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08400000019

第19章 自由与社会及自由主义思潮(7)

黑格尔认为:批判自由主义必须首先要对它的立论根据——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理论进行考察和批判。这一思想最充分地反映在他1802—1803年发表的《论自然法的科学研究方法,自然法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及其实证法学的关系》论文和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写这些的目的在于对17、18世纪自然法哲学家,特别是对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做一清理和批判。首先,黑格尔认为自然权利的概念是从经验的研究方法做出的。从事实到原因是经验主义的信条,依据此,霍布斯和洛克认为人所具有的首要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自我保全(selfpreservation)。后来,他们又进一步把生命、自由、财产和继承权融入了其中,形成了经验的自然权利。对此,黑格尔批判到:“经验并不提供必然性的联系。如果老是把知觉当做真理的基础,普遍性必然性便会成为不合法的,一种主观的偶然性,一种单纯的习惯,其内容可以如此,也可以不如此的。”“这种理论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在这种经验的方式内,道德礼教上的规章、法律以及宗教上的信仰都显得带有偶然性,而失掉其客观性和内在的真理性了。”〔8〕所以“说到自然权利,在一种自然状态中的权利,我们立刻知道,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乃是一个道德上不可能的事情。”〔9〕从上述黑格尔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验主义者采取一种循环论方法,从当前人们行为中的观察所得来论证自然权利的必然性,其结果只能给人提供一个虚假的,带有偶然性的结论,只是经验的单纯的表明了每个人应该获得、保存属于自己的东西小权利,而没有提出他的理论根据和具体实现的可能。其次,黑格尔认为自然权利的概念又是从形式的研究方法做出的。黑格尔对形式的自然权利概念批判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康德和费希特身上。康德、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认为自由只是形式的意义,是“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10〕这样,就把人的自然权利归之为基于人的本质的自由。对此,黑格尔一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黑格尔说:康德“认自由为人所赖以旋转的枢纽,并认自由为最后的顶点,再也不能强加任何东西在它上面。所以人不能承认任何违反他的自由的东西,他不能承认任何权威”。同时,康德也着重指出义务与主体的本质——自由——是一致的。这是康德哲学中“令人满意的方面”〔11〕和重要特点,“是康德的实践哲学的功绩和它的卓越观点。”〔12〕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对形式的自然权利也做了严厉地批判,指出形式的自然权利缺乏内容,是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虚的形式主义。这是因为,它没有探究这个纯粹形式的原则是怎样与构成它的合理或客观内容相联系的,它对人的权利的绝对命令是对人的意志所有内容的彻底抽象,其本质是什么也没有。同时,黑格尔还指出,权利的源泉不在于理性推论出来的绝对命令之中,而在于我们的共同体的伦理生活之中。

(二)社会契约论批判

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社会和政府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实现个人的利益;政府建立以及权力的拥有都需来自个人的认同,其中个人主义思想是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就是从个人主义开始的。黑格尔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绝不可能是由一个个人获得的,它只能在以个人作为初始环境才能出现;个人权利“只有在家庭开始解体”〔13〕的时候才能出现。因此,个人、个人权利都不可能先于社会而存在,社会也不是简单的个人的集合体。所以黑格尔的结论是国家是社会团体的联合,而不是个人的联合,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团体就是家庭。但是,黑格尔又认为在家庭的伦理纽带之上产生不了更多、更大的社团,而只能产生那些有财产的个人。然而,有财产的个人又“不能直觉出或演绎出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只是更大的社会统一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种原子式的抽象的个人在家庭和市民社会中就已经消逝了。”〔14〕所以财产本身并不是个人的获得物,而是社会产物,因此,它又可以称之为“家庭财富”。此外,黑格尔又基于人的精神方面、社会方面考察了财产权。从精神方面来讲,“人有权把他的意志体现在任何物中,因而使该物成为我的东西。”这时从需要的角度看,财产可以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但“从自由的角度看,财产是自由的最初的定在,它本身是本质的目的。”〔15〕从社会方面来讲,财产的继承是通过家庭制度为中介的,财产是社会纬度,它对维护国家的稳定起着作用。这同把保护私有财产为目的的社会契约论截然相反。财产的社会认识也包含着对道德的观念的克服。黑格尔认为财产权存在于意志对意志,即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存在于(现实的)伦理生活中,它不仅克服了从人到物的简单关系中论证财产权,而且也克服了在道德领域中从个人主义出发来论证财产的抽象观点。这种关系构成了契约关系,从而使人的自由获得了具体体现。然而,作为人与人关系的契约关系,只是当事人双方从各自愿望(利益)出发的共同意志,“而不是自在自为地普遍意志。”〔16〕因此,黑格尔坚决反对把任何政治义务建立在社会契约和个人同意的基础上,国家也不可能是个人订立契约的结果,“因为人生来就已是国家的公民,任何人不能任意脱离国家。生活于国家中,乃为人的理性所规定。”〔17〕

(三)法国革命批判

“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18〕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欧洲最重要的事件,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在思考和认识这一事件,黑格尔更不例外。黑格尔对法国革命既肯定又否定,既赞同又批判。例如,每年7月14日(即法国革命纪念日)黑格尔都要举杯庆祝和纪念革命,并称它是一次壮丽的“日出”,降生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他又指责法国革命渴求“绝对自由”,导致了一个“死亡的恐怖”。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黑格尔对法国革命的肯定与赞同,只讨论他对法国革命的否定与批判。第一,黑格尔为什么要批判法国革命?这里可以借助海涅(Heinrich Heine)和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的论述。海涅曾把法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进程比作法国政治革命的阶段。他说:“如果人们在康德哲学中看到恐怖主义的国民代表大会,并在费希特哲学中看到拿破仑帝国,那末在谢林先生哲学中就可以看到相继而来的复辟的反动。”而“黑格尔完成了它(哲学革命)的巨大的圆运动”。〔19〕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海涅看到了德国哲学与法国革命的联系之处,即德国哲学从精神上参与了法国革命。这也就是说:黑格尔不仅终结了德国的哲学革命,而且也从哲学高度终结了法国的政治革命。德国当代思想家哈贝马斯说:“为了不使哲学本身成为革命挑战的牺牲品,黑格尔曾把革命提高到他的哲学的原则。”这“是为了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作为哲学革命。黑格尔的革命哲学是他作为革命批判的哲学。”〔20〕第二,黑格尔为什么要把法国革命同自由主义联系了起来?黑格尔认为:“在精神作为认识运动和现实历史使自身走向完善,完成自身的圆圈过程中,法国革命及其自由意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21〕但是,法国革命并未达到这个目的。法国革命从一个美好的抽象的愿望出发,但在其自由进程中表现出的“绝对精神”却是一种极端自由主义——绝对自由。在它的支配下,以追求肯定对象为始,以制造狂暴毁灭为终,用狂暴和毁灭性的手段去摧毁一切,并建立一崭新的制度。但“狂热所希求的是抽象的东西,而不是任何有组织的东西”,〔22〕其结果“终于搞成最可怕和最残酷的事变。”〔23〕这就为法国革命造成了惨重后果。所以必须要从批判自由主义的角度审视和批判法国革命。总之,法国革命的内在矛盾就是自由主义的内在矛盾。“绝对精神”的失败,进一步说明了自由主义的失败。

(四)自由理论重建

黑格尔如此批判自由主义,其目的在于重建自由理论(因此,他是近代以来自由主义理论集大成者)。黑格尔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按照“自由的起点——自由的内涵——自由的实现”这样一条顺序重建自由理论。1、自由的起点。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说到:“在谈到自由时,不应从单一性、单一的自我意识出发,而必须单从自我意识的本质出发。”〔24〕这表明自我意识成为黑格尔自由概念的起点。那么,“自我”究竟是什么?自由主义者认识“自我”是抽象的个人,是思维主体和认识主体,具有先在的确定性。对这种“自我”黑格尔予以了拒斥,并批判它“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性。”〔25〕黑格尔指出:自我意识产生的基础是积极的,进行着否定活动的欲望;欲望能达到自我意识的本质,即自我意识就是欲望,达到欲望的满足便达到自身的确信;要达到欲望和自身的确信,又必须要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也就是说,他人即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又是自我意识产生的条件。所以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的双重化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自我是相互承认的,这是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要素。正是有了相互承认,才能具备自由的一个重要基础——平等。2、自由的内涵。正因为自我意识是双重化的统一,而非单一,所以在自我意识的统一体中具有一定的伦理秩序。黑格尔说:“伦理秩序就是自由,”各种伦理力量调整着个人生活。“个人对这些力量的关系乃是偶性对现实的关系,正是在个人中,这些力量才被观念着,而且有显现的形态和现实性。”〔26〕这样,黑格尔以伦理性的规定给了自由非常具体的内容。接着黑格尔又对伦理性的规定进行了分析。他说:“伦理性的规定就是个人的实体性或普遍本质。”〔27〕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以他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论断为依据的。黑格尔认为:实体的存在才能真正成为主体,才能表现出实体的精神。对伦理性的实体来讲,它“包含着同自己概念合一的自为地存在的自我意识,它是家庭民族的现实精神。”〔28〕这样,黑格尔最终完全确定了“真正的自由”的内涵,即自由是实体的、具体的、自为的、肯定的,而不再是形式的、抽象的、自在的、否定的。3、自由的实现。确定了自由的起点和内涵之后,黑格尔设计了一套自由实现的辩证发展过程。黑格尔认为自由实现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家庭。“真正的自由”首先通过家庭,采取爱和感觉的形式,扬弃个人的独立性,使个人成为一个社会团体的成员,他同他的意识共同处在一个统一体之中。自由实现的第二阶段就是市民社会。黑格尔认为家庭这一社会团体显然达不到实现自由,于是它继续向前移动。当家庭这一小的社会团体丧失其统一体,并进一步分解,或者说对个人的狭隘的独立性进行了更加彻底的扬弃,而拥有社会的独立性时就形成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成员都作为独立自主的公民相互交往着,并满足各自的需求。自由实现的第三阶段就是国家。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中,个人的社会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完成了伦理的精神的统一,“自由达到它的最高权利”。〔29〕自由的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将是出现绝对精神的现实自我意识”。〔30〕

二、反自由主义的主张与缺失

反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泛欧洲运动,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两个世纪以前。它虽然时盛时衰,但从未在历史上消失,它一直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和文化环境存在着。从历史来看,反自由主义是一种既赋有弹性、形态各异,又相当统一、完整的知识传统。但其统一性并不在于形式上的一致,而在于一些基本的设定和共同的对手。如反自由主义者宣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感染了西方社会成员,使他们降低了品格;他们批驳个人主义自由理论,而非其不完美的现实;他们视世俗主义为道德灾难,将种族根源的割裂视为空前的人类大灾难;他们将科学权威和物质至上主义态度的传播解释为自由主义最令人讨厌的两种罪过。反自由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反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反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批判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主张,主要包括:1、对社会普遍分解为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敲响了警钟。他们认为在个人主义横行的社会,自私、算计、物质至上主义泛滥,每个人都与其他人相互冲突。人类需要有归属感,但是自由主义却将人们拆散,并把人置于无所寄托的激流之中。2、痛惜启蒙运动的偏差。反自由主义者认为启蒙运动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中的人文主义是这场灾难源头。自由主义只不过是摆脱基督教统治的运动中的政治分歧。3、马克思主义的偏差。反自由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能追溯到一个共同的根源,包括如无限的物质至上主义,人的个性的解放与发展,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以及对人类世俗幸福排他性关注等。4、自由主义对现代社会的侵害。反自由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弊端来自于自由主义理论的感染,特别是对哲学的危害,“标志着现代堕落的开端:‘错误一定存在于根上,存在于现代社会思想的发端处。’这一哲学上的失足通常被描述为一种遮掩式遗忘行为。”〔31〕5、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反自由主义者旨在鼓励接受了他们对自由主义批判观点和主张的人来参加一场空前的、重新塑造世界的斗争,将人性从堕落的悬崖边拉回来,以恢复被遗忘了的人类智慧和理性社会。这是反自由主义自诩的宗旨。

(二)反自由主义中的强硬派与温和派

反自由主义者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硬派,另一类是温和派。强硬派反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批判是从一种全然非自由主义立场来谴责自由主义的,且表现为毫不留情。温和派反自由主义者则只是在言辞上诋毁自由主义,当面临实际选择时,他们却流露出对自由主义软弱的一面。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各以约瑟夫·德·梅斯特尔(Joseph de Maistre)和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为代表,分别加以分析。

同类推荐
  •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开篇即写道:“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已经有前人绘声绘色地书写过,我不愿意再写。我现在所创作的这部书绝不是为了讲述这一段大历史,而是志在思考、研究、透视这一场大革命。”这部作品从宏观角度揭示了大革命的本质、使命与功绩,从中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制度性诱因,从微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社会性诱因。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国大革命,并从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 寒冰走苏东

    寒冰走苏东

    本书是作者在行走苏东各国时的随笔,记录了作者各地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包罗了作者行走之处的风土人情,地理自然景观描述等等。这些图文并茂的文章生动地反映着真实的东欧,为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提供了机会,同时对于吸引更多学者投入研究中也具有深远意义。
  • 怎样当好“小巷总理”:居委会干部读本

    怎样当好“小巷总理”:居委会干部读本

    社区建设,江泽民总书记称之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居委会主任,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朱镕基总理亲切称赞他们是“小巷总理”。当好“小巷总理”,重要的是想民、利民、帮民。想民,就是要为民着想。围绕着居民需求、愿望做文章,要从居民的普遍利益出发,抓住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使社区工作与居民需求、愿望合拍。
  • 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

    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

    《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

    本书以“战后四大腐败案”为例,梳理了日本战后腐败现象发生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经验。书中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日本细密、周详的反腐败法律架构,还原与刻画了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行贿人、受贿人、办案人角色,并对战后日本政治生态进行了评述。
热门推荐
  • 罪恶之源

    罪恶之源

    一个因被指控应对二百多起谋杀负责而被判终生监禁的少年,将如何摆脱困境开始新的生活?一切的罪恶,都源于欲望……
  • 网游之世界泡影

    网游之世界泡影

    某天,世界上突然出现了一些自称“玩家”的人,莱尔平静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读者QQ群:454399806欢迎大家来聊天,进群请标明读者或‘某某’,谢谢。
  • 亡灵法师侠客行

    亡灵法师侠客行

    为了亡灵法师的未来一名修炼亡灵魔法的少年莫白,开始了他的奇幻之旅从黑暗天幕下的亡灵沼泽到雄浑庄重的人类王国古老神秘的世界之树白雪皑皑的矮人国度浩瀚无边的无边大海远古巨龙的低吟咆哮还有那神圣教延的腐败无能莫白都一一看在眼中巫妖王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传说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 惊魂之死亡乐园

    惊魂之死亡乐园

    一次死亡事件将李美美袭入了一个恐怖的事件中,人死了又活过来,迷雾重重,一环接着又一环,谜底倒地是什么?谁是始做者?一封邀请书,游乐园,恐怖的即将来临……
  • 史记(第八卷)

    史记(第八卷)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其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选取其精彩篇章予以诠释叙述。
  • 君子一剑

    君子一剑

    万年前,一神秘人悄然混入名剑大会,因一块九天玄玉夺得第一。之后万年,接近整个武林人士涌入西湖之畔,攻入藏剑山庄。得九天玄玉者,得天下!只因这句话,整个天下大乱,争斗四起,藏剑山庄为最。藏剑山庄虽是当时四大世家之一,却也经不起整个武林的压迫,可谁也不知道九天玄玉的下落,最后不得已,叶晖带着所有人逃离藏剑山庄,隐姓埋名。整整万年,曾经的恶人谷遗址突然走出一个衣衫破损,面色苍白的少年,呆呆的望着谷口,久久无法平静……
  • 强者之路无坦途

    强者之路无坦途

    一个家境贫寒的穷屌丝,有着一个经常欺负自己的心机婊姐姐,十几年来受尽欺辱,终有一天,一统江湖。可问,强者之路有何坦途?
  • 亿万首席宠妻无度

    亿万首席宠妻无度

    因为一场阴谋,她莫名被绑。次日醒来却发现自己被吃的干干净净,连渣都不剩!他,是新晋的亿万总裁,拥有让众花痴爱慕不已的帅气面孔!殊不知在那张冷峻的外表下,他竟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风流成性。一夜之间,她变成了他的挂名妻子,对于这场没有感情的婚姻,她不断排斥着他。在失忆间怀上他的孩子,他对她百般照顾,疼惜不已。当她渐渐把心交出去的时候,却不想一场暴风雨正悄然来临……
  • 异界之逆天改命

    异界之逆天改命

    一名网络写手穿越到自己所写的小说世界中,去改变自己所设定的结局~
  • 广宁县志

    广宁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