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68200000005

第5章 武义县下山脱贫概况(1)

一、下山脱贫概况

武义县地处浙江中部,面积1577平方公里,人口约32.8万,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原浙江省8个贫困县之一和目前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区)之一。1991年6月,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确定武义南部山区13个乡镇为贫困地区,其人口占全县人口的1/3。1993年7月,新上任的武义县扶贫办主任董春法和其他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始对武义县南部山区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中发现,过去的开发式扶贫总的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解决了一部分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但还有8万多人因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居住地海拔较高,单靠政府的救济和协助生产是无法摆脱贫困的。而且在8万多人中约有4万人的生存环境特别恶劣,日常生活极其艰辛,想要摆脱贫困更是难上加难。调研结束后,扶贫办给贫困山区总结了“七大难”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有病求医难、青年娶亲难、用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对于“七大难”,原扶贫办主任董春法随口就可以向笔者举例:

王宅镇紫溪村,居住地海拔917米,该村老支书的儿子因在地里施用农药不慎中毒,村里人急忙抬着他往山下医院送,只因山高路远,刚抬到半山腰人便停止了呼吸。又如座落在海拔1041米高山上的九龙山村,全村68户189个人中,30岁以上年纪的“光棍汉”就有40多人。紫溪村的干部、群众说得更直接:我们村唯一的经济特产是山顶上的一片竹林,若花上百万元修一条路,还不如用这笔钱把整个紫溪村搬下山去。

在董春法主任的带领下,县扶贫办人员对南部山区700多个自然村进行了调研,提出“下山脱贫”的扶贫工作思路,得到了县委和县政府领导的认可,先后在王宅镇紫溪村、西联乡杨梅岗村、柳城镇上天仓、下天仓进行试点,试点非常成功,群众也非常满意。1993年就将19个自然村搬迁下山。

1994年5月,武义县出台了浙江省第一个鼓励下山脱贫异地致富的政府令,吹响了下山脱贫的号角。千年古县拉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德政工程”序幕,历届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按照“沿路、沿镇、沿城”的思路,全面实施高山深山农民移民搬迁工程,使大批山区农民走出了深山、大山,彻底摆脱了世代捆住他们手脚的恶劣环境,走上了“下山脱贫拔穷根,异地致富奔小康”的崭新道路。1996年,武义县在全省率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截止2006年,武义县累计投入下山脱贫扶持资金1亿多元,建设下山脱贫小区、点(村)99个,使50个行政村、345个自然村、14955户、45657人实现了下山脱贫,占全县总人口的1/7。

搬迁下山后,过去祖祖辈辈不能解决的“七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根本改变,人的素质有了显着提高,许多农民从山头、田头、栏头转向码头、街头,有的还开了商店,办起了工厂。下山农民成了武义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全县约有60%的搬迁下山农民就近进厂或外出务工,下山农民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宽。下山农民人均收入成数十倍增长。难怪董春法主任会如此激动地对笔者说:“下山农民现在的生活图像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家家有楼房,户户农工商,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

下山脱贫工作对于改善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武义县把下山脱贫工程作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着成效,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过去由于受自然环境制约,贫困山区农民原先的生存方式大多是以砍伐林木为其主要经济来源。形成“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即使为了改善交通,也往往把砍伐林木作为筹集资金的途径。于是“若要富,先修路”,结果即是“修了一条路,荒了一片山,穷了一个村”。但是自从实施下山脱贫后,农民搬迁下山,从源头上杜绝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有效地缓解了山区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把下山脱贫与退宅还耕、退耕还林相结合,同时,下山村民还纷纷利用旧村的荒山、荒坡、荒地发展经济林。截至2006年,已有22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完成了退宅还耕,共增加耕地面积1277.65亩,回原址种植经济林达1万多亩,封山育林3万多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也从1994年的68%提高到如今的74%,为武义县的“生态立县”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得到联合国高官,美国、加拿大、肯尼亚等国的领导、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996年1月7日,浙江省省长万学远在武义视察扶贫工作时说:武义的扶贫工作是走在全省前面的,武义的下山脱贫工作有创造、有特点,是一条好路子,请新闻部门好好总结宣传推广。他视察了西联乡金山村下山脱贫后说:“不要金山要下山,下山以后再建一个好金山”。

1996年5月,金华市委书记仇保兴说:武义县下山脱贫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1998年4月1日,浙江省省委书记李泽民视察了武义下山脱贫村新九龙山村,高度赞扬下杨一、下杨二、小后陶村接受九龙山村下山脱贫,并充分肯定武义下山脱贫是一条成功的路子。

1999年1月22日,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王良仟在杭州召开的武义县扶贫工作座谈会上说:武义扶贫工作这几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下山脱贫很有特色,有创造性。武义下山脱贫“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

2001年2月25日,浙江省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武义时说: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下山脱贫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2001年9月9日至11日,浙江省省长柴松岳、常务副省长章猛进一行在金华市委书记郑尚金等领导陪同下,登上海拔1098米的羊虎坪村,并视察了下山脱贫后的羊虎坪村(即阳光村),还听了武义县委书记金中梁讲的三井坑村葛春妹革命老人的故事,柴省长兴奋不已,并赋诗一首:

五十年的承诺

人逢喜事精神爽

脚下生风登高望

虽然迟来五十年

如今梦想终成真

200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视察武义扶贫工作时说:我做了20多年的扶贫工作,到过不少省、市、县,今天我看到武义扶贫工作做得那么好,变化那么大,那么快,还是第一次。一同视察武义的国务院政策研究室黄守宏司长说:我希望全国搞扶贫工作的同志到武义去看一看,如果不到武义去看一看,那应该是一个遗憾。

2003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武义视察下山脱贫工作时说: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绩显着、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推广,要善始善终继续抓紧抓好。

2004年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建进研究员到武义参加武义下山脱贫工作10周年座谈会上说:我认为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很有特色,与世界各国相比,成效十分显着。从世界各地来看,脱贫的难度非常大,但武义短短10年时间内,下山脱贫群众达4万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全球少有的。

2004年5月21日,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造恒教授说:十年来,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我认为连续十年如一日做下山脱贫工作,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武义人民创造的新经验,是一个创举。

2005年1月11日,浙江省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说:武义走出了一条高层次的扶贫之路。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创造性的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5年12月22日,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兼省扶贫办主任王良仟在“武义县扶贫工作座谈会”说:武义的扶贫工作成绩巨大,特别是下山脱贫工作是武义的一大亮点,武义下山脱贫搞得最早、规模最大、效果最好,影响全国、影响全球,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范例,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10年》画册,作为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地球峰会”的交流材料。2003年4月,肯尼亚省长代表团考察了武义县的下山脱贫工作,对武义县的扶贫攻坚战略表示了极大的兴趣。2004年5月21日,在浙江省农办与武义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下山脱贫工作十周年”座谈会上,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纷纷称赞武义的下山脱贫工作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一个创举。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武义下山脱贫工作作为典型在大会上作了书面介绍,把武义下山脱贫经验向全世界推广。

二、武义的“毛主席”董春法

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武义的下山脱贫之所以做得好,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武义有一个把扶贫工作视为自己生命的好干部董春法。在武义,人们只要提到下山脱贫工作,就一定会想到原武义县扶贫办的董春法主任。“董春法”三个字早已深入民心,尤其深入到下山农民的心中。许多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老董,也有人称他为董主任,更有人把他比喻成武义的“毛主席”,从这些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出,董春法主任是多么受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这恰恰印证了他为老百姓所做出的贡献。那么董春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与老百姓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恩情呢?

同类推荐
  •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特别是俗语,它的产生都和历史、传说有关,每条俗语都有它的历史根据或传说故事。俗语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的积淀,这本书就是用知识积累成的小小“知识库”。二是趣味性。俗语的来源,既谐且雅,趣味无穷。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源于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为大雅,可这则俗语的产生却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词典一样查阅,用起来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应时性、流行性书籍,过时不用,它是知识性书籍,可以永久保存,飨及后人。
  • 媒体制造

    媒体制造

    本书作者运用媒介责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实务界近年来大量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全书既涉足理论前沿话题,又有实务界鲜活案例,引证详实规范,为新闻学子必读。
  • 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目前,西部大开发已进入“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政府管理创新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动力。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二者联系在一起,对其进行整合性研究。认为,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是廉洁行政、高效行政,服务行政、协调行政,依法行政、诚信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
  •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 宣威奥运

    宣威奥运

    本书介绍了中国运动员奋战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有关情况,内容包括:备战奥运、进军奥运、奋战奥运。
热门推荐
  • 我想,我能,我成功:心态积极成功不是梦

    我想,我能,我成功:心态积极成功不是梦

    现实中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存之道,于是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的人依靠自己的体力和技能,有的人依靠自己的学历和知识,还有一部分人则依靠自己的观念和勇气。那些只能出卖体力和技能的人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那些一味地追求学历和知识的人永远也不能成就大的事业,唯有那些不断更新观念,大智大勇者能成为上层之人,做时代的强者。
  • 佛说持句神咒经

    佛说持句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扭曲与挣扎

    扭曲与挣扎

    此篇谨献给一位女性,她铺垫了我一生中通往事业的道路。——作者
  • 泣血恩怨

    泣血恩怨

    天上八仙,偶感仙界无味,决定戏耍人间,立志让“房奴”、“裸婚”在人间消失……然而世态炎凉、人心叵测,面对欲望、诱惑、爱恨离愁、阴谋和诡计,他们将如何面对?是否还能坚持当初的信仰?人世间的生存环境是否能真正得到改善呢?
  • 奉子闪婚:鲜妻不准逃

    奉子闪婚:鲜妻不准逃

    她意外怀上他的孩子,穷酸孤女一夜间成了人人艳羡的齐家少夫人。“为什么要娶我?”齐睿声音冰冷,“我需要一个妻子,还有继承人,而你正好适合。”婚后……“喂!你在做什么!”慕思玥忍无可忍朝床上男人踹了一脚。齐睿理所当然开口,“夫妻义务……”
  • 至尊武魂之异界圣王

    至尊武魂之异界圣王

    看平凡的韩晨晟如何在自己的掌控下一步一步踏上巅峰,守护属于自己的温暖
  • 英雄仗剑走天涯

    英雄仗剑走天涯

    最难将息平凡二字,世事悲凉,红尘迷茫。一别音书渺茫,天南地北海往,风吹草露花香,从此我的世界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 月幻创世纪

    月幻创世纪

    这是一个世界,一个可以醒来的世界;这是一个游戏,一个只有一次的游戏;诡异的天外病毒,系统编程的权能,在圣剑的指引下,散发专属的光芒。命运的转轮转动,少年少女们终将相遇……
  • 封天战印

    封天战印

    剑者,短兵之祖,入玄传奇;道者,阴阳之合,天地运转之法。以剑证道,以剑演道,化传奇,道阴阳,甫动天下!……是命运的选择?还是偶然的降临?身怀王族之血,头顶却笼罩一股死亡之气。本是命不长久,却是意外生变。是谁封天?又是为何封天?辛秘渐渐揭晓,是神魔并世,亦或是……神魔灭世!
  • 重生之文艺巨匠

    重生之文艺巨匠

    简介:温文君重生到另一个平行世界他以一部架空历史小说问鼎网文界至高他写的武侠成为华国的武侠经典他创作的歌曲,每一首都能成传唱经典他拍的影视,收视率一路破纪录看书的同学,觉得好看的话就给投个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