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1600000008

第8章 大汉崛起

大汉崛起没有固定模式,但是,它的崛起少不了“实力”!没有实力拿什么崛起!《史记》中记载,平民出身的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利用秦末动乱提供的机遇,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和幸运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实是令人惊叹!

……

《史记》中还塑造了一批使臣的形象,他们往往受命于危难之际,不畏强暴,只身赴会,凭借自己的胆量勇气、机敏的应变能力和卓越的口才,化险为夷……我们将通过对汉朝人物的人生轨迹的描述,揭解其历史智能。

大汉崛起——暗藏杀机

一个朝代的灭亡必会有一个朝代接替,然而,在群雄争霸、刀光剑影的年代,谁都不甘落后,在霸王与霸王之间必会有说不尽的曲曲折折,道不完的智勇之斗……上面说到,秦末,然而下一个王朝的接代者是谁呢?太多的人去争夺秦的遗产,他们之间会和和气气地将此事了断吗?在这之间有太多的显而不见的杀机……

赵高杀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又杀赵高。刘邦率军直扑咸阳,驻兵灞上(今西安市南)。秦子婴无可奈何,捧着玉玺,向农民军投降。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司马迁《史记》记载:楚军夜击坑秦丰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晶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

项羽接受了章邯投降之后,想趁着秦国混乱,赶快打到咸阳去。大军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投降的秦兵纷纷议论说:“咱们的家都在关中,现在打进关去,受灾难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是打不进去,楚军把我们带到东边去,我们的一家老小也会被秦朝杀光。怎么办?”

部将听到这些议论,去报告项羽。项羽怕管不住秦国的降兵,就起了杀心,除了章邯和两个降将之外,一夜之间,竟把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活地埋在大坑里。从那以后,项羽的残暴就出了名。

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国相,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打败刘邦的军队。”

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他的志向不小啊。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当时,刘邦兵力远不如项羽的情况下,谁会胜利呢?而正在这时,项羽对刘邦又那么的反感,刘邦能逃过项羽的杀害吗?

一场恶战即将开始。楚国的左君项伯——项羽的季父,在秦朝的时候,和张良有交往,项伯杀了人,张良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前来通知他。项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如果你还跟着刘邦,将会遭到杀身之祸。”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这样不行的,大王的军队远没有项羽的多,那不是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吗?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忽然灵机一动说:“你们俩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听着便答应了。

由此看来,刘邦是一个善用他人的人,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就用感情进行拉拢项伯。在巨大的杀机面前,刘邦充分展示了他的机智和口才。当然,刘邦和项羽是注定有一个失败者的,这是一场必须分出高下的战争。

《史记》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在这紧急关头,刘邦不敢失信,第二天他就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向他说话,满肚子气都消了。他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的部下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当天,项羽就留刘邦在军营喝酒,还请范增、项伯、张良作陪。

刘邦的“缓兵之计”把有勇无谋的项羽说得高兴了起来。但项羽手下也不乏谋士高人。事情不会这么顺利就了事的。

在酒席上,项羽的忠臣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招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张良看到了刘邦的危险,他就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的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都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便赐樊哙坐下来。于是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史记》记载: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起出去。

刘邦是真的需要上厕所吗?但是他为什么要招呼樊哙一起去呢?在这形势极为严峻,紧张气氛达到极点的时刻,刘邦这么做,当然有他自己的主意。

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告辞呢?”于是他们就逃走了,让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坝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里到军营也只有二十里路,你估计我到了军营里,再进去见项王。”

《史记》记载: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这段《史记》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这样:

大概刘邦已到营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总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刘邦回到营中马上杀了曹无伤。

从上面的事情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劝说后,又改变了主意。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

但是刘邦却是一个善变的人物。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来哄骗他,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这也是著名的“鸿门宴”,后人以表暗藏杀机之宴。

大汉崛起——井陉之战

韩信是中国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很多人把他视为中国第一名将。想我中华泱泱千年,名将如云,为何以韩信独得其大名呢?

在这场历经长久的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辉煌战例中的精粹。

项羽分封诸侯,搞“任人唯亲”,这一措施不但不能收拾残局,反而加剧了分裂。不久,齐将田荣最先起兵反对项羽,自立为齐王。彭越在梁地有1万多士兵,未得分地,对项羽怨恨,田荣也联合彭越。陈馀对张耳被封常山王不服,联合田荣赶走张耳,做代王。诸侯混战再次爆发。

公元前204年,韩信统率3万名士兵,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馀闻讯后,即以号称20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的土木关。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只有数万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士气虽高涨,但身体却疲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当时赵军主帅陈馀手下有一位名叫李左车的谋士,很有战略头脑。他向陈馀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韩信越过黄河,实施外线作战,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夏说,并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必须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汉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这主要表现为,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鉴于这一分析,李左车进而向陈馀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馀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这就是李左车的具体分析过程。

然而,陈馀会听李左车的意见吗?韩信是怎样对付这样的困境的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陈馀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来,陈馀有自己的主张,他不听从李左车的意见,这就注定了这场战争的最后的结局。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馀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非常高兴,当即制定了出奇制胜、一举破赵的良策。他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部署甫定,东方天际晨曦微露,决战的一天降临了。

如此一来,对于韩信来说,就好办多了,以韩信之能,最后的胜者肯定是他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随着情节的发展,当汉军接近井陉口时,韩信连骑哨都不派,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少顷,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陈馀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令弃旗鼓仪仗,迅速转入阵中。陈馀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馀,生擒赵王歇。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井陉之战以韩信大获全胜,一举灭赵而降下帷幕。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关于韩信背水一战的经典战例井陉之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为无数风流志士所探讨。

井陉之战作为有名的以少胜多之战,被后世研究者无限的拔高,使之神化!而关键的制胜之道却往往被忽视。后人往往纠缠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或者是探讨背水之战的神奇!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制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纵观历史,军事的布局不在于你有多么完美的战术设计,有多么精妙的奇思异想。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战术的节奏,把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于一步错,满盘输!而韩信运用高级间谍巧妙背水破敌殊成绝响,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背水之阵有多奥妙,在于韩信知道敌军实际的情况,对症下药,取得了预想中的结果。

大汉崛起——楚汉之争

群雄之争,是一场以谋略相比拼的高智能竞赛。能够最终成就霸业,靠的是谋略,拼的是智能。有些事正是埋藏了其重点的发生,在刘邦与项羽军队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可能会战胜项羽吗?刘邦会用什么办法去对付项羽呢?在这之中存在着风风雨雨、百曲百挠……

刘邦在职位上有很好的打算,他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王的地盘。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项羽打算发兵往西打刘邦,可是东边也出了事,齐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所封的齐王,自立为王,情况比西边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汉王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直向东打过来,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项羽又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赶回来在睢水上跟汉军打了一仗。汉军大败,掉在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汉王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俘虏了。

汉王退到荥阳、成皋(都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收集散兵。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

汉王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一面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一面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六出奇计”中就一条为:重贿对方将领,实施反间计。

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信道。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

陈平屡次重金收买间谍,散布各种谣言,诱使项羽怀疑自己的部下,大大地削弱了西楚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反间计除掉范增,让项羽失去最重要的助手,为此不惜设计嫁祸于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楚国使者一看,心头火起,只好勉强咽了两口,气愤愤地离开了。

楚国使者回到军营后,把前后受到待遇的经过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项羽本是一个猜疑心极强的人,听后便对范增起了疑心,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绝听从他的意见。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很失望地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十分薄情,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回家乡。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伤心不已。他已经七十五岁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范增一死,楚营里再没人替霸王出主意。汉军受的压力也减轻了。汉王用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越在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儿,使项羽的军队不得不来回作战。

公元前203年,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

汉王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汉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朝着楚营辱骂。

一连骂了几天,曹咎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决定渡过汜水,和汉军拼一死战。

楚军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汉军趁楚兵刚渡过一半的时候,把楚军的前军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觉得没有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

项羽在东边正打了胜仗,一听成皋失守,又赶到了西边对付汉王。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地方,楚汉两军又对峙起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日子一久,楚军的粮食接应不上。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案上搁着,派人大声吆喝:“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汉王知道项羽吓唬他,也大声回答说:“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恨得咬牙切齿,真的想把太公杀了,又是项伯劝住了他。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羽派使者跟汉王说:“现在天下闹得乱纷纷的,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来跟我比个上下高低。”汉王要使者回话说:“我可以跟你斗智,不跟你比力气。”

项羽又叫汉王出来,在阵前对话。汉王当面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说他不讲信义,杀害义帝,屠杀百姓等等。项羽听得发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后面的弓箭手一齐放起箭来。汉王赶快回马,胸口已经中了一箭,受了重伤。

刘邦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着说:“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左右把汉王扶进了营帐。汉军听说汉王受伤,都着了慌。张良恐怕军心动摇,劝汉王勉强起来,到各军营巡视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来。

项羽听说汉王没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王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在荥阳东南)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吕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马带回彭城。

其实,汉王这次讲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

大汉崛起——霸王自刎

天下没有长胜的将军,独霸天下的项羽一生战争很少失败,但最后却被刘邦打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公元前202年,为了战胜项羽,韩信费尽精力,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于是,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愣住了。他失神似地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知道军心涣散,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一座出,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羽和他的勇士又要继续前行了。但是,猛然间,他们发现,他们找不到路了。项羽和他的勇士迷路了。项羽于是下令,大家原地休息,等待有人路过再做打算。很快,一个唱着山歌,挑着柴火的老农笑吟吟地从前面过来了。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史记·项羽本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而且这二十八人全都是血迹累累的,很可能都是有伤在身。

项羽知道自己很可能跑不过去了,就对他残存的部下说:“各位勇士,我们自从兴兵反抗强秦以来,大小经过了七十多场战阵,没有失败过。现在,我们打败仗了,那也不是我们的无能,那是老天的不公。那个刘邦屡次三番败给我们,我们不过败给他一次而已。那也不是他刘邦的功劳,是老天的功劳。现在,我就为各位勇士证着一点。我在大家数到十的工夫,就为你们取下一员汉将的头颅来。”

《史记·项羽本纪》: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项羽把剩下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

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

部下都说:“真的像大王说的那样。”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项羽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很快就摆脱了汉军的纠缠。他来到乌江边的时候,汉军只能听见他们的呐喊声而已。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这位乌江的亭长撑船正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次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于是他拿起杀刀向自己的头部砍去。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烧杀掳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言良。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这就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大汉崛起——白登之围

公元前202年6月,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即皇帝位(即汉高祖)。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在霸土相争的年代里,没有哪一个霸王舍得停下争夺财富的脚步,当事情达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时,历史上的霸王是怎样解决的呢?

《史记·刘敬传》记载: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不断向外扩地,骚扰汉边,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带来严重的威胁。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

匈奴的冒顿单于(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的封地马邑。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气候特别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坏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冻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就败走。一连打赢了几阵。

汉高祖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还怕这些兵士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刘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想阻拦我进军。”说着,就把刘敬关押起来。

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突然四下里涌出无数匈奴兵来,个个人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汉高祖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

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此即所谓“白登之围”。

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阏氏一见这么多的礼物,心里挺高兴。

冒顿认为汉朝皇帝也有人会来救他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于是,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撕开一角,放汉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着浓雾,汉高祖悄悄地撤离了白登。陈平还不放心,叫弓箭手朝着左右两旁拉满了弓,保护汉高祖下山。

汉高祖提心吊胆走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刘敬放出来,说:“我没听你的话,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围了起来,差点儿不能和你见面了。”

汉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以后,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他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汉高祖同意刘敬的意见,派刘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西汉初实行和亲,使双方关系暂得和缓。

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和亲的动机来看,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通过和亲政策,为了求得边境安宁。

大汉崛起——女人干政

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人们都会想到武则天,其实早在西汉时吕后就成了高祖之后第一个实际的女性统治者。她是中国历史上三个女性统治者中最早的一位——吕后。史书上记载了她实际统治西汉16年。

汉高祖宠爱了一个戚夫人。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为赵王。汉高祖老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生性软弱,怕他将来干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说话做事很像自己。因此,想改立如意为太子。

他曾经为这件事跟大臣们商量过,但大臣们都反对,连他一向敬重的张良也帮着吕后。请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四个隐士叫“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刘盈。汉高祖知道没法废掉太子,就对戚夫人说:“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了,没有法子改变了。”虽然,戚夫人很伤心,但也没有理由说服。

为了巩固皇权,刘邦是费尽心机。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吕后找了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如何,医生只是说能治,刘邦一听,就知不会好了,气得大骂医生:“我原本只是一个百姓,手提三尺剑得到天下,这是天命。如今要我死,就是神医扁鹊来了也没有用!”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后来,伤势越来越厉害。有人偷偷地对他说:“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只等皇上一死,就打算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汉高祖大怒,立即把陈平和将军周勃召进宫来,对他们说:“你们赶快到军营,立刻把樊哙的头砍下来见我。”

那时候,樊哙正带兵在燕国。陈平、周勃接受了命令,两人私下商量说:“樊哙功劳大,又是皇后的妹夫,咱们可不能随便杀他。这会儿皇上发火要杀他,以后万一后悔起来,怎么办?”

两人商议之后,把樊哙关在囚车里,送到长安,后来果然被吕后释放。

汉高祖病重了,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大伙儿当着高祖的面,歃了血,起誓说:“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侯。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大臣们宣了誓,汉高祖才放下心。

《史记·高祖本纪》: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吕后看着病重的刘邦,便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反复问了好几次,最后说:“以后的事就是你不会知道了。”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死去。刘邦一死,吕后的野心就开始逐渐扩展起来,她偷偷地和自己的亲信审食其商量要杀害功臣。吕后把消息封锁起来,秘密把她的一个心腹大臣审食其找去,对他说:“大将们和先帝都是一起起兵的。他们在先帝手下已经不大甘心。如今先帝去世,更靠不住,不如把他们都杀了。”

审食其觉得这事不好办,就约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做帮手。吕释之的儿子吕禄把这个秘密消息泄露给他的好朋友郦寄,郦寄又偷偷地告诉他父亲郦商。

郦商得知这消息,赶忙去找审食其,对他说:“听说皇上去世已经四天。皇后不发丧,反倒打算杀害大臣。这样做,一定激起大臣和将军们的反抗,天下大乱不用说,只怕您的性命也保不住。”

审食其吓住了,忙去找吕后。吕后也觉得杀大臣这件事没有把握,就下了发丧的命令。

大臣们安葬了汉高祖,太子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吕后就成了太后。

历史中,吕后算是一个出了名的狠毒、专权的女人。不过,早年的吕后并不是这样的,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史记·吕太后本纪》: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汉惠帝的确是个老实无能的人,一切听他母亲吕太后作主。吕太后大权在手,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吕后最痛恨的是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又派人把赵王如意从封地召回长安。

汉惠帝知道太后要害死弟弟如意,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和他在一起,使吕太后没法下手。

有一天清晨。汉惠帝起床出外练习射箭。他想叫如意一起去,如意年轻贪睡,汉惠帝见他睡得很香,不忍叫醒他,自己出去了。等惠帝回宫,如意已经死在床上。惠帝知道弟弟是被毒死的,只好抱着尸首大哭一场。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吕太后杀了如意,还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统统砍去。挖出她的两眼,逼她吃了哑药,把她扔在猪圈里。

汉惠帝瞧见戚夫人被太后折磨得这个样子,不禁放声大哭,还吓得生了一场大病。他派人对太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

此后,他每天喝酒作乐,对国家大事再也不理不问了,他即位的第7年后,就在悲伤中死去了。

惠帝死后,太子继位,史称少帝。由于少帝年幼,所以,由吕太后临朝称制,代行皇帝权力。

公元前187年,吕后想立吕姓为王,遭到王陵等大臣和刘姓王侯的强烈反对。吕后十分生气,就剥夺了王陵丞相大权,以亲信审食其为左丞相,控制朝廷。后来,在迫害、消灭刘姓王侯的同时,违背刘邦与郡臣“不是刘姓而称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着手分封吕姓为王。吕后分封吕姓为王,破坏了汉朝的根本体制,侵害了功臣集团的利益,也埋下了以后内讧的种子,吕后死后即酿成诸吕之乱。

吕后是一个刚毅阴狠,不甘雌伏的角色。高祖死后,她独掌了政治大权。虽然满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先是辅助高祖画谋定策,争夺天下,后来又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或许是某种巧合,一个微贱女子,一觉醒来变成了天下最尊贵的妇人,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司马迁则用了一个“命”字来做答案,并且还记载了一些异梦、占卜等以自圆其说。从写作角度而论,一个“命”字贯穿全篇,使文章骨节通灵,显出了章法的高妙。

大汉崛起——萧规曹随

新官上任“三把火”,是很多人心中的理念。然而,还有很多人认为“的规萧随”也是不错之计。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著名丞相。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萧何一生勤俭节约,谨慎处世。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人际复杂的生活中,他都表现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眼光和才干。一生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刘邦的儿子)亲自去探望他,并趁机询问:“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来做丞相?”接着惠帝又问:“你看曹参这个人怎么样?”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萧何。两个人就不那么和好。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萧何听了,竟挣扎起来向惠帝叩头,说道:“皇上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曹参本来职位没有那么高,只是个将军,汉高祖封他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候,天下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道该选择谁的。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挺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曹参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是相信黄老学说的(黄老就是指黄帝老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

曹参真正实践无为而治并取得巨大成效。因为,无为而治是一种哲学思想,其主要内容说得白话一点,就是不要整天去教育、指挥和折腾老百姓,而应该让他们自我化育,该种地种地,该休息休息,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老百姓自然就会品行端正、生活富裕、民风纯朴,最终达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社会的人民的内心之外,人民的意志之外,不要再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曹参把它先尝试于齐国,后又用于整个国家的治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汉初几任皇帝,恪守如一,历70年不变。结果是粮仓里粮食堆满了,国库里串钱的绳子烂掉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不仅对汉朝政权的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是丰富了人类经济思想。采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曹参当了九年齐国的相国,得到了大家一致的称赞。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惠帝二年,萧何卒。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曹参为汉相国,高举萧何的旗帜,仍以治齐之术治汉,施政办事,一遵萧何约束,无所变更。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丞相府的后园,跟官吏们的值班宿舍相邻,值班的官吏们天天喝酒唱歌喧闹,曹府后园不得安宁,曹参的管家想让曹参惩治他们,就劝曹参游后园。曹参听到喧闹,就命管家把官吏们叫过来,摆上酒菜,跟他们喝将起来,一起唱歌喧闹。

曹参见属下犯了错误,不但不予处分,反而替他遮掩,所以丞相府里一片和谐宁静。

由于汉一改秦代的“政苛刑惨”、“赋敛重数”,在“无为”思想指导下,推行约法省禁、轻徭薄赋政策,所以收到了“天下俱称其美”的社会效果。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曹参的儿子曹窋,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后,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就上火了,他骂着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宫的时候当然向汉惠帝诉说了。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曹参向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高兴地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无所作为。对于继任者而言,“萧规曹随”是建立在对其前任施政规划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是对其决策能力的重大考验。

大汉崛起——亚夫柳营

周亚夫(?—公元前143年)是周勃的儿子,封为条侯。周亚夫不愧为一代名将,结果是他这种治军严谨,恪于职守的大将风范赢得了文景两朝皇帝的器重,并始终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在景帝朝发生的三件重大人事安排上,周亚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了他的严谨与倔强,奏出了君臣之间的不和谐音符。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汉文帝继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朝廷于是让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霸上;让祝兹侯徐厉做将军,驻军棘门;让河内太守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这样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汉文帝的车驾闯进军营,一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

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

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彪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蓝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

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

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

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

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

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脸上变得很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队,松松垮垮,就跟孩子们闹着玩儿一样。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汉文帝称赞了很久。

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文帝死了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大汉崛起——邓通时代

《史记·佞幸列传》记载: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

邓通,蜀郡南安人。邓通的父亲邓贤生逢高祖刘邦开国初年,避开了秦末的战乱,家道殷实,也读了几年书。在接连有了三个女儿后,妻子终于为其生下了一个儿子,自然视为掌上明珠。因村北南阳郡到汝南郡的官道才修通十多年,活了半辈子的邓贤方才见到驿骑飞驰、四方辐辏,就为儿子起名叫“通”。

幼年的邓通读经习文之余,除到村北的官道边看车马外,更多时间是去水深草丰的南河西水中戏耍、摸鱼、捉虾。到了弱冠之年,读书没见大的起色,不过,练就了一副弄水撑船的好身手。当时,读书人的仕途大致有三条:一条是在本郡做小官吏,不计财产;一条是大官府指名征召,需有高才大名;一条是郎官,家有中等财产,自备车马服装生活费,可以到京师做郎官,等候朝廷的使用。

《史记·佞幸列传》记载: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西汉文帝很宠邓通宠臣,他驾得一手好船,通过一个在文帝身旁当内监的同乡,谋到一个黄头郎的官衔———汉制御船水手。文帝夜得一梦,梦见自己身在空中,快到灵霄宝殿,腾身再上,却掉下来。忽见一位头戴黄帽之人,飞身近前急用双手,托着文帝双足,向上尽力一推,文帝才升到天上。次日文帝回忆梦境,历历在目,暗忖道:“此人既来助朕,必是江山柱石之臣。但朕何处寻觅他呢?”一天文帝各处游玩,遥见有百十名黄头郎正在那儿打扫御船,文帝见那班人所戴之帽,正与梦中所见的相符,急钦点御船水手的花名,发现邓通与梦中所见,一丝不差,即提为御船船监之职。一次,文帝找了个有名的相士,名叫曼珠,来为邓通看相。曼珠断言:“邓通将来要穷得活活饿死!”汉文帝忧虑地说:“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我,我怎么会叫他受穷呢?”

于是,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己铸钱。从此邓通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

邓通的富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家里有一个合法的铸币厂,也就是说他可以自己造钱。

《史记·佞幸列传》记载: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着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孝景帝时,中无宠臣,然独郎中令周文仁,仁宠最过庸,乃不甚笃。

一天,文帝的痔疮突然发作,红肿流脓,溃烂不堪。文帝痛得钻心,整天伏卧床上,哀号不已。一帮御医药开了不少,文帝吃了却不见疼痛稍减分毫,最后竟痛得晕了过去。邓通在旁急得抓耳挠腮,一见文帝昏死过去,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勇气,竟一下子扑到文帝身上,也不管那脓血有多污秽腥臭,就张开嘴巴,对着文帝屁股上的烂疮就吸。

说来也奇怪,邓通才吸了几口,文帝的疼通便减轻了几分,竟悠悠地醒了过来。邓通又吸了几口,然后伸出舌头,往疮口里舔了舔,文帝竟觉得一下子疼痛全消了。等他舔完,文帝扭过头一看,见是邓通,大受感动,心想关键时刻还是邓通对自己最忠心,总算不负对他的一番提拔和宠爱。以后几天里,邓通又给他吸了几次,文帝的痔疮慢慢好了起来。

一天,文帝心中不高兴,从容地问邓通说:“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说:“应该没有谁比得上太子更爱你的了。”太子前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让他给吮吸脓血,太子虽然吮吸了脓血,可是脸上却显露出难为情的样子。过后太子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心里感到惭愧,也因此而怨恨邓通。

于是在景帝即位之后,也就是文帝驾崩,邓通失去靠山之后,景帝开始打击邓通。邓通不知景帝怪他吮疮献媚,把他革职,反而怀疑丞相申屠嘉与他作对,因为他们有过节。申屠嘉死后,邓通马上上书辩冤,还想做官。景帝本来恨他,不去问他死罪,已是看在先帝面上。现见他不知悔过,竟敢上书,于是把他拘入狱中。审讯时候,邓通始知有人告他私铸铜钱。邓通虽是大声呼冤,问官仰承上意,将他的家产统统充公。邓通很富,却被饿死,也算是一生经历坎坷离奇了,他的饿死早年即被相士预言,文帝不信,想破除预言,却反而最终推动了这个悲惨的预言实现,悲剧往往如此。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邓通在家里巡视铸币厂的时候,估计是不会想到以后忍饥挨饿的日子的。只是人生如浮云变幻莫测,财富如泡影烟消云散,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剩下。

大汉崛起——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为薄姬。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是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秦末以来的连年战争,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更是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刘邦建立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是一片凋敝,牲畜马匹极缺,甚至连皇帝都弄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了。

面对这样穷困饥饿的现象,汉高祖刘邦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致力于农业生产,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在汉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的”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文帝非常注重减轻税负和徭役。汉文帝以前,民众从15岁至56岁每人每年纳税120钱,现在减为每人每年40钱。汉文帝还将原来一年服役一次的制度改为三年一次,到汉景帝时还规定男子从20岁才开始服徭役。

汉文帝还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汉景帝还下诏,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去从事垦殖,并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

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赵佗修葺祖坟,尊崇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汉文帝对秦朝严酷的刑法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下令废除“连坐”、“肉刑”、终生服役制等。汉文帝还下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贬为庶人。

汉文帝对刑法的改革后,许多官吏断案从轻,持政务在宽厚,每年天下断重罪者仅400人,这和秦朝苛政猛于虎的情况截然相反。

汉文帝个人勤俭节约,贵族官僚们也不敢奢侈浪费,国家的财政开支得到了大大的节制和缩减,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有鉴于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缣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为广置人才,文帝又开科取士,并设秀才科,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为明全国教化,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文帝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

文、景两帝时期,还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起来,文、景两帝执行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以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经过文、景两帝40年左右的治理,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秦末以来的荒田变成了绿地,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西汉的国力也逐步增强,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为汉武帝时候西汉的全面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史记·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总之,经过文景二帝几十年的用心治理,国内安定,国家也富裕了。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后代人对这样的安定繁荣的局面都很羡慕,所以说,“文景之治”揭开了西汉盛世的序幕。

大汉崛起——冤死之臣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西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县一带)人。

晁错一心忠于朝廷,为国事操劳。替汉室皇帝着想,力排众议,直言削藩,逼得藩王们造反。可当时晁错的藩末成,倒引发吴楚之乱,人家要“清君侧”,结果汉景帝为求平息造反的藩王们的怒气,被皇帝“朝服腰斩”。

景帝当太子的时候,他的管家就是晁错,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汉景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晁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二帝的器重与宠信。

中国历史上许多文臣武将、开国元勋,由于各种原因善始而不能善终,其中原因复杂,但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很多人善于谋国而不善于谋身。

据史料记载,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同姓王。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更是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晁错眼看这样下去,认为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按理早该把他办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他还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诸侯大多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横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这样看来,是很顺利,可能在别人看来,晁错太多此一举了,好好的职位不坚守,却自计苦吃。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了出来。他对晁错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从这点可以看出,晁错为国是忠心耿耿的。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我们晁家就危险了。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可是老人不体贴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为国民谋远虑,“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就是说自己要倒霉了,他都不知道。这样的人,按照我们一般来说的道德标准来看,是一个大好人啊!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一往无前、奋不顾身,这不是很好吗?可是历史往往并不是这样认为的。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害怕了。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政见不和,他主张削藩,其他人主张不动,“道不同,不相与谋”。而且晁错性格不好,史记和《汉书》讲到晁错的时候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峭,什么意思呢?严厉;直,什么意思呢?刚直;刻,什么意思呢?苛刻;深,什么意思呢?心狠。一个人又严厉,又刚直,又苛刻,又心狠,讨人喜欢吗?不讨人喜欢。谁会喜欢这样的人呢?谁会跟这样的人成为好朋友呢?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一个好的人缘呢,而没有一个好的人缘,你怎么能在政府里面混呢?这就是晁错性格上的原因。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于是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向景帝劾奏晁错。他们认为,吴王反叛朝廷,应当诛伐,现在御史大夫晁错提出讨伐军不可交给群臣,而要陛下亲自带领,让晁错居守京师,又主张把尚未沦陷的徐、僮等县送给吴国。这说明晁错不能宣扬陛下德信,打算疏远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又打算以城邑送给吴国,实无臣子之礼。他们建议:“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景帝下令说:“可。”晁错还不知道。于是派遣中尉召晁错,骗他乘车巡行市中。晁错穿着朝服被斩于东市。

《史记》载: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的因头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史记》记载:公言善,吾亦恨之。

景帝听了以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默然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朕也是追悔莫及啊!”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晁错的死,是西汉时期的一大冤案。

晁错生活的西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的重要时期。他的政治言论和活动,对当时的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从晁错这个善谋国不善谋生的“智囊”身上,我们要懂得为人处世必须外圆内方,晁错之死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的。

大汉崛起——马邑谋计

强盛的汉朝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从汉高祖在白登受包围以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这种“和亲”,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即使这样做,匈奴贵族还是经常侵犯中原,杀害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

汉景帝死后,即位的汉武帝刘彻是个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又派使者来要求和亲。公元前133年农历六月,王恢向汉武帝建议说:“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汉书·韩安国传》),主张派兵伏击匈奴。刘彻召集大臣商议,王恢说:战国初期,代国北面受匈奴威胁,南面有赵国窥视,然而,这样一个小国,仍能保护人民正常生活,使匈奴不敢轻易进犯。今天,汉朝如此强盛,匈奴却敢多次骚扰,就是因为汉朝太软弱了,所以,应该对匈奴进行惩罚。韩安国则不同意对匈奴作战。他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七日吃不上一顿饱饭。解围后,刘邦也并未对匈奴进行报复,这主要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有一个和平环境,使国家得到安定和发展,两个人在宫廷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刘彻还是听从了王恢的意见,决定对匈奴作战。

过了很久,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

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倒把聂壹的主意告诉汉武帝。汉武帝决心采用聂壹的计策,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李广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

主和派代表韩安国一番义正词严,总结了不该打匈奴的三个理由,找不到,打不赢,没有必要,可以说是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然而,汉武帝对匈作战的良策马邑之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这个瓮中捉鳖,诱敌深入的方案,使得主和派韩安国所说的对匈作战找不着,打不赢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而且根据司马迁的分析,这个策略抓住了匈奴人的最大弱点——贪婪,可以说具有很大的胜算。那么这个作战的方案究竟是如何实施的呢?汉武帝这对匈作战的第一战最后战果如何呢?

聂壹故意逃到匈奴,跟军臣单于说:“我有办法混进马邑,杀死那里的官吏,这样可以稳稳当当拿下马邑。”

军臣单于听了很高兴,但是到底有点怀疑,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一起到马邑去,只等聂壹真的把官吏杀了,再发兵进去。

聂壹回到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办法,杀了几个已经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们的头挂在城头上,骗匈奴使者去看,说这就是马邑县官的脑袋。

匈奴使者见了人头,信以为真,立刻回去报告军臣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

为了打探情报,军臣单于亲自带领十万骑兵去接管马邑,到了离马邑大约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只见草原上放着许多牲口,却没放牲口的人。军臣单于一边走,一边犯了疑。这时候,他见到前面有一座亭堡,就决心打下这座亭堡,问个明白。

他们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里的亭尉。军臣单于威胁他说:“你把情况老实告诉我!要是说半句谎话,我马上把你的头砍了。”

那亭尉吓得要命,就把汉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诉了军臣单于。

单于知道后,如梦初醒,大吃一惊说:“我本来有所怀疑,现在又获得汉朝尉史,这真是天助我也。”于是,单于就封雁门尉史为天王,然后,单于就带领匈奴军队从原路撤回,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赶快带大军追上去,可哪儿再追得上?只好空手回来。所以,历史上称之为“马邑之谋”。

汉武帝的诱击战没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破裂,接连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大汉崛起——张骞通西域

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关于西域山水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游历西域的传说,中国正史中记载亲历西域的第一人,则是西汉的张骞。

当时汉匈交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还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后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于是武帝遂悬赏征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武帝选了很久,终于选中了张骞。张骞就被派往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汉中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从小就很勇敢,又有智慧谋略。他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做郎官的职务,他受皇帝的命令派遣出使西域,从此踏上了一生坎坷的命运,却也让后世景仰他的超越精神与肉体痛苦的坚毅精神。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张骞带了一百多名部下出发,导引他们的是个由奴隶出身的胡人,名叫甘父。从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很快进入河西走廊,正在风尘仆仆赶路的时候,遭遇匈奴骑兵包围,张骞一行全部被俘,辗转押送到匈奴王庭,一拘留就是十几年,这中间他也在匈奴娶妻生子。“然骞持汉节不失”,但是他并没有忘了自己的使命,等待逃走的机会,后来趁匈奴防范渐疏,逃了出来。直到公元前129年才逃脱西行。关于此行路线,史学界有天山南麓越葱岭(帕米尔)说;天山北麓渡伊犁河说;草原丝路(沿阿尔泰山南麓西行)说。但不管走哪条路线,都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的,有时饿极了只有靠甘父射猎飞禽野兽来充饥。他们赶到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说明来意,大宛王派出向导翻译送张骞到康居,再从康居到达大月氏。大月氏已征服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安居乐业,不想再对匈奴用兵,张骞逗留一年多,没能使大月氏人答应与汉结盟,共同打击匈奴。于公元前128年踏上归途,张骞失望的回国,翻越葱岭,取道喀喇昆仑、昆仑和阿尔金山北麓向东行进,在穿越羌人居地时不幸又被匈奴捉住,关了一年多,后来趁着匈奴内乱逃了出来。公元前126年返回汉朝。此行历时十三年之久,出发时的百余人,回到长安的只有他和甘父二人,他还带回妻子。

由于张骞回国报告,后向武帝禀告西域情形及在大夏见到邛杖、蜀布,据云从身毒(即印度)贩运而至,这就引起武帝经略西域和打通西南夷的意图,从这个时候,西域方面的情形才开始传到汉朝。这次出使,张骞虽然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使命,但是带回了关于西域的丰富知识和大量见闻,其意义远远超出他的直接使命之外,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对这次通西域的成果十分满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甘父因佐助张骞,向导有功,得到了奉使君的称号。公元前123年,他以校尉军职担任向导随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熟悉地形,指点行军路线,使汉军兵马及时得到水源和草地的补给,顺利推进数百里,张骞因功又被封为博望侯。

由于汉朝到西域的交通要道仍然被匈奴控制着,张骞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向汉武帝建议通过西南夷前往身毒通西方。也就是从四川、云南通过今天的缅甸和印度,通往西亚的交通要道。虽然当时没能到达印度,但张骞的判断是准确的。

元狩四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在联络乌孙夹攻匈奴。武帝接受张骞关于厚结乌孙、“断匈奴右臂”的建议,拜骞为中郎将,再度出使西域。此次他率领副使及随从三百余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以万计,这一次在途中并没有受到匈奴的阻碍,直接抵达了乌孙国,张骞向乌孙王游说抨击匈奴的策略,因为乌孙王这时已年老,国内分成王和去世太子的儿子以及太子的弟弟三个势力,政局不安,尚且知道匈奴是个强国,而对汉帝国却一点都不知道。乌孙王态度冷淡,谈判迟迟无效。谈判期间,张骞又令副使前往附近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国交涉。这些国家分别派遣使者与乌孙使者随张骞来汉答聘。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前115年,张骞携乌孙使臣回到长安,被拜为大行,即负责接待宾客和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高级官员。张骞于元鼎二年平安回国后,三年后去世。

之后汉朝与乌孙通过和亲联盟,实现“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地处西域中心的乌垒城(今轮台县东)设置西域都护府,并任命郑吉为首任都护,管辖西域三十六国,西域从此纳入汉朝版图。如史书所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张骞同大月氏与乌孙两国结成联盟共同来抗击匈奴,两次出使西域,游踪之广,见闻之富,在两千多年前是举世罕见的。不仅为汉朝与西域之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进一步密切关系创造了条件,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而且考察和开辟了著名的东西方交通孔道——丝绸之路,揭开了东西交通的序幕。他以“凿空西域”的不朽功绩而闻名于世,以高尚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及待人诚恳的宝贵品质深受爱戴,史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后来汉朝使者皆称“博望侯”,受到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喜欢。

此后,由于汉武帝的对西域用兵及出兵南越,使得汉帝国声威远播,如此西域国才开始知道汉帝国,以后即派遣使者来朝贡,同时来往这条交通路线的商人也多了起来,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绸大量西传,其他如养蚕、漆器、铁器和冶铁术、井渠法及其他工艺品、农产品相继向西传播,而汉使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及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蒜(大蒜)、胡萝卜等农产品和毛皮织品、珍禽异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也对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此,这条由张骞所打开的西域之路被称为丝路,因为它是中国丝织品的贸易路线。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更频繁了,这都是张骞通西域所奠定的基础。千百年来,张骞的业绩—直被后人所传颂,除《史记》、《汉书》的记载外,清人记载伊犁西南有汉张骞碑,曹鳞开赋诗“博望残碑碧藓封”。爱国英雄林则徐更吟咏“张骞博望笑凿空”。而今后人谈起西域史,谈丝绸之路时,常常会提到张骞。

大汉崛起——万里和亲

在文化方面,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和亲是迫不得已的,是凄凉的也是和平的开始。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汉武帝遣使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刘细君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有人会疑问,刘细君愿意去乌孙吗?他原本就是皇室出身吗?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刘细君(公元前130年—公元前87年),汉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细君的祖父刘非与汉武帝刘彻为同父异母的兄弟,长刘彻12岁。景帝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55年,立为汝南王,第二年封为江都王,国都广陵,现今扬州。平定七国之乱时,刘非年方15岁,他奋勇参战,屡立战功,前后守江都27年。

在守江都期间,刘非采纳江都相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治国方略,一改过去王室成员不轨图谋、狂妄骄奢的行为,尽守臣职,忠君效祖。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十二月病故,其子刘建,即细君之父,嗣为江都王。刘建从小在王宫长大,养尊处优,放荡不羁,父亲死后,认为江都国就是他的天下了,为所欲为,并且,企图谋反。后被发现,自知罪不可赦,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自缢身亡。

细君父亲逝世的时候,细君还小,于是使赦无罪,而后被带入长安宫中生活,并有专人教以读书,由于聪明伶俐,容貌俊秀,长大成人后,细君即能诗善文,又精通音律,并且,为人处世,进退相宜,很受汉武帝刘彻的疼爱。当然,年幼的刘细君在家难与皇恩交相缠结的环境中刻苦自励,逐步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明达大体的品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后来成就其人生大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看来是天命,是上帝给他的机会,让他在良好的环境下造就了这样出色的一生。

细君下嫁乌孙国时,朝廷也举行了隆重的恭送模式。武帝亲自为细君公主送行,庞大的迎送队伍逶迤西去,前呼后拥十几里,车轮咕咕、鼓声咚咚,旌旗招展、彩衣飘扬,好一派帝王嫁女的威仪。行进队伍中,汉朝的随嫁人员达数百人,既有宫娥彩女、乐工裁缝,也有技艺工匠、护卫武士,陪嫁物饰之丰富更是炫人双目。细君到乌孙国时,昆莫以大礼相待,并立为右夫人,即正位夫人。

因为刘细君是第一位嫁往乌孙的汉室公主,也称“乌孙公主”。她也是我国历史上万里和亲之一!不过,与汉相比,乌孙是个相当落后的民族。细君生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又是汉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远别家人,来到乌孙,除了其他各种困难和痛苦,还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这对于一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子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细君嫁到乌孙国,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与汉族不一样,细君很不适应。并且,昆莫年老体衰,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她曾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宝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歌中表达了她的苦闷的心情。但是,她想到嫁到乌孙国是为了和亲,事关大汉疆陲的安宁,不能辜负朝廷的厚望,心境也就渐渐平静下来。

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昆莫迫于压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而细君凭借右夫人的身份和聪明才智,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与之和睦相处,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而且,汉武帝知道她思念家乡后,对细君甚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表示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昆莫为了保持与汉朝的政治联姻,要求细君改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不过,这是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习俗。细君忐忑难决,她未立即表态,只是说:“请让我考虑一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武帝,陈述昆莫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武帝接书后,内心也很同情,为了国家西陲的安宁,他回信说:“在那里就随从那里的规矩吧!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望以说是为重,随从乌孙国俗。”

收到武帝的回信,细君便向昆莫表态:“一切听从使命。”最后,在昆莫的主持下,这位汉家公主就又改嫁给年青的军须靡。不久之后,昆莫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汉、乌两国友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然而,她却是天天以泪洗面,内心悲痛不已,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名少夫。

细君公主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曾建造了宫室,每隔一年汉朝还派使臣带着帷帐锦绣等前往探视。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她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达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目的。对于汉王朝联乌抗匈、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对于中原与西域疆域的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奠基作用。细君公主在乌孙只生活了5年便去世了。

从血缘关系、民族融合方面看,和亲公主与少数民族君王的后代,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血统,提高了人口素质;就大方面来看,和亲过程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必然会造成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姻,因而也会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汉族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总之,千古青史,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出生入死,建立功勋;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温柔奉献,委婉机智,扭转局势,既需要英雄的鲜血,也需要美人的热泪。汉代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程不识的事迹至今广为传诵;信使张骞、苏武、班超的事迹亦令人赞叹不已;而细君等“和亲”使者,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她们虽不曾征战沙场,杀敌立功;也不曾着书立传,明典治国,但她们的奉献和努力,甚至她们的柔情和眼泪,依然功在当代,泽被后世,即使数千载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终难磨灭。

大汉崛起——舅甥之史

卫青是西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对匈奴作战上,卫青的表现使他成为西汉时期的杰出将领,那么卫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又是谁成就了他的辉煌呢?

《史记》记载,卫青是一个私生子的身份,地位十分低下,早年说不清的身世给了卫青以内敛和不张扬的性格,这可能也让卫青多了一份沉着和理性。但仅凭这些,汉武帝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尽管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很得汉武帝的宠爱。而随后的一件事,改变了卫青的命运,也让汉武帝对卫青刮目相看,这就是元光六年的龙城之战。

龙城之战的成功,不但突显了卫青的军事才能,也让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度大大提高,而我们从卫青的出身来看,卫青本是平阳公主的一个骑奴,从来没打过仗,没学过兵法,他为什么能在其他人打败仗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呢?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

卫青为人谨慎、虚心、干练和勇敢,所以被汉武帝提拔为将军,旗开得胜,被封为关内侯。后来又屡立战功,汉武帝派使者捧大将军金印在军中封他为大将军,权势炙手可热。

卫青做大将军之后,大臣们见了他,都跪着拜见,只有汲黯从来不趋炎附势,他见了大将军卫青时只是客气地拱拱手,并不做些阿谀奉承的礼节。有人就对汲黯说:“大将军杀敌保国,功劳最大、而且皇上给了他那么高的爵位,我们对他应该尊敬一些。”汲黯回答说:“大将军位尊权重,要是他手底下还有只肯作揖的人,这不是更显示出大将军的美德吗?”汲黯所说的这番话,正是大将军卫青的长处,他不但不怪罪汲黯,而且对他格外尊敬,显示出他宽厚的胸襟。

卫青原来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看马的奴仆。平阳公主早早就死了丈夫,她喜欢卫青的纯朴有为,也不顾以前主仆之分,向卫青的姐姐卫皇后说了自己的想法。卫子夫一听大喜过望,马上做媒撮合。平阳公主再作新娘,嫁给了大将军卫青。大将军卫青和汉武帝之间更是亲上加亲了。

匈奴来进攻。汉武帝派卫青率领六个将军和大队人马去对付匈奴。

卫青有一个外甥,叫霍去病,那时候才十八岁,非常勇敢,又会骑马射箭,这次也跟着卫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听到汉军大批人马来进攻,立即往后逃走。卫青派四路人马分头去追赶匈奴部队,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败。卫青自己坐镇大营,等候消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马都回来了,没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杀了几百个兵士,有的连一个敌人也没有找到,空着手回来了。

霍去病还是第一次出来打仗的小伙子,才做了个校尉。他带领了八百名壮士,组成一个小队,去找匈奴部队。他们向北跑了一阵,一路上没瞧见匈奴兵士,一直赶了几百里路,才远远望见匈奴兵的营帐。

他们偷偷地绕道抄过去,瞅准一个最大的帐篷,猛然冲了进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杀了一个匈奴贵族。他手下的壮士又活捉了一个。

匈奴兵没有了头儿,四处奔逃,八百个壮士追上去又杀了两千多匈奴兵,才赶回大营。

卫青在大营正等得着急,只见霍去病提了一个人头回来,后面的兵士还押了两个俘虏。经过审问,才知道这两个俘虏,一个是单于的叔叔,一个是单于的相国,那个被霍去病杀了的还是单于爷爷一辈的王。

十八岁的霍去病第一次参加作战,就逮住了匈奴的两个将官,这功劳可真不小。战斗结束,被封为冠军侯。

史记中记载的他“少言不泄”里的“不泄”二字,并不是他这个人多么不爱说话,而是说他“质重少言,胆气在中也”,就是说话很有分寸。

汉武帝曾对他说:“做一个将军应该学习古代兵法。”劝他学习孙子和吴起用兵策略。霍去病不以为然地说:“作战只在随时的谋略考虑,不应该受古代兵法的约束。”他就是不学过去的兵法。但每次战斗,他都能根据战场的情况,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从实际情况出发,因而每战必胜。

霍去病从小富贵,不知道民间和社会底层的苦痛,所以他对于部属并不体恤,完全是一个纨绔子弟的作风。大军出战时,霍去病把军中精壮全部挑到自己手下。汉武帝为了显示对他的宠爱,支持他这样做,而且派出宫廷膳食官率领厨房车数十辆,跟随出征,供应霍去病酒食。每次班师回朝时,他的随军厨房车队中还剩下不少的粮食和肉类以及美酒。而士兵们有时却因军粮接济不上而忍饥挨饿。

在塞外行军时,粮草补给不易,大军经常断粮,霍去病并不体恤部下。士卒疲惫不堪,又累又饿,走都走不动了。霍去病却下令兴建临时球场,供他踢球玩乐。

卫青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什么时候该表现的木讷一点。为人仁慈,遇事谦让,一团和气,以博取汉武帝的好感。有一次,他新立战功,汉武帝赏赐他千金,卫青拿出五百金给汉武帝的宠姬王美人上寿,深得汉武帝的欢心,认为卫青是个谦谦君子。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马跟匈奴接连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挡不住,向后败退。霍去病和他的骑兵越过了燕支山,追击了一千多里地。那边还有不少是匈奴的属国,像浑邪、休屠。汉兵到了那里,俘虏了浑邪王的王子和相国,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也拿来了。

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这次汉军出去跟以前大不相同。除了十万骑兵以外,还有几十万步兵和十四万匹驮东西的马。卫青、霍去病分两路进兵,一定要打败匈奴。

卫青自己向北进军,一碰到匈奴,就打起来了,匈奴连连败退。卫青在三天里头追了二百来里地,可没追上单于。汉军又追了一段路,没找到一个匈奴兵,又不知道前面的路,就回到漠南。他七次出去,一次深入匈奴地界一千多里,一次深入匈奴地界两千多里。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去打匈奴,大军连着打了胜仗,逮住了单于手下的三个王,还有将军、相国、军官等八十三人,消灭了匈奴八九万人。他追击匈奴武装,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胥特山),在山上筑起祭坛祭神,庆祝胜利。匈奴逃到漠北,打这儿起,漠南不再有匈奴单于和左右贤王的“王廷”(匈奴单于驻地称“王廷”)或匈奴的军营了。

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打算给他造一座住宅,霍去病谢绝了,说:“感谢陛下的大恩,在匈奴没有被消灭前,我总在外带兵打仗,哪安什么家呀!”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从17岁到23岁(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他的年龄注定了他脸上尚未完全褪去的一抹稚气。从懵懂初过的年华开始,霍去病就用自己最大的激情投入到了踏平匈奴的理想中去,抛掉他马上的征战岁月,安居家中的日子屈指可数。年少轻狂的他高高在上,对女子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心情。除了战斗、练兵,平时闲下来时更宁愿去跑马、狩猎、蹴鞠玩耍。

霍去病短暂的一生是昂扬激进的一生,也是为国贡献的一生。他的一生虽只有短短的24载,但就像他那句千载之后仍熠熠生辉的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一样,这个早逝的英雄,将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中。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军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

卫青也做过一件憾事,就是逼死了李广。李广是卫青的前将军先锋官,在卫青决战的前期,抓到了一个俘虏,而且从俘虏的嘴里面了解到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情报,因为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你要能找到单于的位置,这个仗就基本上可以说打赢了,但是在卫青了解到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以后,卫青突然下了一道军令,把担任前将军的李广调走,调到右路军区,和右将军赵食其汇合走右路。这是卫青下的死命令,李广不得不服从。然后在青把李广调走以后,安排了自己的一个亲信,叫公孙鳌。最后卫青这一仗打得很漂亮,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漠北决战。但是漠北决战的胜利,却发生了一件意外,就是原来的前将军李广由于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误了和大将军卫青汇合的期限。按照汉代的军法规定,误期当斩,那是死罪。所以卫青跟李广重新汇合以后,卫青就派人去向李广了解迷失道路的情况,准备好向汉武帝报告。李广拒绝回答,说了一段很沉痛的话,然后就抽刀自刎,自杀了。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传着一句话,叫李广难封。

李广的儿子李敢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也久经沙场,战后担任了郎中令一职。他怨恨大将军卫青逼死了他父亲李广。就找个机会用刀偷袭大将军卫青,幸亏卫青的随从们手疾眼快,抱住了李敢,夺下他的刀,卫青还是受了伤。但卫青为人敦厚,自己也觉得对不起冤死的李广,就把这件事给压下了,命令手下人不许告诉别人。

过了不久,这事传到了霍去病的耳朵里,他听说舅父受辱,心中难忍这口气,一心图谋报复。过了一段时间,郎中令李敢随从汉武帝到甘泉宫去狩猎。霍去病也在随行中。等到李敢去追逐猎物时,霍去病偷偷摘下弓箭,趁汉武帝没注意,把这支恶毒的箭射了出去,李敢当时中箭落马,魂归九泉。

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他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在他一生的战斗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倒是两个新提拔起来的青年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了出色的战功。

大汉崛起——“黄老”统治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

窦太后(?—公元前135年)名漪,闺名窦猗房。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吕太后时,窦姬入宫侍奉太后。有一次,太后把宫女赐给各诸侯王,每个诸侯王赐五人,窦姬也在其中。因为家在清河郡,窦姬希望能够离家乡近一点,于是私下请求主管这件事的宦官:请您一定把我列在去赵国的名单里。但是,这位宦官忘了这件事,他把窦姬安排到了代国。窦姬痛哭流涕,不愿意去,最终不能抗诏,被迫前往。然而,这一去,窦姬的一生,从此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变化。到了代国,代王独喜爱窦姬。

说来也巧,窦姬从一个宫女得到代王的宠爱,几乎改变了大汉帝国的形势。

窦姬得宠之后,为刘恒生了一个女儿刘嫖,就是以后的长公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是后来的汉景帝,次子刘武,是后来的梁孝王。而代王原来的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后,不久去世,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也相继病死。不久之后,长安也随之发生诸吕之乱,代王刘恒被迎入未央宫登基,这就是汉文帝。文帝即位不久,于公元前180年三月封窦姬为皇后,长子刘启立为太子,刘嫖封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孝王。

其实,窦后的家庭背景是很惨的,她很小就没有了父母,有兄弟二人,三人相依为命。兄长为窦长君,弟为窦广国。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其侄窦婴,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魏其侯。吕后老太太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原先在身边伺候自己的宫女,后来竟然接替自己,成了长乐宫的主人。可以这么说,窦后在吕后那儿还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以至于她发扬光大。

后来,窦皇后生病,双目失明。景帝刘启即位,窦后成了皇太后。

《史记·窦婴传》记载: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擅传梁王。

窦太后与梁孝王母子很合得来,梁孝王的喜怒哀乐与窦太后是离不开的。当梁孝王得知母后病时,焦急得饭也不能进口,睡也不能安寝。在封地也想念母亲,经常要求留在京城,得和母亲常相见。当然,太后对小儿子最喜爱,赏赐多得不得了,给他的封地多达四十余城。并且,景帝继位头三年没有立太子,窦太后竟希望将来让梁孝王继位,不过,没有成功。

为此,窦婴很生气。不过,他的话打动了景帝的心,遂于公元前153年立儿子刘荣为皇太子,封另一个儿子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为胶东王。但在三年后,即公元前150年,又把皇太子废了。而此时,窦太后仍希望让梁孝王继承王位,她说殷朝兄终弟及,周朝父子相继,道理是一样的。

有一次梁王刘武到京城拜见母亲窦太后和哥哥景帝,母子、兄弟相见都很高兴,景帝吩咐手下人摆下宴席。窦太后见他们兄弟之间这么融洽,心里也高兴,就夸景帝说:“皇儿对待你弟弟真是不错。”

汉景帝知道母亲喜欢刘武,为了讨母亲的欢心,景帝对窦太后说:“将来儿百年之后,把皇位就传给弟弟吧。”

梁王刘武很聪明,知道这不过是他哥哥想让母亲高兴高兴。可是听了这番话,刘武也感到很称心了。窦太后一听此话反倒当了真。她想如果两个儿子都能当皇帝那该多好。

这时在一边陪酒的窦太后的侄儿窦婴斟了一杯酒,端给汉景帝,对他说:“天下是皇帝的天下。皇位传给皇子是天经地义,不能更改,怎么能传位给梁王呢,皇上说错了话,请罚一杯。”

汉景帝也正有点反悔自己感情用事,一听此话,正好借机遮掩过去。他干笑几声,真的把那杯罚酒端起来一饮而尽,然后扭转话题,不再提立储这回事了。

梁王刘武觉得十分扫兴,窦太后心中更是不满,拂袖退席而去。窦婴这样得罪了他的姑母窦太后,第二天窦婴上书请求辞职,托病回家做寓公去了。

窦太后早期是没有怎么干政的,但是他对后来的汉武帝影响非常的大。

窦太后和汉武帝之间的较量发生在武帝亲政后。汉武帝刘彻在成年之前,一直生活在这位尊贵的老妇人的宠爱、庇护、管教和限制之中。在刘彻由胶东王成为太子的地位变迁中,刘彻的祖母窦太后起了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年纪很小就继承帝位,但这个位置根本不稳固。汉武帝是和以窦太后等人为首的外戚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他真正掌握政权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非常注意韬光养晦,积聚力量,这样,他的政治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最终造就了汉朝的盛世。

窦太后可以说有些专权。她极力主张道学治国,唯老子独尊,力主“无为而治”的权力象征。而汉武帝则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由于治国的主张不同,所以出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窦太后的所作所为与汉武大帝的思路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背道而驰,并形成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给汉武帝治国方略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力,让人很想为汉武帝鸣不平。儒学学者赵绾、王臧被汉武帝看重,进入执政集团上层,然而最后被治罪,在政治高压下自杀,主要责任人是太皇窦太后。

景帝时,窦太后对政治上的影响也是有的。据历史记载: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景帝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她曾召博士辕固生问他《老子》是怎样的一部书,辕固生不识时务,猝然答道:“这不过是部平常人家读的书,没什么道理。”窦太后大怒道:“难道一定要司空城旦书吗?”

话中讥讽儒教苛刻,比诸司空狱官,城旦刑法。辕固生一听想转身就走,不料被太后喝住,要他到猪圈里去与猪搏斗。景帝见辕固生为一文弱书生,恐不敌猪,就投进一把匕首,才让辕固生把猪刺死。

可见,这位老太太不仅偏执,也是够狠心的。幸亏汉景帝递给这位儒生一件兵器,才使得他免于一死。所以说,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未用儒生。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当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赵绾、王臧官职。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这就是窦太后在政治上的影响。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与文帝合葬霸陵。

窦太后的一生,辅佐了文帝、景帝两位皇帝,又辅佐了年轻的汉武帝六年,让他度过了继位后最艰难的时期。也就是说,窦太后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为了大汉王朝,为了国家。据记载,窦太皇太后去世后,刘彻感叹:“这个老太太,真了不得!”卫子夫说道:“那有什么可奇怪的,老太太一辈子都呆在宫里,这宫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透着她老人家的性情哪!您没看她殿内的那些虫儿,她一走当天就都死了。”刘彻接着说:“有道理。所以老太太一辈子都信那四个字:‘无为而治。’”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窦太后是中华古代帝国中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窦太后喜欢黄帝、老子的“淡泊无为”的学说,在她的影响下,皇帝、太子和窦家的老少贵族们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都在尊崇黄老之学。她为了维护黄老之学的尊贵地位,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自她之后,没有一位中华古代帝国的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

大汉崛起——窦婴之死

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才成就了武帝的辉煌盛世。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功臣。但是,这些功臣并非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和结局。其中窦婴就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物。他是外戚,曾经权倾朝野,最后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窦婴之死成为武帝时期的一大疑案。

窦婴是汉武帝继位之后启用的第一个丞相。窦婴是窦太后的亲侄子,他虽然贵为皇亲国戚,但在文帝和景帝朝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但是等到汉武帝继位后,窦婴就马上受到重用,位极人臣。

窦婴虽然并没有奉行窦太后认同的黄老之学,而是和汉武帝一样崇尚儒学,但是他毕竟还是窦太后的亲侄子,是属于窦太后势力范围内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固辞谢病不足任。

窦婴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文帝在位时,他曾担任吴国的国相,后来因病辞官。景帝即位之后,他只是担当了一个詹事的小职务。詹事就是掌管皇后、太子家中之事的一个小官员。可见窦婴一直都未能得到重用,备受冷落。但是窦婴早期曾任过废太子刘荣的太子太傅,很明显窦婴绝对不会是个庸才,而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那么这样一位有才华,又出身显赫的人,却历经文帝景帝两朝,直到汉武帝继位才能够出人头地,给人留下一个大大的疑问。

《史记》说窦婴这个人的性格是“任侠,自喜”,《汉书》说他的性格是“侠,富士”。什么意思呢?“任侠”就是以侠义自任,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担当就是行侠仗义,这叫“任侠”;“自喜”就是自视甚高、自鸣得意;“富士”就是喜欢结交江湖上的人。这是窦婴的性格特点。

正因为有这样的个性,所以窦婴才和灌夫成了好朋友。窦婴和灌夫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又是什么时候成为好朋友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上面说到,窦婴因得罪了窦太后,而回家了,这个时候灌夫来了,灌夫也是做过官的人,这个时候也是被罢官了,两个下了台的官员同病相怜,而且惺惺相惜,结为生死之交。

在汉朝的时候,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是席地而坐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要举行酒宴,就要先把席子放好,席子的位置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

因为这个席位,发生了一个故事。在田蚡的婚宴上,田蚡来敬酒的时候,所有的客人都避席了,而窦婴来敬酒的时候,大多数的客人都半避。

这个半避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很明显,这些客人对窦婴非常的不够尊重。

可窦婴的资格却明暴比田蚡更老,这些客人的表现太势利眼了。窦婴还没有说什么,一旁的灌夫就发脾气了。灌夫就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而就是这些话让丞相田蚡生气了。

作为外戚集团势力的新兴代表,现任丞相田蚡早就把没落前任、同是外戚身份的窦婴看做是眼中钉。

田蚡就给了灌夫几句不好听的,于是,就闹起来了,之后把灌夫抓起来了,因为田蚡的婚姻是太后懿旨要田蚡办的,灌夫的罪名就是大不敬了。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魏其锐身为救灌夫。

但是窦婴是很讲哥们儿义气,江湖义气。他知道灌夫是为了给自己面子而被抓起来的,所以,他要挺身而出。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他也被抓起来了。这下窦婴急坏了,怎么办呢?他马上托人给皇帝说,我有先帝遗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孝景时,魏其常务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汉武帝接到报告看,说有先帝遗诏,我们就去查一查吧,就到尚书那儿查,可是经查找,却没有找到,也没有存档。

这下,窦婴也倒霉了,朝廷给窦婴定了罪名,矫诏,伪造先帝遗诏,这个罪在中国的古代已成了大罪了。于是,窦婴就被杀了。

窦婴之死是外戚之间相互斗争的结果,《史记》上有记载,司马迁的记载只说窦婴说有先帝遗诏,档案馆里没有先帝遗诏。这样的情况就不好分辨真假了,有可能是真有这份诏书,但是却没有实际上的意义;也有可能有诏书没有存档。总而言之,窦婴之死说明从汉初开始,外戚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而外戚的势力正是引起皇宫动荡的一大重要因素。

大汉崛起——盛世君主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但他怀有雄才大略,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汉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成为了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即位时,大权就在掌握他的祖母窦太后的手中。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重新把大权掌握自己手中,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此后,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汉武帝采用限制丞相权力来提高皇权。他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此外,他还提拔一些中下层官员,作自己的助手,替他出谋划策。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了。中外朝形成之后,皇权就更加集中了。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任命盐商东郭咸阳和冶铁商孔仅二人为大农丞,总领全国的冶铁煮盐事务,并派桑弘羊协助二人共行理财之事。东郭咸阳、桑弘羊和孔仅三人经过一年的筹划,在公元前119年向汉武帝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原来归少府主管的盐铁业划归大农令主管,并由国家垄断生产,严禁私家生产经营,违者除没收器具外,还要处以重刑。这个计划公布后,全国哗然,富商大贾公然提出反对,不少朝臣也不赞同。汉武帝不顾朝臣和富商大贾的反对,毅然批准了这个计划。结果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汉武帝十分高兴,于是提升了桑弘羊等人的职务。

随着时间的进展,公元前113年,桑弘羊又向汉武提出币制改革的建议,汉武帝也欣然地答应了。他下令取消郡国铸币的权力,禁止私人铸币,改由官府铸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而一扫私人铸币之风,币制改革大获成功。

可以这么说,西汉从高祖到武帝一直是鼎盛时期的发展过程,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所以,汉武帝时期,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主动地一外民族交往。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又派多数人出使。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以便各国使者和商人交流。

《史纪·大宛列传》这么说:“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是在其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到长安,中西交流日盛,从此以后,汉的先进的铸铁、凿井、丝织品以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西传中亚诸国,西域的各种物产和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此外,汉朝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东亚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社会地位。

汉武帝为了剥夺侯国封君的爵位,找出种种理由。汉武帝每年八月会诸侯于庙中,诸侯必须出金助祭,如果金的成色被认为是不好的,就要夺爵,因这被夺爵的有一百多人。据另外一个统计,汉朝初年因功封侯的有一百四十三人;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就只剩下了五人。经汉武帝自己封侯的有七十五人,而其中六十八人后来被剥夺了爵位。因推思法而封侯的各藩王子弟一百七十五人,在汉武帝手里失侯的也有一百十三人。

为此,汉武帝还加强原有的监察制度。汉朝初年,中央政府虽然因沿用秦朝的制度设有御史大夫,但废除了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御史。汉武帝则把监察制度大大加以扩充,并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校尉和十三个州刺史,对各郡国进行严密的监督:除了地方豪强和郡太守是否遵守中央法令,是否互相勾结称霸逞强等等,是州刺史应该监察的以外,“州刺史”还有直接行使“治断冤狱”的司法权。这样,没有被废的王侯既只是“衣租食税”,地方豪强的行为也受到严密的监督,不敢太嚣张。

汉武帝有很好的政治风范,其重要表现于他对人才的态度和渴求。汉武帝十分重视人才,他曾说过:“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保行而司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联之不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休,胺策查问,咸以对书对,着之于篇,联亲览焉。”又说:“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厥有我师。”可见,这一切都表明他想成大事的心迹,对人才的渴求。

另外,汉武帝为了能显示汉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对于匈奴的征战,汉武帝选择大规模的征伐匈奴,其间大大小小有十多次战役。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地对匈奴的征伐,有很明显的效果。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对于匈奴的威胁解除了;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并抓住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后来,匈奴不断地扰乱南方,为了彻底击溃匈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打败了匈奴,也算是消灭了匈奴军事主力。事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荡清了匈奴之寇,并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匈奴之间的战争,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爱到的威胁解除了,内地和边郡加强了交往,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逐渐地发展起来。

汉武帝还注重加强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西汉灭过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后来,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朝的管辖之内。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的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民族更加融洽。

纵观历史,西汉开国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视农业为国家之本。汉武帝承父、祖既定国策,也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汉武帝在位期间,黄河决口,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武帝命汲黯、郑当发兵十万治理黄河,二十年之久,仍不见任何功效。公元前109年,天旱少雨,汉武帝认为这次一定是治黄河好时机,决定全面治理黄河。这年四月,汉武帝任命汲仁、郭昌为治河官,发卒数万,堵塞瓠子河口,并亲临现场督促施工。官兵见皇上在烈日下亲自指挥,士气大振,终于完成了堵塞河口的巨大工程。奔腾万里的黄河之水,终于被驯服于大堤之内。为了减轻洪水暴涨时对瓠子口的冲力,他们又开挖两条水渠,使之流入大禹治水的旧道。此后,黄河八十年间都没有发生过水灾。汉武帝亲临黄河指挥筑堤,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

在思想文化领域,汉武帝独尊儒学而罢黜百家,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但他与秦不同的是把学习和选官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读儒家著作,逐步统一了思想,达到忠君以巩固皇权的目的。

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令百姓安康,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盛世时代,建立了在当时可与西方罗马帝国相媲美的东方最强大的大汉帝国,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他还开辟了广大疆域,奠定了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版图的基础。

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由于他广泛任用有各种才能的人,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国防,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使汉朝达到了极盛时期,强大的汉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时都居于世界首位。

同类推荐
  • 大秦王朝3

    大秦王朝3

    大秦王朝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王朝,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如大河奔涌,秦王朝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本部丛书中,我们立足传统史学,借鉴正史的观点,以期全面解读大秦王朝的历史,给青少年朋友奉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
  • 明朝本科生

    明朝本科生

    天将降大任于我,必先发毕业证,卷起铺盖,废掉网游,没收手机,不榨果汁,只啃馒头,而后激情创业,不幸失业,终要穿越!***********************************************PS:(1)每天2~3更(上推荐时4更/天,恳请各位给个推荐收藏,拜谢!(2)搞笑类轻松文,阅读方式参照《龙门镖局》、《爱情公寓》
  • 五代之乱世豪强

    五代之乱世豪强

    这里是五代,没有万人敌,却不得不敌万人。没有钱,所以要挣钱。没有雄心,但注定伟大。他只是在努力的生活着,就像我,就像你。
  • 萌国演义

    萌国演义

    这到底是什么世界诸葛亮是一个娇滴滴的小萝莉张飞是一个双马尾少女张苞居然变成了张飞的妹妹关羽的外号是美青丝等等......刘备居然喜欢女孩但是刘备自己就是女的啊为什么戚继光也会在这里啊?而且李自成也变成了女的啊
  • 乱世枭雄

    乱世枭雄

    西周末年,天子无道,诸侯割据,天下纷争。就在这纷然乱世之中,有一位英雄脱颖而出,成为春秋五雄之前的霸主。这就是郑国国君郑庄公。他重视军事,任用贤能,志向高远,谋略过人,虽无一身武艺,但却有一腔的侠骨柔情……看他将如何在乱世之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热门推荐
  • 品质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品质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道德修养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道德修养,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真正达到良好的道德修养,我们精心策划了本丛书!通过这些妙趣横生的道德故事,展现出形形色色可歌可泣的美德和令人憎恶的丑行,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 末世之暖情

    末世之暖情

    这是一个从末世前重生回来的宅男,他在重生前,并没有记着什么多厉害的事,他所记得的只有重生前,末日中的基础,以及他那最后一刻才的得知道爱情。既然重生了,怎么也得变得最强大。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所爱的那个她,才能配得上挚爱的那个她。本人小菜一枚,刚学写作。或许写的不热血,不流畅,希望大家多提提意见,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你们的意见中吸收知识,才能越写越好
  • 夜妆

    夜妆

    知名女作家赵凝力作!小说讲述了女主持人乔伊在旅行途中,遇到爱慕她已久的张晓光的追求,两人产生了感情。在“非典”的慌恐不安中,爱情变成救命稻草。女人在非常时期都会寻求身体慰藉,一天夜里,她发现自己在并不喜欢的男人怀里醒来。他们就像一对与死亡赛跑的男女,尽情享受爱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魅力女人课堂

    魅力女人课堂

    本书是一本女性生活通俗读物。向您介绍了零星时间打造精致生活、时尚“小资”情结、情调假日等内容。
  • 天令

    天令

    天令,天地初始由鸿蒙之气创出的绝世宝器,共分12块,每块都已产生灵智。被誉为神器,天下传闻:得天令者,得天下。被天令认主者,必是人中龙凤。而他,是华夏国四大世家叶家三公子,天生才华出众,本应走上仕途之路,却因为无意之间被12天令中最为神秘的命运之令所认主,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十二天令:原始天令,太初天令,混沌天令,命运天令,兽神天令,鸿蒙天令,五行天令,万魔天令,至尊天令,战神天令,灵魂天令,元神天令。
  • 娇妻休逃

    娇妻休逃

    夏洛这辈子做的最丢人的一件事就是在“猥琐男”面前自称是宫彦的未婚妻。而且这个“猥琐男”竟然就是宫彦本人!所以最后她没有吓到对方,反而被对方占尽了便宜QAQ~可最不是最丢人的,最丢人的是,在这之后,她竟然真成了宫彦的未婚妻!过其实这样似乎也挺好,乱认的未婚夫不仅是宫家的少爷,还是人气居高的国民男神。只是唯一不好的就是:男神体力太好,她吃不消啊!!!!
  • 怪盗KING和侦探QUEEN1

    怪盗KING和侦探QUEEN1

    他是神秘的魔术师,他是无所不能的大盗,尊敬他的人称他为“怪盗KING”;伸张正义,维护法律,和恶势力做斗争,她是侦探QUEEN。为了爱与正义,化身为侦探和怪盗。宿命让两人成为敌人,爱情的藤蔓又纠缠不清。为了爱放下自己的原则,还是为了原则放弃自己的爱情?
  • 相忘师

    相忘师

    天门十三英之首燕紫瑶发现了一个犯了大禁忌的终极秘密,但是却执意要将它揭露出来,受到正邪两道势力的共同追杀。逃亡中遇到肯拜她为师的黄金龙。遂和他相处三年,传授相忘师的学习技巧。但是就在她即将把自己一身艺业倾囊相授的时候,六大杀人王同时来到,与她展开激战,两败俱伤。她自锁冰棺之中,嘱咐黄金龙寻找她的心上人。可惜她给黄金龙的心上人画像上,却画着天门十三英所有人的样子。黄金龙肩负使命,投入大陆最好的相忘师学府南北天门,试图寻找师父的心上人,同时渴望成为一名自由自在的相忘师。
  • 玄门仙医

    玄门仙医

    师父的一封信,让唐天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也开启了他闯荡都市的旅程。俗世修心,不管是五门八派还是三教九流,都不能拦得下他前行的脚步。五千年的中华历史,留下无数神话,经历孟姜女哭长城、梁祝化蝶、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种种传说,他最终踏上修仙之旅……
  • 掌刑使

    掌刑使

    人称“陈爷”的陈烨,为救仙界人而死亡,却在道祖的召唤下,来到了修真的母星---地球。与他相随的还有一个系统《刑法系统》,被他盯上的人,只有死路一条。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升级返回仙界,接替道祖之位。本文主角不种马,无女主。不喜欢的朋友请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