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83200000016

第16章 梦绕庐山(1)

跃上葱茏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每次上庐山途中,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默诵毛泽东《七律·登庐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登临庐山时的愉悦心情和审美满足。

“跃上葱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的一种追求,一种奋进,一种精神状态。时下,庐山实施“一下一上”战略,知难而上,不断破解难题,科学打造国际著名度假休闲旅游避暑胜地的实践,正是这种“跃上葱茏”精神的生动体现。

所谓“一下一上”战略,即是通过下迁部分机关和山民,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组建上市公司,整合旅游资源,增强发展后劲,从而实现庐山从传统旅游到现代旅游的转型。为此,“十一五”以来,庐山围绕“一下一上”,推进“九大工程”,有序有力,有声有色。

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郑翔说,转型就是抓住战略机遇期,建设发展庐山。二百年来,庐山经历过四次成功转型,每次转型都给庐山带来大发展。

第一次是清朝末年,在西方文化染指的背景下,由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主导的转型。这次转型,把庐山从古代隐逸中心转型为避暑胜地,标志是留下一条牯岭街和几百栋别墅。

第二次是民国时期,由蒋介石主导的转型。这次转型,庐山从休闲避暑地变为民国政府夏都,标志是三大建筑和夏都的规划建设。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主导的转型。这次转型,把庐山从达官贵人休闲避暑的乐园转型为工农兵的疗、休养胜地,标志是开通两条登山公路和将别墅收归国有,改造成一批疗、休养所。

第四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庐山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转型。这次转型,把庐山从先进模范人物的疗、休养胜地转型为大众旅游胜地,标志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类型宾馆和培训基地的崛起。

正在进行中的第五次转型,涉及经济、社会、民生问题最多,工作难度最大,实质是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把庐山建成国际著名度假休闲旅游避暑胜地。实现这一目标,庐山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山,跃上一个更高更新更美的葱茏灵境。

目前,庐山常居人口1.3万人,每年游客三四百万人,但山上千栋别墅有1/3为职工和居民居住。旅游旺季日产生活垃圾2万吨,废水200万吨。大小汽车六七千辆,街区景点,交通堵塞,车如蚁行,噪声和尾气大煞风景。生态环境出现恶化,困难和挑战日益严峻。

庐山管理局直面现实,笑迎挑战,精心谋划,有计划地实行景住分离。前年,开始在威家建设新城,计划将山上不直接为旅游服务的机关和居住在别墅及水源周边的居民下迁。去年,成功组建旅游观光车公司,首购百辆尾气排放达标车,并采用先进的售、验票指纹识别系统、运行监控与调度系统和车载视频播放系统,当年运行,当年见效。今年,建成山南、山北两个汽车换乘中心。为全面实施“一下一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庐山新城,坐落在庐山与九江市结合部,是一个以人为本,依山傍水,生态优美,配套完善的生态新城。第一期工程16.2万平方米,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小学、千套安置房等,均已竣工。第二期工程即将全面展开。

实践证明,实施“一下一上”战略,是立足庐山山情,解决人满为患,生态环境恶化的正确抉择。是建设庐山的百年大计,是庐山几代人的梦想,又恰好与正在兴起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潮耦合。同时,也是庐山人告别计划经济思维定势,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旅游要求,不等不靠,知难而上,积极进取的结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知难不难。实施“一下一上”战略,推进“九大工程”,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捷径可走。

启动新城建设,自然是重中之重。姑且不论仅征地、折迁就盖了几百个图章。筹措资金,规划、设计、选址、施工,环环相扣,困难重重。至于动员部分山民下迁,更是难中之难。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故土难离,何况是世代居住的一方圣土。新城虽好,但成人就业、病人就医、小孩入学、移民福利等诸多民生问题,样样刚性。况且,实行一户一宅,购进新房不易,退出山上住房更难于登天。迁一户,动全山,件件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事事都是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考验,是对干部群众素质的检验。

即使是推进文化建设工程,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宽眼界、大手笔。比如:挖掘夏都文化,辟建抗战纪念馆、抗战纪念碑,开展庐山与全面抗战的形成学术研讨等,尽管创意好,但思想认识与宣传纪律交织,举步维艰。

历代与庐山关系密切的名人众多,但扩大开放,修复旧居,树立雕像,优选故事,包括印制《庐山历史上的今天》台历,选编庐山历代诗词、游记等,看似简单,也有史实选择,史料考订,史识认同,思想性与学术性统一等问题,需要斟酌。

发起并主持召开世界名山大会,成立名山协会,发表《庐山宣言》,看似风光,但当好盟主,为世界名山合作与交流搭建好平台,也非易事。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庐山共生共荣,创办五教祈福文化园,虽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要在祈福大钟上和祈福仪式中荟萃五教教义精华,众缘合于一体,求同存异,除严格遵循宗教政策外,还有长久管理和诸多技术性问题,需要研究协商。

庐山是一座以牯岭街为中心、以美庐为代表的千栋别墅构成的山林城市,如何修缮这些年代久远、风格迥异的别墅,使其修旧如旧,增添魅力;如何改造这条别具风味的街道,使其推陈出新,保持街面与山城协调的建筑情调,颇费心力。

认同度决定执行力。为了统一认识,提振士气,有效推进,庐山管理局年初先部署,年中有检查,年终看变化。连续四年组织管理局领导、二级单位班子成员、部分在山单位负责人、老干部和民主党派及社区代表“看变化”。我有幸作为特邀代表,今年已经是第四次上山看家乡新面貌。

我欣喜地发现,在一年一度的“看变化”中间,这些工程项目的决策者、组织者与实施者以及各界代表,就像农民走进秋天的田野,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在“看变化”结束的座谈中,大家竞相发言,畅谈感想,既有肯定,更多是对来年工作的建议。

这种“看变化”活动,形式上是检查总结工作,但各位领导与各界代表互动点评,无形中达到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列为看点的项目多为亮点,理所当然会得到肯定;未列特别是连续几年未列者,自是暗添压力,并变压力为动力。

我是庐山人,关心家乡事。去年“看变化”时,我提议推进“九大工程”项目“三原则”、“四意识”,即:坚持“一下一上”战略不动摇,体现战术原则不走样,确保战役胜利不含糊;增强低碳意识、人文意识、大局意识和民本意识。这次,我针对明年是“一下”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提出“道理讲透,政策用足,工作做细,干部带头”的十六字建言。真诚希望,庐山在实施“一下一上”战略中,乘势而上,上得顺利;蓄势而下,下得平稳。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能够跃上葱茏者,都是不畏劳苦攀登到光辉顶点的人。庐山人有“跃上葱茏”的志气和能力,没有盘旋不过的弯道,破解不了的难题。经过“一下一上”惊险而又精彩的一跃,庐山一定会如期实现又一次华丽的转身。

跃上葱茏,风光无限!

2010年12月

淹不没的记忆

到过庐山的人都知道西谷有个美丽的如琴湖,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建这个湖淹没了一座千年古刹大林寺。

大林寺始建于晋太元年间,为慧远弟子昙诜所建。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九日,白居易到此并留下著名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为它增色不少;明代徐霞客游览大林寺,并以他特有的眼光在游记中写下“大林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的生动文字;1923年,世界佛教大会在此召开,更使它蜚声中外。大林寺在庐山众多寺庙中距离牯岭街最近,在不通公路的时期,是游客从牯岭街到花径、仙人洞、大天池、石门涧等景点的必经之地。因此,声名远播,香客游客络绎不绝。

我家于1952年迁住庐山大林路685号,距大林寺仅一步之遥。那时的大林路同东谷河东路一样,也是沿溪修筑,路两旁是一色的高大柳杉,从牯岭街到仙人洞全程林荫道,炎炎夏日,行走其间,特别享受。1954年北山公路开通后,紧挨林荫道又修了一条公路。大林寺山门前一座石桥,把寺庙和大林路相连。

过石桥,进山门,东边茂林,西边修竹,迈上五六级台阶,正前方坐北朝南的大雄宝殿庄严恢弘,殿前庭院开阔,遍种花草,殿后为菜地,两侧有附房。溪边竹林里坐落着一栋石构二层别墅,据说那是为迎接世界佛教大会召开,于上世纪20年代初兴建的。竹林西侧有放生池和游泳池,放生池常有善男信女光顾,而游泳池则是为前苏联援华专家专建专用的。

我当年是大林寺的常客。不仅因为这里环境清幽,可以看信徒放生、洋人游泳,更主要的是,我与大林寺住持释宏道结下了忘年交。

那时,偌大的大林寺总共只有3位和尚,宏道师60多岁,另外两位和尚年龄更大。宏道师中等个子,身体微胖,白肤长须,慈眉善目。他是四川人,俗姓刘,解放前就来到大林寺。1956年庐山佛教协会成立,他任会长,同时还是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佛教协会委员。在我眼中,宏道师一日三件事:早晚念经,上午种菜种花,下午看书。他嗜书好学,一放下锄头,就拿起书本,是一位有学问的和尚,颇受山上群众尊敬。

大林寺藏书丰富。小学毕业那年,有一天我看到宏道师桌上放着一本线装书,内有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爱不释手,连忙借回家看。那首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先前在花径说明牌上已经读过,但诗前一段“游大林寺序”却是第一次看到:

“余与河南元虚集……凡十七人,自遗爱(寺)、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若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

这是我第一次向宏道师借书,也是第一次欣赏古人笔下的大林寺。诗是珍品,序是美文。当时,我断句还很困难,对“长恨春归”、“人物风候”也不甚理解,但其中“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梨桃始华,涧草犹短”等描述,使我恍若发现了另一世界,诵读再三,直至能背。从这以后,我越发钟情大林寺,也开始慢慢地学会欣赏自然山水,领略人文山水。

也是从借读这册线装书开始,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日多,我到大林寺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和宏道师越聊越投缘,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我向宏道师讨教。宏道师对我平等相待,有问必答。他的佛堂、桌上、床头到处是书,即使是1961年湖淹寺庙,他被安置到寺后山上一栋民房内栖身,仍是书天书地。宏道师大量阅读的是经书,也喜欢中外哲学,手边经常放着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订有《江西日报》和《现代佛学》等报刊。可惜我不信也不懂佛,没借过他的经书,只借阅过《大众哲学》、《名山寻访记》等。至今还记得常年借阅《江西日报》,其中的朝花副刊是期期必读的。山洪第一次涌进大林寺时,有些书尚未来得及转移,我顺手捡了一本《耕牛泪》。

1965年夏,我如愿接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宏道师很为我高兴,一再说复旦是名校,有很多名师,鼓励我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在我离山赴沪前夕,他特地与我和蔡庐生同学在花径公园门前合影留念。我每次假期回山,都要去看望他,我们交谈甚欢,得到他许多鼓励和教诲。1967年暑假,是我们最后一次交谈,话题自然离不开“文革”,他言谈中透着忧虑、悲凉和不安。

大约是大林寺被淹后的第三年,宏道师兴奋地告诉我,说政府要重建大林寺了,地点就在原寺后山、天桥东边的山坳里,还领着我到新址转悠。那里原是大林寺的几块菜地,占地面积虽然不及原址大,但不得已而求其次,看得出宏道师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在菜地旁堆放从寺庙拆下来的木料,并自己动手挖了一口水井,种菜之余还有意识地平整土地,力所能及地做些准备工作,对重建大林寺充满着希冀与期盼。

然而,不等重建工程启动,“文革”骤起,宏道师被打成“国民党右督军”头目,传单贴到了上海南京路。当看到这一消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校后赶紧致信庐山,惊问此事。随后就得知,宏道师被揪斗、抄家、隔离、审查,批斗后下放海会青山湖农场劳动,不久去世。“文革”结束,冤案平反,但宏道师没有等到昭雪的一天,更没有看到大林寺重建的一天。

近闻大林寺将重建,古刹重光,喜从天降。我想,此举不仅庐山人高兴,佛教界和中外游客高兴,宏道师九泉有知当更加高兴。

2010年8月

喜看“杏林”回庐山

庐山凭什么名震中外?简单地说,是甲天下山的奇秀风景和源远流长的多元文化。山水是形,文化是魂,形神兼备,遂使庐山成名。

2009年,几乎就在庐山发起并主持召开世界名山大会的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星子县召开首届中医药养生文化庐山杏林论坛。杏林人回归故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以虔诚的心情,走进庐山,走进历史,为杏林文化园和医仙董奉雕像揭幕,热议杏林传统,发展中医药文化。创设“庐山杏林论坛”,开启杏林新话,自然为庐山增加了一道耀眼的光环。

设立庐山杏林论坛,不是空穴来风,是对庐山作为杏林文化发源地的肯定。

“杏林”,是中国医学的代名词,源于董奉,源于庐山。东汉末年,“建安三神医”之一,与张仲景、华陀齐名的董奉,隐居庐山,创建杏林园,施医济世70年。他治病不要钱,使重病愈者,植杏5株,轻病愈者,植杏1株,如此数年,郁郁成林,从山南般若峰到山北莲花峰,连绵数十里,号称“百里杏林”。自此,庐山杏林成为继歧黄文化之后又一个中医药文化的符号,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杏林春暖”像一个强大的气场,1800多年来穿越时空,从庐山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长期以来,由于董奉不像华陀那样见诸于正史,也不像张仲景那样有医著传世,加之杏林较早地消失,这给后人研究董奉及杏林文化带来困难。人们仅从晋代葛洪《神仙卷》、慧远《庐山记》等少数典籍的少许文字记载中知道董奉,从民间流传的诸如“虎口取骾”、“虎溪三啸”、“杏茶治癔”、“杏丽胡君”等传说故事中了解杏林,看到杏林文化为中医药界标示的人生与精神的高度。

同类推荐
  • 又见炊烟

    又见炊烟

    回忆在我们的奔忙中消失殆尽。我们茫然的走在不知名字不知尽头的路上,来不及去想。或许我们要去那丛林中看一看,去那乡野里瞧一瞧,走进坦荡的田地,爬上幽然的高山,才能找回那些心灵的遗失。又见炊烟起,淳朴的人物,独特的民俗,安静的笔调,温暖而祥和,讲述一个旧日的乡村故事。
  • 花间呢喃

    花间呢喃

    本书主要介绍了花季时期的高三的孩子们,从各个角度来剖析这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总共分五章:平凡人生、往事悠悠、理性思考、有话要说、声音再响。
  • 晨笛(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

    晨笛(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

    《生活晨报》是由三晋文化研究会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报纸,如今已走过十五个年头。他们将十五年来的稿件、图片、版面进行梳理、选编,结集成册,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三晋文化研究会这些年陆续出了一批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们深知,出书是一件很兴奋也很艰难的事情,如同一位母亲孕育一个生命。个中甘苦,身心的付出,不亲身经历者很难感同身受。
  • 一年之痒

    一年之痒

    我曾经说过,小的时候,理想之一,就是卖文为生。实现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特别单调。每日里就是看书,写字,看书像是从书页上把字一行行拆下来,而所谓写文章,按王朔的说法,就是码字,像小时候在农场砌墙一样,一块一块往上码。所以说,我的生活等于是一边拆字,一边码字。拆别人的,码自己的,码好了给别人去拆。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人,除了读的写的,都非自家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因为拆字的时候,是生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码字的时候,则是生活在自己手工的世界里,总有新鲜可觅。足不出户,一样好玩儿。
  • 可可西里的动物精灵

    可可西里的动物精灵

    青藏高原,动物乐园。静如秋水,暴似杀场。有乐有忧,生生死死。谁来主宰,令人思量……
热门推荐
  • TFBOYS之恋爱笔记

    TFBOYS之恋爱笔记

    有些有些是发生过的真实故事,有些则是自己的幻想,希望大家喜欢
  • 魔域使徒

    魔域使徒

    一个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故事。
  • 生活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生活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卿若初见

    卿若初见

    初恋遇渣男,不幸撞车穿越到了古代,再遇前世的他。到底谁欠了谁?
  • 喋血救兵

    喋血救兵

    全书分三个部分,蚂蚁故事秉承现在比较流行的蚂蚁小说形式,篇幅短小,力求以小见大,想像力雄奇。现代传奇部分篇幅中等,是传统故事较常见的三千字左右,此部分不但情节独特,语言精到,更能结合当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下笔。重磅中篇部分字数较多,侧重情节环环相扣,强调猜谜解谜的快感。更为可贵的是,全书强调情感与人文,在故事讲述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正气,给读者一种向上的启迪。
  • 出行礼仪

    出行礼仪

    本书介绍走路、上下楼梯、乘电梯、乘自动扶梯、乘坐公共汽车、乘坐出租车、乘坐轿车、骑车、乘火车、乘飞机等方面的礼仪知识。
  • 不确定空间

    不确定空间

    午夜的城市,总是笼罩着淡淡的重影,那个重影叫做,不确定空间。
  • 元首之路

    元首之路

    这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存的大时代,一个穿越者来到民国,他是当英雄?或是成为枭雄?冯乐:“我来了,你们统统都要被踩在脚下!”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无论是英雄亦或是枭雄,首先,他只是这个大时代的一个小人物。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之路!
  • 极皇

    极皇

    皇图霸业专属成空,是沉浮还是再度崛起。一代万界至尊黯然陨落,心怀晴天皇道的他会怎样再度凌绝万皇之巅,一切尽在皇道内。
  • 元素御座

    元素御座

    以风,土,水,火,光,暗六大主元素为主的元素大陆,第七元素横空出世,凌驾天地万千元素。在乱世之中又有谁能够脱颖而出,掌控极致,超越神凡屏障,成为时代的传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