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01400000031

第31章 矛盾律

一、内容、要求与作用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个思维的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可以表示为:

A不是A

这一公式是说,在同一个思维的过程中,A和非A不可能都是真的,若A真,则非A假;若非A真,则A假,二者之中必有一假。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或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去指称同一个思维对象。因此,矛盾律对概念的具体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有反对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例如,不能用“党员”和“非党员”去指称同一个人,也不能用“南方”和“北方”去表达同一个方位(因为互相反对的概念蕴涵着互相矛盾的概念,它们不能同真)。

就判断来说,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有反对关系的判断都真,必须确认其中有一个是假的。例如:

某学生今天出席了听课。[真]

某学生今天没有出席听课。[假]

这两个判断具有矛盾关系,不可能同真。

对这种事情应当大力提倡。[真]

对这种事情应当严格禁止。[假]

这两个判断具有反对关系(存在不提倡不劝阻的情况),因而当一个为真时另一个必假。

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前后的一致性,无矛盾性。遵守矛盾律,可以在说话时避免自相矛盾,从而实现准确传递信息、正确表达思想的目的。

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逻辑矛盾,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因此,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应含有逻辑矛盾,科学常常是在发现逻辑矛盾并逐步排除它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

矛盾律还可以作为间接论证或间接反驳的逻辑依据,有助于论证思想和揭露谬误与诡辩。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在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论证时不恪守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韩非子·难势》记载了如下的故事: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这个卖矛与盾的人前后的自己夸矜蕴涵着下面的矛盾判断:任何(包括自己的)锋利的矛都不能刺穿我坚固的盾SEP,我自己(有的)锋利的矛能够刺穿任何(包括自己的)坚固的盾SIP。

这样一来,就难怪当有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之时,其人无以应,因为他怎么答复都不可能自圆其说。再如,关于语言起源问题还有一种说法,叫“社会契约论”。这种观点认为:

原来没有语言,后来人们觉得有创造语言的必要,于是便在一起商量着把语言创造出来。

这种“社会契约论”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在语言创造出来以前,应当是没有语言的,可又说了语言(因为商量时必须借助语言工具来进行)。显然,“社会契约论”的论证过程前后存在着矛盾。

有时逻辑矛盾并不能轻易发现。比如,有时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相联不紧密,中间跨度很大,通常要经过一番导引、归纳、分析以后才能看出判断之间是否存在着前抵后触的逻辑矛盾,对此应给予注意。

三、正确理解矛盾律

人类从认识客观事物的矛盾到逻辑思维的矛盾律经过了一定的历史过程。最早发现的是客观矛盾,如中国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等等。后来才转入到研究思维领域的矛盾,从亚里士多德逻辑排除矛盾的不矛盾律开始,矛盾律就是传统逻辑的规律。

矛盾律只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但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矛盾。客观矛盾是客观事物和发展存在的对立面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是客观事物内在固有的,不能否定它。矛盾律也不否认思想认识上的矛盾,它是“叙述”中的矛盾,“学说中的矛盾、错误论断的矛盾”,这些是不合理的,因为违背了思维的规律。矛盾律又是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其运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方面条件下或对针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反的判断,但若在不同时间、地点、方面条件下或针对不同对象作出相反的判断并不构成逻辑矛盾,也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例如,《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发出的“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这种感怀的时空环境不同,一为风雨凄凄之日,一为春和景明之时,而“进亦忧,退亦忧”也因所“忧”对象不同而未构成逻辑矛盾。

同类推荐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中华家训(第五卷)

    中华家训(第五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老子智慧讲座

    老子智慧讲座

    本书介绍了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经》占据了十分特殊的位置,老子提出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国古典哲学这个体系的基础。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热门推荐
  • 谋划世界的100次会议(下)

    谋划世界的100次会议(下)

    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 归一记

    归一记

    白狐持剑将白衣男子挑开,转身直劈袭来的黑影。黑衣男子不料白狐身形如此灵敏,只能御刀抵挡那一击。“砰”的一声,两柄武器强烈的碰撞在一起。白狐借势双腿一猛,便朝着黑衣男子背后翻滚而去,在半空中,架起长剑,直袭黑衣男子脑门。一个身穿布衣的少年站在枝头。肩上挎着一个鼓鼓的锦绣包袱,很悠闲的注视着这边的战斗。
  • 最强打工仔

    最强打工仔

    大三学生死而复生,被地府判官判定还有三年可活,既然只有三年时间,李扬便决定恣意人生,只谈情不说爱,从此,潇洒的人生生活开始了……
  • 一跃成神

    一跃成神

    为父踏上一条强者之路,一条踏上去就不能回头的路,这一切很艰难,为了寻回母亲且看坚韧少年勇闯天涯……这条路很难走,但不走会后悔!
  •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最后一座忠灵塔

    最后一座忠灵塔

    【灵异潜力作品,快来关注!】我快要窒息的醒过来,窒息是因为一个噩梦,置身其中,面对最恐怖的封闭环境却无法逃离的窒息感,让我的心里一直笼罩阴霾,我要寻找这个地方,梦发生的地方,我醒来依稀记得,那是一座至今无人踏足的血红的塔,,☆☆☆☆☆☆☆☆☆☆☆☆☆☆☆☆☆☆☆
  • 穿越霸王花

    穿越霸王花

    噩梦苏醒已经身在异世,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幸好得到爷爷的相救,在这里将重新开始她的人生!原以为苦尽甘来,却祸事连连,爷爷被害,凶手杳无音讯,而那个她一见钟情的男子,却意味不明,究竟她的以后是一帆风顺还是情路坎坷?意外发生,且看她坚定不移,一步步走向前方,最终成为一朵娇艳的霸王花!
  • 上海爱情

    上海爱情

    广角的全景铺散开来,此刻在普陀区某老旧公寓,郭跃满腹心事在阳台上抽烟,靳慧在洗手间小心翼翼清理着手机里的内容,宝山区的青年公寓周凯满房间的烟雾躺在床上辗转煎熬,床头放着一本醒目的离婚证,徐家汇某会所马博宇泡在空无一人的澡池里发呆,裸露的背部一道蚯蚓状的疤痕。虹口区某大学女生宿舍,袁夏和室友讨论着某款保湿水的使用效果,白皙的鼻翼冷冽如冬。静安区某咖啡馆,梁春和晏菲相拥着咬着耳朵,看着窗外肆意的车水马龙。闸北区的房子里,苏茜眉开眼笑逗弄着小侄女,唱着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吴好宝宝,好宝宝.....”,浦东区陆家嘴地铁口,严晓彤望着路雨晨所在的金茂大厦,心里道:冬天快到了啊。
  • 都市异能王

    都市异能王

    为打动女神,他预谋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谁料女神竟拥有超强战斗力,还误把他当成坏人暴打一顿,之后,他只得哭丧道:“女侠,剧情不是这样的!”
  • 儒道至尊

    儒道至尊

    上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居住洞穴,同如野兽,天旱水灾之年,为了生存,同类相残。先圣伏羲心生悲悯,于是仰观宇宙,俯察天地,穷究日月星辰运行规律,深思花开花落变化因由,最终大彻大悟,脚踏云烟,端立于浩浩苍天,大手一握,无数星辰汇聚手心凝聚成惊天巨笔,引茫茫银河水于笔尖。在墨蓝的天宇间横画一笔,天地震颤,惊雷阵阵,闪电密集如雨,大地上的飞禽走兽惊慌失措,胡乱奔跑。此画乃象征天的乾卦,后世称为"一画开天地"。接着,他按万物规律创立先天八卦图。自此人类进入文明时期,文上能经世治国,管理万物生灵,下能经商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