、饮食文化、民俗十六个方面,科学提示中华文明的广阔外延,同时全方位多视角深入开掘中华文明丰富内涵,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全面立体展示。
热门推荐
  • 强者之路

    强者之路

    两个不同的人生,却承载着异样的命运,是宿命,亦或是机缘巧合,没有人说的清楚,总之黎伊剑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独自修炼,背负着无法兄容的伤痛,一步步从弱小走到了强大,最后终于报仇雪恨,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简单吗?
  • 娇小之妻不好惹

    娇小之妻不好惹

    皓名学校,国内知名学府,是繁华城市涳市的人才输出中心,也是无数企业家族所要占领的丰富市场。为了占领皓名学校,培养各大家族优秀的继承人,在这里掀开了一场激烈残酷的竞争,一时间暗流勇气,风卷云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就此上演。欧阳月阑,出身于名门欧阳家族,为了继承家族使命与荣誉,被家族兄长派遣进入学校进行争夺,隐藏身份,以绝妙的功夫逍遥于学园之间。
  • 西点军校经典法则(菁英修炼版)

    西点军校经典法则(菁英修炼版)

    《西点军校经典法则(最新图文升级本菁英修炼版)》由白雪编著既对这 12条经典法则作了完整的诠释,同时又通过对西点人及其案例的解读,详细 阐述了每一条西点法则就是一条成功密码。对个人而言,认真学习,不仅能 够提升自我素质,还能收获卓越人生;对团队来说,不仅能提升团队活力, 还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网游之文成武德

    网游之文成武德

    新书《全球江湖》已上传。
  • 黑道公主的复仇ing

    黑道公主的复仇ing

    原本是一位每个人都羡慕的公主,因为你让我成了现在这给样子,从公主变成了一个恶魔,让我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要感谢你、送一分很大的礼物,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我的这一个礼物,不要让我失望。
  • 是我故意忘记她

    是我故意忘记她

    一个大公司的老板遇到了小学、初中时的初恋,勾起了许多回忆。后来他想让初恋过的幸福,便帮她的丈夫高筹义建立了一个房地产公司,可高筹义借用公司处处与他作对,他忍不住了,把高筹义的公司弄倒闭了,而她该何去何从……
  • 诅咒玫瑰

    诅咒玫瑰

    一次意大利旅游的意外,沐璃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缺失的那段记忆的主角。年少时所消除的回忆,再次相见时的痴恋,那传说中的罗马玫瑰,到底是诅咒还是永无止境的杀残?身边的人说的那个名字,渐渐清晰……
  • 或许我并不是天使

    或许我并不是天使

    我叫伊苒,今年刚好16岁离18岁还有两年的距离。呵呵,或许你会觉得我很罗嗦吧!嗯哼!那我就不废话了,我不知道怎么就希里糊涂穿越了,而且这里还是童话和游戏结合地方!还得每天打怪兽,有长得吓人的僵尸:恐怖的炎血山:不过这里有好看的风景:还有漂亮的美人鱼:可爱的小园猫还有小泡泡猪。。。。。‘啊。。不要追我啊!55555谁来救救我啊!!我不像被狼吃啊!!!’我手脚并用的爬上一颗看上去很大的树,边爬边喊。那只浑身火红的狼嘴里留着像岩浆一样的口水看着我,他的后面还有一群小的狼。在树的另一边有一个男的穿着古装,而且还戴着半个面具悠哉悠哉的看着我。在一个小时前,我还在网吧打游戏。为什么就悲催的到了这里啊?
  • 细节定成败:成功教学的细节

    细节定成败:成功教学的细节

    本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丛书”中的第三十三册,做教师要优秀,更要注重细节。一本关于教师教学细节的宝典,送给每一位渴望成功的辛勤教师,让贴心的点滴细节温暖你的心。其中的思想、机智、技巧、情感等搭建的方法全都融会于本书之中,是一本教师必备的实用手册。
  • 天机学院

    天机学院

    当神器逆转时光,命运之轮开始转动之时,他被从小带入到了一个牵扯了几千年的恩怨之中。校园无知欢乐之后,面对的将会是生与死的考验,为得九神器多次出生入死,为救爱人宁可牺牲自己,却不知情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