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64500000009

第9章 知与行

知行关系问题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道德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中,对知行关系的探讨,首先是在道德领域里提出,并且主要也是在道德领域里展开的。它讨论的对象主要是道德意识、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致知”和“力行”的关系。但既然问题是以知行关系的形式提出,也就不只局限于道德领域,而必然涉及一般认识论的问题。

道德上的知行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直接涉及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国古代道德领域里知行观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行相须,知行互发。这是关于知行关系的一个基本认识。尽管古代思想家们对于知与行的具体关系,知行的先后、难易等等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但在这个基本点上,多数思想家却是一致的,即认为知与行是道德问题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虽然功用不同,却互相促进,“并进而有功”。

第二,知行两端,不离不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曾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反对把知和行分为先后两个阶段,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王阳明反对把知与行割裂开来,对知行统一的论证是深刻的,但他否定知与行的差别则又是错误的。后来的王夫之等人纠正了他的错误,指出知行二者“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奇效,故相资以为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一方面肯定知与行的统一,同时又指明知与行是两回事,这样就使认识全面了。

第三,知然后行,行是知功。

第四,行而后知,行以验知。这里将第三、第四的内容合起来说。关于知与行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古代也有过很多探讨。这种探讨,表现于知行先后的讨论上。一部分人强调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强调知在行先,知难行易,认为行不过是知的功用;另一部分人则强调行对知的作用,提出行而有知,离行之知非真知,行是真知的基础,也是检验是否真知的标准。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了知与行的重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知行关系,都各有其片面性,但又各有其合理成分。不仅对于道德修养,而且在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上也都有可供借鉴继承之处。

第五,尚行习动,勤于实践。从总体上说,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有重行的传统。虽然某个时期的某些学派也有忽视行的偏向,但总的说来,普遍强调行的重要、鼓励人们勇于实践与勤于实践的思想占主流。这一优秀传统至今仍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在知行关系上,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致知和力行看做道德修养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正如朱熹所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犹如人有目与足,行步须目视足履;犹如人有两只脚,行路左右均不可缺。精于学问道德者,必须知行兼备。朱熹还指出,知与行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对于一个具体的道德活动来说,这个论点是对的。但从人类总的道德活动来说,仍然是行先知后。

此外,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宋明道学家,还认识到了知与行是相互促进的。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王夫之则概括称之为“并进而有功”。这是很深刻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仍然是真理。不但在人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是这样,在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领域里,知和行 (认识和实践)都是相互依存而又互相促进的。

2知行两端不离不一

知行是合一,还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方面?围绕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国历史上有过一番讨论。明代王阳明在批评“知先行后”的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种学说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关系,在伦理学上尤其具有价值,因为道德本来就应该是知行统一的。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沿着真理的道路前进时,超越了一步,他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等观点,实际上变成对行的否定,陷入了谬误。后来的王廷相、吴廷翰、吕坤等都从重视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批评。特别是王夫之,一方面肯定了“知行合一”学说的合理因素,指出“知能同功而成德业”,“知行始终不相离”;另一方面也尖锐地批评了“知行合一”说,指出其错误在于不懂得知与行的统一正是因为它们的相分和不同,否定知行差别的结果必然是“以知为行”,“以不行为行”,最终和佛家一样,“销行以归知”。王夫之认为,“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行比知更重要。这些观点十分精采,达到了中国古代对知行关系认识的最高峰。近代以来,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孙中山等,又用当时掌握的自然科学理论,补充和丰富了王夫之的知行理论,使之更趋完善。当然,真正用唯物辩证法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写出《实践论》的毛泽东。

3知然后行行是知功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知”的作用,对此作出过许多论证和说明。《礼记·大学》就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宋以后儒者多以此为根据强调“致知”的重要。程颐提出“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从而肯定了认识的重要性。朱熹也说,“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们还谈到“知亦难”。从明代后期到清初,思想家们在知行关系的认识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颜元等人特别强调“行为知功”,“行有知之效”。这些认识和当时强调实践的风气是一致的。进入近代以来,像谭嗣同、孙中山等人,本身既是思想家又是革命家,他们特别强调知难行易,知无穷。自然这是为了论证革命理论的重要,鼓起群众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对他们的影响。

尽管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不尽一致,各种论述中都有某些片面错误之处,但是他们从不同方面对“知”的重要性所做的说明,有一定的合理性,包含着真理的颗粒,值得我们珍视。

4行而后知行以验知

在道德问题上,中国有重行的优秀传统。从先秦时期孔子、墨子、荀子等开始,就强调言行一致。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来检验言;荀子强调学要“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学“至于行而止”,把行列入了“学”的范畴。宋以后,一些思想家进一步提出“行而后知”,“实体之则实知之矣”。指出先行然后才有真知。据此,其强调人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靠“人也,非天也”。提出“行而后知有道”,“力行而后知之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知”来源于“行”的道理。一些思想家还把重视力行的思想推广到道德修养领域之外,颜元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惟“静、敬、顿悟等混不得,即读、作、讲解都当不得”,必须从“格物”着手,而格物就是“犯手抟弄”,也就是亲手去做。魏源强调要“亲历诸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更强调革命行动的重要意义。章太炎主张应以革命开发民智。孙中山则强调“不知而行”,是人类进化的“门径”。这些思想非常杰出,它们不仅包含有真理的颗粒,而且在鼓舞人民起来革命,推翻黑暗势力,鼓励人民发明创造,改造自然和发展生产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5尚行习动勤于实践

尚行是我国传统优良道德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孔子提出“听其言而观其行”,就已强调了道德修养要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这一节辑录了古代思想家这方面的论述材料。这些论述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并批评了脱离实际生活空谈心性修养的偏向。陈亮和王夫之、颜元等人,批评宋明道学家们只谈道德性命,“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颜元讥笑朱熹叫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并质问说,一天十二个时辰,有多少是留给治国、平天下的?他们提倡“习行”、“习动”,认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道德才能得到提高。至孙中山,更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总结知与行的总规律,认为“其始则不知而行之,其继则行之而后知之,其终则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些思想虽未能科学地解决知行关系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许多宝贵的真理颗粒。不但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对认识论的发展。

同类推荐
  • 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本书介绍了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宁夏话剧团从上世纪60年代的鼎盛时期,到80年代的落寞,在90年代通过锐意改革走出困境的经历。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

    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 在雨地里穿行

    在雨地里穿行

    《在雨地里穿行》是作者最新的一部散文集。与文坛挚友的交往,异域采风时的感怀,多年来流淌在心中的一浆所思所想,对自己亲人的骨肉至情,在创作上的不少真知灼见等等,在这本书中读者诸君尽可饱览,或有所得。作者以平实的话语,朴素的情感,率真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将这些流淌在自己心间的文字,不急不缓徐徐道来,希望与你同享心路旅程的快乐。$$作为一位在小说创作领域卓有成就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也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这本情感真挚,细节真实,不造作不伪饰,直抒胸臆的散文集,可以使读者诸君比较直观地了解作家内心世界的丰富。
  • 美国文化管窥

    美国文化管窥

    本书是院级教研立项“美国文化研究”的结项成果,包括对待美国文化的心态与做法,感受得州的自然与文化,印度人说英语对我们的启迪等内容。
  •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视角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视角

    本书在全面、系统阐述文化创意旅游基本理论基础上,首次以重庆为视角,对重庆创意旅游综合体、旅游主题街区、动漫旅游及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内容翔实、案例丰富,创新性较强,是一部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著作。
热门推荐
  • 亡魂笔记

    亡魂笔记

    我小时候,被人下了诅咒,十六岁之后,将会厄运不断!高一那年暑假,表姐带她男朋友见她父母,她男朋友却死了,从那一天开始每到晚上十二点,我都会闻到一股让我恶心到死的腐肉味道…
  • 玩笑注定徒劳

    玩笑注定徒劳

    三年多以来,顾镍一直在看着别人秀恩爱,这种内心的不平衡终于在某一天膨胀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顾镍挥舞着拳头大喊:“我要找个校花!”哥们拍拍他,叹口气:“唉,现实一点吧。”“我要是个高富帅,早就有一堆妹子不请自来了……”顾镍反复地说着这句话,虽然他知道这只是痴人说梦。
  • 攻城略地

    攻城略地

    借助网游来实现一个穿越梦想,不用被雷劈,不用钻黑洞,在本书里面你可以轻松实现穿越,那个世界,你同样只有一次生命,有5种身份供你选择,名士,武将,党人,流民,豪杰,但是你需要记住四句话:武力是杀出来的政治是玩出来的智力是用出来的统率是带出来的只要你杀人够多,你可以和吕布单挑;只要你政治玩的够狠,你可以媲美曹操;只要你足够聪明,你可以抗衡诸葛。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不乘机成就一番霸业,还等什么。
  • 弃妃太嚣张

    弃妃太嚣张

    她不小心看到老公偷情,不过老天似乎还算帮忙,让她的灵魂穿越到了古代,不过怎么还是个被遗弃的女人呢,丫的,上天你在耍我是不是?老娘我就跟你耗到底了!谁言弃妃太难当,她就要做那最嚣张的那一个。
  • 绝世武域

    绝世武域

    一缕神秘的强大残魂,一股永不言弃的执念。拥有逆天天赋的他,注定成就一生传奇。“敢打我脸,必毁他容……”这是萧云的人生格言……
  • 驱魔师

    驱魔师

    年轻的见习驱魔师高小乐,从小跟着师傅长大,当一件又一件离奇事件发生在他的身边时,高小乐从此踏上了一条驱魔之路,他游走天下,降妖鬼,驱邪魔,断生死,道天机,下阴曹,除阴煞,救人度命,消灾免祸......当传说中的妖魔鬼怪,真实的出现在世间,当人性出现纠葛,当善与恶难以分清......高小乐仗剑高歌:我不是什么救星,我只是这世间的一块补丁!
  • 天道酬民

    天道酬民

    5000多万元就放在面前,而且明确告诉你:这已经属于你了。你将如何?如此巨额财富面前,它的诱惑力足可以让一个高贵的人丧失高贵,而他却淡然一笑:“我不要。”……伟大的时代,创作着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
  • 天倾:后世仙

    天倾:后世仙

    长生不老自古以来都是每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当林悦天还是个凡人的时候他也为这个梦想火热过,但是当他真的踏足到这个世界巅峰的时候,他才发现,天注定!自己终将会有这一天。天倾?不过是个笑话,珍惜眼前,不执念于过去。《天倾》讨论群:524299177
  • 秘城

    秘城

    故事梗概:在凡界拥有这奇特能的主人公陈赤中高考后收到了一封录取书......
  • 三千乾坤

    三千乾坤

    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世界分化,强者为尊一次神秘光柱的出现,少年夜恒的双亲全都神秘消失,面对着亲人的无故消失,少年夜恒手握长刀,立世间,傲凌霄,得传承,斩神魔,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