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47900000032

第32章 将相治国起义首领风云人物(1)

荀攸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侄。东汉未年曹操手下谋士,著名的军事家。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屡进计谋,被曹操视为谋主。

荀攸祖父荀昙,为广陵太守。荀攸自幼丧父。荀昙去世后,其故吏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年仅13岁,对此表示怀疑,便对其叔父荀衢说:“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衢推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之人,荀衢由此对荀攸另眼相看。

中平六年(189年),何进秉政后,征荀攸等海内名士二十余人。荀攸到后,被拜为黄门侍郎。同年前将军董卓拥兵入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初平元年(190年)春,关东诸侯起兵进讨董卓。二月,董卓迁汉献帝及文武百官往长安。三月,董卓进抵长安。荀攸遂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相谋:“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事泄,荀攸与何颙被捕入狱。何颙因忧惧而自杀,而荀攸则“言语饮食自若”(《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荀攸得释放,遂弃官而归。官复原职,为公府,后“又举高第,还任城相,不行”(《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攸认为“蜀汉险固,人民殷盛”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曹操采纳荀彧提出“迎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军进抵洛阳,迫献帝移驾于许。此时,荀彧向曹操举荐了荀攸,曹操写信给荀攸说:“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三国志·魏书·荀攸传》)!遂征荀攸为汝南太守,人为尚书。

曹操素闻荀攸之名,与其交谈后,大悦,对荀彧、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旋又拜荀攸为军师。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淯水之战被张绣击败。失利后,急于尽快消灭张绣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势力,于建安三年(198年)三月率军南征张绣,荀攸也随军征讨。出征前,荀攸劝曹操说:“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不纳。

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交战不利,后悔地对荀攸说:“不用君言至是”(《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至安众后前后受敌,遂令连夜开凿地道,撤出辎重,示弱伪逃,并暗中设下埋伏,待机破敌。张、刘果然悉率所部追击,进入伏击圈时,曹军奇兵骤出,步骑夹攻,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从此,曹操对苟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

同年夏,左将军吕布背叛曹操,与袁术联合,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张辽攻刘备。刘备向曹操求援,曹操遣将军夏侯惇领兵救之,为高顺等击败。九月,高顺等破沛城(今江苏沛县),刘备单身逃走。曹操虑吕布凶险,对其威胁甚大。荀攸献计说:“表、绣新破,势不敢动,布骁猛,又恃袁术,若从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今乘其初叛,众心未一,往可破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曹操遂纳其计,决定暂时放弃征讨南阳的张绣和荆州的刘表,集中兵力歼灭心腹之患吕布。

十月,曹操统军攻屠彭城(今江苏徐州),旋即挥师向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进击。吕布军屡与曹军交战,皆大败,遂退守下邳城。部将陈宫建议吕布率步骑驻扎城外,自领余众据守城内,互为犄角之势,使曹操腹背受敌,顾此失彼,再伺机反击。吕布不纳,派人向袁术求援,袁术只虚作声援。曹操围攻下邳不克,师劳疲惫,欲撤围退兵。荀攸与郭嘉指出:“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于是,曹军乃引沂水、泅水灌城。经月余,吕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叛变,引曹军攻入下邳,吕布被围在白门楼,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诛杀吕布、陈宫、高顺等,传首许都,凯旋班师。

此战,曹操一举歼灭了劲敌吕布,为扫灭袁绍等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荀攸则在此战中功绩卓著。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进行决战。二月,冀州牧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荀攸献计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依行其计,袁绍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为关羽所斩,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曹军初战告捷,有利于官渡之战发展。

曹操攻克白马后,迁移当地民众,沿河西退。袁绍令主力渡河,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军,与曹军相遇。时曹军诸将认为袁军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却说:“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领神会。曹操遂令部队解鞍放马,抛弃物资,诱使袁军争相拾取。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趁其混乱,遂纵兵击,大破袁军,杀其大将文丑。文丑与颜良,皆袁绍名将,两战皆为曹军所斩,袁军士气大减。这些,都是荀攸的功劳。

八月,两军相持于赤官渡。时曹军粮方尽,荀攸对曹操说:“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 大)锐而轻敌,击可破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问谁可前往,荀攸推荐了徐晃。曹操遂派徐晃及史涣前往,二人在故市(今郑州西北)截烧袁军数千车粮草。

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今河南封丘西)。众人皆疑,只有荀攸与贾诩力劝曹操,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留荀攸和将军曹洪守营,自率5000步骑兵夜袭乌巢,曹操令士兵拼死冲杀,全力攻破淳于琼营寨,斩杀淳于琼,将屯积的全部粮草和车辆焚毁。

时袁绍大将张郃因受诬陷而与将军高览临阵反叛,烧毁军械,向曹操投降,袁绍遂弃军而走。张郃来降时,曹洪疑其有诈,不敢受降,荀攸对曹洪说:“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洪遂受降。

建安七年(202年),荀攸随曹操讨袁谭、尚于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正率军与荆州刘表作战,这时北方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为争夺冀州而发生内战。袁谭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求救。曹操无策,向众人问计。众将都认为刘表势强,应先平刘表,袁谭、袁尚不足为忧。荀攸则不以为然,说:“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点头称善,于是接受袁谭投降,集中兵力击败袁尚,其后袁谭反叛,又派兵将其斩杀于南皮。自此冀州全部平复。

曹操对荀攸极为器重,评价很高,称赞他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并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大封功臣,说:“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并增食邑四百,前后共七百户,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

史书称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攸与钟繇关系甚密,钟繇说:“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攸在辅佐曹操过程中,共献重大计谋十二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撰集未就而死,所以“世不得尽闻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随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曹操痛失良臣,流涕不已。荀攸长子荀缉,颇有父风,可惜早亡。次子荀适嗣。

曹操每次称赞荀攸,都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时曹丕为太子,曹操对他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攸曾病,曹丕拜在床下问候,其尊敬之情,无与伦比。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称赞荀攸“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张辽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三国时魏国雁门马邑(今朔城区大夫庄)人,著名的军事将领。少为郡吏,后为吕布部将,继归曹操,任中郎将,封关内侯。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数有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攻合肥,他率敢死士八百人,在逍遥津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病死军中。

效力曹操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是聂壹(西汉武帝时商人,曾发动“马邑之谋”,向匈奴进行诱敌战,可惜失败告终)之后人,为了避乖辟怨,遂改张姓。张辽少年时便已举郡吏。汉季之期,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辽带兵往赴京都。何进又遣张辽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馀人。辽募兵尚未还,而京中何进已因剿宦失败而死,因此张辽所领兵尽归董卓所有。董卓死时,张辽统兵归属于吕布,迁任骑都尉(相当于骑兵队长,地位略低于将军)。

后来,吕布为李傕所击败,张辽跟从吕布往东奔至兖州,为曹操所败后至徐州。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领鲁相,时年28岁。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遣张辽与高顺等攻破刘备,但其后曹操破吕布于下邳,张辽部领吕布军馀众归降,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命张辽与关羽同为解白马围的前锋,击破袁绍军。数有战功,累迁裨将军。及曹操击败袁绍时,别遣张辽镇治鲁国诸县。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张辽与夏侯渊同围昌豨于东海,历经数月,粮秣将尽,众人商议先引军而还,但张辽却向夏侯渊说:“数日以来,辽每次行于重围外时,昌豨都会特别看著我。而且其军所发矢石越来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内犹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战。辽希望能挑试一下他,并与之洽谈,倘若可以成功诱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吗?”于是命人向昌豨说:“曹公有命,使辽为其传达。”昌豨果然下山与张辽对话。张辽便说:“曹公神武,正欲以德政怀兼四方之众,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赏”。于是昌豨便答应投降。张辽知其肯降,于是支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见辽如此诚而无诈,心中欢喜,便随之往见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还东海,随后训责张辽说:“莽然支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张辽却拜答道:“因为辽凭著明公昭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所以才会这样做的。”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张辽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时,咸有功劳,行中坚将军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军攻袁尚于邺城,袁尚坚壁守叠,久攻不下。曹操纳郭嘉之计让二袁自行内斗而先还许都,使张辽与乐进攻拔阴安,迁徙其民至河南。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军又再攻邺,这次终于攻破邺城,张辽奉命别巡赵国、常山,招降了缘山一带的贼众及黑山孙轻等。然后张辽又从攻袁谭。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谭破后,又受命安抚海滨一带,征破公孙度所置的营州刺史柳毅、与长广太守何夔合兵讨允平贼从钱等。曹操表汉帝,称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收复东莱诸县后张辽引军还邺城,亲自出迎张辽,更与辽共载一车,封辽为荡寇将军,其见任如此。

屡立战功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张辽复又别击荆州,平定江夏诸县,率军还屯临颍,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其后从征袁尚于柳城前,张辽谏曰:“许都是天子的所在地,乃四方之会。今公远征塞北,若刘表遣刘备袭许,据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势去矣。”曹操策判定刘表必不能任用刘备,遂继续出征。

行军中途与敌军相遇。张辽壮气奋发,劝曹操即时赴战,曹操壮其行为,亲自把所持的麾旗授予张辽。辽遂引军突击,大破敌兵,亲斩单于蹋顿于阵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那时候荆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张辽屯军于长社。军队临出发之际,军中忽有谋反者起事骚动,半夜惊乱起火,全军尽受其扰。此时张辽顾谓左右道:“不可惊动。这一定不会是全营尽反,必然是引起叛变之人,想藉此惑乱他人而已。于是传令军中,只要不是反乱者安坐勿动。而张辽则带领亲兵数十人,守立于阵中。不久情况稳定下来,军中随即擒获首谋者,并将其杀除,动乱亦告平定。

赤壁之战时曹操徙赵俨为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卢江人陈兰、梅成占据氐等六县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讨伐梅成,又命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梅兰。当时梅成诈降于禁,于禁引军便还。不料梅成趁机会带其军众往投陈兰,二人转入灊山自守。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约有二十馀里,道路险狭,陈兰等众避于其上,山下进军难通。张辽意欲登山进兵,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这正是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进)。”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上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曹操论诸将功劳,说:“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荡寇将军张辽)功也。”于是增其邑,假节。

当曹操征孙权无功而还时,任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部领七千馀人马屯守于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与臧霸同为征濡须口的前锋,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孙权都督公孙阳。

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大将吕蒙奇袭攻下卢江的皖城,张辽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无奈被迫退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往征张鲁,先教护军薛悌,付其一书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张辽,上有字样云“贼至乃发”(贼军来到便拆信阅之)。不久东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合肥诸守将乃共同拆信视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诸将皆为此感到疑惑。此时张辽便说:“曹公远征在外,待其救兵来时,敌军必定已攻破我们了。所以曹公教我等众将,待敌军未合便逆(迎)而击之,摧折敌军锋锐,以安众人之心,然后方可坚守。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须疑惑?”

而李典亦与张辽持相同意见。于是张辽在夜间募集敢于逆击敌锐之士,共得八百人,于是开剥牛支让将士饱食,准备明日大战。天尚未亮,张辽被甲持戟,独自先登直陷敌阵,立杀数十人,斩其二将,并于阵中大呼己名,然后突击冲入重垒,直至孙权麾旗之下。孙权见状大惊,其众手足无措,不知所为,只得走登于高丘之上,仅以长戟自守而已。张辽见敌军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孙权惧而不敢动;及至望见张辽所领之兵原来甚少,于是忽聚众军数重围困张辽。张辽于吴阵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其围不禁冲撞而开,张辽将领麾下数十人得以脱出。但阵中尚有馀众未出,皆号呼张辽道:“将军舍弃我们了吗!”张辽复又还入重围,救出被困馀众。孙权人马皆望风披靡,没有敢当张辽之将。

朝辰战至日中,吴军锐气为张辽所夺,魏军此时还城修业进行守备,众心方才安然下来,诸将对张辽所为均表叹服。孙权守击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于是还军退师。张辽率诸军乘势追击,差点可以再有擒获孙权的机会。曹操闻此,大壮张辽的表现,拜辽为征东将军。

加封晋阳侯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复征孙权。军到合肥,曹操循行视察昔日张辽作战的地方,赞叹良久。于是增加张辽手下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攻濡须口,孙权请降,留夏侯敦、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适时孙权称藩于魏,不足为患,于是曹操召张辽及诸军悉数回救曹仁。但张辽军尚未至,徐晃已破关羽,曹仁之围遂解。此时张辽与曹操会于摩陂。辽军至时,曹操乘车辇视出慰劳张辽,张辽遂还屯陈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时,张辽转封前将军。朝廷分封其兄张汛及一子列侯。不久孙权又再叛变,曹丕遣张辽还屯合肥,并进爵都乡侯。朝廷又给予张辽母亲舆车,派遣兵马送张辽家人到张辽军屯之处,当张辽母亲至时,张辽导领随从出迎。张辽所督的诸军将吏皆罗拜于道旁,看见此景的人均认为这是十分荣耀的事。后来文帝践阼,张辽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张辽朝圣于洛阳皇宫,曹丕便引张辽会晤于建始殿,亲问其昔日破吴时的情状。张辽述说过后,曹丕向左右叹息道:“简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公奭是与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齐名的东周大将。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于是为其建造第舍,又特为张辽母亲筑殿,当年跟从张辽突破吴军阵营、临时应募的一众步卒,皆为虎贲。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又复称藩。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刘晔带著太医审视其疾,并令虎贲问其消息,道路上往来相继不绝。张辽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迎接张辽就行在所,自己则车驾亲临,执张辽之手,赐以御衣,又使太官每日送给御食。待张辽之疾稍可,辽即回还屯之处。正当其时,孙权复叛,曹丕遣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孙权知张辽至此,甚为忌惮,敕令诸将道:“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当的,千万要谨慎在意!”同年,张辽与诸将同破吴将吕范。不久张辽病笃,竟逝于江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曹丕为之流涕,谥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一役中,张辽、李典仅以步卒八百人,破贼十万之众,自古用兵,未见如此。他们使贼众至今仍气为之所夺,真可谓国之爪牙。现分封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齐王芳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张辽得享从祀於曹操庙庭。

今安徽省合肥市建有逍遥津公园,园中有张辽塑像,以纪念张辽的功绩。

辉煌人生

张辽一生几乎全部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先后跟随曹操战山东、讨袁谭、灭袁尚、平辽东,在极端混乱的三国时代,结束“豪杰并起”、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北方渐趋统一,这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

张辽的识见智略不仅见于战场征旅之事,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政治家的大局观。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袁尚时,张辽劝谏说:“许昌,现在是天下的都会。天子(汉献帝)正居在许昌,您千里北征,如果刘表派刘备偷袭,挟持了天子而号令四方,形势就危险了!”果然,曹操北征之后,刘备即向刘表建议袭许,而刘表不能用其计。但就当时形势而言,在刘表为失计,在曹操为侥幸,张辽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

张辽军旅生涯最辉煌的巅峰是对孙权的合肥之战。赤壁之战后,曹操派张辽与乐进、李典以七千人镇守合肥。后来曹操西征张鲁,考虑到无法驰援张辽,就派人送来一道“贼至乃发”的密函。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果率十万之众进攻合肥。张辽诸人打开密函,上面说:“如孙权来攻,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众将不明其理,张辽说:“这是让我们乘敌人立足未稳之际迎击它,以攻为守,挫动敌人的锐气,以便安抚人心,保证城池不失。”于是张辽积极贯彻曹操的意图,并以自己的行动激励众人的勇气,与李典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敢死队,于次日向孙权发起猛攻。“(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斩数十人,杀二将。”孙权猝不及防,10万大军被逼迫退守到一片高地。后来见张辽兵少,“乃聚围辽数重”。张辽在十万围中左冲右突,勇不可当,一度与数十人杀出重围,后见自己的大部人马还在围中,又折返回阵,救出自己的部下。孙权的军队“皆披靡,无敢当者”。一场大战从清晨杀到中午,“吴人夺气”,孙权只好撤退。合肥保卫战取得了初步胜利。

十多天后,孙权攻城不克,下令收兵。当时孙权的主力已经就道,而孙权与少数将领还滞留在合肥城东的逍遥津。张辽侦知敌情,立即率城中守军掩杀。孙权在大将吕蒙、甘宁、凌统等人的死命掩护下才侥幸逃脱,其偏将军陈武被杀,凌统、宋谦、徐盛诸将皆被创伤,伤亡无数。合肥一战,大挫东吴的士气,以致达到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哭的地步。重要的是,此役一改赤壁之战后吴攻曹守的不利态势,孙权再不敢寻衅曹军,双方达到了战略上的平衡。之后,张辽以征东将军之职长期屯兵居巢(今安徽桐城南),防范孙权。曹丕称帝,张辽抱病与曹休伐吴,打败吴将吕范。孙权对张辽十分忌惮,告诫部下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其畏张辽如此。

历史评价

张辽积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攻无不克,守无不固,其为将之勇力和智略皆有可观,以功封都亭侯,更加封晋阳侯,实为战将之殊荣。曹丕曾评价说:“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800,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并说张辽“亦古之召虎也”。《三国志》将张辽列为曹魏五大将之首。王歆更赞曰:“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这个评价是颇有见地的。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魏文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

孙权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郭嘉郭奉孝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郡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是曹操众多谋士中最为年轻,且谋略奇特的一位,被曹操誉为“奇佐”。他用独特的谋略和智慧,为曹操势力的发展和北方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弃暗投明

郭嘉少年时就立下了宏伟志愿。适逢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于是他便隐匿名迹,闭门苦读,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平时喜欢结交一些英杰之士,而很少与那些庸庸碌碌的人交往,所以当时知道他的人很少,只得到一些喜欢品评人物的人士的称许。在他27岁那年,便到京师洛阳供职。

建安初年(196年),袁绍占有黄河以北数州之地,又以礼贤下士著称。郭嘉慕名前往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拜见袁绍,成为袁绍的部属。在邺城住了一段时间后,郭嘉以为袁绍不知田人之术,又好谋而无断,很难成就“霸王之业”,开始考虑重新选择有远见的君主。他对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等人说:“智谋之士对君主要谨慎地选择,然后再去辅佐他,方能成就大业,立功扬名。袁绍只知道效仿周公姬旦的礼贤下士,却不知道用人的方法。他的为人又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要想与他共度大难,完成霸王之业,怕很困难。”辛评、郭图对郭嘉这番话不以为然。郭嘉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邺城,另谋他就。

此时的曹操尚不能与袁绍相比,他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他要求谋士荀或替他发现和举荐人才。苟或早就知道同郡人郭嘉虽年岁不大,却足智多谋,就向曹操推荐了他。于是曹操派人召见郭嘉,与他畅谈古今天下大事,十分投机,真是相见恨晚。曹操高兴地说:“能使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此人了!”郭嘉也庆幸自己遇到了贤明之君,兴奋地说:“曹将军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不久,曹操上表朝廷,任命27岁的郭嘉为军祭酒,参谋军政。自此,郭嘉就跟随曹操东征西战,谋划军机。

纵论十胜

曹操面对强敌袁绍,有心想征讨,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便征询荀或、郭嘉的意见。他问郭嘉:“袁绍拥有冀州兵众,又兼有青、并之地,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却担心实力不济,你认为该怎样做呢?”郭嘉认真地为曹操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目前的形势,他说:“当年楚汉相争之时,高祖刘邦的实力远远比不上项羽,而高祖刘邦以智获胜。项羽势力很强,最终却在乌江边自杀而死。我考虑,袁绍有十败,而曹公你有十胜。袁绍虽兵力强盛,也无济于事,终将会被消灭。袁绍礼仪繁多,天下民不聊生,而您却顺乎民意,社会安定,这是道胜;袁绍的举动属于叛逆,而您却奉献帝之名号令天下,这是义胜;袁绍施政过于宽松,使豪强贵族有恃无恐,而您却注意抑制豪强贵族的势力,这是治胜;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气度狭小,用人又不放心,不信任,而且用人惟亲,而您却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惟才是举,用人不疑,不分亲疏远近,这是度胜;袁绍优柔寡断,往往错失良机,而您却处事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这是谋胜。”

郭嘉接着说:“袁绍依仗门第,高谈阔论,沽名钓誉,追随他的都是一些只图虚名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而您曹公以仁义和诚心待人,勤俭朴素,不图虚名,对有功人员的赏赐毫不吝惜,所以天下有识之士都愿意辅佐您,这是德胜;袁绍放纵豪强,贪婪成性,民怨甚重,却只是在表面上假仁假义,而曹公您虽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却十分清醒,考虑周到,您注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造福百姓,与四海人土交接,恩惠有加,这是仁胜;袁绍的部属间争权夺利,谗言惑乱,而您却用人有方,内部团结,上下一心,这是明胜;袁绍是非不分,而您却以礼和法治国,是非分明,这是文胜;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却不知用兵之道,而您却善于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全军将士都很钦佩,令敌人畏惧,这是武胜。曹将军您有此十胜,还怕不能战胜袁绍吗?”

郭嘉从袁、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及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曹操认为郭嘉的分析很有道理,但要想实现十胜的最终目标,还要有领先超人的智慧和艰苦的斗争。

196年冬,袁术与吕布联合,进攻徐州牧刘备。刘备战败,投奔曹操。谋士程昱建议除掉刘备。郭嘉却认为不能杀害刘备。他说:“曹公现在求贤若渴,刘备也是g 代英才,如果今天杀了他,曹公一定会落下嫉贤妒能的坏名声。天下有识之士也会认为投奔曹操不可靠,而重新择主而事之。到时候,谁来辅佐曹公平定天下呢?”曹操认为郭嘉言之有理,便对刘备以礼相待,授豫州牧之职。但刘备对曹操权倾朝廷不满,伺机离开。适逢曹操拟派人阻拦袁术北上,刘备乘机承担此任。郭嘉得知此事急忙劝曹操不能放刘备出走,但成命难收,只好作罢。果然,刘备突袭徐州刺史车胄,公开反曹。

198年,袁绍率部攻打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公孙瓒,围攻易京(今河北雄县)。郭嘉向曹操建议说:“袁绍正攻打幽州,我们可乘此机会东取吕布,如果不先击败吕布,等袁绍夺取幽州后再回师南下,吕布和他互相呼应,会对我们构成很大威胁。”曹操极为赞同这一策略,亲自率兵东征吕布,三战三胜。吕布节节败退,退保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相持。曹军因连续作战,军队疲乏,曹操准备撤退。郭嘉和荀攸都加以劝阻。郭嘉对曹操说:“当年楚汉战争,项羽身经70余战,不曾战败,但是因为一朝失势,国亡身死,这是因为他有勇而无谋。现在吕布屡战屡败,内外交困。而吕布的威力远不及项羽,但所面临的困难却超过项羽。如果我们乘胜追击,吕布只有束手就擒。如果此时退兵,肯定前功尽弃。”曹操考虑再三,采纳了郭嘉、荀攸的建议,指挥部队对下邳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势。并且挖掘渠道,引来沂水、泗水灌城。不久,城墙被水冲刷溃坏,宋宪等缚绑陈宫,出城投降。吕布率领部分残兵败将退守白门楼,结果束手就擒。郭嘉献计破城,为曹操清除了一个后患,解除了对袁绍作战的后顾之忧。

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出奇兵突袭乌巢,击败了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同年,刘备因参与图谋反曹而事发,曹操大怒之下准备东征刘备。诸将都说:“与您曹公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如今袁绍刚南来,您却置之不顾而向东出击,如果袁绍从背后袭击,又怎么办呢?”曹操举棋不定,向郭嘉问计。郭嘉说:“袁绍性格多疑,行动迟缓,就是前来进攻,也不会太快。刘备刚起兵不久,如果迅速攻击,他一定会失败。这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机会,千万不可错过!”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领兵讨伐刘备,刘备大败,投奔袁绍。刘备的妻子和部将关羽被曹操俘获。袁绍果然按兵不动。

巧破二袁

孙策继承了其父孙坚的遗业,驰骋疆场,东征西杀,转战数年,在江东创立了基业。当他得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鏖战,相持不下,决定北渡长江,乘虚袭击许都,迎接献帝南渡。消息传到曹营,众人都惶恐不安,担心腹背受敌。郭嘉经过分析和推测,认为对孙策的行动不必担忧。他说:“孙策刚平定江东六郡,杀了许多英雄豪杰,这些豪杰的部下一定会替他们报仇。孙策为人轻浮,缺少戒备,虽拥兵百万,但凝聚力不强,如果遇到战争,他一定十分孤立。我认为,他一定会被人行刺而死。大家不必忧虑。”众人听了这番话,都将信将疑。

吴郡太守许贡因建议汉帝召孙策回京,说他“若放于外,必作世患”。孙策听了以后十分生气,便杀了许贡。他的小儿子与门客逃了出来,藏匿在长江岸边,伺机报仇。不久,孙策率军北伐,行至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南),宿营驻扎。孙策平时就喜欢狩猎,这次他又单枪匹马外出游猎,与许贡的门客不期而遇,孙策虽全力拼杀,但自己仍身受重伤。部将护送他回到了营地,因为伤势严重,当晚就死了,年方26岁。孙策的死讯传到曹营,人们想起郭嘉先前的话,都钦佩他料事如神。

官渡之战后,袁绍积郁成疾,吐血身亡。他的几个儿子因争权夺利而明争暗斗。郭嘉随曹操进军黎阳,征讨袁谭、袁尚。曹军连战连胜,袁氏兄弟退守邺城,曹军众将都想乘胜再战,一举平定冀州。郭嘉却建议停止进攻,撤军南征刘表。他说:“袁尚与袁谭势力相当。审配、逢纪辅佐袁尚,辛评、郭图为袁谭献策。他们两个一直在争权夺利。如果我们继续进攻,会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现在我们不去理他,他们肯定又会互相争斗,发生火并。所以,我们不如大军南下,佯攻刘表,以观其变。二虎相斗,必有一伤。等他们自相残杀,力量消耗之后,我们再出兵攻打,那时,平定冀州易如反掌。”众人都认为郭嘉见解独到,分析精辟。荀攸也支持此议。曹操称赞说“此计妙极!”203年八月,曹操引兵退出黎阳,南下至西千,作出进攻刘表的姿态。袁氏兄弟见曹操退兵,南讨刘表,喜出望外。很快,就因为争夺冀州而大打出手,兵戎相见。袁谭被袁尚打败,退守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派辛毗向曹操求助。

曹操见袁氏兄弟火并,心中大喜,他答应袁谭出兵替他救援,袁尚闻讯十分惊慌,放弃邺城败逃幽州投奔袁熙。曹操夺取邺城之后,再度北进攻打袁谭。在南皮杀死袁谭后,继续挥师北进,攻击幽州。袁熙、袁尚逃至辽西乌桓,曹操一举平定冀州。平定冀州后,曹操因为郭嘉谋策功高,上表朝廷,封他为洧阳亭侯。他又建议曹操召见当地知名人士,给他们加官进爵,以收买河北地区人心,并巩固了曹操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远征乌桓

乌桓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袁绍生前与乌桓的关系十分密切。袁尚、袁熙等被曹军打败,便向北逃人乌桓,想借助乌桓的力量继续与曹操相抗衡。

207年二月,曹操召集手下文武众将商讨远征乌桓三郡。众将都担心刘表会乘虚攻击许都,不同意出兵远征。郭嘉力排众议,他分析了荆州形势,认为刘表不会出兵,他说:“乌桓地处偏僻,警惕性肯定不高。我们乘其不备,突然袭击,一定可以取胜。青、冀、幽、并四州受袁绍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南征,袁尚一定会伺机反攻。而刘表对刘备心怀戒备,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我们根本不用担心他。”曹操认为郭嘉分析很有道理,便率军远征乌桓,郭嘉随军谋画方略。

当年五月,大军到达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而我军辎重太多,行动迟缓,难以把握有利战机,况且乌桓闻讯,必定会有防备。现在应该留下辎重,轻装前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可取胜。”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留下辎重,轻装前进,到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曹军在向导带领下,抄小路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县东北),越过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跨过白檀(今河北滦平县东北),经过平冈(今河北平泉县),直指乌桓大本营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乌桓军队仓促应战,阵容不整,被曹军打得落花流水,有20多万人投降。袁尚、袁熙又逃往辽东。不久,辽东太守公孙康又将袁尚、袁熙杀死,把首级送给曹操。曹军大获全胜,从柳城班师,返回中原。

英年早逝

207年,郭嘉随曹操远征乌桓归来后,因为征途劳顿,操劳过度而卧病不起。曹操亲临探望,关怀备至。不久,这位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谋士就与世长辞了,年仅38岁。曹操极为悲痛,亲自临丧。他对郭嘉早逝十分惋惜和伤感,“上为朝廷惜悼良臣,下自悔恨丧失奇佐”。从内心深处发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悲叹。他非常痛心地对荀攸等人说:“你们的年龄都和我差不多,惟独郭嘉年龄最小。平定战乱后,我准备把未竞的事业托付给他,不料他却英年早逝,这也许是命里注定的吧?”接着曹操上表献帝,请求给郭嘉增封加赏。表文说,军祭酒郁阳侯郭嘉,随军征战11年,临敌应变,常有高见。臣操举棋不定时,他常使我下定决心。在平定北方的过程中,他的功劳最高,不幸享年不长,事业终未得竟。他的功勋卓著,实在不可忘怀。请增邑800户,合并以前的封邑共千户,借以表彰死者,鼓励后人。后来,献帝迫谥他为贞侯。正值曹操踌躇满志,意欲一统天下之时,他正急需像郭嘉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干里的谋臣,而郭嘉却在此时离他而去,这对他的雄心伟业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后来的赤壁之战,成了曹操戎马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失败,当时郭嘉已经去世。难怪曹操慨叹道:“郭奉孝要能活到今天,不会让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邓艾邓士载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南阳郡棘阳县(今河南新野)人。初为司马懿掾属,建议屯田两淮,广开槽渠,著有《济河论》加以阐述。后为魏镇西将军,抵御蜀将姜维的进攻。景元四年(263年),同钟会分军灭蜀。因钟会诬陷其谋反,于是被杀。

脱颖而出

邓氏曾经是南阳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他的父亲早年亡故,撇下孤儿寡母二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东汉“帝乡”,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夺取了南阳,迁徙一批南阳居民到汝南屯田。邓艾时年12岁,随同母亲被迫迁居汝南郡襄城,沦落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牛。这个放牛郎颇有点志气,有一次,他在颍川瞻仰了前太丘长陈寔碑,见碑文上镌刻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的词句,就自名为范,字士则,立志要有所作为。后来,由于同族中也有人叫这个名字,他才更名为艾,字士载。

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寥若晨星,邓艾以才学优异被推荐为襄城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可惜邓艾口吃,说话结结巴巴,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指派他充当稻田守丛草吏。而这个屯田小吏与众不同,他每见高山大泽,顿时精神抖擞,专心致志地观察地形地貌,说应当从哪儿进攻,往哪儿撤退,在哪儿驻营,头头是道,俨然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他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由得引起旁人的嗤笑。

当时,一个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邓艾熬过了近二十个春秋,总算当上了襄城典农功曹。襄城典农都尉选举上计吏选中了邓艾,邓艾到洛阳拜见太尉司马懿的时候,又得到这位魏国权臣的青睐,被擢用为太尉府的掾吏,后来进而升任尚书郎。

正始(240年~249年)初,朝廷委派他巡视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以东直至寿春等地。他经过认真的实地调查,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上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费。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这两项建议都被司马懿采纳并实施了。于是,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东南边境一旦有事,魏国大军可以泛舟南下,直达江淮,而且再也不必动员大量人力运送军粮,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江淮军屯获得的巨大成功,初步显示了邓艾的政治才能。

建功淮南正始四年(243年),邓艾出任征西将军府参军事之职,继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249年),蜀将姜维骚扰陇西,邓艾奉命配合征西将军郭淮出兵御敌。两军尚未交手,姜维就掉头撤兵。郭淮下令西击羌人,邓艾建议说:“姜维刚刚退兵,估计并没有走远,或许还可能再来,将军应当分兵驻守,以防不测。”郭淮留邓艾屯兵于白水北岸。不出所料,三天之后姜维部将廖化率军到达白水南岸,与魏军隔河相望。只是蜀军忙于安营扎寨,丝毫没有发动进攻的迹象,邓艾对诸将说:“敌军重来,我军人少,按理他们应该渡河作战,但是他们并不架桥。这是姜维设计牵制我们,使我们不便行动,而他们则乘机东袭洮城。”他果断挥师回援洮城,一夜急行军六十里,赶在姜维的前面进入洮城。当姜维兵临城下,才发觉魏军已经作好准备,因此不敢贸然发动进攻。朝廷以邓艾御敌有功,赐爵关内侯,加号讨寇将军。

此后,邓艾历任城阳太守、汝南太守,迁兖州刺史,进号振威将军。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进封方城亭侯。

这时,司马氏代魏的局面明朗化了。司马懿父子世袭中外要职,集军政大权于一己,擅行废立,屠戮政敌,党附曹魏皇室的将领遂先后举兵反抗。嘉平四年(252年),王凌首先发难,据扬州声讨司马懿,兵败自杀。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又据扬州起兵,佯称奉太后密诏,发布废黜司马师的檄文,率领六万大军渡过淮河,进抵项城。毋丘俭据守项城,文钦在外攻城略地。当毋、文使者送檄文到达兖州,邓艾斩杀来使,而遵奉司马师的命令发兵万余人占领乐嘉,故意摆出羸兵疲卒引诱文钦。与此同时,司马师统率中外诸军向乐嘉衔枚疾进。文钦不知底蕴,乘夜进攻乐嘉,结果大败而逃。邓艾乘胜追击,一口气追出一百多里,直到丘头才停了下来,就地待命。文钦降吴之后,引吴兵北上,东吴大将军孙峻扬言将率十万余众渡江。魏镇东将军诸葛诞派遣邓艾据守肥阳,但邓艾以为肥阳距离敌人太远,不是要害之地,不利作战,果敢地移屯附亭,然后派泰山太守诸葛绪与敌人战于黎浆,赶跑了吴军。这一年,朝廷征召邓艾入京任长水校尉,又以功进封为方城乡侯。

东南的动乱刚刚结束,陇右前线又传来警报。蜀将姜维率军迂回到枹罕,奔袭狄道。魏都督雍凉诸军事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先行进屯狄道,等待大军到达后一起行动,但是王经的军队在故关打了败仗,又擅自渡过洮水。陈泰见王经不坚守狄道,惟恐有失,急忙统率大军支援。这时王经在洮西再次战败,死亡数万人,只剩万余兵卒退保狄道城,被姜维团团围住。在这个关键时刻,朝廷诏邓艾暂行安西将军之职,协同陈泰救解狄道之围。邓艾火速进军陇右,与陈泰并力打败了姜维,姜维遁还钟提,陇右的局势才缓和下来。于是朝廷正式任命邓艾担任安西将军,加假节、领护东羌校尉。

早在城阳、汝南任职期间,邓艾就很注意农业生产,“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在陇右,他领兵军屯,加强备战。当时旱情严重,他推广区种法,曾经身穿士兵服装,手执耒耜,同大家一起种地。他的行动鼓舞了广大将士,全军上下,同心协力,军屯搞得有声有色。自从姜维退守钟提以后,许多人都觉得姜维力量衰竭,不敢再来,邓艾认为这种情绪十分有害,他说:“我军洮西之败损失很大,军破将亡,仓廪为之空虚,百姓流离失所,陇右几乎失守。因此就目前形势而言,其一,敌人有乘胜进攻的条件,我军实际上比较虚弱。其二,敌军上下熟悉,武器精良;而我军调兵易将,武器装备尚未修复。其三,敌军以船运兵,我军徒步行走,劳逸不同。其四,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四地,我军必须分兵把守,而敌军则可集中兵力专攻一处。其五,敌军如攻南安、陇西,可得羌人粮食的支援;如进攻祁山,我千顷熟麦,顿时化作他们的粮仓。总之,敌人狡黠万分,发起进攻是确定无疑的。”

甘露元年(256年)七月,姜维果然进逼祁山,听说邓艾防守严密,企图回师由董亭进攻南安,没有料到邓艾早已占据武城山挡住去路,蜀军无法通过。当夜,姜维渡过渭水东进,顺着山势直趋上邽,但是半途中在段谷又遭到邓艾的堵截。两军展开一场激战,魏军以少胜多,蜀军死亡甚众。这是陇右一次重大的战役,蜀大将军姜维因兵败自求贬削为后将军;魏朝廷则下诏表彰邓艾说:“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于巴、蜀,武声扬于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此后,在甘露二年(257年)和景元三年(262年),邓艾又两次击退姜维的进攻,因而进号征西将军,增加封邑至六千六百户。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统率大军共十八万人分道伐蜀。

率军灭蜀

景元三年(262年)冬,司马昭准备灭蜀,他认为姜维屡扰边陲,祸患无穷,但长期的战争也使弱小的蜀汉资力更加衰竭,民众疲惫不堪,灭蜀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朝臣大多以为不可,唯有钟会表示赞同。司马昭根据双方力量对比和地理形势制定了伐蜀计划:他以为蜀汉士兵有九万人,居守成都与各地不下四万,余下的不过五万人。现在以一部分兵力把姜维率领的大军羁绊在沓中,使之无暇他顾;主力直指骆谷,通过蜀军力量薄弱的地带,奔袭汉中,一定可以取得胜利。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出镇长安;又命令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多造船只,扬言伐吴。

此时征西将军邓艾连连上疏,认为蜀汉未有间隙,不宜加兵。司马昭担心邓艾误事,派出大将军府主簿师纂去担任邓艾征西府司马,传达自己的意旨。翌年五月,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司马昭下令分兵三路大举伐蜀,由邓艾督三万余人从狄道出发,急速进军甘松、沓中,拖住姜维;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从祁山出发,占领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再由钟会统领十余万大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挺进;以廷尉卫瓘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兼行镇西将军钟会的军师。

邓艾率军入沓中,派遣天水太守王欣等人进攻姜维的营地,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拦击,金城太守杨欣进至甘松,在后面堵截,把姜维紧紧钳制住。当邓艾牵制了姜维重兵时,钟会急速向汉中进兵。这儿是崇山峻岭的秦岭山区,层峦迭嶂、沟壑纵横。牙门将许仪奉命在前修路搭桥,钟会在后面督率大军。有一次过桥的时候,突然桥面上坍塌了一个小洞,钟会乘坐的马恰巧踩在小洞里,差点把他摔下来。他勃然大怒,下令斩杀了许仪。许仪是魏初功臣许褚之子,钟会竟不宽宥,将士们都很震惊,无不小心谨慎。

姜维和邓艾在沓中相持不下,忽然听说钟会已进入汉中,大惊失色,急忙引兵撤退,但魏将杨欣咬住不放,两军在强川口打了一仗,姜维败走。这时诸葛绪又堵住桥头,姜维下令从孔函谷入北道,绕到诸葛绪的背面。诸葛绪闻讯后退三十里,企图阻击蜀军。姜维又退还原地,迅速穿越桥头,才摆脱了诸葛绪的纠缠。回到阴平,他对队伍稍加整顿,准备开赴关城。尚未到达,前方传来关城失陷的消息,他只得退到白水,在这里遇见廖化、张翼、董厥等诸军,然后合兵扼守剑阁。

邓艾追赶姜维到阴平以后,挑选出精悍将士,决定从德阳入江油,经绵阳到达成都。他邀约诸葛绪一起进兵,诸葛绪觉得自己奉命截击姜维,并无南下的使命,遂移兵白水,与驻屯在那里的钟会合兵。钟会为了扩张个人的势力,秘密上表朝廷,诬陷诸葛绪临敌怯懦,畏缩不前。朝廷命令用囚车将诸葛绪押解回京治罪,三万军队配属钟会指挥。

十月,邓艾率兵进入蜀军不曾设防的阴平山区。沿途七百里杳无人烟,处处是悬崖深谷,奇峰突起,怪石嶙峋。将士们凿山开道,在陡峭的悬崖上修筑栈道、架设桥梁。邓艾身先士卒,上山的时候手攀树木,足蹬峭壁,艰难地往上爬;下坡的时候用毛毡裹着身体,从上面往下滚。半路上粮食快吃光了,全军濒临绝境,但是他们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他们如神兵天将,突然出现在江油蜀军的面前。江油蜀军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接着,他们又进入连绵一百五十里的左担道,继续前进。这段山道极其狭窄,人们左肩担担行走,路上竟不能换肩,左担道即由此而得名。

此时,诸葛亮之子,蜀平尚书事诸葛瞻率兵抵御魏军,驻屯涪县,不再前进。部下黄崇再三提议派兵据守险要地形,不可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带,诸葛瞻固执不从。因而邓艾得以长驱直入,打垮了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溃败一百多里,退守绵竹。邓艾派人送信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来使。邓艾派其子邓忠进攻蜀军右翼,司马师纂进攻左翼。初战不利,邓忠、师纂退兵回营,对邓艾说:“敌人还不可击。”邓艾怒气冲冲地叱责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了,哪里有什么不可攻击的道理!”下令把二人推出去斩首,二人只得重新披挂上马,拚死一战,终于大破蜀军,杀死了诸葛瞻和尚书张遵等,攻下绵竹。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督军进抵雒城。魏军突然逼近,蜀国君臣毫无准备,朝野乱作一团,老百姓也纷纷出城避难。懦弱无能的刘禅束手无策,经不起光禄大夫谯周的一再劝说,派侍中刘绍捧着蜀天子玺绶到雒县向邓艾请降。

邓艾入成都,在军营门前举行了受降的仪式。刘禅亲自带领太子、诸王和群臣六十多人来到军营前,每个人都双手反绑,还让人抬来一口棺材,表示罪孽深重,情愿受死。邓艾手执符节,上前替刘禅诸人松绑,下令焚毁棺材,表示接受刘禅的投降并宽宥他的罪过。军队进城后,邓艾传令将士不得掳掠,安抚百姓,使各操旧业,受到蜀人的拥护。

曹魏灭吴,是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步骤。灭蜀之役,邓艾之功不可没。但是,谁曾料到,等待他的竟是灭顶之灾。

蒙冤被诛

在巨大胜利面前,邓艾头脑有些不冷静了,他擅自照搬东汉将军邓禹的先例,宣称承制,任命了大批官吏。他封后主刘禅为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诸王为驸马都尉;委任原来的蜀汉各级官吏为朝廷命官,或者命为自己的下属;还任命司马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为蜀中郎将等等。他派人去绵竹,收埋魏、蜀死亡的将士,在上面垒起高台,这就是所谓“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他又在蜀汉士大夫面前自吹自擂,得意非凡地说:“诸君幸而遇见了我邓某,因此才有今天呢!要是碰上吴汉之流,早就没命了。”又说:“姜维确实是当代的一位好汉,只是遭遇到我邓某,才走投无路。”而这些,成了野心家钟会置他于死地的口实。

当邓艾的大军逼近成都的时候,姜维才匆匆逃离剑阁,向巴郡方向撤退,钟会也才进军涪县,派遣胡烈等将领去追赶姜维。后来,已经归降邓艾的后主刘禅命令姜维向钟会缴械投降。姜维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放下武器,送交节传给胡烈,自己到涪县向钟会投降。钟会大喜,迫不及待地上表向司马昭表功,表上说:“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辄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经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网,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臣又手书申喻,开示生路,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面缚委质,印绶万数,资器山积。……

臣辄奉宣诏命,导扬恩化,复其社稷,安其闾伍,舍其赋调,弛其征役,训之德礼以移其风,示之轨仪以易其俗,百姓欣欣,人怀逸豫,后来其苏,义无以过。”

钟会的一派花言巧语博得了司马昭的欢心,遂进位司徒,封县侯,增邑万户,其子二人也都封为亭侯,邑各千户。也就是从这时候起,耿直的邓艾反而遭到司马昭的猜疑。当时,邓艾写信给司马昭说: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治,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于京都,吴以为流徙,则于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尔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赐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邓艾不骄矜、不伐功,一心一意筹画灭吴之策,他的种种建议实具远见卓识。然而他擅自承制拜官,已经惹得司马昭大不高兴,这里又提出留兵蜀中,岂不引起司马昭的满腹狐疑。司马昭让监军卫瓘告诫邓艾说:“有事应当报请,不应独断专行。”邓艾不以为然,上书申辩说:“我奉命远征,按照朝廷的方略办事,征服了蜀汉。关于承制任命代理官吏,是为了安定社会秩序,自谓是符合一时的需要。目前蜀汉率众归降,其土地南极南海,东接孙吴,应当及早稳定下来。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因为路途遥远,恐怕耽误太久了。《春秋》大义说,大夫出了边界,只要有利社稷安定、国家发达,是可以专权处置的。现在孙吴还没有宾服,其势连蜀中,所以不可拘泥于常规而丧失良机。《兵法》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臣虽然没有古人的高风亮节,但也不敢只顾虑自己而损害国家的利益。”

钟会野心骤然膨胀,阴谋造反,而谋反的最大障碍是邓艾。他借邓艾擅自承制为口实,反诬邓艾谋反,秘密向司马昭告发,又派人截获邓艾送往朝廷的章表文书,而模仿邓艾的笔体,写一些不恭不敬,矜功自伐的词句以激怒司马昭。

咸熙元年(264年)一月,朝廷诏命押送邓艾回京审问,为了预防邓艾举兵反抗,司马昭又命令钟会率领大军进入成都。诡计多端的钟会明知监军卫瓘兵少,却故意派他先进成都收捕邓艾,企图借邓艾之刀杀掉他,然后再杀邓艾。卫瓘虽然知道钟会的用心,但是军令不可抗拒,只得乘夜进入成都,传令邓艾手下将领说:“我奉诏收捕邓艾,其余一概不问。你们如果归顺官军,爵赏不变;如敢不归顺,则诛及三族!”到了鸡叫的时候,邓艾的部将都先后归顺卫瓘,营帐里只剩下邓艾一人。天刚亮,卫瓘乘坐使者专车,来到邓艾的住处,邓艾还没有睡醒呢!卫瓘抓住邓艾父子,关入囚车。邓艾的部将不相信自己的统帅谋反,计议劫夺囚车,他们全副披挂涌到卫瓘营帐前,卫瓘很镇静,独自出来接见他们,装着同情的样子,表示要上表为邓艾申张正义,这些将领也就相信了。

一月十五日,钟会率军进入成都,差人押走邓艾。

第二天,钟会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和原蜀汉的官吏,会集蜀汉朝堂。他无所忌惮地宣布为皇太后举哀,向大家出示伪造的太后令他起兵废掉司马昭的遗诏。但他又作贼心虚,随后把他们都关了起来,又关闭成都城门和蜀宫门,严兵把守。

钟会的反叛首先引起了胡烈军营士兵哗变,胡渊带头冲出。紧接着,各军也鼓噪而出。虽然无人督促,而大队人马如波涛激荡,争先恐后朝着城门涌动着。邓艾所属的将士追上囚车,救出邓艾,准备迎还成都。但是,这一行动不仅未能洗刷他的冤枉,而且断送了他的性命。卫瓘曾参与陷害过邓艾,害怕邓艾事后报复,派遣护军田续领兵在绵竹以西的三造亭偷袭,斩杀了邓艾及其子邓忠。

邓艾死后,其在洛阳的家属都受到株连,其子悉数被杀,其妻及孙子流徙西域。这桩沉冤直到西晋泰始九年(273年)才得以申雪。如西晋段灼所说:“钟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悬马市,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与张辽、曹仁、夏候渊、张郃并称曹操手下五大良将。

徐晃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军蓝本部有功,被升为骑都尉。初平三年(192年),王允杀董卓。董卓部将李榷、郭汜等人又杀王允和朝官,并屠长安城。徐晃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汉献帝渡河至安邑时(今山西夏县北),封赏保驾有功人员,徐晃封为都亭侯。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在河南太守张杨、兴义将军杨奉等残余朝官的保护之下,回到了洛阳。杨奉被拜为车骑将军,驻兵大梁。徐晃见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争斗日益加剧,就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决定听从徐晃的建议。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保护著汉献帝要迁都许昌的时候,杨奉在韩暹的挑拨下又改变了归附曹操的主意,而是跟韩暹一起出兵去劫驾。杨奉在梁(今开封)被曹军杀得大败。徐晃则趁机投奔了曹操。从此,他便成为曹操的一名忠实战将,跟随曹操转战南北,为曹魏的建立了功勋。

曹操分兵给徐晃,派其攻打卷、原武两地,破之,被拜为裨将军。又随曹操攻吕布,降吕布将领赵庶、李邹等。后与史涣在河内斩杀眭固。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徐晃随曹操击败了投靠边袁绍的刘备,又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进至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此击败文丑,被拜为偏将军。后与曹洪击隐人祝臂,破之。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作战,不胜而还,坚壁自守。时袁绍数千车粮草至官渡。谋士荀攸对曹操说:“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击可破也”。曹操问:“谁可使?”荀攸说:“徐晃可”(《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于是派徐晃和史涣带著几千骑兵共同攻打韩猛,在故市(今郑州西北)截烧其辎重。此战,徐晃功劳最大,被封为都亭侯。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争立后嗣的矛盾,发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先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未下。四月,便留曹洪等人继续围邺,自己带兵攻打毛城,断邺城粮道。攻下毛城后,曹军又攻破了邯郸(今河北邯郸),至此,两大战略要点均被曹军攻下。易阳(今河北永年东南四十五里)令韩范诈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陈明利害,劝韩范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决定以全城投降。

徐晃更懂得把政治斗争与军事个争结合起来,曹操在与袁绍的斗争过程中,由于双方交战时间较长,仇恨较深,所以曹操每攻占袁绍占据的地方,往往有屠城之举。徐晃认为,这样只能更加激起袁绍势力的反抗,阻碍曹操的统一。所以当他易阳后,就留劝告曹操队“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诚,则莫不望风”(《三国志·魏书·徐晃传》)。曹操采纳他的意见,封韩范为关内侯。接著,又收降了涉县(今河北涉县西北)长梁岐,同样赐爵关内侯。曹操能够很快翦除邺城羽翼,攻克邺城,夺得翼州,和他听取了徐晃的这一建议是分不开的。

旋即徐晃又攻毛城(今河北涉县东南),设伏兵大败袁军,破三屯。之后,随曹操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大破袁谭,袁谭被曹军所杀。徐晃又平定平原叛贼。建安十二年(207年),徐晃随曹操北征乌桓,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败敌军,蹋顿及名王以下10余人被杀,曹操最终讨平乌桓,彻底铲除袁氏残余。徐晃被为拜横野将军。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徐晃随曹操出征,攻中庐、临沮、宜城地,又与满宠在汉津征讨关羽。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曹操留徐晃与征南将军曹仁共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同年,徐晃还与曹仁在江陵共同抗击吴将周瑜的进攻。

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随夏候渊去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斩其首领商曜,并屠太原城。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曹操发兵进取关中,徐晃奉命屯守汾阴,以镇抚河东。曹操至潼关后,遇到关中马超阻击,不得前进。曹操问计于徐晃,徐晃说:“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蒲渡阪津(即蒲阪西的黄河渡口),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三国志·魏书·徐晃传》)。曹操至同意此举,并派徐晃、朱灵率4000精兵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阵地尚未建成,贼人梁兴夜间率步骑五千余人攻徐晃,徐晃将其击走,随即建立了桥头阵地。闰八月,曹军从此渡河。九月,曹操又采纳谋士贾诩的计谋,离间马超和韩遂,最终大破关中军,斩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逃往凉州(今甘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派徐晃与夏侯渊平隃麋,和曹操会师于安定。曹操还邺后,又派徐晃与夏侯渊平鄜(今陕西省延安地区)、夏阳余贼,斩杀梁兴,降三千余户。

建安二十年(212年)七月,徐晃随曹操征讨张鲁,徐晃因功升为平寇将军。不久,解将军张顺之围,击陈福等三十余屯,皆破之。同月,曹操回邺,任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率徐晃与张郃驻守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以拒刘备,自己返回邺城。

建安二十三年(215年),刘备进攻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四月,蜀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阻击。刘备派部将陈式等十余营袭击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被徐晃击败,蜀军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闻后,甚喜,给了徐晃指挥军队的符节,并下令说:“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建安二十四年(216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

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樊城(今湖北襄樊),将军吕常驻襄阳,右将军于禁及立义将军庞德屯樊城北。徐晃(时为平寇将军)屯宛(今河南南阳市),为为襄、樊之后备军。八月,大雨,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在关羽水军猛攻下,于禁被迫投降,庞德力战被俘杀。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魏书·关羽传》)。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的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力谏而止。时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

后曹操采纳了司马懿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须兵马集至,乃俱前(即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三国志·魏书·徐晃传》)。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作地道及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

时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采纳董昭意见,故意泄漏信中内容。曹操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进退两难。

此时,曹操为了解救樊城、襄阳,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悉归徐晃指挥。

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被徐晃击败,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关羽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不久,东吴大都督吕蒙偷袭江陵,关羽被俘杀。

此战,对于巩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稳定后方都超了重大作用,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使曹操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樊城、襄阳城危之时,曹操将名将张辽和诸将皆调回,以援曹仁,然张辽等未至,徐晃已解二城,其功可比张辽合肥之役矣。

曹操在一篇令中说:“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徐晃凯旋摩陂之时,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徐晃,并设宴庆贺,慰劳徐晃。曹操举卮(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对徐晃说:“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时诸军云集于摩陂,曹操案行诸营,不少士兵出阵围观,唯有徐晃部下“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三国志·魏书·徐晃传》)。曹操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黄初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逮乡侯。十月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又进封徐晃为杨侯,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在上庸(湖北竹山西南)攻打蜀将刘封,破其军,刘封逃回成都后,被刘备赐死。因徐晃镇守阳平关,迁封为阳平侯。

后孙权派部将陈邵守襄阳,徐晃与曹仁共击陈邵,攻克了襄阳。

黄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不顾大臣刘晔等劝阻,率军首征东吴。魏文帝命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围南郡。吴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舟军曹拒休等,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裨将军朱桓以濡须督拒曹仁。但由于时机尚未成熟,准备仓促,曹丕首次征吴终以失败而告终。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去世,吴国乘机派左将军诸葛瑾等攻襄阳,徐晃与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徐晃因功增食邑二百,前后共计三千一百户。

太和元年(227年),去世,谥曰壮侯,子徐盖嗣。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服。而且他每战有功,但很少邀功请赏,所以在曹操的军队中流传著一句话“不得晌,属徐晃。”徐晃用兵“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可谓别具一格。徐晃常说:“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三国志·魏书·徐晃传》)?所以徐晃把为曹操的统一事业而战斗当作自己效力的机会,以此为动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动。尽管这些认识打上了封建思想的明显印记,然而,也显出了他那可贵的品格。他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也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战将。

贾逵

贾逵(180年~234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人。他历仕曹操、曹丕二世,是曹魏政权中具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物。祖父习,口授逵兵法数万言。逵少孤家贫,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郭援攻,逵坚守,后城溃俘,以义众请免,计议据皮氏于郡守,得无败。除渑池令。曹操善逵,拜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及操崩,逵典丧,斥曹彰莽,曹丕即位,拜豫州刺史。躬勤于职,赐关内侯。征吴破吕范於洞浦,封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开直道临江,明帝嘉之。太和二年伐吴,据夹口迎曹休,休得以生还。嘉禾三年死。

任渑池令

贾逵世为著姓,少孤家贫,甚至冬天连棉裤也没有。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后只好穿着柳孚的裤子走了。家境虽贫寒,而贾逵还是立志从军。他“戏弄常设部伍”,使他的祖父甚表奇异,说:“汝大必为将。”并向他口授兵法数万言。

贾逵长大后,先是补了个郡吏,后又担任了绛邑长。当这时,正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期。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再次进军官渡,北攻袁绍。不久,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跟曹军交战几次,都打了败仗。袁尚派河东太守郭援与他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又联络南匈奴单于(当时南单于叫呼厨泉,住在平阳),三路兵马联合起来,在临近牵制曹军。郭援攻打河东,所经城邑攻无不克,唯绛邑有贾逵坚守,怎么也攻不下来。他就召南单于并军急攻。贾逵势单力孤,抵挡不住,终致城破被擒。郭援早闻贾逵盛名,慕其才而想收用他。可是,贾逵见到郭援,不仅不叩头,反而义正辞严地斥责说:“哪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之理!”郭援老羞成怒,就下令将贾逵处死。绛邑的吏民听到消息后,都站在城上高喊:“要杀我们的贤君,我们宁愿和他一起死!”郭援左右的人也深为贾逵的气节所感动,纷纷替他请命。郭援无可奈何,便将贾逵下狱。

在此战争之前,有一次,贾逵经过皮氏(今山西河津)时,看到这里地形险要,曾说:“兵家争地,先据此者胜。”当绛邑城快要失守时,他先派偷偷地把印绶送还郡里,并嘱咐急速占据皮氏。郭援攻下绛邑后,准备继续进兵。贾逵担心他先占了皮氏,就设计拖住了郭援,使郭援在绛邑城多驻了七日。后来,郭援将贾逵囚于壶关,放在一个土窖中,用车轮盖住窖口,并派人看守。有个叫祝公道的看守,和贾逵非亲非故,看到贾逵义气可敬,就趁夜晚悄悄放走了他。贾逵有个担任河东计吏的朋友孙资,向曹操推荐说:“逵在绛邑,帅厉吏民,与贼郭援交战,力尽而败,为贼所俘,挺然直志,颜辞不屈;忠言闻于大众,烈节显于当时,虽古之直发、据鼎,罔以加也。其才兼文武,诚时之利用。”曹操便将贾逵举为茂才,让他担任了渑池令。

领冀州牧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攻占袁氏势力的老巢——邺城后,并州刺史高干归降了曹操,而当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高干又背叛了曹操,企图偷袭邺城。此时,河内人张晟、张琰等也举兵响应高干。贾逵起初不知张琰已谋叛,前去会见张琰。他在张琰处发觉了这一阴谋,想马上返回又难以脱身,于是急中生智,装作愿意同张琰一起反叛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替张琰出谋献计,取得了张琰的信任。当时渑池县寄治蠡城,城堑不固。贾逵还从张琰那里借兵修城。那些图谋反叛的人因此都不避讳贾逵,结果被贾逵杀得一个不留。贾逵修好城堑,坚决与张琰对抗,直到张琰失败。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讨平高干,拿下并州。这时,贾逵因居祖父丧而去官,引丧完被司徒辟为掾官,以议郎参司隶军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马超的时候,到了弘农,说:“此西道之要。”就让贾逵担任了弘农太守。他召见贾逵议事,看到贾逵才德兼备,非常高兴,对左右说:“假使天下二千石都能象贾逵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贾逵在太守任上,有一次派兵时,他怀疑屯田都尉私藏亡民,而屯田都尉自以为自己不属郡管,言语不顺,引起贾逵发怒,把屯田都尉治了罪。贾逵因此被免官。可是曹操特别欣赏贾逵,随即又任命他为丞相主簿。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贾逵随曹操从长安出发,打算经斜谷(陕西省褒斜谷的北口)去征讨刘备,求汉中。他受命先到斜谷观察形势,途中遇到水衡都尉正督运数十车囚犯。他看到当时军情紧急,就命令处死其中最重要的一名囚犯,而将其余犯人全部放走。曹操得知此事,更加赞赏贾逵机智果断,就拜他为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洛阳。贾逵以谏议大夫负责办理丧事。当时,太子曹丕在邺城。洛阳的军队失去了统帅便骚动起来。有人主张把消息压住,暂不发表。贾逵没有采纳这种意见,坚持派使者到各地去报丧。青州兵闻讯,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们认为应当马上禁止他们的行动,不服从的就办罪,跑掉的就派兵征讨。贾逵说服了众大臣,并发给青州兵一种证明,让他们凭着证明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当地官员的关照。这么一来,一场骚动才被平息下去。可是,曹丕还没到,曹丕的兄弟、鄢陵侯曹彰倒先带着兵马从长安赶来洛阳,想抢他哥哥的王位。他问贾逵:“先王的印绶在哪里?”贾逵很严厉地回答说:“太子在邺,国有贮副。先王的印绶不是君侯你该问的!”说得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就这样,贾逵和在洛阳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遗体入殓,运到邺城,由太子曹丕主丧,并奉诏迎曹丕为魏王、丞相。曹丕对贾逵感恩戴德,即王位后先任贾逵为邺令,寻迁魏郡太守。

智救曹休

这年秋天,曹丕带着一支军队回故乡沛国谯县。贾逵这时任丞相主簿祭酒。曹丕到了谯县,又授任贾逵为豫州刺史。

贾逵在任豫州刺史期间,锄强抑暴,兴利除弊,政声卓著。魏文帝曹丕夸奖说:“贾逵是个真正的刺史!”同时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并封贾逵为关内侯。贾逵在境内断山蓄水,建造了小弋阳陂,又疏通运渠二百余里,人称“贾侯渠”。他缮甲兵,加强战备,使东吴不敢侵犯。黄初年间,他与诸将并征东吴,在洞浦大败吴将吕范,因功进封为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当时,孙权在东关(即濡须口),当豫州南,距江四百余里。每次发兵攻魏,总是西从江夏,东从庐江。魏征东吴,也是从淮水、沔水南下。豫州军队散驻在汝南、弋阳诸郡,只是守守边境而已,所以孙权无北方之虞,东西有急,则并军相救,很少打败仗。贾逵分析了这个形势,认为应该开一条直通江边的道路,这样,若孙权自守,则二方无救;若二方无救,则东关可取。他将军队移屯潦口,向明帝陈述了自己的攻取之计,得到了明帝的赞许。

魏太和二年(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按照孙权的主意,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他跟大司马兼扬州牧曹休私通消息,约他发兵去接收鄱阳郡。曹休中计,便率领骑兵步兵共十万名往皖(汉置县,也叫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周鲂。他从寿春发兵以后,魏明帝就叫贾逵带领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往东去跟曹休的军队会合,由皖城去夺取东关。贾逵料到东吴在东关无备,一定是将军队集中在皖城,曹休孤军深入,必败。于是,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了二百多里,抓到一个东吴兵,经盘问,知道曹休的军队果然打了败仗。原来,孙权早就亲自到了皖城,拜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带三万人马,三面埋伏。曹休的兵马一到,就立即被包围。曹休毫无准备,被打得晕头转向,慌忙后退,哪知道夹石西北的去路也给孙权挡住了。东南有追兵,西北无退路,眼看全军就将覆没。听到这个消息,贾逵部下的将士都慌了神。有的人甚至认为,明知道已经中了计,就不应再送上门去。他们提出应当等待后面的援军。贾逵对大伙说:“大司马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能还,危在旦夕。东吴知道后面没有接应的军队,才敢大胆地追上来。现在我们疾速前进,出其不意地赶到夹石,突然打过去,这就是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东吴看见我军必然退兵。如果坐待后军,东吴将把险路全部断绝,兵马再多又有何用呢?”于是,他指挥军队兼程进军。到了夹石附近,他命士兵在山口要道上竖起了很多旗子,并留少数士兵不停地打鼓,作为疑兵,然后亲率大队人马迎头袭击吴兵。就这样,很快打散了截击曹休的部队,吓退了追赶上来的东吴大军,把曹休和他的残兵败将救了出来。贾逵占领夹石以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军队,使曹休得以重新整顿队伍,退回扬州。原来,曹休仗着自己是曹家宗室,一向瞧不起贾逵。早在魏文帝时代,他就常说贾逵的坏话,不让魏文帝重用贾逵。这次夹石之战,贾逵不记前嫌,奋力相救,深受时人赞誉。

贾逵活了55岁。他一生忠于曹魏,重病中还对左右的人说:“我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丧事一概不得有所修作。”死后谥曰肃侯。豫州吏民为了追思他,专门刻石立祠。青龙年间,魏明帝东征,乘辇入贾逵祠,颁发诏令说:“昨过项,见贾逵碑像,念之怆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其面告天下,以劝将来。”

历史评价

陈寿: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见述于后也。(《三国志·魏书十五》)

魏略:逵世为著姓,少孤家贫,冬常无袴,过其妻兄柳孚宿,其明无何,著孚袴去,故时人谓之通健。(《魏略》)

孙资:逵在绛邑,帅厉吏民,与贼郭援交战,力尽而败,为贼所俘,挺然直志,颜辞不屈;忠言闻於大众,烈节显於当时,虽古之直发、据鼎,罔以加也。其才兼文武,诚时之利用。(《孙资别传》)

曹操: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三国志·魏书十五》)

曹丕:逵真刺史矣。(《三国志·魏书十五》)

曹休:逵性刚,素侮易诸将,不可为督。(《三国志·魏书十五》)

曹睿: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三国志·魏书十五》)

习凿齿:夫贤人者,外身虚己,内以下物,嫌忌之名,何由而生乎?有嫌忌之名者,必与物为对,存胜负於己身者也。若以其私憾败国殄民,彼虽倾覆,於我何利?我苟无利,乘之曷为?以是称说,臧获之心耳。今忍其私忿而急彼之忧,冒难犯危而免之於害,使功显於明君,惠施於百姓,身登於君子之涂,义愧於敌人之心,虽豺虎犹将不觉所复,而况於曹休乎?然则济彼之危,所以成我之胜,不计宿憾,所以服彼之心,公义既成,私利亦弘,可谓善争矣。在於未能忘胜之流,不由於此而能济胜者,未之有也。(《习凿齿》)

魏书:休犹挟前意,欲以后期罪逵,逵终无言,时人益以此多逵。(《魏书》)

曹髦:逵没有遗爱,历世见祠。追闻风烈,朕甚嘉之。昔先帝东征,亦幸于此,亲发德音,褒扬逵美,徘徊之心,益有慨然!夫礼贤之义,或扫其坟墓,或脩其门闾,所以崇敬也。其扫除祠堂,有穿漏者补治之。(《三国志·魏书十五》)

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禹县)人。出身于士族地主家庭。多谋略,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曹芳继位,他和曹爽受遗诏辅政。后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再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称疾不就

司马懿出身于一个东汉以来累世二千石(郡太守)的地方豪族。其祖父司马僬曾为颖川太守,其父司马防曾任京兆尹。少年时的司马懿,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善谋略,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同郡人南阳太守杨俊以善于知人闻名。一日见了司马懿后,对人说:“此儿长大,定为非常之器。”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被郡政府举为上计掾。此时曹操任司空,他得知司马懿的名声,决定辟请为官。司马懿早已看出汉朝已国运衰微,朝廷大权实际上已落人曹操之手。他本属大士族之裔,而曹操乃宦官之后,怎肯屈节事之。于是,推说身患风瘫,不能起居,拒绝征辟。曹操一向机警而多疑,马上怀疑这年轻人是在借故推辞。司马懿拒不应辟这使曹操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敬。于是他立即派人扮作刺客前去验证虚实。夜深人静时,刺客穿墙越屋来到司马懿的寝室。见司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仍不放心,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猛地刺向司马懿。警觉的司马懿察知刺客到来,立即悟到这是曹操派来验察他的病情的。于是将计就计,毅然放弃了一切逃避求生、自卫和反抗的努力,装着风瘫病重的样子,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任刺客所为。刺客这才信以为真,收起利剑,回去禀报曹操去了。

司马懿机智地躲过这场浩劫之后,总不能永远躺在床上。他十分小心谨慎而有节制地活动,但还是没有逃过曹操的眼睛。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自任汉室丞相。为了实现统一南方的大业,他一面开玄武池以练水军,一面积极网罗人才。于是,他又想起了司马懿。曹操想起当年的事,严厉地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善于审时度势的司马懿判定,如再拒绝,定难逃杀身之祸。于是,他欣然就职。曹操见司马懿接受征辟也未多想,任命他为丞相府文学掾,并命他与其子曹丕游处。很快便将其转为主簿。

曹操对司马懿的才能非常赏识,但对他“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特点也看得一清二楚。他听说司马懿有“狼顾相”,又察知他有所谓“雄豪志”,加之又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心中不禁警觉。他暗忖:槽与曹同音,“食槽”难道预示着司马氏将侵夺曹氏权柄?于是,曹操更加猜疑司马懿,渐生反感,并有加害之意。一次,曹操见曹丕与司马懿关系甚好,忧心忡忡地对儿子说:“司马懿终将不甘心位居臣下,将来必然干预我家政权。”但曹丕不仅听不进父亲的警告,还多方面保护司马懿,这才使司马懿免于被害。

司马懿敏感地察觉到了曹操对他的猜疑,于是装作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表现出满足现状的样子,曹操见此,这才安下心来,消除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诡诈无比的曹操又一次被这位青年人施放的烟幕所蒙蔽。

屯田积谷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战乱不已,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在此情况下,解决积谷和流民问题就成为稳定社会、克敌制胜的关键。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已升为军司马的司马懿向曹操提出了实行“军屯”的建议。他说:“昔箕子陈谋,以谷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20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戍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欣然采纳。此后,司马懿还不断地强调劝农积谷的重要性,并具体领导了发展军屯的事宜。

正始三年(242年)三月,司马懿奏请修广漕渠,引黄河水人汴,灌溉东南诸陂,开始在淮北大兴屯田。广漕渠300余里,溉田2万余顷。一年后,司马懿又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灌溉颖川南北诸陂万余顷。自此,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仓庾相望,自寿阳至京都洛阳,百姓屯田与军队屯田连成一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淮河流域与东吴接壤,司马懿在这里大规模屯田,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意义。在当时,由于司马懿的倡导,曹魏政府在淮北有2万余人屯垦,淮南也有3万余人,而且还有4万余人在这一地区且耕且守。每年可得军粮500万斛。魏国的东南边防得到了巩固,这不能不说是司马懿的功劳。

同类推荐
  • 马上皇帝:赵匡胤

    马上皇帝:赵匡胤

    《马上皇帝:赵匡胤》介绍马上皇帝——赵匡胤的有关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轮台罪己:汉武帝

    轮台罪己:汉武帝

    《轮台罪己——汉武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世界名人备忘录

    世界名人备忘录

    本书将从科学经验、文坛泰斗、思想巨擘等多个方面,为读者介绍古今中外的名人生平。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同时他又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其所著家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本书特选取其中150余篇,编为修身劝学、持家理财、治军为政、交友处世四个部分。编者为每封家书注有准确的日期,并进行了现代文全译,以便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道光、咸丰、同治三个不同时期的曾国藩,了解其真正智慧之所在,读者从此书中可见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深刻体察和感悟。
热门推荐
  • 低碳生活100招

    低碳生活100招

    全球日益变暖的趋势下,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拥有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 幸福——咫尺亦天涯

    幸福——咫尺亦天涯

    当汽车撞向她的时候,她的世界天崩地裂,那曾经的记忆,可还能复原?那曾经约定好长相厮守的人,可还能再一次爱上,或许可以,但是幸福看起来那么近,但却咫尺亦天涯……
  • 重生之阑珊

    重生之阑珊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月闷头前行的时候,偶尔停下来回过头看着那个当初我们自己犹豫许久踌躇满志的分界点,是否会莫名的有种心酸?正因为我们有的时候无从选择,所以不断的在现实与梦里追寻着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阑珊。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们还会坚持我们一如当初的选择嘛?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们会不会杀伐果决的上前紧握住一念之差错失天涯的那双素手?杨昊,一个一直失意着的小公司职员,当他发现自己重新回到了他最怀念的十八岁,会编织出怎么样的梦呢?此中真意,尽在书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起点四组签约作品。新人作品,求收藏求推荐,愿我们都能在灯火下发现静待自己的那抹阑珊~
  • 鬼魅天女:纨绔二小姐

    鬼魅天女:纨绔二小姐

    天女降,兵火起;天女降,天下乱。天现七色?天女降临?莫非所谓天女指的是她?。邶逻家二小姐,因灵魂不纯粹而无法修炼,被人们称为史上最美丽的花瓶之一;地球华夏绯心,因被人陷害而导致死亡,却恰好与想不开闹自杀的邶逻二小姐灵魂合二为一?[咏傲执心-首发书籍-欢迎跳坑-请莫模仿]
  • 曾经与否

    曾经与否

    当我们长大了忘了彼此了,悲哀被冰棺锁住,他是恶魔也是我们一切的原点,我们多了一个社会忘了一个青春,在忙碌的脸上写上沧桑和厌倦。我们的眼眸中有着迷惘,生活磨掉了我们的热血和锋芒。青春是一部悔书,悲哀是一条河流它掩埋了当年的山与海,我们躺在山坡上它慢慢向我们淹没而来......
  • 枭明

    枭明

    崇祯九年,大厦将倾!汉家儿郎,热血洒尽!杀不尽的仇人头,数不尽的血和泪!英雄血,枭雄志!三千虎贲在手中,敢上九天揽明月!
  • 启禀陛下:臣不为相

    启禀陛下:臣不为相

    被逼坠楼,谁有她倒霉?穿越到一个陌生大陆,灵魂附在一个小毛孩身上。嗯,身份还是个女扮男装的蒋家三公子。还没安生几日就被当朝太子各种刁难,阴差阳错入了朝为官,就连皇帝都对她颇有杀意……这一切定是有阴谋的!可惜如今却让她来承担。既来之则安之,好死不如赖活着,看她如何在朝堂中混日子、逗奸臣、气太子,在皇帝眼皮底下步步为营,展露风华。
  • 绝代帝女

    绝代帝女

    她是一国公主,深得圣眷,万民爱戴。她有一个爱她入骨未婚夫,有一个恨她入骨亲弟弟。一段痛彻心扉的背叛,一场意料之中的刺杀,她侥幸存活,心却再不如从前那般干净纯洁。她原以为换了一个身份,就可以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却总在午夜梦回,梦到那把寒剑,那张狰狞的面孔。她被一双无形的手推向迷雾重重的深渊,记不清她到底是谁,发生过什么。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他,一个爱她胜过爱自己的男人。她死灰的心再次复燃,却不知,这又是一张涂满了罂粟的网......一个人能活多久?久到爱变成恨,再渐渐变得麻木。不论当初有多热烈,如今也淡了……
  • 让全世界孩子都乐不可支的笑话书

    让全世界孩子都乐不可支的笑话书

    《让全世界孩子都乐不可支的笑话书》精选了中外优秀笑话几百则,并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和改编,内容大多与儿童的学习、生活实际相关,文字简练,特别适合孩子阅读。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每则笑话后面,都加了一个“快乐解读”,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只看笑话,更能从笑话中学到知识。
  • 一品寻宝师

    一品寻宝师

    惊才风逸的他凭什么要娶一个低贱村姑?她怎配高攀他?一场变故令他惊愕发现,原来,高攀的是他。若说以前艰辛修炼是为了登上武者巅峰,那么,如今他只为她而战。勇攀武神之位,只为她灵动笑容,纵然千难万险,他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