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22300000014

第14章 伽利略由落球开始的科学新时代

在历史上,比萨城曾位于海滨,还是一个威震八方的公国。相传在10世纪时,比萨王国打了一次胜仗,掠获了大批财宝,装上比萨舰队的战船,运回比萨城来。为了炫耀王国的战功,比萨大公决定建筑一座大教堂。这个教堂是一组古罗马式的建筑,如今仍屹立在比萨市内的教堂广场上。按照这个建筑群的总体规划,还需要建造一座配套的钟塔。于是,这座钟塔就在距离大教堂20多米的地方破土动工了。

钟塔开建后,建到第三层时就发现它明显向南倾斜,被迫中断工程,先后两次采取加固措施,但毫无效果,只得停工。大约过了漫长的一个世纪,比萨人建塔之心不死,就请来着名的工程师托马索·皮萨诺,他经过精心的测量和计算,证明这座塔虽然倾斜但不会倒塌,但他建议把每层南面的柱子略微加高一点儿,使工程得以按原设计继续施工,直到最后竣工。

这座塔从建成那一天起就是斜的,塔身中心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而且每年都以1.25毫米的速率不停地倾斜,到了1999年1月,塔顶已偏离中轴线4.8米。从塔下向上望去,斜塔岌岌可危。游人在塔下歇息,都会自觉地离开南侧远远的,好像担心它随时塌下来砸到脑袋。然而,比萨人却坚信比萨斜塔绝不会轰然倒塌。比萨城中流行着一句俗语:比萨塔就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

比萨斜塔的名气并不仅仅是“斜”出来的,它还与一桩着名的科学公案紧紧地连在一起。1590年的一天,比萨塔下聚集了一大群年轻学生,一位年仅26岁的学者登上了高塔,他就是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

伽利略出生在比萨城,就在比萨斜塔旁边长大。他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当伽利略来到人世时,家产已经变卖光了。不过,伽利略的父亲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学也颇有造诣,使得伽利略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伽利略17岁时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同时潜心钻研物理学和数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没能拿到毕业证书,就离开了比萨大学。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数学,攻读了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得的许多着作,做了许多实验,还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名闻全国,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得”。

在他25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请他担任数学教授。

从11世纪起,在基督教会的扶持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受到高度推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被奉为经典,凡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学者都被视为“异端邪说”。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抱怀疑态度,特别重视对阿基米得物理学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一个10千克重的物体,它的下落速度就要比1000克重的物体快10倍。1700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说法视为金科玉律,不敢有丝毫的怀疑。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质疑。他要亲自试一试,还要众人来做个见证,于是比萨斜塔就被他选作实验场。

在众目睽睽之下,伽利略带着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登上斜塔,一个铁球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铁球重一磅,是空心的。

塔下面站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

实验开始了,伽利略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伽利略同时松开握着铁球的两只手,只听“嘭”的一声响,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就是这“嘭”的一声,击破了一个曾经被视为万古不变的真理,从此诞生了“自由落体定律”,实验物理学的新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实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缺乏详细的记载,其中有些细节很可能来自后人的虚构。比如,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历史上着名的比萨斜塔重力实验是伽利略亲自做的,但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客座教授凯斯·达维林却指出,这个实验只是伽利略策划的,登上斜塔往下抛球的是他的一个学生。

伽利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凯斯·达维林推测,伽利略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当体积相同但重量不同的两个球同时从高处下落时,由于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重量大的物体总是会比重量小的物体先接触地面。伽利略担心实验会出现这样的结局,所以就没有在公众面前亲自做这样的科学演示。

伽利略临去世前,他的一个学生又在比萨斜塔上做了相同的重力实验。结果表明,重量大的物体要比重量小的物体落地时间稍微早一些。这个结果让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庆祝他们的胜利。事实上,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两个物体将同时落地,但伽利略无法消除空气阻力的影响。

1590年以后,伽利略继续进行重力研究,做了大量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和精确的观察,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重量小的物体在开始下降时,比重量大的物体下降速度快。

这个结论与自由落体定律是矛盾的,但是伽利略还是将这一发现忠实地记录下来。后来的一些学者对此大为迷惑,他们纷纷对伽利略的结论提出质疑,认为他似乎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直到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科学家再一次重复了那个落球重力实验。这一次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肉眼的观察,而是使用了现代化的高速电影摄影机。摄影机将物体的下降过程用慢镜头一帧一帧地播放出来,结果证明,伽利略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一开始,重量小的物体的确比重量大的物体下降速度快,但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后者的下降速度才赶上了前者,最终一起落地。

自从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那个落球实验后,他就得罪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们,他们与伽利略势不两立。在比萨大学呆了一个学期,伽利略又得罪了一个大公爵的亲戚乔范尼。这个乔范尼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声称发明了一艘挖泥船,假惺惺地跑来征求伽利略的意见。伽利略仔细观察了乔范尼带来的挖泥船模型,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设计不合科学原理,根本不能使用。乔范尼拒不接受伽利略的正确意见,固执地坚持进行下水实验,结果船沉了。

事实证明伽利略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但满心窝火的乔范尼反而迁怒于伽利略,到处散布流言飞语,说他是个“阴险的小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们乘机对他大肆攻击,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伽利略无法在比萨大学呆下去了,只得向盖特保图侯爵求助。这位侯爵珍惜人才,把伽利略推荐给了当时属于威尼斯共和国管辖的帕多瓦大学。1592年,28岁的伽利略被任命为帕多瓦大学的数学、科学和天文学教授。

在帕多瓦大学工作期间,伽利略最初把主要精力放在他一直感兴趣的力学研究上,他发现了物理上重要的现象——物体运动的惯性;做过有名的斜面实验,总结出了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所经过的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他还研究了炮弹的运动,奠定了抛物线理论的基础;加速度这个概念,也是他第一个明确提出来的。就在伽利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时候,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从地面转向广漠无垠的太空。

那是1604年冬天,在南方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异常明亮的星星,就在人们对它加强观测的时候,它却在第二年秋天神秘地消失了。就在这个星星出现的那段时间里,只要天气晴朗,伽利略每天晚上都对它进行观察,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疑问:这是一颗什么样的星?它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在运动的?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光凭肉眼观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当时还没有发明望远镜,人们无法看清遥远的星星。

1609年6月,伽利略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说是荷兰眼镜商人李帕西发现了一种东西,能够看见远处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不久,伽利略的一个学生从巴黎来信,进一步证实这个消息。这位学生在信中说,他还不知道李帕西是怎样做的,但可以肯定他制造了一个镜管,物体就是通过它放大的。

伽利略把来信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目光落在了“镜管”这两个字上。也许秘密就在这里!他急忙跑进实验室,找来纸和鹅管笔,画出一张又一张透镜成像的示意图。

他又找来有关透镜的资料,不停地进行计算,一直忙到曙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的时候,伽利略终于弄明白,把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在一个适当的距离上,就能像那个荷兰人一样,看见远处的物体。

弄清了它的原理,伽利略兴奋得顾不上休息,立即动手磨制镜片。他一连干了好几天,终于磨制出了一对凸透镜和凹透镜,又制作了一个精巧的可以滑动的双层金属管。他小心翼翼地把那片大一点的凸透镜安装在管子的一端,那片小一点的凹透镜安装在管子的另一端,然后举起管子对向窗外。当他从凹透镜的一端望出去时,奇迹出现了!远处的教堂仿佛一下子被拉到了眼前,钟楼上的十字架、在十字架上落脚的鸽子,都看得一清二楚。他带着这个望远镜跑到海边,茫茫的大海上波涛翻滚,看不见一条船。当他拿起望远镜往远处看时,一条船正远远地向岸边驶来。

伽利略制成望远镜的消息马上就传开了,当地的议长和议员们都想先睹为快。于是,伽利略就把他制作的望远镜安放在威尼斯最高的钟楼上,他们依次登上钟楼,用它眺望远在港外的船只。这些人年纪都比较大,眼神都不大好使,但是靠着望远镜帮忙,竟能看到50英里以外的物体,不禁啧啧称奇。有了望远镜,就等于给伽利略安上了一双神话中的千里眼。每当星光灿烂或是皓月当空的夜晚,他总是要把他的望远镜瞄准深邃遥远的苍穹,夜复一夜地观察着。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月亮是个光滑的天体,像太阳一样自身能发光。但是伽利略透过望远镜发现,月亮和地球一样,有高峻的山脉,也有低凹的洼地(伽利略称它为“海”)。根据月亮上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的移动,伽利略发现月亮自身并不能发光,月亮的光来自太阳……过去人们一直以为,银河是地球上的水蒸气凝成的白雾,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从望远镜中看到,横贯天穹的银河根本不是云雾,而是千千万万颗星星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伽利略还观察了天空中的星团,发现它们也是由很多星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如猎户座星团、金牛座的昴星团、蜂巢星团等。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太阳是悬挂在天上不动的,它还是宇宙中最完美无瑕的天体。而伽利略透过望远镜却观察到,太阳上有黑子;他通过黑子的移动现象又推断,太阳也是在转动的。伽利略还发现金星如同月球一样,也有着盈亏的变化;他又发现木星周围环绕着四颗卫星,并计算出了它们的运行周期(现在人们知道,木星一共有14颗卫星)。

伽利略借助望远镜发现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天文现象。1610年3月,他把这些发现都写进《星际使者》一书中。这本书一出版,立即在欧洲引起轰动。人们都佩服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就在这一年,伽利略告别了帕多瓦大学,回到佛罗伦萨,担任托斯坎尼公国的宫廷数学家和哲学家,兼任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

也在这一年,他前往罗马访问,受到规格很高的礼遇,罗马教皇保罗五世对他很重视,罗马的贵族和科学家们都以能结识他而感到荣耀。

就在伽利略被鲜花和荣誉包围起来的时候,一场可怕的厄运正在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袭来。中世纪的欧洲处在神权的统治下,在神学家面前,科学家根本没有地位。

神学家们推崇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认为静止不动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着地球运转的,因为上帝创造太阳的目的,就是要用它照亮地球,施恩于人类。为了维护这个荒谬的理论,天主教会的宗教裁判所不惜动用恐怖手段,对付一切敢于提出异议的人们。

伽利略读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着作,对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很感兴趣,他通过自己的观测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就通过书信毫不掩饰地支持哥白尼的学说,甚至把信件的副本直接寄给罗马教会。

伽利略的这些书信引起了罗马教廷的恐慌和不安,他们对伽利略发出措辞严厉的警告,却没有吓住伽利略,在他看来,科学家的良心就是追随真理。罗马教廷见这招不管用,就在1615年把他召到罗马,押进宗教裁判所进行审讯,威逼他放弃对哥白尼学说的宣传,以后无论是讲课还是写作,都不得再把哥白尼学说说成是真理。

在教会的淫威下,伽利略被迫屈从,但他的内心深处并没有放弃哥白尼学说。回到佛罗伦萨后,他住郊外的锡尼别墅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身体也大不如前,病魔在残酷地折磨着他,但他继续坚持进行天体观测和研究,更加坚信哥白尼的学说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经过长久的酝酿构思后,一部伟大的着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终于诞生了。

这部着作采用三个人对话的形式,来讨论托勒密的“地心说”与哥白尼的“日心说”,从表面上看只是客观的记录,没有什么倾向性,可是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伽利略在这部着作中以充分的论据和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科学地论证了哥白尼的学说,有力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错误理论,宣告了宗教神学的彻底破产。

神学家们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嗅出了异样的味道,感到极大的恐慌。而那些早就对伽利略心怀不满的学术骗子们则趁机造谣生事,罗织罪名,为迫害伽利略大造舆论。

1632年8月,罗马宗教裁判所下令禁止这本书出售,罗马教皇亲自指名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对这本书进行审查。两个月后,宗教裁判所的一纸公文送到佛罗伦萨,要伽利略亲自前往罗马接受审讯。

这时候的伽利略已是69岁的老人,病魔缠身,行动不便,不少人为他说情,罗马教皇却恼怒地说:“除非证明他不能行动,否则在必要时就给他戴上手铐,押到罗马来!”

1633年初,年老多病的伽利略来到罗马,立刻被投进宗教裁判所的牢狱,而且断绝了他与任何人的联系,使他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在宗教裁判所弥漫着血腥气味的法庭上,身穿黑袍的法官们,赤裸裸地威胁伽利略放弃自己的信仰,否则就用火刑烧死他。在审讯和刑法的折磨下,伽利略被迫表示忏悔,同意放弃哥白尼学说,并且在判决书上签了字。

教会的主审法官在法庭上当众宣读了对伽利略的判决书:“为了处分伽利略这样严重而有害的错误与罪过,以及为了他今后更加审慎和给他人做个榜样和警告,”“我们宣布用公开的命令禁止伽利略的《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判处暂时正式把他关入监狱内,根据我们的意见,以及使他得救的忏悔,在三年内每周读七个忏悔的圣歌……”

当法官宣读判决书时,伽利略在口中喃喃自语道:“不管怎样,地球仍在转动。”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非常悲惨。1637年,他的双目完全失明,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随后,他唯一的亲人小女儿玛利亚离他而去,告别人世,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后来,宗教裁判所对他的监视有所放宽,他的几个学生来到老人身边,一边照料他,一边向他求教,这才给他孤寂的生活带来一丝光明和温暖。

伽利略去世后,曾让神学家们如释重负,当时他们绝对想不到,300多年后会出现一件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1979年11月,在世界主教会议上,罗马教皇提出重新审理“伽利略案件”。于是,由教会出面,邀请来一些世界着名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审查委员会,重新审理当年的那个冤案。当然,这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因为历史早就给伽利略平反了,他的名字早已成为人类科学史上一个闪闪发光的坐标。

科学家逸闻

伽利略与钟摆

伽利略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科学问题的认真思考。他18岁那年,有一天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当时,修理房屋的工人正在安装吊灯,教堂大厅中央的巨灯不断地晃动着。伽利略目不转睛地跟踪着摆动的吊灯,同时用右手按着左腕的脉搏,他想借助脉搏跳动的次数来计算吊灯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计算伽利略发现,吊灯摆动一次的时间总是一样的。随着吊灯的摆动力量越来越弱,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摆动一次,他脉搏跳动的次数还是一样的。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对此没有人产生过怀疑。难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伽利略决心弄个明白。他跑回比萨大学宿舍,找来不同长度的绳子、铁链,还有铁球、木球,在房顶上,窗外的树枝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试验,用沙漏记下摆动的时间。最后,伽利略得出一个结论:决定摆动周期的是绳子的长度,和它末端的物体重量没有关系。相同长度的摆绳,振动的周期是一样的。就这样,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根据这个原理,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制成了挂摆时钟,人们将它称为“伽利略钟”。

科学小常识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

按照比萨人的说法,比萨斜塔是古代的意大利建筑师为了显示技艺高超,故意建成这个样子的。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从1982年开始,这座塔几乎停止了向南倾斜,而改向西南方向。在一次大地震中,它大幅度地摇晃了22分钟,最终居然安然无恙。在对比萨斜塔的建塔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后,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座塔每一块石砖之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这很可能是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因素。

几个世纪以来,探索比萨斜塔倾斜的奥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倾斜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偏离了设计方案造成的,有人认为这是设计本身出了问题。还有人认为,在比萨塔下面可能有好几条地下水脉,当地居民长期从这里汲取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起了塔身的倾斜。

进入20世纪后,“地基原因”说逐渐占了上风。这种解释认为,这一带的土层是由黏土和沙子组成的,强度很差,而塔基的基础深度不够,只有三米多深,大理石砌筑的塔身又太重,地基难以平衡地承受沉重的塔身,从而导致了倾斜。不过,这种解释并非定论。1934年,比萨市在斜塔地基及四周灌进90吨水泥,以保护它的基础不被水浸,结果却是塔身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如果问题真的出在地基上,这样的结果恐怕就不会发生了。

至今,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还没有彻底查清,而另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又在困扰着关心它的人们。据有关专家估计,这座斜塔至多还能坚持250年,最终将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另有专家认为,这座塔只是围绕着中心线来回摇晃,并不会倒塌。

科学小常识

温度计发明小史

为了测量病人发烧时体温的升高,伽利略在159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管子,管子里装着红色液体,管子的一端连着一个玻璃球,倒放在水里。使用时,将玻璃球与不同温度的物体相接触,利用管内空气的热胀冷缩测出物体温度的变化。这种温度计的准确性比较差。后来,伽利略的学生对它进行了改进,把管子的另一端也密封起来,并用带红色的酒精来代替空气,这样一来准确性就大大提高了。

科学小常识

望远镜的发明

08年秋天,荷兰密德尔堡市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李帕西一时心血来潮,把一块磨制好的凸透镜和一块凹镜一前一后放在同一水平线上。

透过这两块玻璃向外望去,李帕西惊奇地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了,其实应该是拉近了距离。

于是,他就用一张羊皮纸卷成一个筒,将这两块镜片固定下来,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就这样诞生了。

据说有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人都认为李帕西是望远镜的发明者。

李帕西把他发明的望远镜称为“明晰镜”,并立刻向密德尔堡市议会递交了一份报告,申请30年的专利。

市议会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对“明晰镜”进行审查,委员们轮流用“明晰镜”来望远,一致认为它大有用处,却没有给他专利。原因是法国大使得知这一消息,想让荷兰人制作一具“明晰镜”。

送给法国国王,这样就不可能保守住专利的秘密了。于是,市议会给了李帕西一份丰厚的酬金,让他制作一具双筒“明晰镜”。

同类推荐
  • 沈从文:湘西之蛊

    沈从文:湘西之蛊

    本书作者陶方宣追寻着沈从文的生命轨迹,以细腻浪漫的文笔描绘湘西的奇异风情:神秘的赶尸与罡仙、痴情的苗女与水手、多情的却又杀人如麻的土匪——奇情异事与妩媚山水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沈从文曲折而又动荡的一生。
  •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讲述了数十位福建商界英雄的传奇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令人起敬人物的人生理想、创业历程和成功法宝、情感世界,读来引人人胜,引人思考。
  • 杜鲁门传

    杜鲁门传

    本书共分九章,包括:拓荒者的后代、开始从政、“意外的总统”、和平时期的总统、与苏联较量、反败为胜、内外交困、最后的努力等。
  • 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自然学科,在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进步。《在炼金术之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诺贝尔奖的颁奖时间为主线,将历届化学奖获得者的成长历程、生活情感、科学研究过程与贡献等多方面内容有机地融合和真实地再现。本书文字内容丰富、理论及实验阐述详尽。图文相得益彰,并附有化学及相关知识索引,以方便读者检索。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EXO重生恋人2

    EXO重生恋人2

    徐志摩说过一句话:“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有永恒的距离。”我们之间仿佛有着不可融合的一道界限,你跨不过来,我没勇气试。鹿晗是骄傲一时的京城鹿少,吴世勋是让人闻风丧胆的雇佣兵。一场奇异的重生让两个命运截然不同的人相撞碰击,谁都不肯让步。命运最后到底是谁向谁低了头,谁向谁屈了服。本文讲述战地记者和雇佣兵之间一场令人纠结难舍的爱恋,两个糙老爷们之间的对抗。
  • 国安十八局的混血种

    国安十八局的混血种

    我叫苏瑾,是一个职业捉鬼师,曾经天真的以为凭借一手高超的捉鬼技巧,配合上我俊朗不凡的外表,从此可以平步青云,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都有点小激动。万万没想到哥这个捉鬼界有史以来最帅的大帅比却混的惨不忍睹。混到现在还是单身狗一只,别说女朋友就是只母狗看到我都绕着走;一身装比必备的西装袖子都磨破了口,口袋里半毛钱都没有,坐个公交都得心疼半天。难不成是我长得太帅了,所以影响了我装比装神棍?哎,如果是这样,我宁愿在帅的深渊里永世沉沦!
  • 血域龙魂

    血域龙魂

    身为一位21世纪的大好地球青年,林炜霄在一次过马路的过程中捡到了一块血玉。
  • 灵形毁灭

    灵形毁灭

    这是一个没有大战争的时代,有的只有高科技。少年最后盗走了一块“紫水晶”,发出奇怪的光芒射进少年眼中,他看到了一张地图,上面标记着一个地方。少年迷茫的跟着紫水晶到了一片古森林最深处,远处有一座高的直耸入云的石塔!“他”经历生死!踏遍天下!成为不朽的传奇!
  • TFBOYS我们的十年w

    TFBOYS我们的十年w

    爱情文和三只在一起的文看多了吧~来看看萌萌的粉丝文吧~属于我们的十年~我会一直陪你十年一直待在你身边。TFBOYS也许你从来不曾认识过我,可我为了你的那一句谢谢,我们都愿意守护你十年。因为,你是我的信仰。我的荣光。
  • 从秦皇到汉武:品读《史记》中的两大强者

    从秦皇到汉武:品读《史记》中的两大强者

    一个横扫六合,一个威加海内;一个焚书坑儒,一个独尊儒术;一个建起万里长城。一个驱逐匈奴、扩地千里。
  • 悠久之音初音同人

    悠久之音初音同人

    初音的同人故事,那么好的小说怎么不能不发表呢
  • 老婆养成记

    老婆养成记

    这是一个呆萌女与腹黑男的故事。腹黑男很可恶,要她一个小萌女情何以堪啊,难道她就得坐以待毙,她偏不……有一颗善良的心,怎能让好人被冤,恶人横行?就连逃亡她也逃出了别样风情……
  • 进化之最终答案

    进化之最终答案

    一个个惊险曲折,神秘玄妙,扣人心弦,离奇的侦探故事,一个有神秘神光棒的大学生会和神秘的黑色集团有怎样的纠缠,在为警方侦破每个案件的同时他又神秘失踪,在黑色集团的纠缠中,他将遇到何人何事,他又将怎样保护他身边的人不受到伤害........................................
  • 斯伯丁主宰

    斯伯丁主宰

    “其实我退役之后才买下夏洛特之前,已经很少关注篮球了,然而当我在芝加哥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我在想‘既然他注定要超越我,为何不让自己更冠冕堂皇些?’”是的,伟大的MJ放下了他的高傲,像一个虔诚的教徒,一个李子易的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