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72500000006

第6章 黔中“屯堡”与江淮“老汉人”

贵州多山,地无三尺平。车行在贵黄高速公路上,左边是山,右边是山,抬头是山,回头还是山。王阳明谪迁贵州时说“天下之山,萃于云贵”,毛泽东率红军转战贵州时也发出“苍山如海”的感叹。不身临其境,很难有其想象。贵州不但多山,而且山奇树美、山高水深,与我们所处的江淮丘陵山水景观迥然不同。

车行至距贵阳六十公里处,公路两侧出现宽广平整的田坝,此地因之被称为平坝县。在平坝,我们看到一些衣着古朴且奇特的妇女,她们斜襟宽袖长袍,袍长至小腿肚,腰系青丝带,长衫开襟处、领口及袖口绣以花边,足下是高帮凤头绣鞋,头顶包青布或白布,佩耳坠。行走在路边的这些妇女,其服饰既不同于苗、布衣等当地少数民族,也不同于汉族。陪行人员幽默地告诉我们,这是你们600年前的安徽老乡——江淮“老汉人”。见我们兴趣盎然,陪行人员又介绍说,此地不远有他们居住的“屯堡”。于是我们临时动议,去天台山下的天龙寨。

天台山坐落于平坝县城西南12公里处。孤山兀立与四周群峰对峙,山上建有天台寺。沿山径而上,沿途有山门、石刻:“大观在上”、“天中之天”,其中一楹联表述的意境使人过目不忘:“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峰回路转处,见有藏头诗一首“天上风云骤,台前色相出,山深走世界,寺古别春秋”。诗歌指路,告诉天台寺已到。天台寺和我们常见的寺庙内布局相仿,有韦陀殿、大佛殿、祖师殿、藏经楼、玉皇阁等,建筑物中木质雕刻及其雕刻内容与明清江淮古建筑中的木雕风格相似。但整个山寺用石块叠筑在悬崖绝壁上,屋顶除玉皇阁用小瓦铺盖,其余均采用薄石板铺盖。远望高筑于孤山顶上的寺庙如古堡,与周围村寨的灰白色石板屋顶融为一体。

天龙寨依山而建。进了寨门,犹如进了拍摄明清电视剧的影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旁“茶”旗斜矗,身着古装、头戴包巾的妇人弯腰行礼,一边口中招呼客人请用茶,一边已将我们引入茶座。茶馆临街敞开,宽敞但低矮的石板屋顶下,四条长凳围起一个大方桌,妇人将大碗置于桌上后,远远地站在一边侍立。屋内操持杂务的妇人头上则不带包巾。仔细看这妇人的头上还十分复杂:头上发分三绺,左右两小绺在耳前倒换上去,形成双鬓,中间一绺在脑后换成圆髻,罩上圆网,再别上银簪,据介绍这是已婚妇人。未婚者,不挽圆髻,而将脑后的长发梳成独辫。“老汉人”的服饰衣着,被当地人称为“凤阳汉装”。朴实而不简陋,既美观,又不影响妇女的田间劳作。

品茶毕,接下去有地戏演出。表演场地不在戏台上,而在露天院子中,中间插上一杆帅字旗,即成舞台。在高亢的唱腔和热闹的锣鼓声中,演员们头戴面具、背扎靠旗、手持刀、枪、剑、棍等武器,由正反两方大将带上场。鼓乐唱骤停,仅在鼓点声中由每位演员或道白、或吟诵自报家门。接下来鼓乐齐鸣,演员们手持兵器打斗起来。再往后,或是边打边唱,或是武打一会,再唱上一段。给我们演出的地戏内容是杨家将的故事,一场折子戏前后二十分钟。

地戏演完时,暮色已近。我们在村民的引导下,匆匆游览了寨子。寨中有主街一条,临河而建,河面较低,有台阶拾级而下。沿街是村民的住宅和店铺。店铺有银饰店、酒铺、杂货店等等,大都是前店后厂。民居构建集中,与普通山区村民住宅分散形成巨大反差。几十家连在一起,相互毗邻,但用围墙隔开。每家独立成户,依地形而建成四合院或三合院。整个村寨四周筑有围墙,寨门面向大路,后通寨内主要街道,街道旁有弯曲小巷或小路将各住宅群环绕在一起。村寨远处,有一高高矗立在民居之上的建筑物。村民说那是碉楼,供观察和守护用。民居四合院内均用木版装饰,但山墙用石块砌筑,屋顶铺以薄石板,屋脊用小青瓦装饰,使屋面轮廓清晰,不显单调。民宅大门庭上,院内正厅以及两厢门庭和窗子上,装饰、雕刻有精美的门罩或简朴大方的木雕,内容多为花鸟图案,意寓主人平安如意、吉祥发达的愿望。村寨整体构筑既有屯军作战,又有安居乐业的特点。

夜色完全降临后,我们在一村民家用餐。几位中年妇女忙碌着,做饭炒菜其乐融融,好象一家人。其实她们并不是一家人,而是街坊邻居。菜是村民家中的山肴、野蔌、腊肉、蔬菜,酒是村民自己酿制的黄酒。听说我们来自安徽,她们与我们攀上了老乡,频频敬酒。问及安徽现在的情况,她们全然不知,但是她们知道历史上的凤阳花鼓戏,并告诉我们朱洪武皇帝安排她们祖先南征贵州的故事。临行前,结算费用,妇女们面面相觑、相互推辞一番后,其中一人说:“你们看着给吧。”我们愕然,同行中一人顺口答道:“200元如何?”妇人们兴高采烈:“足够了,足够了。”同行又问是否包括茶馆、看戏、村中导游费用,答曰:“当然,当然。”问答之间,纯朴民风跃然于村民神态举止中。

虽然直觉告诉我们这里不是电影城中的旅游景点,但还是忍不住问陪行人员是否有旅游装点之嫌。答曰:“你们现在看到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屯堡文化,但是不久的将来很难说。”走出天龙寨,我们终于对陌生的“屯堡”和江淮“老汉人”有了一知半解。

黔中“屯堡”源于历史上“太祖平滇”的战争。明洪武十四年,已称臣明王朝的前元朝梁王起兵叛乱,太祖朱元璋为平息叛乱,派大将付友德率30万大军征讨云贵,这支军队的将士大多来自江淮人士。平叛迅速取得了胜利,可是官兵的生活给养成了问题。为了巩固战争成果,朱元璋留下大批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开荒种地、建立城堡、屯戌守卫。最初的军屯完全是军队建制,由卫所两级管理,5600人为一卫,卫下设五个千户所,所下设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02人,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设五个小旗,小旗有军士10人。如今黔中平坝、安顺等地,名叫屯、堡、所、旗的村寨,据说有200多个,这就是当年屯兵的遗迹。

军屯的发明者并不是朱元璋,而是汉武帝刘彻,他曾派官兵屯田西域。此后,从三国时期的曹操到唐、宋王朝都继承和应用了两汉的屯田制,只是朱元璋对屯田加以发展、创新、应用到极致。因此,他能夸口“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朱元璋时期所建军屯遍及全国。在云贵高原上,从内地贵阳到云南边境,兴建的军屯为数众多。随着历史的变迁,各地军屯消失殆尽,可是唯有黔中一带的屯堡依然保持着经久不衰的传统面目。

黔中地区,土地宽广肥沃,是云贵高原上少有的米粮之乡、丰产坝子。屯军之初,每名军士划给50亩土地。按明代屯军制度,一般是60里设一屯堡,但黔中有此优良自然地理环境的,屯堡密度便不受此限制。将士戌屯安定之后,明王朝采取“调北填南”的战略措施,向西南地区大批移民。移民中,部分是戌屯将士的家眷和亲属,部分是江淮的农家子弟。他们的到来,不仅扩大了屯堡人占有的土地和势力范围;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江淮文化,并且在一种集体的下意识的状态中,恪守家乡旧俗。同时,这些屯堡人无不以“太祖平滇”的历史和祖籍江淮人士为荣,以占有先进文化技术为优越感,拒绝学习周边少数民族的长处,把自己封闭在江淮老乡的群体圈子中,有意识地保持自己生活和文化的独立性。随着屯堡的军事功能逐渐减弱,屯堡人逐渐走向以务农为本,耕读、贡赋、繁衍子孙成了他们的全部生活方式。原有的军事组织形式演变为村寨,碉楼寨墙等军事设施的功能,也仅仅是为了防护村寨的安全。而在这个过程中,生活习俗、衣着服饰、民居建筑等作为一种文化却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形成了当地人所称之的“屯堡文化”。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无非是由内部和外部两个动力源引起的。屯堡人历史优越感的心理和相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生活富裕的事实,是其群体封闭、社会文化发展停滞的内部动力。而屯堡人地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外部文明、文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传播力有限、影响力更有限。这种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也促使了黔中屯堡文化基本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不变已经走到了尽头。高速公路已经将山里和山外便捷地联成了一体,电视机正在将山外的精彩世界传送给山寨里的每户人家。小洋楼比山寨的石板房有更舒适的使用价值;高跟鞋比“高帮凤头绣鞋”更时髦、时装比“凤阳汉装”在年青的女性中更具魅力;电视剧、体育比赛的节目比地戏、宗教活动,在青少年的眼中要精彩得多。行走在天龙寨中,见到的大多是中年以上的妇女和儿童,她们固守着传统的屯堡服饰和习俗。而中青年男人们,已经走出寨门去寻找山外的精彩世界。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而过程也是双向选择的。在天龙寨,我们看到了摩托车、电视机和为数极少的贴着瓷砖的现代化民居,说明屯堡人不仅接受,而且正在选择他们的现代文明生活。日后,也许地方政府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挖掘开发屯堡文化,以发展旅游;一方面屯堡文化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自行地、下意识地瓦解、丧失。

走出天龙寨,我想起朱元璋皇帝身边的一位著名谋士刘伯温的一首诗,他写道“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如今六百年过去了,山水依旧,屯堡尚在,刘伯温的预言没有实现。但是,再过六十年呢,也许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可是,山水中还能走出那么多身着“凤阳汉装”的“老汉人”吗?我预言,不会。既使有,也仅仅是旅游景点中有意识、下功夫保留下来的屯堡及其习俗。

同类推荐
  • 发现小说

    发现小说

    本书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也重新为文学的优劣作了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判断。利用他的理论可以非常现成地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进行清晰的归类、判断,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 慕容雪村随笔集

    慕容雪村随笔集

    慕容雪村说:“这不是正菜,而是所谓的‘杂拌’。”但是,这些“杂拌”比“正菜”更有味道。作者洋洋洒洒,天马行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这些“杂拌”中,作者将历史、哲学、宗教熔于一炉。言简意赅,直逼主题,开门见山,直指人心。《中国美食地图》是美食风物志,活灵活现,色香味俱全;《做爱的经济分析》诙谐有趣,见血封喉。可以说,慕容雪村的随笔是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之后,中文世界里最具个性的杂文随笔。
  • 汉语诗歌的节奏

    汉语诗歌的节奏

    本书系统研究了汉语诗歌的节奏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在分析、评价几种汉语诗歌节奏论的基础上,指出汉语诗歌节奏是 “音节—顿歇”节奏,而且这种节奏有其特殊的语音学根据和构成机制。中编论述《诗经》、《楚辞》、五七言诗和词曲的节奏形式(包括节奏单位、句式或行式、节式、体式和节奏调子)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从音顿节奏的观点探索某些节奏形式的起源等疑难问题。下编在分析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新诗节奏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论述格律体新诗节奏形式和自由体新诗节奏形式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论述两种新诗体的建行原则及其根据。中编和下编还论述汉语诗歌韵的独特的节奏作用,以及这种韵与音顿节奏的关系。
  •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苏联、日本等国家一些作家的传略、自述、名言、作品等。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应当记住他们的名字。
  • 南塘

    南塘

    这是作者在小说之外的个人心灵史,收入作者近百篇散文作品。从青春到秋风,从苍茫到澄澈,书中囊括了他在万里山河行走时的思索,以诗意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内敛的笔调抒写对自然、人生和万物的感慨,充满对于高远天空及悲悯大地的关照。
热门推荐
  • 死亡年代

    死亡年代

    危机四伏的城市中,一条条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人们。机械化的身体,无限制造金属元素的“觉醒者”,随意制作的钢刀,却可以划破连子弹都无法杀死的丧尸,御剑飞行?用意念控制飘渺神剑,飞行绝不是问题。绝色丧尸,红粉骷髅,危机重重!
  • 汉末匹夫

    汉末匹夫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一个山贼如何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闯出一个新的天地,看李自强如何铸造一个新的盛世天朝!
  • 傻傻的爱,匆匆而过

    傻傻的爱,匆匆而过

    傻傻的爱着,却匆匆而过。曾经的桑田,今日的海洋。一场风和雨,正席卷而来。豪门的纠葛,为谁而陨落。
  • 不该发生的恋爱

    不该发生的恋爱

    他是一只高傲而美丽的孔雀,她是一只卑微而丑陋的小鸭,他是她心中神坛的王子,她只是他视角中的路人。两人的人生点应该没有任何的交集。没有任何相关二人因何相恋?故事开始到结束,平行线能否找到交点……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我的神

    我的神

    未知的未知,才是最可怕的。
  •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无常经

    佛说无常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最后一段感情留给我

    最后一段感情留给我

    运用倒叙的方法写一下自己的感情生活,贴近生活实际,发自肺腑的。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