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81600000013

第13章 北京文人的书房

也许,该谈谈我所认识的北京文人们了,该谈谈北京文人的书房了。

关于书房,梁实秋先生说过:“书房,多么典雅的一个名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个书香人家。书香是与铜臭相对峙的。”他接着又补充道:“书房的大小好坏,和一个人读书写作的成绩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正比例。有好多著名作品是在监狱里写的。”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他例举了宋春舫在青岛的揭木庐、周作人在北平八道湾的苦茶庵以及闻一多、潘光旦等大学问家风格迥异的书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令人心神向往,向往于那翘檐明窗下隐去的一代名士风流。

半个世纪过去了,文人的身份、文人的心态乃至文人的价值,在倾斜的天平上屡经修改,惟独书房在文人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一如既往。它依然是心灵之鸟寄托的穴巢,是冶炼精神钢铁的熔炉,是远离尘嚣的个人主义王国和抚摸天堂的捷径,是独钓寒江雪的旷古渡口。所以说要想了解一位文人的内心世界,最好去他的书房,他的心事正如他的藏书,是不轻易向路人展览的。

在北京,老一辈文人中给我印象尤深的,首推汪曾祺在城南蒲黄榆的书房。那是临街的一座塔楼第十二层的一套两居室,西向的小房间辟作读书、写作的场地。一架学生式的单人木板床,一张过时的朱漆写字台,一只供客人坐的绿绒布旧沙发,仅此而已,剩下的就是布满案头枕畔的书了。几年前我坐在那只旧沙发上,采访汪曾棋——北京的青年文人们一般尊称其“汪老”,关系更亲密的则可直呼“汪老头”(不是“老汪头”)——汪老和我交谈,说起某个精彩的典故,还不时从书架抽出一本古籍查阅以作佐证。这是一位治学极严谨的老人,我估计他写文章时也经常这样调兵遣将。我们交换烟抽,我的是万宝路,他的则必云烟无疑——他曾有“宁减十年寿,不忘红塔山”的山盟海誓。我啜了一口盖碗茶,肯定是龙井。汪曾棋的书房虽不乏名烟好茶,却并未见什么古董、玉器、字画,桌上的文房四宝也是普通货——这大大出乎我意料。估计这些他全装在脑子里吧。读汪曾棋的文章,却是字字珠玑。我当时正痴迷于《蒲桥集》,从书名可知全是汪老在蒲黄榆的书房写下的——蒲黄榆远近无大水,故只有一座新建的立体交叉桥、一座旱桥,也聊胜于无吧!这间房子是有福的,一个绝顶聪明的大脑曾经在屋顶下呼吸,而那么多的美文都是从这个脑袋里诞生。我也是有福的,因为我曾经在这间房子里做客。

看过汪曾棋的书房,依此类推,可以想象出张中行的书房、王蒙和刘心武的书房(我下面提到的邱华栋是刘氏“绿叶居”的常客),乃至钱钟书的书房。钱钟书自称姓了一辈子钱,故不为钱所惑,但对书却情有独钟。精神富翁的书房。两袖清风的富翁。

在我认识阿坚之前,就知道阿坚的书房了。那是北京城里惟一不上锁的书房,主人不在家的时候,也可登堂人室,也有烟酒相待,这简直堪称传奇了。在卧佛寺的青春诗会上,我和阿坚一见如故,所以分手时,他在小纸片上给我留了地址,我举到眼前细看:西单玉米胡同甲5号。再路过西单,便想到找阿坚。阿坚难找,玉米胡同难找,我七绕八拐,穿过无数条明清风格的胡同,才找到那根“啃不动的老玉米”——原来是快废弃的死胡同。按门牌号码在一座灰蒙蒙的四合院前站住脚,推门进去,发现西厢房果然没上锁,喊了两声“阿坚”没见回答,便遵照规矩果断地闯进去了。从外面看破落得像70年代的防震棚(或牛棚),进门后眼睛一亮,四堵墙全是书架,写字台破旧得估计是乡村小学用过的,但上面按秩序摆有法国威士忌、北京二锅头、通化葡萄酒和青岛啤酒,供来客根据各自口味选用,烟则是阿坚一贯抽的骆驼。桌上的留言是:主人暂外出,请客人自由。空白处已有几批等不及的客人潦草的书法,某某来过了之类。其中包括我熟识的邹静之的签名。我今晚没节目,便斟了半杯洋酒坐等阿坚,同时浏览书架上阿坚的收藏。这酒鬼读书真够杂的,好在他写诗也颇有李白之风。

这就是阿坚的书房,比一辆面的大不了多少,且又是解放前的老房子,天花板上有蜘蛛网。地面是红砖砌的,凸凹不平。除了书与烟酒,惟一的值钱东西怕算是床头的一台松下音响。即使这样,敢于将房门敞开也接近于魏晋风度了。常有朋友来西单逛商店逛累了,便找到阿坚的书房歇脚。阿坚经常不在家,但客人却从没断过。书偶尔也少过几本,但十天半月后又不知被谁归还原处了——文人中虽出现过孔乙己,但也仅限于窃书店里的书,而不会在朋友书房中夺人所爱,何况这又是充满友好与信任的书房。酒瓶里的水位每天都在降低,但经常还会多出几瓶酒或半条烟来(是被免费招待过的朋友下次来时自愿回报的,而且不留名姓)。阿坚的书房不上锁,简直近似于乌托邦了,主人和客人都会写诗,觉悟也都很高。朋友们来这儿借烟、借酒、借书、借光,据传说还有没住房的新婚夫妇来这儿借床的——反倒把主人反锁在门外了,阿坚蹲院子里足足抽了半包烟,那柄顶门的老铁锹才被挪开。阿坚的书房是人间神话,举世无双。

关于书的痛苦至少有两种,即爱书却买不起书和买书却没地方摆书。段华就被后一种痛苦深深困扰。段华最好的一篇文章是写孙犁的,写孙犁的芸斋。但他本人想象中的书房,至今还是空中楼阁。段华住报社的集体宿舍,而且和某位山东大汉合住一间。段华块头小,不占地方,但他那些藏书太占地方了。我穿过筒子楼堆满杂物的黑漆漆的走廊,找段华的书房,而段华正在楼梯拐角用煤气罐做饭。寝室实际是由两张床构成的,两位主人割江而治:段华的床铺至少有三分之一堆满了书,床下也塞满用麻绳打捆的书;另一位老兄倒对书看得很淡,但很明显是体育爱好者,半堵墙上挂满拉力器、羽毛球拍之类,甚至还有一柄未开刃的鳄鱼皮鞘鬼子刀,就差贴一幅“武运长久”的墨宝了。星期天,段华去院子的太阳地里晒受潮的书,花花绿绿摊了三层台阶,傍晚收回时发现少了本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段华在公共汽车上被偷了钱包倒很豁达,这回丢了本《梵高传》却心疼得想跳楼。四处给朋友打电话:“谁有《梵高传》,高价卖给我。”因为新华书店几年前就脱销了。跟段华借书比借钱难,他就像怕别人爱上自己老婆一样怕你看上他的某本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段华没有金屋藏娇。段华老是梦见单位分房子,段华老是梦见让超载的藏书住在新分的房子里,自己却花钱住末流旅馆。书比人更需要有个家。

段华好歹还有半壁江山,小说家邱华栋则连个门儿都没有,只能在小说中找家了。华栋大学毕业托运行李,共10箱,除一副旧铺盖卷,其余全是书。9箱书坐火车横穿半个中国,浩浩荡荡来北京了。邱华栋率领他的兵团在北京城里四处流浪。华栋的书房是露天的,就像吉普赛人的马车是敞篷的。华栋来北京租房子住,平均每年搬三次家,每次都雇一辆平板车运书,自己骑自行车跟在“板爷”后面,满头大汗,一副拖家带口的样子。厂桥、怀柔、劲松、方庄、红庙,地图上的好多居民区都曾是他的流动驿站。前一次搬家给书打的捆,绳还没解开呢,又要搬家了,于是索性把书成捆成捆地堆放,房间永远像烧炭党的秘密军火库。华栋自己,已经出4本书了,今年又将同时出3本书。华栋买书、读书、藏书,自己也写书、出书,可惜没有女朋友,没有红袖添香。华栋对爱情要求太高,我劝他:“别太清苦了,不妨找个过得去的先凑合吧。”这位来自新疆的小伙子一脸迷惑:“你的意思是要我骑着马找马?”不愧是游牧民族的后裔,连谈论爱情都套用草原上的理论。这番对话发生在华栋的临时书房里,没有凳子,我俩各坐在一捆书上——中间摆酒、茴香豆和羊肉串的桌子也是用书摞起来的。

关于北京文人们书房的话题,是永远说不完的。在这样的时代,怎样抑制住浮躁,而保持精神上的清高与超脱?我无法正面回答。我只知道,假若命运开一个天大的玩笑,使我这文弱书生堕入牢笼,如果善良的狱卒不仅送来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还能供应散发油墨香的新书——我肯定不至于饱受度日如年的煎熬。铁窗纵横,制约不住思想者放飞的衔泥之燕。监禁的岁月,也会被我改造为鸟语花香的书房。这,已是我就读书之乐所能打的最荒诞的比喻了。如此假设一番,我油然地产生一种悲壮。

假如自我囚禁,不得不求助这铜臭利熏的世俗环境中洁身自好的最佳良方,那么清贫朴素的书斋生涯,则是文人一砖一瓦精心构筑的单人牢房了,空中楼阁,遗世独立。精神的扩充与加固,足以构成抗衡物质压力、抗衡人世间一切威胁利诱的防御工事。一卷在手,心静自然凉,胜似雄兵百万……我相信在喧嚣的世界上,在世界的角落,有许多座这样青灯黄卷、宁静肃穆的单人牢房。我相信在茫茫人海中,有许多位这样孤军奋战的服役于美神的囚徒,被美判了无期徒刑的幸福的囚徒。

同类推荐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殷切期望新出现的或可获得版权的佳作加入。弘扬学术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园地上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不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褒扬,也得到作者的肯定和信任。我们将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出版使命,为中国的学术进展和文明传承继续做出贡献。
  • 李商隐集

    李商隐集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他是晚唐诗坛巨擘,四六骈文章奏的代表作家。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这是因为有人将鲁迅的诗比作李商隐的诗,因此他自谦不敢比肩,但李诗用典太多至于有獭祭之称,则鲁迅所言可说是道出了一般读李商隐诗文者的普遍感受。确实,李氏诗文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千百年来,人们却对钻破这层外壳有浓厚的兴趣。然而,李商隐毕竟是唐代极富创意的作者之一,诚如葛常之《韵语阳秋》所云:“义山诗以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
  •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收集了作者自2002年至2006年之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2篇、散文、随笔57篇,文论、对话49篇,共40余万字,由于作者近几年未出版图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出版本书是为了给关心他、研究他的读者与机构一个交代。
  • 龚自珍诗选

    龚自珍诗选

    《龚自珍诗选》是明清十大家诗选丛书系列中的一本,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唐代的辉煌和宋代的延拓后,于元代转入衰势。嗣后在明、清近六百年间,突然别开生面,异彩纷呈。从明人在理论和创作上的种种"复古",到清人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风格鲜明的诗人作家,使明清诗歌在古典的末期华章叠呈,独为局面。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误会,明清诗歌的真面目并不为当代的读者所了解,一些一流诗人尚不如唐代的三流诗人所为人熟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推出了本丛书。
  • 李白全传

    李白全传

    本书包括:习书练剑、辞亲远游、安陆十载、三诏进京、长安岁月、赐金放还、梁园情深、东行南游、虎穴历险、战乱前后、从军获罪、救月升天。作品讲述了一个绝对的诗歌天才;纵横瓷肆,想像瑰丽,如仙人所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笔傲凌沧州。后人称之诗仙。我辈凯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绝对是人中豪杰。
热门推荐
  • 邪魅战王丧不起

    邪魅战王丧不起

    她是黑帮帮主,不小心被枪击中,可没想到穿越大神竟然抽中了她。穿就穿呗还是个草包废材,嫁就嫁呗听说战王英勇神武,妾妾成群,宅斗NONONO太低级,不如和战王斗斗
  • 谪仙泪

    谪仙泪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段延续了三生三世的仙魔情缘,伴随着漫天散落的彼岸花,就此展开……
  • 肝颤儿

    肝颤儿

    讲述一个令人‘肝颤儿’的故事,本书带有兴奋点,请心脏病读者谨慎阅读!
  • 凡缘一曲

    凡缘一曲

    一个江湖剑客,却能修出无数修炼者梦寐以求的剑心。在偶然的雨夜,遇上凤凰涅槃,被强行带入修炼界的江服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低劣的修炼资质,铸就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追逐剑道的路上,从此一剑一人一心,纵横三界,快意恩仇。
  • 女配逆袭翻身记

    女配逆袭翻身记

    啊啊啊……她要疯了,穿越不重要好吗!最重要的是穿越成女配好吗……最重要的事,人家女主有外挂好吗,难道让她一个人死在哪里吗……哼哼……不过她不怕,咱来一个逆袭,男主女主接招吧!
  • 一切从改变开始

    一切从改变开始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遗忘了。其实,每个员工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所以每个追求梦想,渴望成功的员工,都应该时刻记住: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然而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承受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
  •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且行且珍惜:傲娇男神哪里跑

    且行且珍惜:傲娇男神哪里跑

    微访:请问叶小姐,五年前为何不辞而别?叶心:当年如果是你遭遇劈腿,你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秀恩爱吗?!微访倒吸一口凉气,矮油,好羞涩啊!果然是咱苏总喜欢的女人。够霸气!!!叶心:So!我是回来报仇的,并且连本带利一起还给他!这次我倒要看看,他还敢劈腿么?!当苏Boss不顾形象的拥住叶心时,不经意间的瞥见这个女人旁边还有一个和他有八分相似的奶娃娃时,脑袋瞬间短路,随后怒吼道:“还真是连本带利啊你!”众人惊呼,苏总这是要被吃定的节奏吗?!
  • 这个杀手不正经

    这个杀手不正经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有着妇产科硕士学位和杀手双重身份的范添添在一次事故中穿越到乾朝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身上,范添添偶然间捡到一个昏迷不醒的少年,后来发现他竟然是被乾皇谋朝篡位杀了双亲的前大雍朝太子赵骁。两个孤苦无依的少年,从此在乱世中求生存。几年的时间,范添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不仅为赵骁挣下巨额的财富、更为赵骁训练出一支被人闻之色变的“影子”暗卫队和一个叫做“十三香”的遍布全国的情报网络。朝代更迭,各地政权佣兵自重,范添添同赵骁带领手下占领汉中,揭竿起义,打出复国的大旗。五年时间,数十场征战,赵骁从一个舞勺之年的少年成长为一个霸道的王者,而范添添却始终是他心中最在意也是最重要的人。
  • 巅峰傲主

    巅峰傲主

    老道缓缓回首,望着眼前数以千计的战船,大吼:“尔等,可曾惧!”“不惧!”“尔等,可畏亡!”“不畏!”“……”一拳震天地,双脚乱星河。巅峰傲主,尽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