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90700000012

第12章 呤风弄月原始返终——周敦颐之生死智慧(2)

胡瑗对小程的回答深感惊异,他倒是没有想到程颐在14岁时已从濂溪先生处获得了基本的解答。程颢则受老师周敦颐的启发,每每对“孔颜之乐”深思体味,著《识仁篇》以明“何以乐”之意:“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仁”是生生之道,“天地有好生之德”,人与物在此本体上是浑然一体的,体会此并达到此一境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己皆无隔膜,皆融然一体,则人得“大乐”矣,而达此之方法与途径就在孟子的“反身而诚”。程颢还进而提出了“乐天知命”的问题:“乐天知命,通上下之言也。圣人乐天则不须言知命。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尔。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是矣。命者,所以义,一循于义,则何庸之以命哉。若夫圣人之知天命,则异于此。”《明道语录一》。。认为,圣人者,如孔子,以“知天”、“行天之道”为职,即所谓“替天行道”是也;而“命”则是人生中的必然性,如富贵贫贱之类。“圣人”知天,所以努力于自我的道德人格的修养,致力于“博施济众”的事业。把个人的精神境界、事功行为上接之神圣的“天”,这就为人之世俗的思虑生活接续上了超越性的价值之源,如此,则何为不“乐”乎?至于具体人生中的富与贵、贫与贱,都是不可妄求亦不可规避的。知此“命”则心安,心安则能在贫困潦倒中生发其“乐”、保持其“乐”,这就叫“乐天知命”。后来,二程常谈“孔颜乐处”的问题,并由此使之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他们皆强调:“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矣。”

程颐记载道:“先生(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邃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明道先生行状》。程颢又说:“自再见周茂叔,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这些都是体悟“吾与点也”的孔夫子之“乐”的关键,也是获有“吟风弄月”之发自内在真情性大快乐的基础。也只有解决了现实生活中之贫贱富贵对人之心理境界的影响之后,人们才可能达到“吟风弄月”这样的幸福人生。《论语》中记载:“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这时的孔子似乎完全没有了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一展胸中经纶的志向,亦远离了衣着一尘不染、言行一丝不苟的道德家的拘谨,而成了与二三好友携酒随意而行、浪漫舒展、充分享受人生的踏青者。这种志向与形象的天壤之别,忽然集中在圣人孔夫子身上,“吟风弄月”之意遂成历代儒者苦苦思索以求解的千古之谜。当年濂溪先生率他两个高足大程与小程,是否解开了孔夫子“吟风弄月”之谜,并亦能效仿圣人,也臻于“吟风弄月”之人生佳境呢?在古之南安府内,二程兄弟亲见一很难解释的事情:“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什么叫做“与自家意思一般”?在濂溪先生看来,宇宙万物产生之序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周敦颐《太极图说》。因乾坤交感,万物于是乎出。人亦万物中之一,不过是“得其秀而最灵”。所谓“得其秀”者,即是说受之于天地之本根“太极”而成人性,表现出来就是:“中正仁义而主静”。可见,万物与人虽然判然为二,但在本源上却同是“太极、阴阳、五行”化而生;可是,现实中的人汲汲于世俗之利之欲,沉溺在日常之衣食住行、争权夺利之中,对自我之大“本”大“源”完全忘记了,也完全体会不到了。所以,周子常要“观物”,甚至留下自家窗前的杂草来“观物”,还教二程兄弟去“观”这“观”那。此“观”不是简单的看看而已,而是在“静观”万物之中体会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并最终达到对“中正仁义”之人性的把握与凸显。于是,道学之宗、理学之祖周濂溪为何不仅自己性喜山水,好回归自然,乐不知返,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学生们去“观物”去“吟风弄月”就好理解了。周子的“观物”、“游乐山水”决非仅仅是欣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而是要从中体会出、体味出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并进而获得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性,坚定自我践履“中正仁义”之信心与决心。“吟风”、“弄月”、“观物”,从而“悟道”,这即是古之孔夫子之情怀和人生之境,亦是周子所解圣人之意,从而用以教授学生之精髓。周子有诗云:“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吾乐盖易足,名濂以自箴。”周敦颐《题濂溪书堂》。学生程颢亦有诗曰:“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周敦颐《二程全书》五。师徒有书可观即可乐,吟风弄月、观物观景亦有乐。此乐因与物质的现实的富贵贫贱的状态相隔分,固而能久远,能恒常,能入人的心田里,并由此达到一最佳之人生状态。后朱熹曾对“孔颜之乐”做出解释:“颜子不改其乐,是私欲既去,一心之中,便是天理流行,无有止息。此乃至富至贵之理,举天下之物无以尚之,岂不大有可乐?”《朱子语类》。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非常同意朱子的看法,他写道:“说圣人乐处,须于程朱注中笃信而深求之,此外不足观也……遇富贵则不逾富贵之矩,遇贫贱则不逾贫贱之矩,乃是得。‘左右来去,尽是天理’,方于疏水曲肱之外,自有其乐,而其乐乃以行于疏水曲肱之中。”《读四书大全说》。人生中必遭遇到各种状态,有富有贵,也有贫与贱;有顺有逆,也有高潮与低谷;有幸福有痛苦,也有吉祥与灾难,等等。在宋明诸儒看来,无论人处于何种人生的状态中,都始终与“天理”相合一,以“天理”之理为人处世,此即为天下之“至富”与“至贵”,达此之境,人则何为不“乐”乎?所以,获此“乐”的关键有二:一是,人们握有“天命”观,安于所处之人生状态,以之为“天之命”,此即“乐天知命”。二是,人们以“天理”的所求与所获为人生最高价值所在。这样,就可以由对人生存在之必然性的接受、对人生存之当然性的把握而进至精神之大快乐之中。明儒陆澄曾写信给老师王阳明,就“孔颜乐处”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这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孔颜之乐”与常人“一遂欲”即“乐”的“乐”是否一样?二是圣人者亦会有忧惊怒惧等情感,当此之时,其还有“乐”否?三是,儒者平日里应该“如履薄冰”般的戒惧谨慎,则何能“乐”呢?陆澄最后以自己常无“乐”为例,盼望老师能指出一条让他能寻其“乐”的方法与途径。阳明先生答曰:“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与陆原静》。这是说,“孔颜之乐”是人之心源于天道(天理、天命)而得到,自然与平常人之七情六欲中之感性“快乐”有别;但既然是“乐”,则肯定不离人之“七情之乐”。也就是说,心之本体之“乐”虽不同于感性之“乐”,可又必须体现于感性之“乐”中。正如人人都有“良知良能”一样,人人也都先验地具有心之本体之“乐”,不过许多人不自知罢了。如果人们知此“乐”不外于己身,就在本心之中,反身而诚,则必体会到此“乐”并获得此“乐”,从而即便“疏水曲肱”亦有“乐”,若在别的更好的人生状态中就更有其“乐”了。阳明先生似乎并没有解答学生的所有疑惑,但他之深意则在要陆澄去心中寻其“乐”,而不要外求之。这与阳明之心学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孔颜之乐”、“吾与点也”的问题在周敦颐提出并教之二程兄弟之后,成为了历代大儒共同讨论的课题,从而汇聚成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约在宋乾道间,南安教授郭见义修建祀周敦颐与二程的“三先生祠”,并作《记》云:“人心可亡则先生之道亦可亡也,天理可灭则先生之道亦可灭也。苟人心天理无容亡灭,则学者修其祠,明其道,百世以俟圣人可矣”。可见,周子在南安教二程兄弟“寻孔颜乐处”的影响之大了。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生死态度,是人们面对生死时特殊的心理与精神的活动,表现为对生死的看法与行动,是某种生死观念的具体化。就一般人的感觉而言,人之“生”与“死”判然有别:“生”是拥有,“死”为丧失;“生”是光明,“死”为黑暗;“生”是活力无限,“死”是寂灭沉沦。所以,人们在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上,或持只关注“生”而不视不顾“死”之将临,堕入了纵欲主义;或者成日恐惧于“死”,溺于死亡的哀伤中妨碍了生之意义的开显。与此相异的是,儒家的先贤先哲提供了一种卓越的生死智慧,即不把“生”与“死”分做两事来看,而是或由“生”去悟“死”,或由“死”而透“生”,“生”与“死”成为互相提供意义的两极。生死互渗、生死相交、生死互显意义,是为中国儒家生死哲学的基本特征。

孔夫子云:“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0页。这是希望以“生”之意义的确立来彰显“死”之理,是对生死的知性把握。孟夫子则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宋朱熹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9页。这是从人生内涵上来确立人们的生死态度。人们因为“天命”、“天理”在握,“生”则汲汲于仁义道德的修养与实践,那么,即便“早夭”亦可无怨无悔,是为“不贰”。一般而言,“早夭”是世间人可悲可痛之大者,人人极力远避之;但儒者们则因为沟通了“天道”与“人道”,又以“人道”的现世推行为己之大任,故而人们若活着时能够专注于人伦道德之事,则长寿也好、早夭也好,皆可不在意,此谓“立命”。这都是以人们“生”之性质和内容来确定“死”之观念与态度,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以“死”之性质来确定“生”之内容的观念与态度完全不同,这是早期儒学在生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周敦颐在生死态度上,与孔孟的看法保持了一致。周子逝于宋熙宁六年(1073),享年五十七。逝前曾致书札与蒲宗孟,云:“上方兴起数百年,无有难能之事,将图太平天下,微才小智苟有所长者,莫不皆获自尽。吾独不能补助万分一,又不得窃须臾之生,以见尧舜礼乐之盛,今死矣,命也!”《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7页。

从书札的语气来看,这当是周子病重徘徊在死亡边缘时的文字。俗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以说,这段话相当清晰地透露出周敦颐的生死态度。但是,这封临终前的书信,通篇给人的印象似乎周敦颐亦畏惧死亡,乞求能活得长一些。朱熹也许正是以此为由,在编辑周敦颐著作时,将蒲宗孟写于《周敦颐墓碣铭》中的这段引自周敦颐书信的话全部删去,以期保持周敦颐的圣贤气象。他在乾道五年(1169)重新编定《太极通书》的建安本,并写道:“又诸本附载铭、碣、诗、文,事多重复。亦或不能有所发明于先生之道,以幸学者”,《周敦颐集·太极通书后序建安本》,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页。所以,他做了一些删节。观《周敦颐集》,以“碣”名者仅蒲宗孟的《周敦颐墓碣铭》,而其中录周敦颐临终书信的一段自然被朱子认为是“不能有所发明于先生之道,以幸学者”的话,故被朱子删削了。另外,朱子还写下了删除的另一个理由:“而蒲《碣》又云:‘慨然欲有所施,以见于世。’又云:‘益思以奇自名。’又云:‘朝廷腊等见用,奋发感厉。’皆非知先生之言。又载先生称颂新政,反覆数十言,恐亦非实。若此之类,今皆削去。”《周敦颐集·再定太极通书后序南康本》,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5页。可见,朱子不仅删削了周敦颐临终前写给蒲宗孟信中的一些内容,还删除了其他的一些文字,主要理由是“不知先生之言”和“不实”,亦即不理解周子之学,曲解了周子之意。其实,周敦颐在熙宁六年去世时,正是王荆公大力推行“变法”之始,作为一名有相当作为的地方官吏,周敦颐应该说是支持“新法”的,至少他不会反对变法。而到了南宋时期,理学家们全面反对王安石变法,朱子以此立场看周敦颐,自然认为记诸于蒲宗孟信中周子临终前的这段话是不对的。如此去看周敦颐临终书信的内容,是真不知周子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从周敦颐性好山水之生活情调与他生命中“修齐治平”远大理想的关系中去解读其中的意义。周子性高洁,喜山水,宋至和六年(1061)通判虔州,路过江州(今九江)时,“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并与好友潘兴嗣“订异时溪上咏歌之约”《周敦颐年谱》,宋度正著,《周敦颐全书卷一》,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4页。。但直到十一年之后的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周敦颐才辞官定居书堂。按常情推之,周子早有归隐之意,此时回到书堂,正是心愿所在。其曾有诗云:“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清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有龙不可测,岸竹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圣贤谈无音。”《濂溪书堂诗》,宋度正著,《周敦颐全书卷五》,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页。琴棋书画,山林溪边,逍遥于天地之间,正显露出周敦颐“襟怀飘洒,雅有高趣。尤乐佳山水,遇适意处,或徜徉终日”《周敦颐事状》,朱熹著,《周敦颐全书卷一》,周文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5页。

同类推荐
  • 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针。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是培养高素质国家干部队伍的需要,是领导干部加强世界观改造,拒腐防变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可靠保证。
  •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2007年是杨尚昆同志百年诞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为此几次来向我了解杨尚昆的一些情况。之后,应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办公室之邀,陆续将杨尚昆同志在撰写回忆录期间有关回忆录第二册的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在《百年潮》和《中共党史资料》杂志上陆续发表,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2008年秋,在杨尚昆同志逝世十周年之际,又以一篇拙文《怀念杨尚昆》回顾了他光辉的一生,缅怀伟人,激励自己。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稿汇编成《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出版。为了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出版社的要求,特将经杨尚昆生前审定、以杨尚昆名义公开发表的《高饶事件》一并放入《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 决战朝鲜

    决战朝鲜

    作者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全过程,让人遥想曾经铁血时代志愿军将士风采。本书深刻分析抗美援朝前后的国家形势、世界局势,细腻体察毛泽东做出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破除时下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等种种迷思与误解,非常真实出彩,让人感动。
  • 政府论

    政府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论证“天赋自由和平等”,驳斥了“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下篇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组建等方面正面阐述政府理论。
  • 寒冰走苏东

    寒冰走苏东

    本书是作者在行走苏东各国时的随笔,记录了作者各地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包罗了作者行走之处的风土人情,地理自然景观描述等等。这些图文并茂的文章生动地反映着真实的东欧,为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提供了机会,同时对于吸引更多学者投入研究中也具有深远意义。
热门推荐
  • 混沌的古界

    混沌的古界

    新书求支持!喜欢的朋友可以推荐!……………………………………………………………………………………
  • 等你世世轮回

    等你世世轮回

    她是神,而他却是魔。自古神魔不两立。可二百年前的今天,他与她相拥在此,他对她许下诺言:我爱你生生世世。而她却挣脱开他的怀抱,一脸戏虐的问他:你用什么来赌。:‘用我的心。’她一袭白衣,站在悬崖之上,黑夜之中,她格外突出,望着他那一抹孤城。心中不禁想到世世轮回,经历了几世之后,他是否依然能如此坚定?
  • 穿回美国成神棍

    穿回美国成神棍

    普通中学教师穿越到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立志化身神棍,预言未来,忽悠全美,震惊世界。
  • 重生之修仙校霸

    重生之修仙校霸

    李深这辈子过得很憋屈,虽然一直在努力,可是上学成绩不好,还经常被同学欺负,毕业后工作又没起色,拿着微薄的薪水勉强生活,喜欢的女人进了别人的怀抱。一次陪客户吃饭的时候,一瓶白酒下肚,进了医院,醒来却发现自己重生到了初中时代。他发誓,要把握好机会,这一世,要活得精彩!
  • 无限之光之任意键

    无限之光之任意键

    一个帝都最繁华的世家秦家的直系后人秦傲天,因为天生具有强大到逆天的真气而无法修炼秦家武学,因此被家族冷落,然而一个偶然的机遇,那份想要保护恋人的心情与来自M78星云的光芒呼应,以银河奥特曼的姿态复活,并开始以奥特曼的力量逆天而行……
  • 星际战神

    星际战神

    人类挖掘出玛雅文明,从而开启了大星际时代!普通少年唐龙,偶然得到龙魂宇宙之主的托付,获得无上秘籍,但没想到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惊天诅咒,倘若不消除诅咒,整个人类都会走向灭亡。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也为了保护整个地球,唐龙毅然踏上了一条坎坷万千的修炼之路,从此灭虫族、战宇宙贵族,以人类之名,在斑斓壮阔的三千宇宙当中。
  •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这是一本迄今为止最实用的求职工具书,历经五年检验,数十万人验证后自发口碑推荐。很多大学生和白领纷纷感叹:“要是大一大二看到这本书就好了”,确实如此。比如:它提供N种方法慎重择业,帮你避开“频繁跳槽”的弯路。它剖析HR审核简历的法则,帮你避开“简历海投”的弯路。它解析上百个面试问题,帮你避开“面试没底”的弯路。 ……有关求职面试最基本的道理,这本书通通告诉你,而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们都是过来人,曾咨询上万学生及职场案例,自己也都实现了职业成长与成功。这些咨询与经验使这本书呈现巨大的信息量,百试不爽的实战经验与方法,娓娓道来的知识与智慧……
  • 校草的日租恋人

    校草的日租恋人

    女流氓叶诗语醉酒,粘上韩觅,不愿意放开,韩觅无奈,半夜带回家,被吃光豆腐。第二次,由于叶诗语没有完成任务,被逼出去卖,再一次撞上了韩觅……第三次,女流氓叶诗语直接冲到韩觅家里,就为了抢那一块藏有重大秘密的阴玉。江湖上,人人都想要得到那一块有着重要秘密的阴玉,但,目前却没有人知道那一块阴玉里的秘密是什么!相传阴阳玉本是一对,上官云分别给了儿子上官鹏,女儿上官蓉,而上官蓉在二岁的时候被劫,落入别人手中……
  • 我和大神的悠哉生活

    我和大神的悠哉生活

    初遇时,他是区区一介小凡人,她调戏他,叫他尧光小弟弟;却不想,小弟弟是会咬人的,他要“吃了”她!仙凡永隔,她回了九重天上,他则入了万世轮回。她以为他们再无见面之时,却哪想他摇身一变,成了头号种子大魔头。于是,他开始光明正大调戏她!她为他的魂飞魄散流下诸多伤心泪。他却道只是做了一场梦,梦醒之后,他成了天阙之上最炙手可热的……大神!也就是说,她是如何也逃脱不得那被调戏的命运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狼性总裁:前妻不二嫁

    狼性总裁:前妻不二嫁

    七年相知相伴终究抵不过一场阴谋,一纸婚书,一张契约,她被当做用来挽救家族利益的工具送给容琛,被迫嫁入豪门,日日夜夜忍受着羞辱和折磨,明明对她恨之入骨,却为何每次都在她最危险的时候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