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34100000015

第15章 电信事业的不断飞跃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电信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邮电通信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电子工业蓬勃发展,国家信息化程度日渐提高,电子信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电信很快发展成为了沟通商品信息、改善投资环境、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通信产业持续、高速发展,通信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资本角逐的重点。国内国际环境的这种变化,为我国的电信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的电信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一、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邮电通信事业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邮电通信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首先是通信网规模容量小,技术水平落后。1980年全国长途电路仅为2.2万条,长途传输以明线为主,公众电话网总容量仅为435.5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不到半部。这种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其次,我国通信制造业的水平也很低,主要通信产品基本上停留在人工技术和模似技术阶段,没有开发出程控交换、数字传输等先进技术产品。这种落后局面,与十分迫切、旺盛的社会通信需求,与世界先进通信水平和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此,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把能源、交通、电信作为投资的重点;1980年又指出,把交通和电信放在重要位置,这确实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1984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要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这一系列关于电信先行的战略思想,充分肯定了电信事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对国家制定优先发展电信的方针政策,对电信部门探索加快电信发展的道路,都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全国电信部门经过近20年的努力,积极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邮电通信事业发展道路:坚持从我国国情和邮电事业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把邮电通信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战略重点,依靠政策,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坚持实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依靠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完整、统一、先进的国家通信网,加快实现通信现代化,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发展为中心,改革为动力,服务为宗旨,全面推进电信部门两个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电信事业。

为探索这条发展道路,在过去20年里,全国邮电通信部门进行了艰苦不懈的努力,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使我国的邮电通信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本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每隔几年上一个大的台阶”的要求。我国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发展,初见成效。1979年到1983年,邮电部门首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通信为中心上来,重新确立邮电通信的基础设施地位,决定实施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全国邮电部门进行了管理体制的调整和生产秩序的整顿,同时开始运用先进技术装备通信网。

第二阶段:通信建设全面铺开,发展速度加快。1984年到1988年,是国民经济发展比较快的5年,也是邮电通信从开始起步到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从1980年到200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发展目标,邮电部根据国家对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要求,适时调整发展速度,1984年提出了以1980年为基础到2000年邮电通信翻三番的超前发展的目标。为了突出重点,加快发展,通信建设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向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倾斜,建成了京汉广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工程,进行了京沪杭1800路中同轴载波电缆的改造和扩容,建成了北京东单电话局,北京、上海国际电信局,国内卫星通讯网,以及一大批邮政和电信枢纽及程控电话工程,使通信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京津沪穗、沿海开放城市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通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51个城市可以直拨156个国家和地区,各类业务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依靠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各方面支持发展通信的格局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结合实际治理整顿,邮电通信持续稳定发展。1989年到199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治理整顿,邮电部门从实际出发,抓住通信能力严重不足与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这个主要矛盾,在治理整顿期间继续加快通信发展,为“八五”的历史性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邮电发展较快,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邮电在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中的“瓶颈”状态并没有改变,通信需求十分旺盛,投资效益良好。因此,邮电部不仅没有放慢发展速度,而且还要“适度超前”,仍集中资金,继续加快通信建设。邮电固定资产投资,1988年为36.7亿元,1991年达到376亿元,通信能力有了较大的增强。

第四阶段:高起点、高速度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1992年到1997年,邮电部门进一步加大发展、改革、管理、经营、服务等各项工作力度,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电信事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邮电部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一是调整和制定战略规划,对“八五”计划进行了调整,将发展速度由原来的15%提高到28%,提出原定2000年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总量翻三番目标提前5年完成。二是确定了通信网发展政策,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长途光缆骨干网、本地电话网和邮政运输网的建设力度,突出抓好移动电话、数据通信、国际通信及邮政“绿卡”工程的发展。三是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明确了我国通信发展必须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的方针,适时提出对电信网络结构进行调整,逐步由四级网过渡到二级网,最终实现无级动态网,并加快了支撑网建设,加强了接入网方式和高层网发展的研究。四是进一步开拓筹集资金渠道,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确定了“联合投资、有偿使用、投资分利、照章纳税”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融资,以逐步形成依靠政策筹资与依靠市场融资并存、以邮电自筹为主的通信投资新格局。同时,全国邮电部门深化邮电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了政企职责分开,全面改善了服务质量。以上措施保证了“八五”期间我国邮电通信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经过近20年来特别是“八五”以来的努力,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国家邮电通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国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各种先进手段,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网点密布、四通八达、业务种类齐全、具有多种运输手段的公用邮政网。一个完整、统一、先进的国家公用通信网逐步形成,通信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一,我国的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加强。例如,在“八五”期间,全国邮电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23亿元,是“七五”投资的12倍,到1996年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934亿元。长途干线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八五”期间新建省际长途光缆干线22条、3.5万公里,加上1996年新建的4条省际光缆和省内长途光缆,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3万公里,基本建成了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八五”末长途电话交换容量达到351万路端,长途电路达到73万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230万门。到1996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建成城乡一体的程控电话网,城乡电话网总容量突破1亿门。移动通信网覆盖了全国近80%的县以上城市和部分乡镇,并实现全国漫游,数字网(GSM)覆盖到253个地市、1173个县,并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自动漫游。数据通信网覆盖地市以上城市、大部分县市和部分乡镇,总容量达到32个端口。邮政通信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铁路、航空、汽车等多种运输手段综合利用的邮运网络,邮电所达到7.2万处,邮路总长度达到211万公里。

第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电信网完成了人工网向自动化网的转变,基本上实现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过渡。到1996年,长途传输数字化和局用电话交换程控电话比重分别达到96.2%和99.4%。长途干线开始采用大容量、高速率的2.5Gb/sSDH光纤传输系统,先进的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广泛采用,宽带综合业务数定网(B-ISDN)、ATM宽带交换系统等高新技术正在网上试验。邮政科技含量也不断增加,作业处理机械化、自动化和营业窗口电子化的水平明显提高,信函自动分拣设备在38个城市投入运行,建成2332个邮政营业电子化网点。网络技术的进步,还促进了我国光通信、程控交换机、微电子等工业的发展,国内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在网上的比重已接近60%。

第三,通信服务大为改善。各级邮电部门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服务。我国自改革以来,电话普及率大大提高,1978年全国共有电话机369万部,到1996年达到7732万部,是1978年的21倍;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从无到有,增长迅速,分别从1990年的3.7万户、1.8万户上升到1996年底的2536万户和685万户。“八五”期间,邮电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的平均增幅分别达到44.2%和48%。到1996年,城市电话用户(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100多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3%,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2%,涌现出了一大批“电话乡镇”、“电话村”。到1996年底,邮政储蓄余额达到2177亿元,邮政“绿卡”工程已通达10个城市,开办了通兑业务。商业信函特快专递、电子信箱、会议电视、200号、信息服务等新业务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反映突出的装电话难问题在大多数城市得到缓解,许多地区实现半个月内即可装通电话。

第四,邮电通信网效益稳步增长,全网支撑力度不断加大。通信网运行效能和运行效益逐步提高,邮电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多。“八五”末,全网长途去话接通率达到27.5%,省会城市长途来话接通率达到45%,长话自动网电路可利用率达到96.4%。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44.2%,邮电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8%,分别比“七五”提高24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八五”投资中,邮电自筹资金比重达到75%。1995年,中央国有通信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6万元,比1990年增长4.6倍;实现全系统职工人数“零增长”目标。5年累计上缴国家利税229亿元,比“七五”增长2.5倍。邮电部门制定了一批符合通信网发展需要的技术体制、标准。通信技术装备自主研制取得重大突破,HJD04程控交换机、SP30超级程控交换机、622Mb/sSDH光通信系统、高速信函分拣设备等开始装备通信网,上海贝尔公司S1240程控电话交换机国产化率达到68%,国内生产的程控交换设备在通信网上的比重达到55%,我国通信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邮电教育为邮电通信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物资、设计、施工等部门面向市场,服务于通信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总之,我国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1992~1996年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通信有西安至成都光缆工程、西兰乌光缆工程。先后建成投产了北京邮政枢纽、南沿海、京汉广、京沈哈、杭福贵成、京呼银兰、京太西光缆等一批重大项目。在邮电通信建设中,采用了大量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光缆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程控交换等技术设备,并由模拟数字混合网向数字网过渡。到1996年底,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达到90%以上,市话、长话交换机数字化比重分别达到97%和99%以上,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长途电缆新增63716皮长公里。

仅以1995年为例,就可以看出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速度。1995年是邮电一个发展高速年。1995年,全年邮电业务收入,也就是邮电业的产值完成970亿元,比上年增长41%;邮电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这一切是在邮电全行业于1994年提前一年完成“八五”主要指标、提前6年实现翻三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1995年全国电话放号1450万部,其中住宅电话1037.5万部。这意味着,1995年一年时间全国电话的净增数相当于“七五”时期5年里新增电话总和的2.8倍。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4.66%,比1990年提高3.55个百分点,住宅电话比重已占到70%以上,城市中平均不到3户居民就有一部电话。

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新增加110万路端,长途业务电路新增27.8万路,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45%。1995年打长途电话更加便捷了,移动电话即“大哥大”新增用户195.1万户,是1995年以前“大哥大”用户总和的1.2倍。增长这么快,主要因为这一年移动电话的两个网即A网和B网内部实现联网,A网用户可以在21个省市、B网用户可以在15个省市漫游。1995年,邮电电信总局开办了一项新业务—会议电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均可不通过卫星开通这项新业务,而且更方便,图像更清晰。新建的京汉广、京呼银兰、杭福贵成、京沈哈等国内光缆干线使全国除拉萨之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实现了光缆联接。这一联接,为很多电信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比如,国际计算机联网业务、电子数据互换业务等,成为加快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1994年底,全国公用电话为38.7万部,1995年达到88.1万部,净增49.4万部,合1倍还多。1995年,无线寻呼即BP机用户1685.6万户,在不少地区已经超过电话用户。邮路一年延伸1.9万公里,方便了“千家万户”。

我们可从比较枯燥的数字中看出我国邮电通信20年来的发展。在这四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邮电业务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五五”的0.50%增长到“八五”的1.45%,1996年已达到1.98%;年均增长速度“五五”的443.2万门增长到1996年的9291.2万门,增长20倍;邮电业务收入从“五五”的666691万元增长到“八五”的10993309万元,增长15.4倍。我国邮电信事业的增长幅度很大。

邮电通信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国家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也充分证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邮电事业发展道路是正确和成功的。

进入“九五”,我们正在迈向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了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并强调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继续将通信等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资金,加快发展,今后15年必须取得明显进展。

立足于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立足于努力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邮电部研究确定了我国跨世纪的通信发展战略目标:到2000年,邮电通信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建成完整、统一、先进的通信网;到2010年,邮电通信满足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通信网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九五”是实践这一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九五”期间,邮电通信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和一定的发展规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实现主要通信能力和邮电业务总量在1995年基础上翻一番,邮政方面要建成布局合理、手段先进、传递快速、管理科学的邮政网。电信方面要建成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电信网。那时,中国邮电通讯就会彻底甩掉被称作“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的帽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大数量级跨越的图画,是一幅中国邮电通信的腾飞图。

二、蓬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各种电子产品的需求,有力支持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不仅产业本身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以较强的技术渗透力,为各行各业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提供了技术和物质保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倍增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科技水平、产品水平、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快

改革以前,我国电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非常薄弱,1978年的总产值只有76.21亿元,而到1996年,电子工业的总产值达到3042.5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2%提高到4%。20年来,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的生产从无到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微型计算机从1980年年产量590部上升到1996年年产量123万部;程控交换机由1980年的年产量5.38万线增加到1996年的1410.4万线。

电子工业的增长速度快。1994年中国电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电子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为当年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1980~1994年,电子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3%,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1.3倍,1991~1993年3年间电子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26%。1992年到1996年,电子工业系统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均保持了2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全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1996年全国电子工业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3042.5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1.8倍。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2%增长到4.6%。1996年全国电子产品口达到15亿美元,是1992年的3.1倍,实现销售收入1947亿元,比1995年增长18%。实现利税153亿元,增长5%。目前电子产品出口总额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45%,成我国外留出口的主要行业之一。

2.自主开发能力增强

90年代,我国电子工业面向市场,实施科技兴业的战略,加大科技攻关与产品开发的力度,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2万多项,建成了一批重点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工业性试验线以及国家级实验室,增强了整个产业的科技开发和成果转换能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C卡、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大型软件开发系统、数字广播和微波通信系统、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了商品化生产。自主开发的大型数字局用程控交换机实现了规模生产,打破了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我国自主开发的“银河”、“曙光”等高性能大型计算机,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微型计算机的开发、生产和进入市场的时间与国外产品保持同步。

同时,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可靠的军用电子配套装备和元器件,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3.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些以资产为纽带,实施多元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使我国的电子工业趋向集中,电子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迅速推进,电子工业正在从单纯制造业向制造软件、计算机增值服务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电子制造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即装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硬件制造与软件制造、工业生产与运营服务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和管理现代化,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大量电子技术与装备。

1996年电子工业生产增量中,以计算机、通信为主的投资类电子产品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成为带动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的20.7%中,投资类产品拉动了13%,消费类和元器件类则分别拉动2%和5.7%。1996年共完成投资类电子产品产值984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消费类1002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元器件类996亿元,同比增长17%。投资类中软件业、增值服务业、网络产品销售额达到160亿元,同比增长56%。投资类增长幅度的上升促进了电子工业产品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在总量中的比例各占1/3,改变了以消费类为主的电子产品结构格局。

到1996年底,长虹、彩虹、熊猫、上广电、联想和华录六大公司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全行业的12.3%、18%、29.7%。同时,在国家的扶持下,建设了一批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大型投资类生产企业。国家先后投资建设的集成电路华晶项目和华虹项目,为电子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现代化工业体系的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长城、联想、方正第一批国内大型计算机企业已占据了国内微机市场的优势。巨龙、华为等一批程控交换机企业也已成为国内有线通信业的中坚装备力量。

4.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初步形成规模经济

我国电子工业初步实现了向以微电子为基础,以计算机、通讯为主体的投资类产品战略重点转移,以消费类产品为主逐步转向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比例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一些主要产品形成了一定经济规模。

(1)电视机的生产居世界前列。80年代,我国的彩电大部分是进口产品,自产能力低下。进入90年代,自产能力大幅度提高,1992年我国彩电产量已达1300万台,但以中小屏幕的产品为主,市场上的大屏幕彩电大部分为进口货。1996年我国彩电产量达到2000多万台,大屏幕彩电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我国现已形成年产彩电2000万台、彩管1520万只的生产能力,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国产大屏幕彩电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2)录像机工业高起点的技术引进,突破了工业化大生产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形成了年产280万台整机的生产能力,并且创下了走股份制道路、联合对外引进先进技术及建设速度快三个全国第一,为我国改造现有企业、避免重复分散、形成规模经济走出了新路。收音机、录音机、激光视盘机、电话机以及一些基础元件等电子信息产品的年产量也居世界首位。

(3)通讯工业有较大发展,国产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生产已形成规模。我国自行开发的04程控交换机1994年产销量达200万线,601机、08机、SP—30机均已通过鉴定,正在投入批量生产。1992年,我国程控交换机的产量不足300万线,到1996年已达到1300多万线,结束了我国有线通信业的建设依赖进口支撑的历史。

(4)计算机及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已具备了微机、小型机、中型机的开发及批量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50亿元到1994年的395亿元,1996年达50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58.5%。主机板、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主要部件及外设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在新产品并发上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如银河II号10亿次巨型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586高档微型计算机和实用化5.25英寸可抹可录磁光盘机等。通过“八五”期间的重点支持,软件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已有软件开发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30万人。1995年我国软件及服务业的销售额将达125亿元,占整个计算机产业20%以上。1992年,我国微机产量只有十几万台;到1996年,在全国销售的180万台微机中,国产微机超过10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56%,我国计算机产业开始形成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产业结构模式。国外跨国集团称雄我国微机市场多年的局面被一举打破。

(5)集成电路工业正在跃上新台阶。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2~3微米,1.2微米的生产线已经开始投入试运行,科研开发水平为0.8~1.0微米,年开发能力约300个品种。1995年集成电路产量将达到3.5亿块。我国自主开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CAD熊猫系统已经实用化、商品化并开拓了国际市场。随着以形成0.8~1.0微米集成电路工业生产能力为目标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程全面铺开,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正在跃上新台阶。

5.全国电子工业布局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前,我国电子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两地的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随着一批重点工程、重大技术改革和对外合资合作项目相继建成和投产,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电子工业布局形成了一线多点的基本格局,即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等沿海省、市组成的新兴工业带和以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组成多个电子工业基地。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八省市的电子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的87.5%,沿海8个省市形成了电子工业发达地带。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许多省市的电子工业已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带头产业,其中广东、四川、福建等省市已成为最大的产业。

电子工业在改革的20年中增长最快的是“八五”期间。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57.8亿元,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6%。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1)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得到提高,进出口额迅速增加且出口增长速度高于进口,1995年,实现出口创汇额170亿美元,进口用汇额为160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4.1倍和3.1倍,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实现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2)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95年,生产数字程控交换机1500万线,微型计算机40万部,集成电路3.1亿块,分别是1990年的22.2倍、4.9倍和2.8倍;电视机、收录机及组合音响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3)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类、消费类和元器件类三大类电子产品产值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14.6:52.4:33提高到1995年的28.6:37.2:34.2,投资类产品的比重有所增加,其中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服务的计算机和通信等产品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

(4)企业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逐步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意识进一步加强,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与产值同步增长的水平。

(5)“八五”期间完成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重点产品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集成电路生产水平从3~4英寸、3~4微米提高到4~6英寸、1.2~3微米,新增生产能力1亿多块,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通信领域中数字程控交换机上了一个新台阶,共新增生产能力950万线,并自主开发了几种先进机型。

(6)“八五”期间新增产值1528亿元,新增利税78亿元,新增出口额113亿美元;新增能力有:微机55万部、录像机及其机芯210万部、彩色显像管500万只、彩玻1350万套。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两年达到或超过了“八五”计划纲要确定的目标。

(7)电子工业已从单一的经济成分转变为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国有经济占46.9%;集体经济占15.6%;中外合资占15.1%;与港澳台合资占7.43%;股份经济占10.4%。

(8)以大市场带动大工程、培育大公司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初见成效。“八五”期间通过重点扶植和培养,电子工业生产逐步向大公司、大企业集中。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仅占企业个数的3%左右,而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却分别占全行业的46%、63.5%、81.5%。1994年仅上广电、熊猫、彩虹、长虹、联想5家大公司销售额已达209亿元,约占全系统的16.7%,实现利润13.8亿元,约占全系统的25%。

(9)通过实施“三金”工程为代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工程,为电子信息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并组建了一批跨地区、跨部门,以资产联结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如联通、吉通、华旭、华鑫等。这些企业集团,不仅将成为今后电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为企业走上规模经济的道路探索了经验。

(10)形成了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开发为国民经济部门服务和市场急需电子装备和产品方面,做了重要贡献。“八五”共取得科研成果17000多项,其中有些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八五”期间共引进技术近千项,安排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339亿元,投资强度超过前10年投资的总和。据测算,电子工业新增产值和利税中有60%产生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

(11)国际合作空前活跃,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绩。1990年我国电子外资企业为1600家,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1994年电子外商投资企业已达8000余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0亿美元。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占电子行业总产值的28.6%,在电子行业百家大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18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69亿美元,占电子工业出口总额的56.5%。利用外资引进了资金和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带动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扩大了电子商品的出口。

三、不断推进的国民经济信息化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装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领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得到了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七五”期间,全国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重点投入经济、统计、电力、铁路、民航和气象等十二大信息工程,其他几十个部门也都区别不同情况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八五”期间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的投资成倍增长,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全国已拥有各类数据库1000多个,装备各种计算机近200万台。在中低速网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数字式公众电话网、分组数据交换网和数字数据网,已建成11万余公里光纤干线22条,及不同规模的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等。在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国家“八六三”计划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高技术科研成果。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信息化总体水平近几年有了明显提高。按日本学者小松琦清介先生提出的方法计算,我国1993年比1985年信息化指数增长了1.6倍。(2)信息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信息经济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7年增长了2.8倍,而同期信息经济增加值增长了4.2倍。(3)信息经济领域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微小,从1985年到1992年由8.5%增加到9.9%,提高了1.4个百分点。(4)信息装备率增长迅猛,若1985年定为100,到1993年猛增到503.(5)城市信息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与日本相比约有10年差距。

我国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八五”其间,启动了“三金”工程。根据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电子工业部首倡了以“金桥”、“金关”、“金卡”这“三金”工程为主体的一系列“金”字号工程。这些工程对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起了奠基和推进作用。

“金桥”工程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它为国民经济各种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公用的信息通道,因此又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它的近期目标是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与国务院各部委专用信息网联接,并与31个省市自治区、500个中心城市、1200个大中型企业、100个计划单列的重要企业集团,以及如三峡工程、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直接相联的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现已开通了24个省市卫星网络,初步具备了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多种功能。截止到1995年底,联网试行的已有10项业务,它们是:与国家信息中心和24个省市信息中心的信息业务;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业务和大中型企业信息业务;INTERNET信息业务,主要有电子邮件、远程文件传转、信息浏览服务和网络新闻等;与国家教育科研网、中科院科研网、水利部信息中心、电子部信息中心联网信息交换,以及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E-mail/EDI实业业务;北京一上海、北京一广州、北京一西安、北京一济南、北京一常州电话会议系统;信用卡远程(异地)信息交换清算业务;文件白版传输业务;多媒体业务;电子报刊(全国电子报刊)服务中心上网业务。

“金关”工程是将外贸系统的各种信息实行联网,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业务,使外贸企业和部门的信息同税务、银行、外汇管理、海关及统计部门相联接,实现通关自动化、目标贸易无纸化,以此与国际EDI通关业务接轨。现已建立四个应用系统,开通了E-mail/EDI平台。出口退税、境外结汇境内收汇、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统计四个应用系统,在统一单证格式的基础上开始试网运行。建立了E-mail/EDI中心,作为“金关”工程服务平台,依托“金桥”网可将服务能力伸展到24个城市。

“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是金融电子化和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3亿城市人口中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实现支付手段的革命性变化,跨入电子货币时代,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试点工作见成效,推动了金融,商业电子化的迅速发展。银行信用卡的业务发展迅速,到1995年6月已发行1040万张,特约商户达14万户,全国已安装ATM机4770万台,银行POS机3万台。广东839台ATM可在省内设有“联网标志”ATM上查询和提款;上海计算机网络覆盖的网点达80%以上,市民手持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的任何一种银行卡,都可在联网的ATM上查询取款,实现了同城跨行交易与资金清算。IC卡应用方面,上海市率先发行智能卡2000多张,浦东银行推出国内第一张具有信用功能的多功能“东方·黄浦联名卡”,在南京路80家商店应用,首期发卡7000多张,此外还利用IC卡进行法人身份证管理,已发卡10万张,还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应用IC卡建立法人的“账户管理卡”和外汇管理局“现汇账管理卡”,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与内贸部全国华联商厦共同发行了“牡丹·华联联名卡”与国家旅游局共同发行了“牡丹·青旅联合卡”;电子部配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建立了“全国交通违章管理信息系统-IC卡机动车驾驶员安全信息卡”;铁道部推行“火车头卡”。总之,IC应用蓬勃发展,表现出强劲势头。

与“三金”工程相配合,还有“金税”工程,即依托中国人民银行卫星清算系统的网络,建立北京稽核总中心,与中心城市和县级税务部门相连接,在增值税票的识别、防伪方面发挥作用;“金海”工程,是为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供宏观经济决策参考数据而建立的信息系统,已于1994年10月建成;“金智”工程,连接百所高等学校,覆盖全国与国际相连。目前已建成DNN专线连接全国8个地区(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武汉、成都、沈阳)网络中心的主干网,并用国际通信线路与INTERNET网直接连接,成为中国与INTERNET相连的最大的学术计算机网。为加快我国通信制造业的发展,还成立了“金蜂”公司;根据用户的需求,其他几个金字工程也正在筹划之中,如“金企”、“金农”、“金智”等。

“金”字系列工程的建设与实际,大大推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面对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即从传统的单一的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应用与信息服务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模式符合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趋势,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我国信息产业按照国务院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户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中国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以INTERNET为中心的网络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截止到1997年10月,我国上网计算机已达29.9万台,其中普通用户拨号上网计算机25万台;上网用户62万,比1996年底的10万增长了5倍;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的域名已有4066个;WWW站点约有1500个,北京、广东、上海占据了上网用户地域分布的前三名。

以CHINANET为代表的“国”字号部队发展可谓春风得意,国际出口不断升级(目前我国国际出口线路的总容量已达26.64Mbps,连接美国、德国、日本、香港、法国等地)。

1997年中国PC销量突破300万台,虽然网上人数不断激增,但出口的宽带的不断增长,保证了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数据通讯服务;邮电部在原有163的基础上,于1997年夏天起在全国各地大力建设“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工程”,先后纳入其中的上海热线,西安古城热线、天府热线、广东超级视聆通、江苏公用信息网、济南公众信息网等20个应用系统、数百个数据库,已完成12个省市联网漫游。自此,中国的全国性骨干网络已初具规模。1998年,中国的联机服务业将有更快的发展。中国电信预测:INTERNET上的中国用户在2000年将达到三四百万。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

在世界电信改革引发的竞争中,国务院已通过电信改革方案,鼓励电信事业的发展。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确定了2010年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应该是一个具有先进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功能的,能够覆盖全国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复杂巨型系统;是一个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能支持各领域信息系统与信息库的国家公用信息网络;既能为各领域组织和更新信息服务,也能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基础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我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同类推荐
  • 创业农民

    创业农民

    本书是中国农民创业致富的调查报告。作者实地考察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80余家,走访了返乡农民工家庭60余户,选择了其中那些具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最佳实践心得浓缩成本书内容。
  • 财经管理应用文写作

    财经管理应用文写作

    本书以财经管理写作概论为知识基础,以财经管理行政公文、财经管理通用文书、财经管理专业文书、财经管理时政文章为平行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架构,围绕财经管理应用文写作的中心,建构财经管理应用写作体系。本书分为五大模块:1.财经管理写作概论;2.财经管理行政公文;3.财经管理通用文书;4.财经管理专业文书;5.财经管理时政文章。
  • 资源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

    本书内容包括资源经济学基础理论、资源分类基础、资源配置理论、资源的社会性和城乡资源流动、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践英勇等。
  • 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

    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

    本书通过三峡诸多相当于中原商周遗址的发现,为认识早期巴文化提供了物证,多处与盐业有关的遗址的发掘,解读了巴人与盐的关系;为“巴盐”与“盐巴”,提供了物证。
  • 中国2014:改革升挡

    中国2014:改革升挡

    随着十八界三中全会公告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决定》的公布,中国新一轮改革已经开启。国人的关注点也由是否重启改革转变为如何落实中央的政策。根据这一特点,本书选取各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企业家,就其所从事的研究、行业献言献策。为了力求拨开改革的迷雾,推动社会将改革的道路坚定走下去。书中选取的文章尖锐而犀利的指出中国在各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学者、企业家思维力度之强,行文尺度之大,充分展现了改革的勇气与智慧。
热门推荐
  • 重生:黑道女王

    重生:黑道女王

    她,遭遇暗算,重生一世,是否能复仇成功,血契立下,晴天霹雳,白狐出世,看她怎么风起云涌……
  • 当爱已成往事

    当爱已成往事

    她费尽心思嫁给晏南衡,无爱的婚姻却教会她,就算得到丈夫的身,也抓不住丈夫的心,“苏若,爱你这件事,我觉得恶心。”他如此嫌恶她,恨不得将她拨皮拆骨。当爱已成往事,他却发现,这一生,遇见她也是一种美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四十自述(精装)

    四十自述(精装)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
  • 古龙文集:愤怒的小马·七杀手

    古龙文集:愤怒的小马·七杀手

    狼山,一个神秘而邪恶的所在,江湖传言没有人能够活着走过狼山,小马却偏偏要过!一众江湖高手在小马的带领下,在狼山上历尽波折,闯过一道道生死劫,终于见到了狼山上的主宰“朱五太爷”——一位武功高到令世人不敢想象的神秘人物。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绝世高手竟然早已死去,而眼前的朱五太爷是一个冒牌货……柳长街,一个在江湖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被大名鼎鼎的龙五相中,让他执行一项最艰难、最重要、关系到龙五生死的任务。而在这任务背后,更有着江湖中最著名的捕快——胡力老爷子的身影。龙五身边到底谁是心腹,谁是内奸?胡力老爷子的真面目到底如何?而柳长街这个最后的胜利者,他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
  • 读故事·作测试·学管理

    读故事·作测试·学管理

    本书汇集了100个经典的管理故事,并附带100句经典的管理名言和管理点评,同时为了使管理更科学,使管理者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书中还精选了37个管理小测试,同样是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在诠释管理。如果企业的发展遭遇不顺利,如果你的团队出现了裂痕,如果作为领导者的你思路有些混乱,如果你的企业在经济的大潮中裹足不前,那么读读这些故事,也许这种轻松简单的方式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故事里说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灰姑娘变成了王妃。
  • 北宋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北宋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太宗之后,北宋进入最好的时代,谋士有、武将有、外交家有,忠臣更有,可是朝廷打了几次败仗就怕了,想花钱买和平,可是怕什么来什么,辽人打了,金人打,打完又打。直打到政权垮台,皇室宗亲全部被俘,皇上变囚徒,娘娘受辱死……本书文字生动、故事精彩、分析点评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的深度点评中提高自己的智识和判断力。
  • 冷枭霸宠:绯色妖妻

    冷枭霸宠:绯色妖妻

    一场车祸,家破人亡,她成为我见犹怜的孤女;偶然相遇,清冷的他把镶嵌着回忆的银坠交给她保管:“从今天起,你必须将我的一切印入脑海中!”十年后,他背负着血海深仇惹起豪门惊变,却依然如约来到她面前:“绯衣,你是我的女人!”她退缩,看不清他深沉的目光中饱含的柔情万种。
  • 完美攻略:女配不是吃素滴

    完美攻略:女配不是吃素滴

    有幸被系统选上,落璃羽感到非常高兴,因为终于可以摆脱家族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了。可是,系统boby你告诉我,为毛跟我一起死翘翘的冰山女王也跟我一起完成任务?好吧,好吧,至少夏天可以省电费省空调了。
  • 欢也飘零,悲也飘零:苏曼殊的红尘游记

    欢也飘零,悲也飘零:苏曼殊的红尘游记

    命运是一个残酷而又温柔的诗人,他一边谱写着人世间最曼妙的诗章,一边又在安排最悲惨的命运。这世上的人有千千万,命运喜欢给他们各自安排截然不同的人生。于是有人在乱世之中仍能游刃有余,有人生来含玉,一生快活;也有人从一出生就带着苦,带着痛,带着悲。命运是这样顽皮,那个被他赋予可怜人生的人却偏偏拥有一颗玲珑如玉的心。
  • 琉璃面具

    琉璃面具

    如果眼神能杀死人云初都被蔚风杀死了很多次了,蔚风一步一步走向你,云初有些不自觉地往后走,倒像是心虚。云初靠在墙上,蔚风正好一个帅气的壁咚,他向云初吹了一口气,说:“不准早恋。”短短四个字云初听出了蔚风的生气,连忙点头。蔚风把脸凑到云初耳朵边,“但和我和早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