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89100000002

第2章 七夕传说(1)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或“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们目前所知有关七夕的最早的文献资料。古代妇女七夕乞巧也屡屡在唐诗宋词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诗说道:“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史书记载,每逢七夕,唐太宗便与妃子在清宫夜宴,宫女们也受皇帝影响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时期,七夕乞巧非常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供人们买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便开始为此准备,到了初七那天,乞巧市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其热闹和受人们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这说明乞巧节在古代是十分受人重视的,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然而,清代以后,七夕与其他一些传统节日一样,逐渐被人们淡忘。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民俗学者与商家也极力复兴七夕,七夕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七夕等传统节日的复兴意义深远,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是一个美丽的节日,是一个让青年男女情愫萌生,让旅人思妇柔肠寸断的日子。这皆因它与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紧密相连——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人。

除此之外,魁星传说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一)牛郎织女的传说

1.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牛郎、织女之名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天上有条银河,虽有亮光,却照不见人影。织女星座有三颗星,每天要移动七次位置,看起来很忙碌,却织不出一块布匹。牵牛星真明亮,可惜也徒有其名,不能用来拉车。显然,这首诗中的牛郎、织女,只不过是将两个星宿人格化,还谈不上是传说。

一直到汉代,文献中才有了牛郎、织女情感故事的记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名篇,被南北朝时的文人连同其他十八首诗歌编在一起,名为“古诗十九首”。此诗是秋夜即景之作,描写了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牛郎的愁苦心情: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的织女在期盼你。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梭札札不停地穿梭织布。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匹布,相思泪如雨珠点点滴滴。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样一段距离。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他们含情脉脉却不能相互说话。

将织女与牛郎的悲剧故事加上一个喜剧结尾,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太平御览》上记载了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多次聚会的传说,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良辰吉日。而西王母降临前常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郎织女的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感情,“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与乌鹊相关的巫术,《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雌雄鹊各一,燔之四通道,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征,逐渐演变出乌鹊搭桥的传说。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明确记载了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的故事。

比较完整地叙述牛郎织女故事的,是梁代殷芸的《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意思是说,银河的东边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织女每天都在织布,没有时间整理容貌。天帝可怜她一个人独处,便将她许配给银河西边的牛郎。织女嫁给牛郎后便不再织布,于是天帝很生气,命令织女离开牛郎回到河东,只许她与牛郎一年见一面。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又指出“七月七日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明确了牛郎织女故事的时间、人物。

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黄姑织女”条记:“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尝为牵牛织女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祠中列牛郎织女二像。宋建兴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岗,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诗于壁间云:‘商飙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乡人遂去牵牛像,今独织女存焉。祷祈之间,灵迹甚著,每至七夕,人皆合钱为青苗会,所收之多寡,持杯珓问之,无毫厘不验,一方甚敬之。”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传说牵牛和织女星曾降临于黄姑此地,织女用金篦划出一条河,使得牛郎不能渡河。正好村西也有条河,于是乡人便为这条河立了一座祠堂,里面供奉了牛郎和织女两座雕像。宋朝战争时期,有一个到这里避难的士大夫途经此祠堂时,题诗说,听说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会,在这里又何必追求朝朝暮暮相对呢?于是乡人将牛郎像撤去,只剩一座织女像。每到七夕,乡人便到祠堂祈祷,十分灵验。牛郎织女的故事经过代代的口耳相传及民间作者不断地增饰、润色之后,到近代逐渐发展为我们熟悉的情节曲折、哀婉动人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扩充和发展,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却不能泯灭人们纯真的情感渴望。在七夕晴朗的夜空之下,自然会唤起人们对往昔历史的回忆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2.牛郎织女故事的内容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久,因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版本。它们虽然基本内容相同,但是细节却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有一则故事这样写道:

很久很久以前,天空碧蓝如洗,一片云彩都没有。天帝觉得这样太单调了,于是吩咐他的七个女儿纺纱织布,给“天”做衣服。七姐妹辛勤地劳动,可是,纺出来的纱不是白色的就是灰色的,用这种纱织布,色彩还是很单调。

最小的妹妹是个有心人,她悄悄地来到御花园,发现了一种开着七色花、结着七色果的仙草。她欣喜若狂地采了许多仙草,决定把这些漂亮颜色漂染到织纱上去。每当深夜,小妹妹便偷偷地进行试验。当她终于纺出了五彩缤纷的彩纱时,她高兴得差一点喊出来。

第二天一早,姐姐们发现了这个奇迹,都欢呼雀跃,议论着什么时候让“天”穿上才好。小妹妹说太阳早出晚归最辛苦,还是让“天”穿上花衣服迎送吧;平时让“天”穿白衣服,下雨时让“天”穿灰衣服,早晨和傍晚穿花衣服。天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高兴,就将小妹妹封为“织女”。

织女每天不停地织布,织累了,总要观看一下银河下面人间的景色。每当她看到人间男耕女织的繁忙景象,都会感到十分有趣。渐渐地,有个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织女发现这个小伙子孤苦伶仃,一个人在田里耕作,休息时只和身边的老牛讲话。她不禁对他产生了无限的怜惜之情。

这个小伙子便是牛郎,名叫如意。牛郎从小便没有了爹娘,跟哥嫂在一起生活。如意家住在南阳城西的一个小村庄里。他聪明、勤奋、忠厚,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听老人讲在伏牛山中卧着一头老黄牛,便常常望着那座山出神。他因为家里没有牛,总想把山里的那头牛拉回来耕田。有一天,他终于进了山,翻了九十九道山,过了九十九道涧,找到了那头老黄牛。老黄牛在一块大平石上卧着,瘦骨伶仃的。

如意趴下对老黄牛磕了个头,喊声“牛大伯”,请老黄牛跟他走。老黄牛睁了睁眼睛,又合上了。他看着老黄牛那无精打采的样子,猜到它可能很饿了,于是就去给老黄牛薅草。他薅着,牛吃着,薅了一捆又一捆,总是供不上它吃。就这样,他薅了三天草,老黄牛吃饱了,抬起头对他说:“小孩子,我原住在天上。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地上没有五谷,我偷了天上的五谷种子撒了下来,触怒了玉帝,他把我贬下天庭。我的腿摔坏了,不能动弹。我的伤用百花露水涂洗一百天就会好的。”如意听了,决定留在山上为老黄牛疗伤。他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夜里依偎着老黄牛睡,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黄牛洗伤。整整一百天,老黄牛的伤好了,站了起来,跟着他回家去了。

如意对老黄牛很好,白天去放牛,夜里睡在牛旁边,因此人们都叫他牛郎。老黄牛待牛郎也很亲,每回牛郎的嫂子在家偷吃东西时,老黄牛总是叫牛郎回来吃。一来二去,牛郎的嫂子生气了,要和牛郎分家,牛郎不要房子不要地,只要老黄牛、一辆破车和一只烂皮箱。老黄牛拉着破车,破车上放着烂皮箱,牛郎坐在烂皮箱上。牛郎离开了村子,到他乡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老黄牛从嘴里吐出了茶豆,给了牛郎。牛郎把茶豆种在门前,第二天出土了,第三天拖了秧,牛郎搭了个架子,没几天茶豆便把架子拖满了。一天,老黄牛说:“如意啊,夜里藏在茶豆架下,能看到天上的姑娘们,天上的姑娘们也能看到你。谁要是偷看你七个夜晚,她就是想做你妻子的人。我拉着车带着你,把她娶到凡间来,与你成婚。”

夜里,牛郎站在院子里的茶豆架下向天上望,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一个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位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胆地看着牛郎。第三天夜里,这位仙女望着牛郎微笑。第四天,她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她端着一篮子蚕。第六天夜里,仙女又偷出了一架纺布机。第七天夜里,她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眉目传情七个夜晚。牛郎盼着织女下凡来,织女盼着牛郎快来迎娶。七月七日那天,从天上飞下来几只喜鹊,落在了老黄牛的头上,喳喳喳地叫着:“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娶,快去娶……”老黄牛向牛郎点点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老黄牛四蹄腾空,一会儿便来到玉池。牛郎下车,和织女一起抬起织布机放在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和织女坐在一起。老黄牛腾云驾雾,不一会儿便到了家。

乡亲们知道牛郎成了亲,都来贺喜。织女把她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绸缎。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子都知道牛郎娶了一位贤惠妻子,能养蚕,会抽丝,织出的绸缎又光又亮,好像粼粼闪闪的白河水。大家都传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下来的,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裳,冬暖夏凉。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天南海北的绸缎商人,都来争购南阳绸。这一下轰动了白河南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他们都让自家的姑娘来学习织绸缎。织女是个热心肠的人,精心传授,于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没两年,养蚕、抽丝、织绸缎的技艺家家户户都学会了。

第三年的七月七日,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男的起名叫金哥,女的起名叫玉妹。牛郎勤耕田,织女巧织布,小日子过得康乐和谐。姑娘小伙子们都很羡慕,问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牛郎指着茶豆架,说了原委。茶豆熟了的时候,姑娘们、小伙子们争着采摘,种到自家的院子里,也偷偷地钻到茶豆架下,向天上望。小伙子都盼着能看到一个偷看他的仙女;姑娘都盼望着能看到一个偷看她的仙童。年轻人一钻到茶豆架下,心里都是甜蜜蜜的。

又过了几年。一天,牛郎正在犁地,晴空响起一阵雷。老黄牛站了起来,望着牛郎,流着泪说:“如意啊,我把织女拉下天,犯了天条。天鼓在响,我听着很难受。我死后,王母娘娘准会来拆散你们夫妻。你记住,你把我剥皮,吃了我的肉能脱凡成仙,用皮做靴子,穿上后能腾云登天。”老黄牛说罢,倒下死去了。牛郎哭了一阵,就照着老黄牛的话做了。

七月七日那天,牛郎正在锄地,金哥、玉妹哭着跑来,对他说,来了个老婆子,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跑了。牛郎忙把锄扔下,一手拉金哥,一手拉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照脚下一划,汹涌澎湃的一条大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在河边哭,金哥、玉妹的哭喊声惊动了玉帝,玉帝看到一双孩子怪可怜的,就叫他们一家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牛郎一家人不见了,人们觉得蹊跷,晚上就钻到茶豆架下向天上望,看到一条大河,波涛汹涌,织女站在河那边哭,牛郎拉着金哥、玉妹在河这边哭。人们明白了,擦着眼泪走出茶豆架,向天空望去,发现繁星闪耀的天空多了一条又宽又长的银带,就叫它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一边多了三颗星,就叫它们织女星、牛郎星、金哥星、玉妹星。人们想念牛郎织女,每天晚上总要钻到茶豆架下望望,望到七月七日那夜,突然看到满天喜鹊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起一座鹊桥。牛郎拉着一双儿女上桥了,织女也上桥了,在鹊桥的中间,一家人相会了。人们也随之欢喜了,互相谈论七夕的故事。

牛郎织女虽然登天了,可给人们留下了天蚕、织布机。用织女的织布机织出的南阳绸细密闪光,畅销九州。随着南阳绸的远销,也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到了各地。每到七月七日晚上,人们都想起了牛郎织女,传说着他们的故事。还有好奇的男女,藏在茶豆架下望着天,偷看牛郎会织女。

流传在豫东杞县一些地区的故事中是这样说的:

牛郎是一个憨子,名叫憨二,是李庄人,离南京二百多里地。他家有十二顷地,爹娘都没有了。哥嫂想独吞家业,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害他,都被老黄牛救了。与哥哥分家时他仅仅要了破车和老黄牛。

老黄牛拉着破车走了一天,来到淮阳县李大庄。他向李大四求地方住,李大四让他住在时常闹鬼的一个群楼院里,见他住下没事,便要卖给他。老黄牛让他从堂楼门东边挖了一缸金子,西边挖了一缸银子,买下了这座房子。一天老黄牛又把他带到了天上,拿了九个仙女中一个仙女的衣服,这个仙女就是织女。她只好嫁给了憨二,待老黄牛死后,织女从后院的井里找到自己的衣服后,便穿上到天上去了。憨二遵照老黄牛死时的嘱咐,将牛皮灌满水,缝好骑上,带着两个孩子去追。织女看快被追上了,便拔下金簪划了道天河。憨二看牛皮的水漏了,没劲儿了,掂着梭子一砸,正砸在织女的怀里。织女拿织布镏子投了过去,一下投偏了,就成了牛梭子星和镏子星。

老天爷想做和事佬,就让他俩明七暗九见一面。谁知传话人竟把话传成了七月七日见一面,就这样,他俩只有在七月七日才能见面。二人见面时都后悔得落泪。

鲁山部分地区,流传的牛郎姓孙,名小意,住在鲁山西南脚下的孙庄,也是受哥嫂的虐待。小意10岁时,嫂嫂不想让他吃闲饭,就要小意去买头牛放。

同类推荐
  •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 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藏族传统宗教(卷十)

    藏族传统宗教(卷十)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22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战争的历史话题;这里,流传着无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故事……
热门推荐
  • 七杀神皇

    七杀神皇

    逆天功法,弑天武技,伴随着他走上掠夺之路,以杀神之名,登峰绝顶,一路伏尸百万!诸国林立,万宗驰骋,看主角笑傲群雄,荣登大道之巅,这里残酷而令人战栗!
  • 殇雪传

    殇雪传

    上古时期盘古开天地,方有这天和地,女娲造人方有人世,有了人就有了纷乱战争,就有了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之争,祝融打败水神共工,共工恼怒却将不周山撞倒,以至于天塌地陷,天上出现窟窿,天界凶兽毕方,穷奇,和九婴逃下人间四处为恶,吃人无数.女娲娘娘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祸害自是不忍,于是练出五色石,弥补天上之窟窿.天虽补好,凶兽却是依旧横行,于是女娲娘娘再练五色石锁妖于六盘山.各位一定要问五色石为何物,五色石是五种颜色混合一起的石头.但是却因女娲娘娘手下一名童子云展失手打碎而分成五块.“欠落霞一世情缘,欠雪儿的却是千年等待......。”
  • 最强主角光环

    最强主角光环

    一个麻瓜少年莫名其妙得到了传说中的主角光环,一个妹子!?哦不,一部灵决,随即开始了他的装x之路,看凌风如何脚踩凌霄敬老院,圈打地府幼儿园
  • 修真传人闯都市

    修真传人闯都市

    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鬼、妖、异能者以及神秘的变婆,这些都隐藏在我们身边......
  • 凭栏望月

    凭栏望月

    这是一部满溢故乡情的诗集。字里行间缠绕了太多对巴蜀大地的深情厚意。天府之域,巴山蜀水,都是诗人永恒的美丽羁绊。绻绻情思,绵密如飘飞于巴山的细雨,尽情挥洒,无处不在。在旅途,那异乡的天地,如镜照影,浮现的都是家乡的山水,叫人片刻难以忘怀——“巴山夜雨,淋湿了思念”。这是一部唱给神州神圣大地激情澎湃的情歌集,也是一部流浪的情歌集。中华风物,皇天后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随游历的足迹在诗人笔下生花。“
  • 人生要懂得的历史潜规则

    人生要懂得的历史潜规则

    本书是历史生存游戏的典范读本,是为人处世、行走社会圆润通达的指南。在独特阐释“潜规则”的同时,将可读性、趣味性、思想性、哲理性、知识性等融为一炉,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之后获得成就大事的心法。
  • 刺客天条

    刺客天条

    “身为刺客,最重要的是讲信用。说要杀别人全家,就绝对不会留下一个活口。”这是刘浪奉为圭臬的刺客天条。
  • 冬日送凉州刺史

    冬日送凉州刺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方等无想经

    大方等无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香草恋人情未眠

    香草恋人情未眠

    一个是傲娇腹黑的校草顾留;一个是天真漂亮的布娃娃洛熙;一个是温润如玉的王子苏陌斐;洛熙出生在一个温暖豪华的木匣里,每天渴望着王子苏陌斐来到她的木匣之家,对她微笑,对她安抚。洛熙的梦想是变成人,并与苏陌斐成为恋人,但种种不可能的现实,终究成为了一个噩梦。她离开了他的身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踏进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所中学,并与不良校草顾留邂逅,展开了她的恋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