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69000000030

第30章 风华正茂志革命

1925年,已经不少年头过去了,毛泽东重游岳麓山,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欣然作《沁园春·长沙》一词,缅怀当年风华正茂的岁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瘳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怎样去革命,怎样去解救普天下穷苦大众?毛泽东还不知道。他只知道要更加刻苦地读书。他订了一个自修计划,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他的住处离图书馆有三里地,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走进图书馆的大门,中午,休息片刻,吃上两块米糕,算是午餐。直到闭馆的时候,他才恋恋不舍地走出。他像黄牛闯进了菜园子,只顾着吃。

除了大量地接触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外,毛泽东还认真地学习俄、美、英、法等国的地理和历史,学习整个世界的地理和历史。他要了解整个世界大势。

毛泽东发奋读书,磨砺筋骨意志,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他潜心研究学术,但决不闭门读书。相反,他的心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安危,关注着中国社会的状况,关注着劳苦大众的利益。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正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的时期。军阀混战连年,帝国主义乘机向中国攫取种种特权。毛泽东通过天天阅读报纸,关注时局的发展变化。他后来回忆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次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概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冈山时为止,我从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派遣军队在中国山东半岛登陆,向德国侵占下的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进兵,以夺取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而此时正在大做皇帝梦的袁世凯,为了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竟宣布“局外中立”,任其武装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竟于5月9日答应日本,除第五条“容日后协商”外,“二十一条”其余各条都全部接受。反袁的热浪顿时在全国高涨起来,就连曾经与袁世凯合作的资产阶级右翼,也纷纷站到了反袁斗争的前列。梁启超就是突出的一个。虽然只是规劝、忠告,但鲜明的旗帜是反对复辟帝制。康有为、汤化龙等昔日的保皇派也发表了不满的言论。毛泽东时刻关注形势的发展,于1915年冬,将汤化龙、康有为、梁启超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册,并致信萧子澳,请他题写书名:“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并提出:“大小真草,随兄为之。须此甚急,可否明天上午赐来?”

小册子印出后,毛泽东在校内外广为散发。陈昌曾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夫康氏素排议共和,今又出而讥帝制,其所谓时中之圣。斯人若出,民国亦云幸矣!”

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还玩起了“收揽名士”的把戏,企图为其装潢门面。当时,黎锦熙离湘到京不久,毛泽东听到黎先生也受到拉拢时,立即以关切的心情致信黎:

“兹有愿为足下言者: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如足下之事,乃至崇之业。然彼方以术愚人,今反进以智人之术,其可合邪?收揽名士政策,日起日巧,有自欲用天下之志者,乃反为人所用欤!”

毛泽东还进一步提醒黎先生:

“北京如冶炉,所过必化。弟闻人言,辄用心悸。来书言速归讲学,并言北京臭腐,不可久居,至今不见征轺之返;又闻将有所为,于此久居不去。窃大惑不可解,故不敢不言,望察焉,急归无恋也。”

对于毛泽东来说,黎锦熙是他崇敬的老师,然而在有关国家大事面前,他却不能不坦诚直言,表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高度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后来知道黎并未被袁世凯笼络时,毛泽东才如释重负。

然而,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北洋军阀失去袁世凯这个总头目之后,各成派系,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相互争夺中国的统治权。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漳为首的直系,是其中的两大派系。此外,还有张作霖的奉系,唐继尧的滇系,陆荣廷的桂系。中国处在各派军阀的混战之中,生灵惨遭涂炭,百姓颠沛流离。湖南则处在南北军阀对峙的军事要冲,北来南去,南来北去,各派军阀都出入湖南。湖南人民深受战乱之苦。

他对湖南这种走马灯式的军阀、都督更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愤愤不能平于心。然而,面对军阀纷争的局面,他也感到迷惘。他在这种频繁更替的军阀中比较优劣,从而对有的军阀寄予幻想。

“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毛泽东果然言中。那时,他还只是一个24岁的青年,人们不能不赞叹毛泽东目光的敏锐和深邃。只是毛泽东未必想到,二十年后,统帅千军万马,动员全国的老百姓,运筹帷幄于抗日疆场上,正是他自己。

在这战乱之中,还发生了毛泽东领导全校师生,智缴部分北洋军溃兵枪支的故事。

1917年11月中旬,一天午餐后,第一师范里传着一个消息: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贵的部队正由湘潭、株洲向长沙溃退。有一部分已经到了离学校南端两里地的猴子石附近。当时驻长沙的北洋军傅良佐的部队早已撤离,长沙城内一时兵力空虚。只是溃兵不知其详,正在猴子石一带徘徊,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

听到这个消息,学校顿时慌乱起来,准备躲避到城东五里的阿弥岭。有着半年军事生涯的毛泽东,冷静分析了形势,认为溃兵己疲惫不堪,又不知城里空虚。只要把学校一年前即已开展训练的学生志愿军组织起来,加上城里的警察,完全可以击退溃军,学校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并由他具体负责指挥。于是,他立即组织志愿军中胆大者二百多人,手拿木棍,分成三队,绕道分布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对溃兵形成包围之势。同时联络学校附近的警察分所,派一部分手拿真枪的警察伏在学生志愿军的最前列。

傍晚时分,溃军胆战心惊地沿铁路北移。待到距布防处不远时,毛泽东命令警察开枪射击,学生志愿军则燃放装在煤油桶内的鞭炮助威,并齐声呐喊:“缴枪没事!缴枪没事!”溃军十分心虚,一经突然袭击,更不敢抵抗。经派人交涉,真的全部缴了枪。当晚溃兵露宿学校操坪,第二天由商会出款遣散。

学校和长沙城免去了一场兵灾。人们沸腾起来,纷纷惊奇地称赞:毛泽东通身是胆。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领导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虽然不大,但却表现出青年毛泽东过人的胆量和谋略。

毛泽东关注着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关注着中国农村的状况。对于农村,他有着特殊的感情。农民的困苦,他在少年时代就有切身的感受。今天,当他站在一个新的境界去俯瞰社会时,他更忘不了农村。他要用新的眼光去认识农村,了解农民。

毛泽东决意要进一步考察农村的情况。可是,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着两名中国学生旅游全国的故事,他们到达了西康的打箭炉。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我没有钱,我想我应该试着在湖南旅行一番。”

毛泽东决定采用当地一些穷知识分子寻师求学所采用的“游学”的方法,来解决途中的吃饭、住宿问题。

1917年7月,毛泽东邀请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老同学萧子澳,开始了他的长途旅行。毛泽东穿一件白色旧上衣,带着一把旧雨伞和一个布包,布包里有一套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和墨盒。他们从楚怡小学出发,过湘江,踏上了去宁乡的途程。

在宁乡,他们来到了友人何叔衡的家,受到了何家的热情接待。经何叔衡介绍,毛泽东访问了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桐油灯下,主人告诉毛泽东,他是佃农,交的“三七租”,一年累到头,收的粮食七成交给了东家,自己剩下的就很少了,生活苦得很,遇到灾荒,日子就更难了。在何家附近的宋家潭,毛泽东又访问了一位老农和一位青年农民。这是当地受苦最深的两户佃农。听了贫苦农民的诉说,毛泽东对中国农民的状况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离开何家,毛泽东和萧子澳继续进发。临行时,何家要送他们路费,可毛泽东执意不收。他决心要在这艰苦的环境里,磨炼自己。

沩山——他们行进的目标,曾是佛教史上的名山,山上有一座自唐代起就很有名气的佛教寺庙,里面住着很多和尚。他们要结识结识方丈,了解一下僧侣的生活。

他们信步而行,一边海阔天空地聊着,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风光。眼前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坡上有棵古老的松树,长势茂盛。他们卸下包袱和雨伞,背倚古松,坐在岩石上,讨论着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后来竟在不知不觉中睡了一觉。

肚子开始饿了。他们向山脚附近的一座房子走去。房主人拒绝给“叫化子”饭吃。无奈,他们只得继续向前走。走了约摸一里路,来到另一户人家。一对和善的老夫妇给了他们足够的饭菜,并和他们进行了一场有意思的对话。

老人姓王,曾在县衙门当过门房。老人问道:你们两个小伙子看上去绝非乞丐,为什么要饭呢?

毛泽东回答,我们想旅行,看看农村的情况,又没有钱,只好“游学”。

老人说,当叫化子没什么不好,叫化子总比强盗好得多。那些当官的,多数都不廉洁。我在县衙门里当守卫时知道,县太爷满脑子想的都是钱。每审一个案子,给他钱多的一方照例是打赢官司。向他求情是没有用的,除非花大价钱贿赂他。

毛泽东听了,不禁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世道!告别老人后,他们还在议论这世上不公平的事情。

来到目的地,暮色已经降临。在寺院,他们受到了佛教徒热情的接待,拜访了老方丈,参观了佛殿,还和老方丈讨论了佛家经典,讨论了孔子和老子。佛教徒们把毛泽东、萧子澳看成是有学问的人,纷纷请他俩题诗题字。

接着,他们又跋山涉水,来到了安化县城——梅城。在梅城,毛泽东查阅了安化县志,走访了一些贫苦人家,还拜会了安化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早年毕业于清代两湖书院,颇有学识,但性情高傲,一向看不起游学先生。毛泽东两次求见,夏都拒不接待,直到第三次求见,夏才开门。但随即写了一句原对放在桌上:“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以试来人学问功底。毛泽东看后,即书属对:“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先生一看,连声称赞,遂留宿,彻夜长谈,临走时还赠予毛泽东、萧子澳8元银洋。

一路上,他们遇到学校、商店、庙宇,常常写上一副对联,对方给几个钱,就作为路上的费用。渴了,就讨口水喝,或在路旁喝几捧凉水。累了,就到池塘里洗洗澡。有时就在野外露营。面对着满天星光,他们高兴地说:沙滩是床,蓝天是帐,月亮当灯,星星作伴。有一次,毛泽东指着岸边的一棵古树说,这就是我们的衣柜。说着,顺手就把布包、雨伞挂到树枝上。睡觉没有枕头,就用两块石头。毛泽东正是从这种奋斗的生活中,领略到一种人生的乐趣。

到达沅江时,正值湖区涨水,道路被淹,加上暑期就要结束,他们乘船返回长沙。

这次游学,走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许多地方,行程达九百多里,从而使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年寒假,毛泽东又到浏阳县一带去调查,住在同学陈绍休家里。正是在这种和农民的广泛接触中,毛泽东对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为他后来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确立一条正确的思路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不仅关注农村和农民,还关注着广大的工人群众。

当时,第一师范附近有电灯公司、造布厂、黑铅炼厂、铜元局等几家近代企业,聚居着很多工人、人力车夫。还有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和长沙至株洲段铁路工人,也都住在这一带。他们不仅生活清贫,而且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没有文化,不仅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限制,生活上也有极大的不便。毛泽东感到,要帮助工人兄弟,首先要使他们接受文化教育。

第一师范原在1917年上半年办过一次工人夜学,那是为推行平民教育,由教职员兼办的,但没能坚持下来。1917年下学期,第一师范的学生团体学友会改选,毛泽东被选为学友会的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上任伊始,他就提出由学友会主办工人夜学的主张。

毛泽东一面潜心研究学问,磨练筋骨意志,一面广泛地走向社会,和最广大的劳苦大众,和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这是毛泽东已经形成的一个显著的思想品格。他决心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改造中国。他要逐步探索一条改造的道路。

1918年4月,新民学会的创立,显示出毛泽东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这就是在社会改造问题上,由学理上的探讨迸到社会团体的组织。此后,毛泽东为组织领导新民学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以说,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毛泽东是和新民学会一起搏击在社会变革的风浪之中的。虽然其中也有分化,有人颓唐,有人落荒,有人离开了战斗的行列,但更多的人却是聚拢在毛泽东、蔡和森的周围,奋然前行,成为优秀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有的虽未直接站在革命的大旗之下,却也在为社会尽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当年的新民学会首批会员李维汉回顾说:“新民学会从不自我标榜,但由于它的乾乾不息的前进运动,在实际上,成为我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虽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但在它存在的三年中,在中国革命动荡转变的年代里,逐渐由民主主义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会员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许多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共产党员,有的成为党的同情者。会员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陈昌、张昆弟、罗学瓒、郭亮、夏曦等,以及相当于新民学会分支组织的工学世界社的社员李林、颜昌颐、林蔚、李慰农等在后来的革命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和所有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一起,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

1919年4月6日,毛泽东从上海回到了长沙。回长沙后,他主持新民学会会务。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前夕,他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了。

为了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和便于工作,毛泽东经学友和新民学会会员周世钊的引荐,到长沙修业小学担任历史课教员。除教书外,他利用一切时间,广泛接触长沙教育界、新闻界人士和青年学生,进行各种联络活动,向他们讲述几个月来自己在北京、上海的经历,介绍所接触的一些值得钦佩的人物。他约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到楚怡小学开会,会上,他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局势,介绍了国内南北军阀混战的情况,说明了在新思潮的激荡下中国人民逐渐觉悟的事实,并提出了组织青年学生进行斗争的意见。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为核心,组织和领导湖南各阶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本人则站在斗争的前列,率领新民学会会员深入长沙各校,拟写传单,动员青年学生起来,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也在紧张地进行宣传活动。“请救山东人的性命!”“请看我国之危险!”的传单,撒遍了长沙城。

5月7日,长沙各校学生纪念“五七”国耻游行大会。他们手执白旗,旗上书“誓死争回青岛”数字,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游行队伍被军警强行解散。

5月9日,长沙的报纸冲破了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新闻封锁,纷纷报道了北京学生爱国示威游行的情况。《大公报》以醒目的大号字登载了五四游行的消息:“驻日公使章宗祥,被学生殴伤甚重,性命已在旦夕”;“北京学生现被捕三十余人,大学校长蔡元培愿独身抵罪。”消息震动了全长沙城,全湖南省,人们热烈地讨论着。特别是青年学生,兴奋、激动、愤怒。他们决心立即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时,北京学生联合会派出许多代表分赴各省活动,以求得全国的声援。到湖南的代表是邓中夏和另一名学生。第一次北京之行时,毛泽东就和这位北京大学著名的学生骨干建立了联系,并参加了他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活动,邓中夏到来后,毛泽东立即和他一起,就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事进行活动。

5月28日上午,各校代表齐集省教育会,举行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章程,选举法专代表夏正猷、商专代表彭璜为正副会长。同时,通过了罢课宣言。

湖南学联的成立,标志着湖南学生大联合的实现。有了统一的组织,学生运动迅速掀起了高潮。

6月3日,在学联的组织下,大多数学校举行罢课。罢课宣言沉痛地写道:

外交失败,内政分歧,国家将亡,急宜挽救。京师学界正义于先,津沪群英声援于后;内之振我民气,外之挫彼敌锋,共矢贞忠,以示天下;学生之求学,以卫国也,国既不存,学于何有!我湖南学生出于良心之感发,鉴于时势之要求,决议自6月3日起,全体罢课,力行救国之职责,誓为外交之后盾。耿耿此心,神人共鉴。

学联还向北京政府提出了拒绝巴黎和约,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六项要求。

学生联合会的会址设在湖南商专,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新民学会会员。毛泽东住的修业小学离商专很近,有时就住在商专里。可以说,他是这个富有战斗性的新的学生组织的实际领导者。

“六·三”罢课,引起了湖南当局的恐慌。张敬尧发布所谓“训令”、“忠告”,恐吓学生如有言词过激,逾越常规者,即按照戒严规则,一律逮捕,以保平安。但是,各校学生在学联的领导下,照样走上街头,开展以抵制日货为内容的反日爱国运动。学生纷纷组织讲演队、检查团和戏剧队,每日轮流到街头和沿江码头进行活动。

毛泽东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轰轰烈烈的爱国浪潮中。他带头走向街头,热情地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宣传。一位当年在一师附小读书的女学生,回忆毛泽东当年在长沙讲演的情景时写道:

我最难忘的是毛主席第一次给我们演讲的情景。我们称他毛老师,但毛主席说:“你们不要叫我老师,我是你们的老同学,以后就叫老同学好啦!”当时我们只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毛主席却把我们当作老同学,大家感到亲切和温暖,非常敬爱这位“老同学”。毛主席每一次来演讲前,我们整个小学部的同学,都坐在大礼堂的竹椅上,有好几百人。大家都在热切等待。一见毛泽东出现,都热烈鼓掌,有些小同学高喊:“老同学来啦!”更有些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讲的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决不接受“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另外还讲抵制日货。由于我们都是小学生,都是十岁至十多岁的孩子,毛主席以极其浅白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什么是“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还讲怎样抵制日货。他说:“买玩具不要买日本货,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他的演讲完全可以激发我们小学生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手势又多,激动中带着幽默,大家非常喜欢听他的演讲。但可惜毛主席每次只讲一个钟头,就要匆匆忙忙地走啦。同学们都舍不得他,很希望他多逗留一阵子。

由于学联广泛地走向社会,使抵制日货的斗争很快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7月7日,学联和国货维持会联合举行烧毁日货游行示威大会。游行队伍前面高举着“烧毁日货游行大会”和“同胞们注意,切勿买日货”的大旗,学生每人肩负一匹日本布,后面跟着绸布业的店员工人,最后是国货维持会和学生联合会的旗帜。到了教育会坪,学生们将布匹摊放坪中,淋上煤油焚烧。直到布匹烧成了灰,游行队伍和参观群众才散走。

为了更广泛地集结反帝爱国力量,7月9日,学生联合会联合工商各界开会,正式成立湖南各界联合会。会上,组成了包括20个代表的各界联合会代表团。大会指出,国家前途危险已达极端,号召湖南各界人民起来,“推翻武人政治”!湖南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全省各界的大联合。

新民学会在斗争的风雨中也更加壮大起来,新入会的会员有七十多人,如夏曦、向警予等。学会修改了章程,设“评议”、“执行”二部,何叔衡、李思安为正副执行委员,毛泽东、周世钊等8人为评议员。

五四运动汹涌的洪流,冲破了封建主义固守的千里堤坝。人民觉醒了,新思潮也更加猛烈地传播开来,正如瞿秋白所言,久銮的闸门一旦打开,浪涛更加奔腾澎湃,乌沫喷溅。五四运动后,各种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时长沙各校学生也出版了十多种刊物,如《新湖南》、《女界钟》、《岳麓周刊》等,但大多仍然锐气不足。为了更好地推动湖南爱国斗争和新思潮的宣传,也为了有一块发表自己政见的阵地,毛泽东提出,需要创办一个新的刊物,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湖南学生联合会决定创办《湘江评论》,由毛泽东任主编。

毛泽东对报纸早有浓厚的兴趣,北京新闻研究会的活动,更是从理论上武装了他。如今正是一显身手的时候。经过十几天的紧急筹备,一种具有崭新风貌的《湘江评论》诞生了。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正式出版。它四开一张,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有短小明快的《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还有尖锐泼辣的“放言”、“杂评”。出版的第二天,长沙各报即高兴地报道:《湘江评论》出版了!

根据《湘江评论》的主旨和任务,毛泽东撰写了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还写了国际、国内大事述评和各种杂感30多篇,热情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无情地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号召民众联合起来进行改革和斗争,宣传解决思想,冲破迷信和传统的束缚。他认为,只有俄国十月革命,才使“全世界为之震动。”

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说:

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

在文章的最后,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写道:

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拚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毛泽东号召人们打破迷信,解放思想,要敢想、敢说、敢作、敢为。他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中说:“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命运,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因此,他主张冲破一切传统和迷信的束缚。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他说:“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对真理,应该以“如日光之普天照耀,如探海灯之向外照射”的精神去追求。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所表述的主要思想,说明他正在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以后,为了筹组赴法勤工俭学和发动“驱张”运动,于“五四”前夕和之后,两次来到当时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在这两次到北京期间,他开始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从一师范毕业后,为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抱负,他在实践中开始了新生活的探索。受北大杨昌济老师之告,新民学会的成员纷纷来到北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

精神上的富有就这样弥补了物资生活上的匮乏,更何况还有爱情。

在遥远而又偏僻的韶山冲里,他的严厉的父亲,曾强制地为他订过一房亲事,但在内心里他始终未曾予以认可。因为,在那里没有爱。而现在,在这里,在他初到北京的这段日子里,他却深深地爱上了他的老师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即杨霞。杨霞也爱着他。于是,北海桥边夕阳下的蹀躞,中央公园花丛月下的留连……这古老而又美丽的都城,自由、宁静、闲适的氛围,异地重逢的浓浓的乡情,正好帮助了他,使他第一次品尝了他过去从未品尝过的初恋的滋味。

但由于生活费用没有来源,毛泽东很想找个职业。经过杨昌济的联系,毛泽东得到了一个图书馆助理员的位置。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办公室,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先辈李大钊。图书馆设在沙滩红楼一楼,毛泽东在第三览报室工作,职责之一是负责登记阅报人的姓名。每月薪金8元。这对毛泽东来说,已是一大笔钱了。

对于矢志要进行大规模自由研究的毛泽东来说,这真是来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利用管理报刊之便,像在第一师范当学生时那样贪婪地阅读了大量新出版的报纸杂志,汲取了许多新知识。当时,北京大学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各种思潮在这里传播,各种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都曾来这里任教。这些,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吸引力。他利用北京大学的有利条件,经常旁听他所感兴趣的课,还参加了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在参加这些研究会的活动中,他结交拜访一些名流学者,因为这里更是人才荟萃。他认识了陈公博、谭平山、邵飘萍等人,尤其是邵飘萍对他帮助很大。

毛泽东除了经常拜访杨昌济、黎锦熙之外,还拜访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知名人士,同他们讨论新思潮等各种问题。并曾与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分别邀请蔡元培、胡适等谈学术和人生问题,以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然而毛泽东有时也受到冷遇,受到刺激。有一次,他见到鼓吹新文化的大名人胡适,大胆地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胡适问提问题的是哪一个,当得知只是一位没有注册的学生时,这位名教授竟傲慢地拒绝与他交谈。傅斯年、罗家伦当时是北大学生中的风头人物。他们主编的《新潮》杂志,激烈地抨击封建文化,提倡“文学革命”,在青年中影响很大。毛泽东对他们很感兴趣,可他们却看不起这个来自湖南的“土里土气”的青年。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情形说:“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意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士话。”

浅薄、浮躁,是当时许多鼓吹新文化的人的通病。

但是,毛泽东却得到了李大钊的器重。热诚地扶持青年,把青年看成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李大钊五四时期民主思想中极其光辉的部分。他热情地鼓励广大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当他发现毛泽东思想敏锐、善于思考时,对他表现了很大的关注。工作之余,或李大钊在阅览室翻阅书刊的时候,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交谈,有时长达一两个小时,李大钊发表的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毛泽东更是认真地阅读。如他及时地阅读了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毛泽东表现出来的非凡的拖负和才干,深得李大钊的赞扬,认为他是“湖南学生青年杰出的领袖”。在李大钊的引导下,毛泽东开始了解十月革命,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相继参加的新闻学会和哲学会的活动,在毛泽东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后来说:“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毛泽东的兴趣、探索是多方面的。面对着当时滚滚而来的各种新思想、新学说,他不迷信,不盲从,一切都在研究、比较之中。

毛泽东还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王光祈、李大钊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的筹备工作。

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四处奔走,多方联络,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有人在家信中写道:“毛润之,此次在长沙招致学生来此,组织预备班,出力甚多,才智学业均为同学所钦佩。”

毛泽东自己却留在了国内。究其原因,一是新民学会中许多人希望他“殿后”,继续谋求学会的发展,国内也确实需要有人;二是毛泽东认为自己对于国内的情形调查研究得还不够,待掌握了中国古今学说的“大要”再出洋留学。

在出国的潮流面前,毛泽东热烈地欢迎它,并为有志于此的同道者奔忙。但他决不盲从,他在清醒而又坚定地走自己的求索之路。

同类推荐
  • 重筑大国魂

    重筑大国魂

    当激情只代表娱乐,当泪水只为悲痛,当挥洒的热血换不来一丝怜悯,当奉献等于嘲讽。纯粹的东西已经掺入了杂质,杜子轩,这个平凡平庸,骨子里却又极端民族主义的人,迷失,又获得了新生。民国,血与泪的交融。没有轻松得来的胜利,也没有无所不能的本领,更没有想当然的纵横驰骋。有的,是血、泪、感动、爱恨与情仇。望我们不再健忘,焕发久逝的激情,凝聚正能量。也希望我们,能在这真实与虚幻中寻找逝去的敬仰,唤回——迷失的所有。
  • 紫气东来——南唐后主李煜传

    紫气东来——南唐后主李煜传

    致无眠的午夜,致凌厉的长风,致你渐去渐远的脚步和模糊的容颜,致那破碎的承诺和撒开的双手,致我日渐沦落的信念和孤独的梦魇,致每个辗转反侧的夜里我那莫名地哭泣。致冬日时节,致我在凛冽的寒风里避无可避的恐惧,我像一只野兽,在黑暗的陷阱里面等待不可挽回的天明,我更像一个王侯,在破碎山河的沦陷中孤寂又沧桑地流离失所,有人说我是无法忘记过去,其实我只是难以忍受我柔情的泛滥,冬天已经来临,冬日的侯风吹拂在杨柳晓岸,吹拂在我暗黑无际的胸膛,吹起漫天飞扬的尘土,吹落不再升起的暮色覆盖我的眼眸,破灭不敢回想的美梦。
  • 三国之纵横天下

    三国之纵横天下

    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因为一次意外回到了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末年,从此走上了与三国的牛人们争霸的道路。收名将,揽贤才,结识三国美人,陈锋利用现代知识打造出一支铁血锐兵纵横天下!轻度yy有益健康,敬请关注《三国之纵横天下》。
  • 三国之我是甘兴霸

    三国之我是甘兴霸

    叼丝男不慎落水生亡,醒来发现重生汉末甘宁。看甘宁横刀立马,一统三国
  • 携明

    携明

    一个小白领,拥有了便携式时空机,且看他怎样低调地利用现代的知识,技术,产品,在明末乱世一步步地成长,改变中华的命运。不一样的近代科技发展史,中华文明的璀璨之途,尽在其中。
热门推荐
  • 异界修真之我要成神

    异界修真之我要成神

    唐寅,一个意外重生在异界的混混。本以为重生在天才之躯,再加上自己的猪脚光环可以纵横异界,却不知这世高手如云,神体辈出!看他如何凌傲众生,走向成神之路!
  • 绝世仙道

    绝世仙道

    一介状元郎,本以为是绚丽人生的开始,一个神秘的女修带走了他所有的荣誉,崩溃了他的凡人人生。
  • 凯之婉言

    凯之婉言

    男女主角从小就认识,可是因为男主要去美国,女主要去英国,所以就此分开,五年后,在重庆她们再次遇见,正当重归于好时,又来了,一个人,她是谁?究竟他们会怎样哪?我们拭目以待!
  • 默落晟殇

    默落晟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他以为,那人已在奈何桥畔等他一十一载,终有一天,他会去陪她……他说:“倾吾一世温柔,换汝一笑回眸……”而她,为了曾经一诺,忍万般屈辱,纵使忘了所有,也依旧还记得他……她说:“就算天堂容不下我们,那不是还有地狱吗……”一生一世,他爱她爱的万劫不复,她也念他念的刻骨铭心……百转千回后浮生尽过,他们又是否能实现当初诺言,一生相守……
  • 尚书博文精粹

    尚书博文精粹

    百篇博文记录一个铁骨柔情的中年男人的五味生活,他是丈夫,他是父亲,他是悉心记录生活的书写者。有琐碎,更有精彩,每一篇都透着醇厚的日常情味,本色笔墨书写本色人生。
  • 飘渺之界:乾坤一梦

    飘渺之界:乾坤一梦

    她只是一个普通人,会爱会恨,会恐惧会贪婪,她不是女神,她更像一个女流氓
  • 重生之名门商女

    重生之名门商女

    她顾晓乃顾家家主,一朝失足,竟然回到了18岁那年,她得异能,发家致富,看她如何荣耀归来!可是为什么会有一个男人死皮赖脸的跟在她身边!!“江晨,你给我滚开!”“老婆,不要这样啦!我会很难过的!”不是说好冷傲无双的吗!怎么会变成这样!
  • 道神

    道神

    剑道天才,手执一剑杀上九重天,大闹紫薇圣地,却被绝世强者镇压在神剑山下,日日夜夜饱受万剑穿心之苦!转世为逍遥王世子,却因体内无数剑气导致身体羸弱不堪,尔后修炼绝世功法蛮荒诛仙劲,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逆天之旅!为兄弟,两肋插刀,火海刀山,肝胆相照!为红颜,征战天下,血染八荒,至死不渝!血雨腥风,扬眉淡笑,指剑问群雄,谁敢与我一战?雄鹰下山,猛虎冲天,谁主沉浮,唯我道神!你命由我不由天,灭你只在挥手间!
  • 全能回归

    全能回归

    灵魂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穿越千万年,经历了无数的人生后,回到出生的世界,美女接踵而来,财富滚滚而至,权势节节攀升,成就最强全能回归传说。
  • 重生之凤逆

    重生之凤逆

    她贵为尚书嫡女,一心辅佐心爱之人登基,岂料他穿上皇袍之后,第一个圣旨竟是将她这个正妃贬为通房?!家和富贵,姐妹情深,姨娘疼爱,原来的幸福竟是错觉?!原来她竟然从一开始就是一枚铺路的棋子...可惜为时已晚...她发誓,来世只愿做恶鬼,把她们欠她的债,一一讨还!再次睁眼,曾经的单纯已被仇恨替代。她微微一笑,用自己的计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算计天下人!可是,这样蛇蝎心肠的她,为什么会被那个自称“废材”的妖孽王爷,说非她不娶呢?“王爷,我不喜欢你”“那就爱我吧”“......”宫廷斗争重生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