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4100000003

第3章 杨坚篇

猜疑之心太重

杨坚管人方面素有疑心太重之称,他用人之道并不特别,但他在对待大臣上的策略却高人一招,既让其为己做事,又让其胆战心惊。杨坚怀疑一切的心态影响了许多人才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一种弊端。

杨坚在位时,在用人管人问题上,基本上是明君。但也有不明的地方。

一是对有不同意见的臣僚,有时加以责罚。

二是醉心于用惩罚手段驾驭臣僚,对于有过失的官吏皆给以严惩,虽是皇子也不宽容。本来这对于整肃吏治是必要的,但他往往罪小罚重,不依科律,严惩流为苛刻,不适当地打击了一批功臣。

三是对于有功将吏常怀猜忌,关系疏远。又往往听信谗言,对功臣将吏加以诛杀。

因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被杨坚诛夷罪退的开国元勋和有才能的官员为数不少,这是与他自己所宣布的任贤方针相背驰的。

贞观名相魏征作《精书》,对此曾评论说:

杨坚“天性深沉,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

魏怔在《隋书。高祖纪》后又写了一段《史臣曰》,其中也说杨坚“素无学术,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既乎暮年,此风逾扇”。

唐人作《贞观政要》,记唐太宗李世民对杨坚有“多疑于物”之讥。

虽说后人所评不完全准确,但杨坚的猜忌苛刻,的确是事实。

逆我者必亡

纵观历史,许多事例说明,打江山是亲兄弟,坐江山时成为对手。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开国元勋,打下江山之后,多半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杨坚也不例外,在驾驭群臣方面,恩威并举,心术之高是许多帝王无法相比的。

王谊曾是大丞相杨坚在北周末年平定反杨三方之乱中的一路元帅。

大象二年(580),王谊以行军元帅讨平司马消难之叛,凯旋而归。大丞相杨坚甚加礼敬,使劳问,冠盖不绝。不久,杨坚拜王谊为大司徒,位居三公,荣盛无比。

杨坚为了把他俩的关系再向前推进一步,他把五女儿兰陵公主杨阿五嫁给了王谊之子王奉孝,结成了儿女亲家。

其实,两人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王谊和杨坚是老同学,人北周均为重臣名将:王谊被任命为襄州总管后,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如今又有这么一层裙带关系,王谊的社会地位突然提高。

新情旧谊,使王谊归心于杨坚。

杨坚代周建隋以后,对王谊的情义更深了。杨坚曾亲临王谊府宅看望。不久,杨坚进封王谊为郢国公。从开皇初年杨坚否定苏威之议也可看出王谊之重。

当时任民部尚书的苏威曾以“户口滋多,民田不赡”为由请减功臣的土地,用以分配给农民。王谊表示反对。对于刚刚建隋的杨坚来说,他不愿意得罪功臣,采纳了王谊的意见。

开皇元年(581)十月,杨坚要去岐州(今陕西凤翔)巡视。这本来是刚刚登极的皇帝的一种正常举动。也许是出于对杨坚的安全考虑,王谊却劝阻说:“陛下初临万肆国,人情未洽,何用此行?”

杨坚面带微笑对他说:“吾昔与公位望齐等,一朝屈节为臣,或当耻愧。是行也,震扬威武。欲以服公心耳。”此话语中有话,弦外有音。王谊赔笑而退。

是的,他俩在北周确有“位望齐等”的经历:同时随周武帝征北齐,在灭齐后一个授相州刺史(王谊),一个被任命为定州总管(杨坚),都是周武帝死后辅佐周宣帝宇文赞的大臣。后都因宣帝所忌贬出京师。杨坚对这些原来“位望齐等”的元老们总是有些不放心。

王谊久经沙场,这一点杨坚心底最知,本该在隋初重大军等行动中参与其事。但是,开皇三年八道反击突厥的诸将名单中却找不到王谊的大名,这很让人费解。

杨坚有意不让王谊去前线,使王谊处于政治危机之中。

比起其他开国元老来说,王谊的政治风险最大:其一,王谊性格刚正,敢于直言其事。

其二,他是杨坚的“老同学”,又是平齐等重大战役的“战友”,颇知杨坚的“底细”。

其三,两家是儿女亲家,其地位崇高。

在朝中有政治嗅觉极灵敏的人,他们嗅出杨坚要对王谊有什么举动,很快有人对王谊借题发挥,此人便是野心家杨素。

开皇三年,王谊之子王奉孝早逝,王谊陷入极度悲哀之中。一年以后,性格直率的王谊上表杨坚,说兰陵公主还年轻,“请除服”。

请求公主改嫁,这本是从杨家考虑的义举,反成为一些人诬告王谊的口实。

当时任御史大夫的杨素利用此事弹劾王谊,说他“爵位已重,欲为无礼”;“为父则不慈,轻不易丧,致妇于无义。若纵而不正,恐伤风俗,请付法推科。”

杨坚无法对王谊治罪,只好在礼义上轻薄他。

王谊性格直率,有事不愿憋在肚里,有时发泄不满情绪。更有步杨素之后尘者,竟告王谊谋反。杨坚下令对王谊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王谊虽“有不逊之言,实无反状”,杨坚赐酒给王谊,释放了他。这是打一巴掌揉三揉。

处于失意情况下的王谊。与上柱国元谐数相往来。

此时,元谐也颇失意,二人在一起,难免要发些牢骚。这一点又被政治嗅觉灵敏者抓住了,先是“胡僧告发”,后是“公卿”奏王谊“大逆不道,罪当死”。

追究责任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开皇五年初,杨坚最后一次召见王谊后颇为伤感地说:“朕与公为同学,很怜悯他,但国法不能容呀?”

是年四月,杨坚正式下诏,宣布了王谊的罪状:一是装神弄鬼,好巫术左道;二是受天明命,自称帝王。

王谊以“谋反罪”赐死于家中,年仅四十六岁。杨坚处死王谊,开了诛杀功臣的头。

此后,“功臣案件”便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了。

欲擒故纵

没有实力,谋划不周,想成人事,就有许多危险。梁士彦、宇文忻等人的起兵反隋,意在分裂国家,不值得同情,三人被处死,是罪有应得。但我们应该看到,要梁士彦等人走上反叛道路的,正是杨坚猜忌的恶果。这说明主管人方面,杨坚虽是胜利者,但并不是人人都服气。

处死王谊的第二年,即开皇六年(586),隋都大兴城内,忽起政治风波。由三位功臣结合的反隋联盟形成。

一个是上柱国、成国公、原相州刺史梁士彦;一个是上柱国、把国公、原右卫大将军宇文忻;一个是柱国、舒国公、原北周丞相府司马了防。

这个反隋联盟的首谋是舒国公了防,但他知道他当时的影响较小,必须依靠梁士彦、宇文忻这些将领来实现图谋。故而梁士彦成了这个联盟的首领。

了防是个小人,史称性轻狡,有奸数,一语中的。

他和北周末年的周宣帝可谓君臣际合,一时间竟“出入宫掖,冠宠一时”。一酒一色是他最大的癖好。

杨坚对他是了解的,但杨坚既不与之合流,又不加排斥,而是巧妙地利用其奸其诈,为己所用。他利用了防使宇文忻荒于政事,以“定策之功”封刘昉为丞相府司马,赏赐巨万,后因其饮酒多误事,就罢了他的官。

杨坚建隋以后,了防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但不复征使,被养了起来。于是,了防日夜纵酒,消磨时光,郁郁不得志。

梁士彦、宇文忻与了防情况不同,他们二人“皆一时之壮士”,“并以勇略成名”。

杨坚入主周政,梁士彦效忠杨坚。在平定叛乱战争中立有殊功。杨坚任命梁士彦为相州刺史。但梁士彦的武略和战功,引起了杨坚的猜忌。不众,征还京师,也被养了起来,由此引起了梁士彦的怨恨。

宇文忻,是汉化鲜卑人。年十二,能左右驰射,骁捷若飞。志存远大,曾对近亲说:“自古名将,唯以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为美谈,我考察研究他们的办事能力,并不是十全十美呀!”

他在周朝为官,屡有战功。进位柱国,任豫州总管。

杨坚与宇文忻早有交往,感情较好。居北周丞相后,恩顾更隆。在平定反叛战争的过程中,宇文忻勇往直前,战功赫赫。杨坚盛赞其为“天下之英杰”。于是加上柱国、封英国公。每参帷幄,出入卧内,对杨坚代周建隋尽心竭力。

开皇初年,杨坚拜宇文忻为右领军大将军,恩顾更重。

宇文忻以熟悉兵法、严谨治军闻名于世。

当时战事很多,每有佳绩传到京城,虽然不是宇文忻所为,人们仍相视而同曰:“此必英公(指字文忻)法也。”后改封杞国公。

因宇文忻既是佐命功臣,有威名于世,引起杨坚猜忌。宇文忻被贬去官,也被“养了起来”。

俗语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他们三人都在家闲居,都想寻找知音,字文忻与梁士彦往来,了防也与梁士彦、宇文忻频繁交往。

梁士彦比宇文忻大八岁。有旧交,在战争生涯中,共同患难,两人曾先后随周武与齐作战。

了防见梁士彦妻有美色,就与其私通,经常去他家里。

他们三人感情相通,一来二去,很快结成了一个反隋联盟。

开皇六年,梁、宇文、刘三方联盟的反隋密谋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他们的目标是推翻隋朝,取代杨坚。推梁士彦为帝,宇文忻对梁说:

“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并他非常自信地说:“我欲反,何虑不成!”

政变的方式是他们三人各率自家僮仆,在杨坚乘车祭祀宗庙之祭,突然袭击,杀死杨坚。

后来以为不妥,改变方式,由梁士彦前往蒲州(今山西永济)起兵,攻取河北,捉黎阳关,塞河阳路,劫调布以为牟甲,将募盗贼收编为战士。一朝奋发,官军无人挡者。宇文忻于关右响应,两军结东西之旅,一举合连横之势,然后北破晋阳,还图京城。刘在关内应接。

宇文忻对梁士彦说:“公于蒲州起事,我必从征。两阵相当,然后联结,天下可图也。”

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

梁士彦的外甥裴通得到消息以后,认为这是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暗中向杨坚告密。杨坚先不露声色,一个欲擒故纵的计划在脑子里形成。

杨坚当即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前往蒲州。

梁士彦接到此消息后兴奋起来,他对宇文忻等人说:“这是天助我也!”

宇文与刘等人都祝贺。

梁士彦又请求以其旧交、仪同三司薛摩儿为长史,杨坚随口答应下来。

梁、宇文、刘在紧张地准备着,似乎胜券在握;杨坚早已在朝堂上暗布兵甲,准备在他们上朝时将他们一网打尽。

几天后,公卿朝见杨坚,杨坚当即传令,于公卿间逮捕梁、宇文、刘三人。

当场审问谋反事,三人不承认,杨坚命人将薛摩儿押上,薛摩儿将来龙去脉全盘托出。梁士彦大惊失色,对薛摩儿说:“是你出卖我了呀!”

杨坚颁诏,历数梁、宇文、刘的阴谋和罪状。宣布三人为谋首,皆处死。梁士彦第三子梁叔谐赞成其父意,一并处死。

他们的妻妾、资财、田宅,全部没官。

三个谋首的兄弟叔侄免死,有官者除名。

梁、宇文、刘三方的反隋联盟被彻底粉碎了。

梁士彦等人被处死后数日,杨坚素服临射殿,把三家没收的资物摆在射殿前,令百僚射取,以为鉴戒。

打击朋党讲策略

过去的得力干将会变成敌人,这是中国古代皇王政治的一种表现。杨坚在用人上多有怀疑之心,对一些有功的大臣采取了夺权罢官的方法,但这样一来双方的积怨就加重了,你要结党,就是犯上,正好给杨坚一个下手的机会。

开皇九年(589),大约是平陈之役结束两个多月后,杨坚以“谋反罪”

处死乐安公元谐、上开府仅同三司元滂、临泽侯田鸾和上仪同三司祁绪,籍没其家。

此事的原委须从他们的经历谈起。

元谐是汉化鲜卑人,出身原北魏皇族,家世贵盛,元谐和杨坚是同龄人,一同受业于国子学,志趣相近,甚相友爱。在周齐对峙的年代里,战争频繁发生,英雄有用武之地,杨坚和元谐皆有军功,但元谐军功不如杨坚。杨坚从周武帝平齐、进位柱国(正二品)。元偕同位周武,以军功系迁大将军(正三品),因此,元谐很敬佩杨坚。杨坚入主周政以后,元谐被引为左右。后来逐渐成为代周建隋的主要大臣。

杨坚担任北周大丞相之后,元谐曾对杨坚说:“你没有亲信,就如水间一堵墙,很危险呀!”。

元谐以同学好友的身份告诫杨坚,在其夺权过程中必须培植自己的势力。紧接着,发生了边将反叛事件,元谐受命率军击败叛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后,杨坚登基称帝。

没有杨坚培植的这些亲情的协助,他建隋是难以成功的。

杨坚本人更深有体会,故在登基不久,重提旧话,对元谐笑着说:

“没有亲信真的难成大事呀。”语间流露出得意之情。

当杨坚胜利的喜悦过去,便似乎忘了这些功臣们的汗马功劳,只是利用旧友愚忠,为自己夺位服务而已,一旦大权在握,便视过去出生入死的战友为皇位的威胁,横加迫害’

在乎陈战争之前,元谐还能够被重用,晋升为上大将军、乐安郡公、’

食邑千户。参加了隋朝律分的修订工作,并吐谷浑寇凉州,元谐以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类子干、郭竣、元浩等步骑数万进击吐谷浑。

元谐率军出部州,赴青海,俘斩万计,其名王十七人、公侯十:人,各率所部来降。

杨坚十分高兴,下诏盛赞元谐“识用明达,神情警悟,文规武略,一流朝野。申威拓土,功成疆场,深谋大节,实符朕心”。

因战功加封元谐为柱国,别封一子为县公。但是元刚愎自用,特别是他不能取媚于杨坚左右之人,他曾对杨坚说:“臣一心事主,说话办事光明磊落。”这样就得罪了杨坚身边的一些人。很快,有人在杨坚面前说7元谐的坏话,引起杨坚猜忌。在任宁州刺史时,元谐却因一件小事被免了官,闲居在家。

他与王谊是好友,此时王谊也因忌没有被任用,两人来往密切。有人告他俩谋反。经调查没有问题。

开皇五年,王谊被杀。杨坚对元谐越来越疏远了,但元谐的政治地位和享受的待遇没有改变。

元谐与杨坚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发生在乎陈战后,对待陈叔宝的处置问题上。

那是开皇九年四月,杨坚兴高采烈地登上大兴宫的南门——广阳门,大宴南征将士。元谐在参加宴会时,趁机进言说:陛下威望和恩德远播四方,恳请陛下迁命战俘突厥可汗为侯王,陈后主叔宝为令史。杨坚当场拒绝了元谐的建议,说:“我一定陈国,是杀了一些叛民,并不是为了扬威,你所讲并不是我的意思,突厥人狡诈,不治一下怎么行?”元谐默然而退。

此事过去数Et,就有人告元谐谋反,元谐是主犯,元滂、田鸾、祁绪为从犯,所谓四人谋反集团。

杨坚让有关部门调查此事,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布列了四人的三个方面的罪状。其一,是阴谋为乱,元谐派和绪组织党项部落(今四川西北区的少数民族,元在此地曾任宁州刺史)之兵,切断通往蜀地(今四川)的交通线。为阴谋叛乱作准备。其二,诽谤朝臣,攻击大臣广平王杨雄。其三,亵渎皇帝,有一次,元谐、元滂兄弟去见杨坚,元谐暗中对元滂说:

“我是主人,殿上者贼也。”

究竟是欲加之罪,还是确有其事,很难说了。但不论怎么说,元谐的背叛与杨坚的猜忌是有关系的。如果他对此人友好,就不会有这种事了。

不轻信别人

皇亲国戚的权力之争,是引起国家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原因。杨坚目睹了周朝诸王与皇帝的权力斗争,因此,他上台后,表面上对他的兄弟很敬重,而从内心来讲,他不信任他们,这就是权力之争引起的人性的变化,皇权至上,任何人都不能侵犯。

开皇九年(589)八月初一,一份册书下到上柱国、左卫大将军、宗正卿、广平王杨雄府第,拜杨雄为司空。杨坚在册书中,盛赞扬雄“风度宽宏,位望隆显,爱司禁旅,绵历十载。人当心腹,外任爪牙,驱驰轩陛,勤劳著绩”。

司空为三公之一,地位崇高,一般人不可望及,但没有实权。杨雄知道,这是皇帝外示优美,实夺其权也。

杨雄,初名杨惠,杨坚之侄。有气度,雍容闲雅。北周时,官至右司卫上大夫。杨坚为丞相时,毕王宇文贤欲谋害杨坚,杨雄知其谋,报告杨坚,杨坚得免于难,杨雄深得信任。

杨坚建隋后,杨雄任在卫将军,兼宗正卿。不久,迁右卫大将军,参与朝政,进封广平王。不仅掌管宫掖禁刀要职,且参与朝政,是宰相职务。

有人奏高朋党,搞小集团,杨坚问杨雄。杨雄为其申辩说:“高是本分之人,奉法而行,没有朋附。”

杨坚听信了杨雄的话。

当时杨雄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颖、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杨雄宽容下士,朝野倾瞩,很有威望。

这一点却成了杨雄从政的危机。

杨坚对杨雄得众心非常厌恶,暗地里猜忌他,不想让他典掌兵马。故下册书,升杨雄为司空,实夺其权。

杨雄没有实际职务,只能闭门养性,不通宾客,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后来改封隋漳王,又改封安德王。大业年间,改封观王。

杨坚弟杨瓒,字恒生。北周时以父勋封竟陵郡公,娶周武帝妹顺阳公主为妻。好书爱士,有令名于当世,时人称杨三郎,甚得周武帝亲信。周宣帝时,迁吏部中大夫,加上仪同。杨坚入主周政以后,曾派杨勇召杨瓒,欲有计议。杨瓒与杨坚平素不和,闻召不从,说:“作隋国公恐怕都不能保,为什么还要冒险呢?”杨瓒怕杨坚篡周不成,祸及己身,曾暗地里策划除掉杨坚之计。杨坚建隋以后,封杨瓒为滕穆王,后拜雍州牧。杨坚对杨瓒表面宽容,与其同坐,呼为“阿三”,内心却因前事怀恨。不久,杨瓒被罢去雍州牧,回府养了起来。

杨瓒妃宇文氏,先前与独孤皇后不和,因此郁郁不得志,暗地里常诅咒独孤皇后。杨坚令杨瓒与宇文氏离婚,杨瓒不忍,请求留下。杨坚不得已才同意,但除去宇文妃的杨氏宗籍。从此,杨坚对杨瓒的恩礼更薄。

开皇十一年八月,杨瓒随从杨坚巡幸栗园(在大兴城南),杨坚令人下毒,杨瓒暴死。时年四十二岁。

杨坚另一个弟弟杨整,在北周平齐战争中阵亡,杨坚建隋以后,追封杨整为蔡王。由其子杨智积袭蔡王爵,并拜为开府仪同三司,授同州刺史,颇有善政。但由于原来杨整与杨坚不和,杨整妻尉氏与独孤皇后也不和,因此杨智积常怀危惧,恐遭杨坚夫妇报复。

蔡王杨智积有五个儿子,他只教儿子们读《论语》、《孝经》,不许与他人来往。他怕儿子有才能而致祸。开皇二十年,杨智积终遭报复,被征还京师,无地职任。杨智积更加谨小慎微,闭门不出,至隋炀帝时,杨智积更不自安。后生病而死。

此事说明在杨坚、杨广统治时期,宗室遭猜忌的艰难处境。

一意孤行者的下场

功臣被贬,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李德林的悲哀之处还在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允许按照他自己的意志行事,只能按照皇帝的意志办事,他一意孤行,终遭厄运。一个不善于保护自己的人,自然会吃尽苦头。

开皇十年(590)年初的一天,内史令李德林和往常一样去上早朝。

杨坚刚刚前往晋阳(今山西太原)北巡返回,右武侯大将军虞庆则等基本上是同时奉命视察安抚关东(函谷关以东)返回。虞庆则这次重任在肩,丝毫也没有马虎,因为平陈之役结束,关东一带如何,杨坚很不放心。

虞庆则不敢怠慢,奏报说,乡正之制弊病较多,如其审判讼案,偏袒亲友,执法不公,公开收受贿赂,人民苦不堪言。听完奏报,杨坚下令撤消乡正职务。乡正一职始设于一年前,开皇九年,杨坚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在乎陈之役刚刚结束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正之制。当时,李德林就据理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地方官兼管地方司法,在乡里之间,不是亲戚就是朋友,审判无法公平。乡正专管地方五百家,恐怕为害更烈。杨坚没有采纳李德林的正确意见。问题在一年后出现,果然是在李德林的预料之中。再者,这一立一废相隔只一年,本身就是弊端。

现在虞庆则上奏,杨坚改弦,站在一旁的李德林急不可耐地第一个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李德林说:“此事臣本以为不可。复即停废,政令不一,朝成暮毁,深非帝王设法之义。臣望陛下若于律令辄欲改张,即以军法从事。不然者,纷纭末已。”

大意是,当初始设乡正时,我就坚决反对。事情刚刚设立,马上就要取消,政令便没有了权威;早上颁布的政令,晚上即行作废,绝不是帝王制定法律规章的初衷。我建议陛下:今后文武百官凡是要求改变法令规章的,就用军法惩处,不然的话,大家议论纷纷,永无止境。

杨坚听罢,怒气冲冲地说:“那朕就是王莽?”

王莽,汉室贼子,于初始年以阴谋手段篡夺汉位,改国号为新,他又以其“改制”而在古代历史上成为一位风云人物。其为政的显著特点是朝令夕改。

杨坚很容易地意识到李德林把他和王莽并提,是不是以王莽篡汉建新暗指他篡周建隋?杨坚之怒就源于此。

杨坚盛怒之下贬李德林,李德林有些无奈。其无奈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忠臣,进忠言是天职,怎么会因此而遭贬斥。

李德林,字公辅,出生于北齐。他的父亲李敬族曾任北齐太学博士。

李德林生长在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经历与杨坚完全不同。

李德林不像杨坚那样,是靠父勋青云直上,他在十六岁时死了父亲,母亲染病在床,当时的生活十分艰难。

满腹才学的李德林终遇伯乐,人生稍有转机,却与杨坚有了矛盾冲突。

隋初,对于尽灭宇文氏皇族的问题,虞庆则首先提出,杨惠等人“依违从之”。即内心并不赞成,但不敢言其不可。只有李德林以为不可。双方发生了第一次冲突。杨坚怒斥李德林:“君读书人,不足平章此事。”

开皇初年,在制定典章制度时,苏威等随时改易,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李德林多次反对无效,被认为“狠戾,多所固执”。

平陈战争之后,双方矛盾暴露出来。一是关于乡正的废置问题,正如前述:二是关于立五教的问题。杨坚自许以孝治天下,立五教以弘之,而李德林以“孝由天性,何须设教”为由反对;三是有关李德林住宅问题,李德林的住宅是杨坚赏赐给他的,住宅原主是北齐降周而又参与王谦反叛的逆臣高阿那肱的一处产业。原来高阿那肱经营时曾依仗权势,强行占有农民田地,在田地上建旅馆出租。苏威等人移花接木,硬把高阿那肱所为加在李德林头上,还让李德林交出他出租旅馆所得的“非法收入”;四是妄加父官。李德林的父亲李敬族是在他十六岁那年病逝的,当时的职务是周太学博士、镇远将军,后因其子李德林功地而追赠垣州刺史。李德林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谎称其父曾为太尉咨议。有人便对此大做文章,向杨坚密报说,李德林的老父亲直到去世时还是校书郎,却荒唐地提升他父亲的官位为大尉咨议。杨坚因此怀恨在心。

各种对李德林的不利传闻压向李德林。

开皇十年四月,杨坚决定把李德林贬出京城。远任湖州刺史。转化州刺史,不久死于任上。

换种方法治人

苏威在几起几落中伴随杨坚度过晚年。或而复位,或而又罢免。苏威后期的几起几落,说明杨坚晚年在用人方面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一些弊端。苏威晚年为官,也有其腐朽的一面,这与那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杨坚熟知历史,注重引鉴前代兴亡教训。当他看出苏威在朝中依附者较多,便想办法除掉他,以巩固至高无上的皇权。

于是,杨坚想到了古人谢晦。

在一次战役中,刘裕要拼死出战,在众将力谏不从的情况下,太尉主簿谢晦抱住刘裕,说:“天下可无(谢)晦,不可无公(刘裕),晦死有什么遗憾!”以死抱谏,刘裕免于其祸。此后谢晦不断升迁,直到人直殿省。

统宿卫。宋少帝刘义符时任中书令,宋文帝刘义隆时又加使持节、散骑常侍,封建平郡公。

苏威与谢晦有诸多相似之处。

苏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父亲是北魏和西魏的著名政治家苏绰,为宇文泰所信任,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宇文泰改革制度,制定计账、户籍等法,并规定地方官吏不通六条和计账的不得居官。

晚年奉命依《周礼》改定官制,未成而死。

苏绰去世的那一年,苏威年仅七岁。没有了父亲这棵大树遮护,苏威开始独闯天下。北周建立不久,字文护专权,郡功曹苏威以其干才而得宇文护赏识,把女儿新兴公主嫁给了他。

苏威看透岳公不会长久,便逃入深山,隐居寺院,读经拥史,自以为乐。

果然周武帝除掉宇文护亲政后,请苏威出山,封官加爵,苏威又以无功不能受禄为由谢绝。苏威的品行打动了杨坚。

北周、北齐与突厥对峙,北周为了联络突厥攻北齐,常讨好突厥。元世雄是苏威的堂妹夫,突厥的死对头。在突厥人一再要求下,畏惧突厥淫威的周武帝把元世雄交给了突厥发落。元氏被发落漠北,生死难料。苏威挺身而出。

他根据突厥人昧利贪财的弱点,卖了自家田宅,罄家所有,将元世雄赎回。

杨坚掌北周政权以后,召苏威人丞相府。耿直的苏威听说杨坚要篡周建隋,再次弃职返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起初,杨坚听任苏威自去,待建隋后政权稳定,他决定召苏威进京。追赠他的父亲苏绰为邳国公,食邑三千户,并以苏威袭其父爵;同时,委以太子少保兼纳言等要职;苏威上表陈让,杨坚下诏说:“无辞多务也。”杨坚的苦心没有白费,苏威接受任命,谢主隆恩,从此他成为杨坚之新隋兴利除弊的左右手,为隋初政治办了许多实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杨坚对于苏威是非常信赖的。苏威曾对杨坚犯颜直谏,杨坚夸奖苏威说:你能这样做,我就没有忧虑了。不久,苏威就身兼五职,除纳言、太子少保外,又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

治书传御史梁比以苏威身领五职,无举贤而有自代之心,上表弹劾苏威。杨坚为之辩护说:“苏威学习认真,志向远大,举贤有功!”

后来,杨坚又任命苏威担任刑部尚书、检校雍州别驾,免去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和京兆尹。纳言如故。又转民部尚书。后二载,迁吏部尚书,岁余,兼领国子祭酒。

开皇九年,杨坚拜苏威为尚书右仆射,掌尚书省政事。

这一年,苏威因母亲去世离职,哀痛无比。杨坚对苏威说:“你是一个情操高尚之人,有孝道之心,但也要节哀,朕和你的关系如同父子,希望你为我出力呀。”

开皇十年,杨坚由京城去并州(今山西太原)巡幸,命苏威留京总事。

但不久又追令苏威赶至行在所,处理民公事件。简直是一时不能离左右。

这是苏威政治上的顶峰。

但是,高官显位往往意味着大祸将至。

接着,杨坚对苏威的倚重态度突然改变,苏威从政治的顶峰跌到低谷。

开皇十二年,国子学博士何妥上书,告发苏威及其子苏夔等暗结朋党。问题的引发却是纯学术的争端。

苏威之子常与郑泽、何妥等议乐。苏夔与何妥常常出现分歧,各持己见。

由于苏夔位为通事舍人,在太子宫为官。他以其反应敏捷、口才出众在知识分子中享有盛名;加之其父苏威的权势,攀附的人很多。而何妥是江南一儒生,周陷江陵时北归,周武帝时便授予太学博士,资历较长。杨坚建隋后又在太学博士上加通直散骑常待,晋爵为公。

苏何之争,何妥非常不满,上书告发苏威等人共为朋党。

苏威被告倒了。这次何妥是有准备而来,他罗列苏威的三大罪状:

一是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结为朋党,他们之间或以子侄相称,或以昆弟相论,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二是苏威不择手段地任命了他的堂弟苏彻、苏肃为官。

三是国子学请荡阴人王孝逸为书学博士,苏威却依仗权势将他据为己有,任命其为苏威的国公府参军。

杨坚开始没有马上处分苏威,而是拿来《宋书·谢晦传》,先让苏威去读,苏威见势头不对,叩头请罪,但为时已晚。

是年七月初一日,杨坚下诏免去苏威的官职及爵位,住在私宅安度晚年。

不让人出头

皇帝也好,平民百姓也好,都喜欢听好听的。如果自以为是,总想出人头地,反而会给自己造成许多危险。贺若弼为官,与杨坚矛盾激化,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对杨坚的不满情绪产生于开皇十二年(592),因为这二年十二月,资历稍逊于贺若弼的杨素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而贺若弼在乎陈之役后没有升迁。

贺若弼和韩擒虎、杨素同为平定南陈的主要功臣。贺若弼文武双全、治军严肃,其性格特点是争强好胜。比如在乎陈之役,就曾与韩擒虎争功。

这件事发生在开皇九年建康陷落不久,由于是韩擒虎活捉了陈后主叔宝,贺若弼感觉自己的战功落在了他的后面,便与韩擒虎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激烈时竟拔剑而起。

等平陈大军由江南班师北返,两人又在杨坚面前争功。

贺若弼说:“臣在蒋山死战,破敌锐气,擒其骁将,震扬威武,平定了陈国;韩擒虎怕死,没有什么战功可言!”

韩擒虎却说:“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臣是出了大力的,如果没有臣卒众兵援助,贺怎么能获胜。”

贺若弼强调他在平陈之役中,蒋山一战击败陈军精锐的决定性作用;韩擒虎则极力夸大他速取建康,“据其府库,倾其巢穴”的首功。杨坚没有分其高下,而称他俩均为上等功勋。贺若弼加位上柱国,晋爵宋国公,拜右领军大将军,又转右武侯大将军。

很长一段时间,贺若弼一直是在平淡中度日。

开皇十二年,杨素升任尚书右仆射,位居贺若弼之上,这给贺若弼平静的生活荡起一阵波澜。本来贺若弼就有功不让,争强好胜,这件事后,他越发对杨坚不满意。

此时。贺氏家族声名显赫,他哥哥贺若隆为武都郡公,弟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都是刺史、将军。他家中珍贵的玩赏之物数不胜数,身穿绸缎的奴婢就有数百人之多,贺若弼每以宰相自许。如今,其职位落在了比他功劳和资历都不如的杨素之下,心中的不平流露在言谈和脸色之上。

杨坚罢了他的官。

此时的贺若弼感慨万分。当初将伐陈时,他曾对颍高说:“陈叔宝的为人是对的。不作飞鸟尽、良弓藏之法。”

高说:“不然。”

贺若弼无官闲居,与杨坚结怨愈深。过了几年,杨坚找了个借口,把他关进了监狱。这样处理未免苛刻了。

杨坚对贺若弼说:“我以高颖、杨素为宰相,你看不起他们,为什么呢?”

贺若弼不加掩饰地说:“高,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所以才有看法。”

贺若弼真是心直口快之人。

公卿奏贺若弼罪当死,杨坚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过了一年多以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

此后,杨坚对贺若弼颇有顾忌,不再大师。只是在每次群臣宴集时,给予热情接待罢了。开皇十九年,杨坚在仁寿宫大宴群臣,贺若弼作了一首含有愤怨之情的五言诗,杨坚也没有追究他。

同年,有突厥使者前来朝见。杨坚亲自点名贺若弼与突厥人比武射箭,贺若弼向杨坚说:“臣如果赤诚奉国,就应一发命中。如果不行,那就有问题。”想借机表白自己的忠诚。贺若弼果然一箭中靶,杨坚非常高兴。

后来,杨坚死去,杨广继位。贺若弼因议论朝政而被猜忌成性的杨广诛杀。一代良将,最终落了个悲惨结局。

听信谗言治功臣

听信小人之言,拿功臣开刀,这是杨坚主管人方面的重大失误,也是他对付老臣的一种办法。虞庆则、王世积二功臣之死再次说明:隋朝统治已进入功臣获罪和小人得志的不正常年代,这是隋文帝杨坚的不明之举。

开皇年间,宰相虞庆则功在北边,上柱国王世积勋建南陈,均为杨坚开国功臣,也都因功勋卓著而遭猜忌,结局相同。

虞庆则是北方豪杰之家赫连氏的后代,继承了北方少数民族勇猛强悍的传统,成为一员猛将。开皇元年(581),虞庆则进位大将军,迁内史监,吏部尚书,不久拜尚书右仆射,甚得杨坚信任。他主要的功绩在杨坚建隋后对突厥的战争和出使降服突厥的过程中。因而授上柱国、鲁国公。他的英名威震北边,为了保障伐陈大计的顺利实施,虞庆则镇抚北边,突厥不敢进犯。

在灭陈后不久,杨坚在晋王府举行庆功宴时,点名让没有参与平陈战争的虞庆则参加。因为坐镇北边御突厥也是平陈战争的战略部署。

席间,杨坚一席话给虞庆则极高的评价。他说:“高颖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都是大功臣呀!”

虞庆则向杨坚敬酒,杨坚非常高兴地对诸公说:“饮此酒,愿我与诸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一样开心,世守富贵。”

开皇九年,虞庆则转为右卫大将军,又改任右武侯大将军。

王世积有着与虞庆则相似的性格:果敢、无畏,都是征战疆场的猛将。王世积在北周不像虞庆则那样已有威名,他的战功多在开皇年间,尤其是平陈之役。当时他以蕲州总管的身份率军从蕲水直指长江,他指挥的著名战役即蕲口之战中,隋军大败陈主力。后以军功进位柱国、上柱国,甚得杨坚重视。

但王世积心中抑郁。他看到杨坚性忌刻,功臣多获罪,于是纵酒解愁。杨坚以为他有酒疾,让他住到宫内,令御医为之治疗。王世积非常难堪,诡称病已痊愈,才得回家。开皇十七年,杨坚的统治已进入晚期,社会矛盾积累,七月在桂林(今属广西)一带发生了由李世贤领导的农民起义。杨坚决定派兵镇压。当即有几个将领请战,杨坚不准,却对虞庆则说:“位居宰相,爵乃上公,国家有贼,你为何不着急?”

虞庆则恐惧,只得请命。杨坚任命虞庆则为桂林道行军总管,南下镇压起义。还任命了随时长史,是虞庆则的内弟赵什柱。

对于赵什柱其人,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他可能是一个靠投机或关系网而步入仕途的。为了进一步升迁,他只能靠搞阴谋来实现。此人还是个好色之徒,早与虞庆则的爱妾私通,恐怕奸情暴露,总想找机会谋害虞庆则。此次南下,赵什柱随从前往,他找到了下手时机。

临行前,赵什柱就散布说虞庆则此次不愿出征。传到杨坚那里,非常不悦。原来,朝臣出征,杨坚告别宴,礼赐甚厚。这次虞庆则向杨坚辞行,杨坚很不高兴。本来,杨坚对虞庆则战功显赫就有顾忌,赵什柱的谗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虞庆则得胜后凯旋班师,不料想,引来了杀身之祸。

虞庆则得胜之师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的临桂镇。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作短暂休整。出于长年征战的习惯,每到一地,虞庆则总是出营观看周围地形。这次他同样出营门,踏青山,眺望山川形势。对手下说,这里真是险要啊,如果粮食充足,守将又是适当的人选,简直无法攻破。说完,派身边的赵什柱先行回京,奏报公事去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什柱认为虞庆则“企图谋反”。

赵什柱来到京城,见机行事,得知杨坚对虞庆则已无好感。于是告虞庆则“谋反”。杨坚立即命有关部门调查此事。

是年十二月十日,虞庆则以“谋反”罪被处死。杨坚在开皇九年的庆功酒宴上,对虞庆则所说的“与诸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一样开心,世守富贵”的许诺,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进谗言的赵什柱由随时长史升任柱国。

两年后,同样的灾难也降临到王世积头上。

开皇十九年,上柱国王世积任凉州总管。他原来的亲信,安定(今甘肃泾川)太守皇甫孝谐犯了罪,有关部门通缉搜捕,他逃亡西北,准备投奔老上司王世积,王世积不肯收留,把他送交有关部门问罪。结果,皇甫孝谐被发配桂州(今广西桂林)戍边,受尽凌辱,非常困穷。

皇甫孝谐把满腔仇恨投向王世积,他为了求得自身解脱,检举说:

“王世积曾让令道人看相问富贵之事。道人说,‘公当为人主’。又说他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属谓(王)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之地,可以图大事呀’。”

王世积被征人朝,审问其事。

有关部门报告说:“左卫大将军无畏、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领,并与其多有交情,并常赠名马等物。”

杨坚大怒,开皇十九年六月下令处死王世积。卑鄙小人皇甫孝谐却封为卜大将军。

同类推荐
  • 7日熟络:跟上司打交道:7日职场炼金术丛书

    7日熟络:跟上司打交道:7日职场炼金术丛书

    上司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想要有所作为的员工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上司,正如上司必须管理好自己一样。员工不一定非得被动的接受上司的命令,也不一定非得符合上司的期望。反过来,他们与上司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共同的目标!
  • 顺势者昌

    顺势者昌

    本书共分为顺势而为,主宰人生;顺势而谋,寻机而动;顺势造势,事半功培;审时度势,灵活应变;顺势东风,万事成功五大部分。为读者解秘成功的圣经,帮助读者打造成功的坦途。
  • 方与圆的智慧

    方与圆的智慧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方圆之道解读说话技巧、方圆之道解读处世方法、方圆之道解读商场风云、方圆之道解读职场准则、方圆之道解读爱情与友情、方圆之道解读人生禁忌。
  • 社交其实很轻松

    社交其实很轻松

    本书介绍了实用的社交技巧,让你从中找到增强社交能力的方法又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你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找到捷径。主要内容包括:轻松社交的法则、社交要有好心态、不可不学的社交礼仪、巧舌如簧的社交语言艺术、巧妙化解社交难题等。
  • 责任就是能力

    责任就是能力

    责任就是能力!微软、华为、联想都将责任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和标准。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吗?追求卓越的事业巅峰,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
热门推荐
  • 文界狂徒

    文界狂徒

    他是武侠世界的狂徒!一代宗师也不放在眼里!他是网文界的狂徒!数位至高神又算的了什么!他是诗坛的狂徒!他的诗集延续了数百年!他是娱乐圈的狂徒!他的每一首词曲,每一部剧本都火遍全球!他是狂徒秦朗!欢迎大家加入本群,很有爱的群哦……群号码:315961145
  • 宅门记事

    宅门记事

    赵家的七姑娘是庶出,一出生姨娘就疯了,嫡母手段狠辣,父亲不疼祖母不爱,六个姐姐也各有本事,婶婶们各打算盘,府中小妾更是精明厉害,赵府偌大的宅子了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勾心斗角!
  • 傲娇校草,你站住

    傲娇校草,你站住

    原本应该正常进入大学学府的苏敏,却突然意外的收到一所白金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奇怪而有趣的事情开始接踵而至……进入樱野,苏敏才发现原来这个学校还有另外一股势力的存在——太子党。传说中的太子党事实上一个五个帅哥的小团体,这五个帅哥不但相当有家庭背景,而且长相超帅,是所有女生的偶像。而青梅竹马的萧浩辰也是其中成员之一。进入樱野不久,苏敏便得知萧浩辰的孪生哥哥萧浩然结婚的消息。萧浩然是苏敏的暗恋对象,得知这个消息的苏敏伤心不已。在结婚典礼上突发意外,苏敏得知原来太子党之一韩落暗恋萧浩然的新娘——南宫茉……暗恋已久的人成为别人的新郎,而喜欢她的人却下落不明……(交流群139860851)
  • 逆战启示录

    逆战启示录

    愿意和我一起并肩么?以逆战为大背景,讲述翡翠剂事件背后真正的秘密
  • 痘疹心法要诀

    痘疹心法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鹿晗:屿鹿安然

    鹿晗:屿鹿安然

    花开那年,你是否还会在。这是一个小鹿饭写的鹿晗同名文。也是我在这个叫青春的年龄里的亲身经历。故事会很长,请等待。嘿,我叫沐籽柒恩,我是鹿晗错过了春天却遇见了你
  • 若只如初见.宛只似初恋

    若只如初见.宛只似初恋

    那年柔和的阳光下,两人默契的弹奏着钢琴曲。那年白雪下,他看着她在雪地中舞蹈。那年下雪天,他撑着伞带着她去看世界上最美好的景色。那年,他们成了所有人最羡慕的一对。那年。。。似乎并不那么完美。
  • 绝世天仙

    绝世天仙

    2012年世界末日,林远为了保护女友,被一只怪兽吞进肚子,结果莫名出现在了神州大陆。这是一个妖魔纵横,修者势弱的危险世界。为了接近跟女友长得一模一样的彤长老,林远披荆斩棘,凭借香烟和火机,一步步强大起来。不过随着实力的提升,林远却发现,这个天地竟然隐藏着众多秘密。当林远弄清真相后,天地即将腐朽,末日再次降临。这一次,林远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逆天改命,打破天地束缚?
  • 冥祥记

    冥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逐芒

    逐芒

    新历十四年,一场大火将京都近郊的一座别院焚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晋国皇帝李睿最宠爱的静妃和四皇子惨死其中。新历二十五年,南楚奇才受邀成为晋国太学教习。他为人洒脱却又心思缜密,在他进入晋国的那一刹那,这几十年的风雨便被他所搅动!随影而来,逐芒而去。且看他如何搅动晋国这几十年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