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49700000002

第2章 一个盛世王朝在内耗中衰败

在定义上,内耗是指机器、设备等本身消耗了不能对外做功的能量的现象,它经常用来比喻因组织内部不协调、闹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消耗。与内耗相联系的词语是内讧、内斗、内乱、内奸、内应、内忧等。

对于内耗,虽然很多人可以从字面上了解它的一些含义,但并没有“内斗”这个词熟悉。对很多人来说,内耗就等于内斗,这其实是一种理解上的失误,只看到了表现最明显、最激烈的现象,而没有看到更多的内部自我消耗的内容。

有人分析过中国私营企业的常见发展模式:公司创办之初,合伙者们用感情和义气处理相互关系,制度和股权或者没有确定,或者模糊不清。企业做大后,制度变得重要,利益开始惹眼,于是大家开始“排座次、分金银、论荣辱”,企业内耗不断,分崩离析。

我想,在进入正题谈企业的内耗和避免、解决内耗的内容之前,如果能够用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解释一下内耗的表现以及危害,会更好一些。为此,我以代表盛唐转衰的“安史之乱”,为大家展现一下典型的内耗。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强盛的时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却几乎是在它最强盛的时期迅速走向衰败的。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在我看来,内耗才是关键因素。这里所说的内耗,不是简单的“窝里斗”,而是指唐王朝内部一系列的自我损耗行为,包括从领导者和决策者的盲目施政,到主要管理人员李林甫、杨国忠的争权夺利,再到皇帝、太子与权臣之间的互不信任、彼此争斗,加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分歧、地方藩镇的制度损耗、内战、战争中的争权、失误、内斗等等一系列由于自己人的人为原因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利益冲突与内部损耗。

为什么我把这些都当作内耗因素呢?具体如下:

据历史记载,天宝十四年时,唐朝的全国人口还保持着盛世时的总数,有891.4709万(《通典·食货七》),而到了肃宗乾元三年,这个数目一下子降到了293.3174万。人口的减少当然不是因为战死就是饿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时期的这个景象,自安史之乱起,再也没有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出现过。

刘昫在《旧唐书》中说:“天宝末,奸臣弄权于内,逆臣跋扈于外,内外结衅而车驾遽迁,华夷生心而神器将坠。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忍耻和亲,姑息不暇。仆固怀恩为叛,尤甚阽危;郭子仪之能军,终免侵轶。比昔诸戎,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及势利日隆,盛衰时变,冰消瓦解,如存若亡,竟为手足之疥焉。僖、昭之世,黄、硃迭兴,竟为胸背之疽焉。手疥背疽,诚为确论。”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说:“唐自高宗以后,非弑械起于宫闱,则叛臣讧于肘腋,自开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乱日也。”

司马光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唐得天下,一百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渔阳窃发,四海横流。肃、代以降,方镇跋扈,陵迟至于五代,朝成夕败,有如逆旅。”

《唐鉴》卷大范袓禹评价道:“其(唐玄宗)终也,惑女宠,极奢侈,求长生,悦禨祥,以一人之身而前后相反如此,由有所陷溺其心故也。”唐玄宗在位四十年,开始还知道革弊图治,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唐玄宗骄侈日甚,疏于理政又追求声色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杨国忠与李林甫等臣,以致朝政日荒。再加上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改变,终于引起安史之乱的发生。

首先,决策者如果不能履行好自己的权力,就是对组织赋予权力的浪费和损耗,更是对企业整体资源的损害。盛唐的内耗首先表现为决策者对现状的无知与不作为,这不是信息的缺乏,而是信息无法被决策者了解与重视,也反映了盛唐这个集团的信息内耗。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高峰。从表面上看它是繁荣的,但实际上,社会中的腐朽力量正迅速膨胀,各种社会矛盾迅速发展,终于导致了一场大祸乱——安史之乱的爆发。开元后期,曾经进行过一些改革的唐玄宗,厌于为治,游宴后庭,宠幸宠杨贵妃,于是祸胎宫掖。玄宗治绩大不如前。宫中供贵妃院,总锦刺绣之工,八七百人。妃之姊妹昆仲,奢侈尤甚。

唐玄宗即任既久,国内承平,天下晏安,玄宗不但纵情色酒,宠幸杨贵妃,并且花费无度,奢侈成风,任意赏赐,对杨氏恩宠备至,对大臣亦过于豪绰。生活如此奢侈豪华,渐渐造成入不敷出,于是冀望臣下进献,一时有进献者俱得高官,政治由此渐趋腐化。玄宗生活既趋糜烂,于是政事外则委之李林甫、杨国忠,内则交付官高力士,自此唐政转衰。

这其实与现实中无数企业的领导状况是一样的,无视现实,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这是所有企业内耗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其次,组织高层决策者与管理者之间不能同心协力,甚至相互争斗与隐瞒,是对企业权力资源、人力资源和整体能量最大的破坏与损耗。盛唐集团后期相继掌握宰相实权的李林甫和杨国忠相互间争权夺利,并默契地欺瞒最高决策者以获取更大的信任和权力。李林甫妒贤嫉能,凡是有才能的官员,他都要设计除去,很少有人能逃脱他的圈套。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本家兄长,胆子比李林甫更大。他除做宰相外,还兼领四十余职,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当然,也可以说,安禄山的反叛同样是内部争权夺利的内耗的表现,并且是最极端的表现。

第三,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组织最宝贵的资源,不能够发掘人力资源,不能把最有用的人力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企业关键的地方使用不能胜任的人,是对企业整体的损害,是由于人员任用不当造成的内耗。安史之乱前期,唐玄宗任用歌舒翰就是一个造成内耗的例子。

玄宗西哥舒翰率八万唐军去征讨安禄山,同时下诏让各地进军,共同收复洛阳。哥舒翰本来因病不想答应,但玄宗不同意,又任命田良丘、萧昕等人为他的助手,令火拔归仁等率部听哥舒翰调遣,加上高仙芝原来的军队,这二十万的唐朝大军,全部交给哥舒翰指挥。

接手后,哥舒翰仍然坚持前任高仙芝、封常清的策略坚守潼关,但他因病不能料理军务,只得让田良丘来处理军政大事,但田良丘又不敢一个人做重要决定,于是让王思礼统领骑兵,李承光统领步兵。这样又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二人争权,军令无法统一。在军队,军令具有最重要的位置,军令不行,将何以统兵?军令不统一,士兵又何以是从?加之哥舒翰用法严厉,有些不体恤士兵,所以唐军士气低落,大大影响了战斗力。

如此一来,因病难以全心投入的统帅、下面争权夺利的将军、军令不一的部队、士气低落的士兵,都使得军队内部目标不统一,内部耗费太多资源,难以全心投入征讨安禄山叛军的行动。

第四,任何组织的内部机构权力分配不合理,缺乏制约机制,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都会必然地导致企业资源的损耗和内部冲突。制度设置不合理,组织本身就存在隐患,这是唐朝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大内耗。

节度使自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十个,他们除管军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五十七万四千余名,边兵竟占四十九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历经十载,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

第五,部门冲突,将相不和,前线军队与后勤支持不协调,这同样是导致盛唐集团能量损耗的内耗因素。还是用前期的歌舒翰做例子。与高仙芝、封常清等边将不同,哥舒翰参与了朝中大臣间的倾轧,比如他为杨国忠指证李林甫与阿拔尼有关等等。

唐玄宗确认安禄山造反之后,把安思顺(杜牧在《张保皋郑公传》中提过的安禄山的从弟)从朔方节度使改为户部尚书,以郭子仪接替他为新任朔方节度使。实际上,安思顺与安禄山并无太大关系,当他得知安禄山要谋反的时候,曾借入朝之机向玄宗奏报了这件事。因此在安禄山真的反叛时,玄宗对安思顺没有加罪。但哥舒翰不仅与安禄山有矛盾,也一直与安思顺有仇,所以一旦得势,哥舒翰便寻找为难对手的机会。安禄山造反,这是天赐良机。古时谋反是十恶之首,往往株连九族,但依照唐朝的法律,兄弟在其他地方不知情的,可以不株连。安思顺虽然早先奏报了玄宗这件事,但玄宗还是难免会心存芥蒂。哥舒翰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让人假装送信,然后又在潼关抓住这个人,交给朝廷,还列举了安思顺的七条罪状,请求玄宗杀了他。就这样,玄宗处死了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太仆卿安元贞,并流放了他们的家人到岭南。当时掌权的杨国忠虽然与安禄山有仇,但他却要救安思顺。可是,玄宗却按照哥舒翰的奏报将安思顺处死了,这样不管有没有求情,杨国忠都必然对哥舒翰产生一种嫉恨心理,因为杨国忠很担心有人会取代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如果说这件事是哥舒翰的无心之失,但也确实引发了哥舒翰与杨国忠之间的裂痕,导致双方难以齐心协力、配合无间,更谈不上相互信任。

部将王思礼悄悄地劝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这一次,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率骑兵把杨国忠从长安劫持出来,到潼关再把他杀掉,哥舒翰仍然反对,说:“如此,乃相反,非禄山也。”唐书上则说哥舒翰心许之,未发。就在这时,有人将此消息透露给了杨国忠。杨国忠很是害怕,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危险,便上奏玄宗说:“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玄宗同意,真的招了这么一支队伍。而后,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于灞上,由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哥舒翰得知这件事后,意识到杨国忠可能会暗算自己。身在朝外的他,当然更害怕杨国忠的谋害,于是上表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这支军队也交自己指挥。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这使杨国忠更加害怕,对儿子说:“吾无死所矣!”将相不合,将相互相猜忌,互相害怕,平叛就无从谈起。

再后来,有人报告玄宗,说崔乾祐在陕郡的兵力不到四千,都是老弱残兵,而且还没有准备。唐玄宗便派人去催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和洛阳。哥舒翰接到玄宗的命令后,回奏说:“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赢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又分析说叛军远来,利在速战速决,己方则利在长期坚持,只要据险扼守住要害就够了。郭子仪和李光弼也上书言道:“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惟应固守以蔽之,不可轻出。”郭李二人主动提出去袭击敌人后方,而建议唐军在潼关的主力应坚守要塞。

但是,将相不和终于从内耗变成了结果。当时的情况是,洛阳失陷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与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并号召诸郡响应。河北人民不堪忍受叛军的残暴行为,自发组织队伍,多者两万,少者万人,抗敌自保。此时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师河北,屡获胜利,河北的民众武装也参加到郭、李军中;河北十余郡多杀叛军守将,重树唐帜,切断了安禄山军队前后方的联络,使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洛阳逃回老巢。眼看有讨平叛乱的希望,但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的哥舒翰,不采纳他关于据险坚守以待敌内变和由郭子仪、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阳覆敌巢穴的建议,怂恿玄宗促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不久后,哥舒翰被迫出兵,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仓皇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宠幸的杨国忠从妹杨贵妃。

当然了,如果从严肃的历史眼光来看,把内耗作为盛唐衰败的主要原因,甚至惟一原因,是有所偏颇的。但是,从一个组织的内部管理来看,以内耗来分析盛唐王朝的衰败,是有很大合理性的。毕竟,所有导致盛唐衰败的原因其实都是内部原因,并且是这个时期完全可以避免的。具体表现在唐玄宗这个决策者(相当于现在的总裁),对自己权力的不负责任,加上两大决策者与管理者李林甫、杨国忠(相当于CEO、总经理)的主要工作不是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争权夺利、打压异己,为了自己的利益,损耗整体的利益。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唐朝的衰败是种必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由盛转衰,则是由于一系列的内耗行为导致的偶然。盛唐的命运,可以为今天无数企业、组织的自我发展、内部建设提供最有意义的警示。

同类推荐
  • 订单何来:打造顶级销售精英

    订单何来:打造顶级销售精英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销售高手,任何一个销售的高手一定都是透过训练之后才成长起来的,因为销售本来就是一门专业的学问。只要你愿意学习就极有可能会变成未来的订单高手,只是你有没有迎接挑战和开始付出的心理准备。如果有,你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他人羡慕的对象!
  • 团队精神(大全集)

    团队精神(大全集)

    任何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战略、财力、关系、人才等单方面的竞争,更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的精神竞争。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对于建设好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领导能力改变世界

    领导能力改变世界

    领导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领导者率领部属开展工作、推动工作和完成工作的本领。严格说来,领导能力不单是管人的能力,还包括影响人的能力;不单是激励下属的说教能力,更包括感化下属的身教魅力;不是仅仅靠自己行动,而是号召大家一起行动。在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下,每位领导者都面临着不断提高领导能力的问题。
  • 读《庄子》,悟管理

    读《庄子》,悟管理

    本书避开了以往管理类书籍的那种教科书式的讲解,不谈深奥的理论,从管理的角度,轻轻松松解读《庄子》中的故事,将故事与现代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庄子》的每一个故事里都包含着管理大师们用几页甚至几十页才能讲清的大道理。本书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学习到丰富的管理知识,感受到管理的快乐,并从中领悟到管理的真谛和奥秘。
  • 销售: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秘密

    销售: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秘密

    提到心理学,相信有很多人开始“挠头”了,因为人的心理实在千变万化。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销售人员学会观察,学会换位思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知客户的心理。诸如双方接近时客户的心理博弈、展示产品时客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逐渐接受产品所要排除的心理疑虑、磋商价格时的心理策略、成交时的犹豫心理、购买产品后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心理状态等。
热门推荐
  • 一念执着,boss追妻路漫漫

    一念执着,boss追妻路漫漫

    谁说签了卖身契就会爱上自己的金主?谁说金主会对你百般宠爱?如果这是真的,那现在一个人独守空房的又是谁?老天爷,为什么我会这么悲惨的活着?我缺爱,我缺爱啊!"女人,让我来好好~疼爱~你!"某男大手一挥把她压在身下好好、深深~爱~了一番,一夜未停,他精神饱满,她瘫软无力,动动手指都浑身酸软。"女人,别想跑,再逃跑就不是三天下不了床了。""乖乖等我回来,我们继续~爱~"一念时光,倾世年华一纸契约,一年时光,一世真情,所有的一相加,得出的只是一切从零。签了它,我就去救她!签了它,我就失去了爱他的资格。
  • 征途风云

    征途风云

    当枯骨满地,当战场横尸遍野,当义不复存在,当挑战的最高峰确实宿命,当何去何从。持起那燃烧的烽火,点起那熊熊燃烧的烈火,用生命去燃烧!哪怕仙路不知踪迹,哪怕义已经腐朽,哪怕剑下血流成河。黑甲凌空战邪神,金甲在地震邪魔。十年藏书阁,一朝跃龙门。引领黄金甲,凌战异族求生存。四年呆子,少女成美女!醒来,是开始,还是迷失,携起长剑是屠杀,还是魔障。你若成魔,我便陪你转战天下。如若你为天下安,我便为你做先锋。你若生病,记得小医仙!……。兄弟,我等你归来!将军,我们为你血战沙场!我等兄弟,誓为我族开太平。
  • 歌尽繁花

    歌尽繁花

    初遇繁花,不过一朝一夕,虽心动却不见无数情,爱之轮回因果,爱之等待轮回,再等,只为你。。。
  •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本书借鉴和汲取了诸多办事智慧的精华,从魅力征服、礼仪为先、因人而异、善借外力、洞悉人心、巧言胜师、示人以弱、把握分寸、以进为退、方圆有度、处变不惊、转换思路等12个方面对如何办事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透析,并通过一些生动而有趣的案例介绍了那些会办事的聪明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智慧最终达成了目的的。通过《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读者可以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把握办事的分寸、火候、分量、次序,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成功办事的目的,轻轻松松把事情办好。
  • 祸起唐三藏

    祸起唐三藏

    将门公子落拓江湖,误闯江湖仇杀现场,刀锋下遭逢西域高僧,得到其百年修为淬体易经,却身中八部封印,从此血腥追杀如影随形,一路逃亡一路修炼,竟然成就绝世神功;道门隋末夺取天下的百年阴谋,佛祖身世真伪的千年迷雾,关乎中原国运存续的万古神器,逐一浮出水面,佛道两派精英弟子,为护教倾巢而出,中土武林、突厥骑士、吐蕃番王、西域胡僧、高丽剑客诸族高手云集中土,剑指乾封元年的泰山封禅大典,这背后却只是一个人对大唐的刻骨仇恨!
  • 重生之饕餮天后

    重生之饕餮天后

    一个绝望的女人,重生后用自己的手炮制出冠绝天下的美食,报仇以及扬名世界。
  • 倾城儍妃:王爷,别逼姐扔鞋

    倾城儍妃:王爷,别逼姐扔鞋

    听老师话的好孩子穿越了,可是她穿越成了一个婴儿不成,还成了一个庶出之女。没有人爱,没有疼的,乖乖,这里还有那么高深的武功,她怎么可能会错过呢?结果武功、医术都还成。可是却遇到了他们......
  • 我的人生故事

    我的人生故事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本书将引领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周有光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思想菁华。无论你是周有光的初识者,还是周老的忠实粉丝,都不应该错过。
  • 《鬼事连连》

    《鬼事连连》

    鬼,无处不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念头,当我们死后到底是结束,还是新的开始。人常说,人死后灵魂会进入地府,但是,那些冤死的,早死、意外死亡,如果死后有口气没咽下,就会变成了僵尸,如果死后有怨念,就会变成厉鬼。而我,在一次意外有了阴阳眼,一道士说我天生灵根,硬要我跟着他学习道术,学成后帮人算命改风水,帮鬼迁坟,遇上凶魂恶鬼也除除害。
  • 悟性密码

    悟性密码

    悟性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聪明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这就是有无悟性的区别。悟性是一种境界的体验,聪明人能顿悟,当下了然,直指心间,而普通人经过努力探索也是可以逐步开窍的,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也。悟性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科学、艺术、创造、发明不可或缺的灵性法宝和智力密钥。悟通天下!悟得天下!挖掘悟性之泉源,捕捉悟性之踪影,施展悟性之神功,此为通向事业成功之路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