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92000000002

第2章 文字典籍篇(2)

既然印加文化如此丰富,如此瑰丽,而且已进入有阶级的社会,那么它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文字呢?有些专家坚持认为,印加人有自己的文字。那么这些文字又是怎样的呢?各派说法不一。有的说印加人画在布板或其他织物上的一幅图画就是他们的秘密文字。据最早入侵印加王国的西班牙人叙述,在库斯科太阳神庙附近有一幢叫做“普金坎查”的房屋,屋内珍藏着不少画在粗布上的画,且都装在金框中,除印加王和专职的保管员外其他人都不得靠近这些画。西班牙总督托莱多说他亲眼看到过那些布画,上面画着各种人像和奇异符号。后来西班牙殖民者抢走了用黄金制作的镜框,焚毁了全部图画,从而这些“秘密文字”也就因此化作灰烬了。有的认为目前发现的画在古板上组成堡垒形状的一排排四边形是印加人的文字。还有的专家认为,印加陶器上那些类似豆子的符号是他们的文字,只是尚未破译出来而已。1980年5月英国工程师威廉·伯恩斯·格林经过整整7年考察,写了题为《介绍印加人的秘密文字代号》一文,提出如下观点,即印加文字由16个辅音和5个元音组成,这种秘密文字是美洲最早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之一。然而这些观点并不为史学界、考古学界专家与学者所接受。

大多数人认为,印加人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且至今为止确实也没有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印加人有过文字。参加过征服印加王国的西班牙编年史学家佩德罗·西埃萨说,印加人当时用十进位的结绳记事法来记账、统计人口、记载军事和历史传说。后来大量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印加人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如果一定要说文字,那么“结绳文字”就是印加人的文字。这种结绳记事被印加人称为“基普”。记事的绳目前已发现不少,最长的一条有250米,是1981年1月9日在秘鲁利马少拉帕斯村发掘出来的。记事绳一般用羊驼毛或骆马毛编结而成,主绳两侧系着成排、形状如麦穗的细绳,多的达上百条,细绳上涂着各种颜色,或再拴上更细的绳子。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事物,红色为士兵。黑色为时日,黄、白、褐色分别代表金、银、马铃薯。细绳上打上各种不同的结,结的形状和位置表示具体的数字,离主绳最远的结是个位,然后是十位、百位、千位,万是印加人知道的最大的数,代表它的结也最靠近主绳。印加人就是这样借助绳的颜色、结的形状与位置及大小来记载当时所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和自然现象。印加王通过原始邮政系统传递记事绳。以此了解各地的收成、治安等情况。在印加王国有专门掌管和运用“基普”的官员,官名为“基普卡马约”,一般均为贵族和贵族子弟。他们经常陪同印加王使臣去各地巡游,负责监督税收和人口统计,实际为王室的会计兼秘书。他们依据记事绳向国王汇报情况。在印加王国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教师还专门传授结绳记事的知识和方法。

印加人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文字?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印加王国是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入侵前美洲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在印加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巍峨雄壮的巨石建筑群和纵贯南美洲的石砌大道,令当今建筑师都赞叹不已,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突厥文起源之谜

突厥是古族名。广义包括铁勒(亦称“高车”)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公元5世纪以前是一个游牧于准噶尔盆地以北(约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以狼为图腾的部落。后迁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学会锻冶技术。5世纪中叶柔然征服高昌,被迫迁居金山(今阿尔泰山),俗称“突厥”。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首领土门率部众击败铁勒诸部,收其众五万余户。废帝元年(552年)春,土门发兵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553年初,土门死,其子科罗立,不久又死,其弟燕都立,号木杆可汗。燕都在位(553~572)时,国势强盛。击灭柔然,两破噘哒,东走契丹及奚,北部契骨,威服塞井诸侯。其时辖境东自辽海(指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可汗牙帐(汗庭)设在于都今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畜牧业发达,锻冶手工业很盛,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隋开皇二年(582年)波罗可汗与达头可汗互争雄长,向隋求婚纳贡称臣,并迁于漠北。隋末强盛。围炀帝于雁门。唐贞观四年(630年)颉利可汗扰唐,为唐所伏(俘),******亡。永淳元年(682年)首领骨吐禄复兴,史称后突厥,历数世,曾与唐互市,天宝四年(745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率领部从,攻杀白眉可汗,后突厥亡。西突厥辖境领有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处于中西交通要道上。显庆四年(659年)为唐所灭。

关于突厥文起源问题一直是个谜。西方及俄罗斯乃至我国学者多认为:突厥文40个字母中,有23个来源于阿拉米文,其余来自突厥人使用的氏族或部族标志及一些表意符号。也有学者认为:突厥文来源于阿拉伯草体字母,但突厥人在传入后把它改造。还有学者认为:突厥文是由符号化的动物形象逐渐演化而成:第四种则认为突厥文源于我国刻画符号和古彝文。

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拉米文的最古文本属于公元前9~前8世纪,是亚述、新巴比伦王国、波斯等国家文字体系之一。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之后、阿拉米文被希腊文所排挤。公元前1世纪。阿拉米文因希腊化王国削弱而重新成为西亚的主要文字体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西亚,阿拉米文被阿拉伯文排挤出去了。阿拉米文流行时间长,影响地域广;波斯王国与突厥汗国同时存在,很可能都是突厥文可能借之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拉伯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有28个字母。阿拉伯文的最早文献是公元512年的希腊文、西叙利亚文、阿拉伯文三种文字的碑铭。它比突厥文略早,可能突厥文来源于阿拉伯文草体。

第三种观点认为:突厥文有符号,可能是由符号化的动物形象逐渐演化而成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突厥文源于我国刻画符号和古彝文。持此说者认为,突厥文的产生只能是根据西北民间流传了6000~7000年的刻画符号来创造的。特别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商周流传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刻画符号,即“鬼方”字,亦即尚未南下川、滇、黔的古彝文,对突厥文的创制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大量突厥文字只有在刻画符号和古彝文中找到对应的字符,而在阿拉米文中却找不到。相反,阿拉米文字母全部可以在刻画符号、古彝文、先秦货币文、汉甲骨文中找到完全对应或基本对应的字符。而且这些字符在我国长期流传使用达6000多年之久,不仅表明它们早于阿拉米文字母,而且也表明阿拉米文字母可能是通过远古的“草原之路”或“丝绸之路”的传播而来源于中国刻画符号或古彝文的。同时,突厥文的文字学性质也决定了它只能是源于中国刻画符号或古彝文,不可能借用阿拉米文或阿拉伯文草体。因为阿拉米文是音素文字,阿拉伯文是音经文字,突厥文却是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或纯粹音节文字。音素文字与音经文字都是音节文字发展后的产物。突厥文在没有脱离音节文字阶段之前,是不会去借用先进的音素文字阿拉米文或音经文字阿拉伯文的,只有寻找能为他们理解和适应的音节文字作为制造本民族文字的蓝本,才能为他们所接受。而当时,汉文字早已进入词素文字阶段,他们既难以理解,也无法适应,是不愿借用的。但在突厥民族民间早已流传(马印、巫术、神符均为流传形式)几千年的刻画符号和古彝文,却一直是音节文字,既容易理解其结构,又容易适应其形式,所以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它们作为创制本民族文字的蓝本了。

虽然第四种观点言之有理,占据上风,但不为其他持不同观点的人认同,争论之战人在继续。

日本文字是不是从中国传入的?

一提起日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使用着大量的汉字,若再作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古代的日本人曾一度完全借助于汉字来表述自己的语言。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日语作为一种文字源出于中国的汉字,对此几乎是无人质疑的。但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却始终是个疑案。

一般日本人只晓得他们的祖先在公元3世纪时还不知道使用文字。但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则有更具体的推测。一说认为日本的文字最初应是由百济传入的,时间当在公元4世纪下半叶,他们的论据是,大和朝廷是在公元4世纪初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州,与百济的交通最早也应始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故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这之后。但据中国晋朝陈寿撰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3世纪时,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已使用文字,于是就有学者提出辰韩先于百济将文字传入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使用文字就有可能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另一说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最迟不晚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而且日本人并非得通过朝鲜才能接触到汉字。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也就是说,早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就有人到过中国,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访问中国京城的倭人一定会接触到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灿烂文化。对此《后汉书·倭传》也作了明白无误的记载,书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则史料表明,倭奴国使节不仅会使用汉语,而且对当时中国的君臣礼节甚是通晓。因此就有学者根据这两则史料推断在公元一世纪中叶或者最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日本就已使用文字了。

但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后人对史料的误解或推测。中国古籍明确记载日本人使用文字的是《魏志·倭人传》,该书正始元年条载曰;“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当然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倭王的这篇上表出自中国使臣之手,而非倭人所作。但当时的情况是倭国使节难升米和副使都市牛利自景初二年(238年)六月至正始元年(240年)已在中国逗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在逗留中国期间,除了执行例行公务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无论从机会和需要来看,倭国使节已通晓汉语,在他们回国后倭王自然也无必要请中国使臣代劳上表。若由此推论,公元3世纪中叶至少在九州这个范围内日本人已使用文字,这是第三种说法。

还有第四种说法的,《注释日本纪》主张汉字是在应神天皇(5世纪初)之时传来日本的。该书的所谓依据就是《古事记·应神记》曾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带《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汉字传来之始,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还在公元4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就已通过朝鲜传到日本,其中就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以及筑沟和养蚕技术等。显然《注释日本纪》的提法是不足为据的。

关于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何时使用文字?现在至少有以上4种说法。看来各说都有证据不足之嫌。而唯一被认为是能说明问题的铭文尚属鲜见,至今发现的最早一例是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占坟出土的一把刀,上铸有“治天下狻齿大王世……服此刀者长寿子孙注注得其恩也不失其所统作刀者名伊太加书者张安也”等铭文。有关学者认为铭文中的大王系指反正天皇,故刻此铭文的年代当在公元5世纪上半叶,若以此为据,似又有太晚之弊。尽管如此,因此解开日本文字的疑案还有待地下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圣经》是一人所作还是集体智慧?

犹太教或基督教神学家,尤其是传教士、牧师都说《圣经》是神圣的书,不是上帝亲自编写的,就是上帝在西乃山上向摩西口授、委《圣经》托摩西编写的。当然这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信仰。而其他的人对此却提出了质疑。19世纪的自由思想家们,把史料考据方法应用于分析和批判《圣经》及有关资料,创立了《圣经》考据一学和实证宗教学,使人们得以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研究基督教的经典文献——《圣经》,从而为拨开笼罩《圣经》的迷雾作出了可贵的探索。现在有人已证明《圣经》并非上帝或摩西所作,而是后人的作品。但究竟又是何人所作呢?

《旧约》学家、圣迭戈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理查德·埃利奥特·弗里德曼所作《〈圣经〉系何人所著》指出,《圣经》是真实和杜撰的混合物,他研究了《旧约全书》头5篇,认为它们是由4名作者于公元前922年~前622年(摩西死后几百年)间陆续写成的,并由1名编辑将4个人的著作编辑在一起。

同类推荐
  • 机敏谐趣(中华美德)

    机敏谐趣(中华美德)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中华美德》便是从数不胜数的美德故事中摘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立志发奋、友善互助等方面述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希望故事中的精华能够滋养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 蓝色童话书

    蓝色童话书

    《蓝色童话书》是一本26篇童话组成的小集子,由著名学者、童话创作人安德鲁·兰编著。收录了著名童话《海厄辛思王子和可爱的小公主》《艾哈迈德王子和帕里巴诺仙女的故事》《菲莉西娅与石竹盆花》《金发公主的故事》……那些美丽动人的想像伴随多少人走过他们的童年?那些扬善避恶、催人进取的情节是多少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在这个集子中安德鲁·兰先生将为我们展现他的彩色神奇世界。
  • 热爱祖国(中华美德)

    热爱祖国(中华美德)

    每一个好故事,都会带你种下完美人生的种予;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领悟人生的一盏明灯;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一块基石。它给我们智慧的启迪,让我们抓住希望,对于今天更加珍惜,对明天充满自信!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进本书去温习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 猴子国历险记

    猴子国历险记

    很久以前,美国有一个并不出名的小镇,叫“普勒尔巴”。约翰·杜里特就住在这个小镇上,人们非常喜欢这位医术高明的博士。约翰·杜里特有一个习惯,每次出门时都要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并且嘴里喜欢叼着烟。这时,孩子们和那些小动物都爱跟在他的后面。
  • 变不出魔法的下午

    变不出魔法的下午

    本书精心编选了近20年来在全国大型报刊、杂志发表的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童话,分别从不同视角为孩子们缔造了色彩斑斓、瑰丽奇幻的童话王国。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生动而富有文学意味的描写将使读者如临其镜,淋漓尽致地去体味的童话乐趣,每一篇都赏心悦目,百读不厌。珍藏一卷,快乐一生。呈现了宽容、梦想、爱与勇气等最初的珍贵的品质,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文字,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间重饮一露甘泉,纯净小孩甚至大人的心。
热门推荐
  • 幻境之源

    幻境之源

    一群正值青春时代的少年,接踵而来的事情使他们过早地成熟,沉默、热血、调皮、稳重、科学怪人碰撞在一起,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最后的结局,真的是恐惧和无助交织在一起吗?这样的他们,又该何去何从?作者的文笔并不是很好,希望读者们继续支持作者好吗?
  • The Bible in Spainl

    The Bible in Spain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通天之路

    通天之路

    一个灵岳城里的低阶小散修魏索,在交易的时候被人骗了,拿到了一个破损的低级法宝,可是这个不值一文的破损法宝里头,却有一个已经活了几万年的器灵……魏索发现全部身家已经只剩下几颗下品灵石的小散修开始发迹了……他首先的目标是,娶天玄大陆修道界中最有名的美女水灵儿做老婆。
  • 真三国

    真三国

    最强?对不起,他曾经是。废材?你见过那个废材称霸天下?他,只是,传奇!
  • 梅馥记

    梅馥记

    梅馥穿越到大泽朝之后,做梦都想着吃饱穿暖即是人生是最大的幸福。然而寒无衣,饥无食,身边还有两嗷嗷待哺的小崽子,自己前辈子到底做了什么孽?
  • 草根英雄

    草根英雄

    魏炜的作品很杂,其中以故事作品为主,主要分三部分:社会故事、历史故事、灵异故事。他视角敏锐,观察独特,无论是社会故事、历史故事,还是灵异故事,都能想别人之所未想,写别人之所未写,并且遵循一个曲折、好看的原则,写出来的故事虽然细微,但却充满智慧,抓人眼球。比如《茅台水》中的宋瑞峰,为了拿到茅台酒,去跟大干部下棋,结果下棋的过程中脾气上来了,超常发挥,赢了本不该赢的棋。没想到,那位大干部因此才来了兴致,请他喝茅台酒,喝得太尽兴了,一瓶不够,又拿出一瓶,却不想已经是勾兑的假酒了。他临走时拿走了半瓶假酒,也引出下面的故事。
  • 愿最后的我们步步向前不再回头

    愿最后的我们步步向前不再回头

    我们总是在以一个又一个人的身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离开。如果某一天我们再相遇,我会微笑问候着“这几年过得还好吗?”如果我们还认得出彼此的话……
  • 我心长安

    我心长安

    他不喜按常理出牌,于风头一时无两时,选择大隐于市。自懂事起,所走每一步也无不是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直到她无知且无畏地闯入,才为他命运的变局埋下种子。这世上,有多少的不以为然,最后都成了铭心刻骨?满城风雨,皆因还没遇到那个可赠你长安的人。
  • 地心十八层

    地心十八层

    人们对天空的探索甚至都比脚底的这块大地多,当有人勇敢地跨出这一步,会看到什么?无尽的宝藏还是幽冥地狱?转世十八次之后的黄新步入大学校园,就从这里开始,开始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