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68900000002

第2章 生态伦理学(1)

(第一节)生态环境危机和生态伦理学的兴起

200多万年前,当人类诞生时,地球这颗行星就为人类创造了充足的生存条件——陆地、海洋、森林。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不停地向这个星球开战。然而,他们的“暴虐与摧残”,反过来也终于惩治了自己。

人类不顾后果的行为,使我们想到了“潘多拉盒子”这样一个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主神宙斯图谋报复,命火神赫菲斯托斯用粘土做成了第一个女人——美女潘多拉,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貌美但生性狡诈,私自打开了宙斯让她带给厄庇米修斯的一只盒子,于是里面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间因此充满了灾难。人类技术进步,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就犹如潘多拉盒子,扰乱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资本家的惟利是图的自私性和工业化的盲目性,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环境就已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受到极大破坏。自那时以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反而以全球规模日益恶化。地球上林立的烟囱,喷云吐雾地把有害气体喷进了大气层;遍地的工厂不计后果地把有毒废料排进江河湖海;各式机动车辆狂饮着永不可还原的石油燃料,之后再把废气排出来,污染空气;在进步的名义下,森林被无休止地大量砍伐;热带雨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地球上半数以上的动物和植物赖以为家的这种森林,急剧减少;湖泊被农药毒化,地下水资源有被抽干吸尽的危险……

目前,各种农药、重金属和废气、废品带来的严重污染,已使整个地球的环境质量大大下降,直接损害着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据调查,环境污染是各种慢性病和绝症(如癌症)的主要原因及根源。全世界有30%的人因环境污染而患病,仅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人数,每天就达2.5万人,目前有361种鸟类危在旦夕,千种珍贵的类人猿也日暮途穷;无鸟之山,无鱼之河,秃山、死湖比比皆是。各种核污染的现实和可能性,也令人不安。更为严重的是,人类的工、农、交通和运输业等产生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仅会使地球的温度普遍增高,从而导致两极冰山的融化,地球陆地面积减少,而且还将破坏环绕着地球的臭氧层,从而使人类遭受紫外线辐射的威胁。这两者都将使人类面临更大的灾难。此外大量地砍伐森林,致使全世界的森林以每年1千万.3千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致使气候恶化、物种灭绝。随着生物的大量消失,人类将失去越来越多的伴侣和资源,地球也将成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寂静的死球”。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所有人类的胡作非为提出了警告,但是,人们却充耳不闻。当代,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现象,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重要的全球性问题。

1986年底,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征询当代16位世界着名思想家关于21世纪议事日程的看法,归结出21世纪议事日程上的六大事件是:核毁灭的威胁;人口过多的危险;全世界环境的退化;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对教育系统进行根本性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沦丧。被采访的大多数人认为,从其毁灭人类和自然界的可能性来说,世界环境退化的严重性仅次于核浩劫。

1987年初,欧洲环境年活动发表了《关于欧洲环境状况的报告》,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标为“人类缓慢的死亡”。1988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来自10个国家的33位学者和官员在美国博尔德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议。有关气候变迁、人口废物处理和物种保护等各方面的专家,就这颗星球所面临的困难发表了看法,并提出了广泛而现实的建议。

1989年1月2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出人意料地评选处于“危险中的地球”为1988年的“风云人物”。《时代》周刊认为,在1988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比这个由石头、土壤、水、空气组成的人类共同居所更发人深思、更被突出报道了。同时,把1988年称之为:“遭受破坏的地球年。”环境退化成为威胁人类未来的严重的问题。这不但引起了世界科学家们的注意和世界舆论的注意,同时,人们也突然感觉到,这颗旋转的星球,这个众所周知的生命汇聚之地,正处于危险之中。

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和报复说明,人类征服、改造、利用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我们在前面谈到的生态危机,只是列举了一些被破坏了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报复,现在再从三大生态环境灾难的祸根方面谈谈破坏了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报复。

温室效应——1985年,29个国家科学工作者在奥地利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因化学、石油燃料使用过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碳氟氯化合物以及甲烷含量失衡而形成的所谓温室效应,将促使全球变暖。这不仅会诱发洪水、干旱灾害频频出现,还将导致极地冰帽溶化,使洋面上涨1.4米,因而大片陆地和城市将淹没在汪洋之中。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2025年之前,温室效应只造成全球气温中等程度的渐变,在此之后情况会更为激化,全球气温分布格局严重扭曲,这不仅大大增加风暴猛烈的程度,还造成地表水、土壤、植被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现有的农业耕作制度也将变为无效。随着人类活动如对燃料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同时,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降低,全球气候的变化则愈加急剧和明显,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平流层中臭氧集中的层次,距地面20-25公里。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环境学家观察到抵御太阳超紫外辐射的臭氧层遭到破坏的迹象。1985年,英国科学工作者在南极洲上空首次发现了臭氧层严重损毁,出现所谓臭氧层窟窿,形成了一个面积相当于美国国土大小的“空洞”。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全球的臭氧层都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导致紫外线辐射“长驱直人”到达地表,使人类皮肤癌等病的发病率增高。过量的紫外线还会危害农作物和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化学制品造成的。氟氯烃的商品名称叫做氟利昂,广泛用于化工和冰箱、空调等制冷行业,全世界年产量达200万吨。氟氯烃气体在高空会释放出氯原子,氯原子能与臭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分子遭到破坏。现已查明,臭氧层遭到破坏,或甚至有朝一日会被耗尽,这也是目前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和海洋食物链严重受破坏的主要祸根。新近还证实,臭氧层受破坏程度仍有增无减,第二个臭氧层窟窿正在形成。

酸雨——在极短的时间内,因人口激增、密集农业活动及化学燃料和石油燃料过度使用,而大量地排放的氮氧化合物以及各种气体,在光化反应下形成酸雨由来已久,近年来更加暴露无遗,愈益严重。

在我国的大城市,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1999年,全国烟尘排放量达182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795万吨,致使城市大气质量大都超过国家标准。在我国西南、华南地区还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酸雨区,近年来呈扩大趋势。

在人口逾亿的原四川省,80%的工业和人口集中在盆地。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排人大气,从1981年以来,全省城市中大气里面的总悬浮危险浓度呈上升趋势,其中污染最重的涪陵、达县两市,分别超过标准的3.5倍和3.2倍。泸州、宜宾、内江、攀枝花、南充、乐山等城市,超标均在1倍以上。1998年比1997年的酸雨污染有所加重,表现为分布广、频率高,酸度强,已有16个城市先后出现酸雨。大面积森林、河川、湖泊、农田乃至建筑物因酸雨而受到严重破坏的例子,全球俯拾即是。倘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林、牧渔业将会受到重大破坏,人类本已贫乏的食物就会匮乏。

50多亿人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向人类发出了一系列警告:旱灾、飓风、洪水、高温互为呼应,一齐袭扰着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1988年是近百年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而1998年,我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损失惨重。面对地球一年内如此频繁而集中的报复,人们在瞠目结舌之余不得不反躬自省:必须迅速一致地行动起来,好好保护我们这不堪重负的脆弱的家园——地球。

当人们对上述生态平衡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进行哲学和生态学的反思时,认识到这是由于人类过度干预自然过程引起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毛病。这样,人们不得不认真地重新思考他们以前对于环境所持的各种观念和所做的各种行动。人与自然真正是对立的吗?人类是不是要“征服”自然后,才能取得幸福?自然界真的是为人类而存在,从而可以任人“宰割”的吗?人对于环境和各种自然物所做的行为是否存在道德问题?如果存在,其具体状况又是如何?更进一步,人究竟有多大价值,在自然界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其他各种自然物是否有存在的权利,它们又有多大的价值?这些问题都亟待伦理学从理论上加以研究、论证、解释和说明,于是,生态伦理学就应运而生了。

生态伦理学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施韦兹(AlbertSchweitzer)和英国生态学家莱奥贝尔德(AldoIeopold)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提出来的。近50多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在维护西方的环境整理和生态平衡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西方生态伦理学经历了孕育、创立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孕育阶段。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却造成了大规模的对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加剧破坏,并且在一些主要的工业城市酿成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事件。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为维护人类生存权利、保持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利用而奔走呼号,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的发起者既有政府官员又有生态伦理思想家。美国林业局长品萧(GiffordPinchot)是功利主义保护运动的着名领袖,他认为为了人类的永久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些个人或公司的利益,实施林地的保持。林地保持过程中林地是可以利用的。一旦林地与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将以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为尺度调和矛盾冲突。总之,为了人类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必须高效、明智地利用森林。品萧的这种“明智利用”的生态伦理思想代表了这一时期美国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这个时期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伦理着作有:美国博物学者玛石(GeorgePerkinsMarsh)的《人与自然》;英国解剖学者何克思利(ThomagHuxley)的《进化和伦理学》;美国哲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的《人与自然,冲突的道德等效》(1910)等。玛石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基调是功利的人类中心主义,其宗旨是要改变人类对一切都无所谓的狂妄自大态度。何克思利和詹姆斯则坚持人和自然关系是超道德的。这些着作所阐述的思想为以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不同的逻辑起点。

20世纪初期到中期,是生态伦理学的创立阶段。期间,西方大多数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一些国家表现为严重的经济萧条,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失调,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构成了威胁。严酷的现实再次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在西方出现了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有的学者对自然环境的价值开始理性的思考。英国生态学家莱奥贝尔德在《保护伦理学》(1933)一文中,以比较严密的生态学和哲学分析为基础揭露了经济决定论是环境破坏的根源,抨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他认为不但要借助于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去管理自然,而且也要辅之以伦理的手段,主张对传统伦理学进行扩展,提出创立新的伦理学的任务。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着作有施韦兹的《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1923)。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创立了生态伦理学。施韦兹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文化方面的关系,从对生命的崇拜的炽热情感引发出生命观和生态伦理学。施韦兹的观点主要是:(1)新的伦理学是对文化的必要发展;(2)基于理性之上的伦理学思想对现实生活起着指南针的作用;(3)新伦理学的基础是崇拜生命的原则;(4)人对周围的所有的生物负有个人责任。施韦兹以炽热的人类感情从伦理学上提倡保护地球上的生命。莱奥贝尔德更偏重于以生态学为根基考察人和自然(大地)的关系。从哲学和生态学两个方面证明了生态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的《大地伦理学》可以说是第一部系统的生态伦理学专着。莱奥贝尔德在书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生态伦理学观点:(1)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类并非自然界的主人、统治者,而是自然界中较普通的人员。(2)仅仅考虑人类的经济功利需要从而关心生态平衡,这是远远不够的。人类只有从自然的整体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局部出发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交往行为的正当与否。凡是有助于维护生态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是正当的,否则就是错误的。(3)要把权利这一概念从人类伸延到自然界的一切实体和过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有自存繁殖的权利,人类没权利去践踏它们的这些权利。(4)要求政府和资源私有者都要对环境的良性发展尽职尽责。《大地伦理学》的问世,标志着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

同类推荐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 纵横神学(天书悟语)

    纵横神学(天书悟语)

    本书的内容是从鬼谷子《纵横经》中摘选有关立身处事,修身养性的奇言妙语进行译释,再通过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地妙语点拨,使古老的思想焕发时代的光辉。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

    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思考、思想是什么关系?思维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本书提出,思维是由人的品格与习惯决定的,人的深层底蕴决定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由来与去向。如何实现思维创新?作者提出养成假设的习惯、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尽最大可能地发散思维、不断地自我否定、培养和磨练直觉、更广泛地使用和开发工具、时刻自问自答、思无定势等八个取径。书中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思维创新的八个取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与具体解析,读来令人感觉别开生面、深刻细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热门推荐
  • 鬼事二三

    鬼事二三

    对不起各位看客,由于作者很懒,所以什么都没有留下......
  • 兽神·半神游戏

    兽神·半神游戏

    道格拉斯被水元素半神带到了一个被称为“半神草原”的位面,在这里,一场半神争夺神力之花的战争即将开始。道格拉斯作为被选中者加入到一个橡人土著村庄,他要做的是配合橡人土著们保护自己神庙中的神力之花,并且尽可能地抢夺别的村庄和部落的神力之花。为了能回到主位面的兽人帝国,道格拉斯不得不竭尽全力帮助橡人土著们保护他们自己的神力之花。同时,他也得到水元素半神的承诺,可以用更多的神力之花从他的手中换取宝贵的稀有的物品……
  • 全民超神之超神大陆

    全民超神之超神大陆

    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们。少年们,你们迷惘过么,你们是否还空对着那一首首可以唤醒你记忆深处情感的歌曲?或伤痛,或幸福!?你们是否还留着她或他留给你的生日礼物??是否还能想起儿时那个能让你满脑子都是她/他的人么?能记起他的容貌和声音么??你们是否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完全迷失了自己?不明白自己想去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对自己所想做的事情犹豫不决。——下接作品相关!务必看…
  • 最是一生温柔如你

    最是一生温柔如你

    一个霸道英气,一个温文如玉!他的温情,他的执念!他们的一生一世靠的是心志如一,彼此信任!“希禾,我风冥这一生最大的不幸是我的身世,最大的幸事就是遇见你,爱上你!”“我与你心意相同”
  • 萌娃双宠:高能娘亲VS超神爹地

    萌娃双宠:高能娘亲VS超神爹地

    [史诗级宠虐搭配,绝对干活不累π_π]“啥子…我不是很厉害么,辣么多奖啊,谁主沉浮?这个男人是谁啊?上得姥姥亲,下得姥爷爱,居然连娘亲也害怕他…‘小轩轩,小祈祈,我错了,不要ヽ(≧Д≦)ノ…’哼!我才不会忍他!‘忆墨,我是你爹地啊…’什么鬼?!不可能???,我只有娘亲,从来没有爹地!”——by顾忆墨“哇唔!男神耶,居然是我爹地,我上辈子阴福积多了吧!好帅⊙▽⊙,娘亲,你就乖乖臣服吧,我和哥哥看着呦,不要害羞,来嘛来嘛?么一个看看嘛!”——by顾忆悠$……$且看两小儿辩爹…
  • 喋血人生

    喋血人生

    如果再给李昊龙一次机会。他可能不会走上这条黑道之路,可惜,人生无法回头,他只能步步向前,带着黑道兄弟在都市争斗,挥洒热血!
  • 夺爱:是谁走进了我的世界

    夺爱:是谁走进了我的世界

    她是生化组的首席研究专员,在十八年华登上了第一特工的宝座。在荣耀巅峰和求婚现场的成人礼上,一场无人预料的大爆炸和惊天动地的阴谋夺走了她的记忆和她深爱的男子。而他年少岁月里最动人的情节,就是遇到她。十年纠缠不休,她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根深蒂固,绝不可能剔除透彻。那些被遗忘的和被创造的都无法改变,他抓住拥有她的心。
  • 网游之新界传说

    网游之新界传说

    落魄的人生不是生活的终点,是生命走向辉煌的开端。看落魄小子一段不一样的另类成长轨迹,见证一片辉煌人生。
  • 有所得必有所失:决定人一生的148个选择与放弃

    有所得必有所失:决定人一生的148个选择与放弃

    人生中有许多得与失,都需要选择与放弃,要想拥有辉煌的人生,就必须拿得起,放得下,解决好人生的困惑,生活才会更加亮丽多彩。“观钱塘潮者,赏其潮头也;著奇文者,一波三折也;伟大在世羡煞后生者,三起三落也!”没有坎坷不必走,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蹬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呢!有所得必有所失,要想拥有一个好的人生,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好好的去享受人生,而不是去批判生活,因为失意也是一种收获。总之,失意在所难免,权且把心放宽。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叶芝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叶芝诗选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