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77100000003

第3章 空间探测器(3)

空间探测的主要内容

近地空间探测:主要指对地球高层大气 、电离层、磁层等区域所进行的探测。探空火箭是近地空间探测的重要手段,它能把探测仪器带到几十至几千千米的高空进行直接测量。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使得对地球磁层可进行详尽的探查,地球辐射带的发现就是人造地球卫星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并证实地球磁层的存在。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以圆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根据不同的探测目的可选择不同的轨道类型:一是极地圆轨道,对赤道面的倾角约为90°。在高层大气、电离层和高空磁场测量中,常采用这种轨道。二是大扁度轨道,它的远地点高度要比近地点高度高得多,这种轨道容易获得磁层的完整的剖面资料。三是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赤道面上高度为 36万千米的圆轨道运行时,卫星绕地球一周恰好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这种卫星的测量结果容易与地面观测结果配合起来分析。但实际中对近地空间的探测,多采用卫星系列进行。

行星际空间探测:主要是探查行星际空间的磁场、电场、带电粒子和行星际介质的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探测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发现了行星际磁场的扇形结构。探测行星际空间的飞行器可以有4种轨道类型 :一是地心轨道 ,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只要以远地点超出磁层,就能进入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二是日心轨道,利用围绕太阳运行的飞行器来探测行星际空间十分理想,并且常与行星探测结合起来。三是飞离太阳系的轨道,当飞行器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时,就能克服太阳的引力作用,沿抛物线轨道飞往星际空间,就能够直接探测太阳系在地球轨道以外的部分。四是平衡点轨道,在太阳和地球的联线上有一个平衡点,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在这里恰好相等,飞船可以在通过这一点和日地连线相垂直的平面上沿椭圆轨道运动。对于定点监视行星际的物理状态十分理想。

月球和行星的探测: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们对月球的探测比较早,也比较详尽 。1969 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第一次载人登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月岩、月壤样品 400多千克。行星际探测器系列对行星进行了探测 ,并由对内行星发展到对外行星的探测。

人类原始的观测太空“基地”——天文台

史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天文观测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夏代就有天文台,那时称“清台”,而商代的天文台则叫做“神台”,到了周代改称为“灵台”。以后,历代天文台又有观象台、观星台、司天台、瞻星台等名称。

北京古观象台

事实上,早期的天文台既是观测星象的地方,又兼作祭祀活动的场所。古代帝王在该处祀天,同时又任命专职人员在这里观测天象,占卜吉凶,编算历书。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祀天和观天逐渐分离,专门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开始逐渐独立出来。由于观测天象与古代农牧业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从此,司天机构在我国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除特殊情况外,历代现象台和观天设备都建设在京城。

河南登封古观星台我国现在尚存有几处古天文台遗址,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河南登封古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另有洛阳灵台,坐落于河南偃师县,它曾是东汉时期一座规模宏大的天文台,相传著名科学家张衡曾在灵台工作过。不过,目前这座古天文台已成废墟。据史书记载,洛阳灵台在全盛时期曾呈现一派繁忙景象。灵台高约20米,其台基约50米见方。全台有43位工作人员,分工极为详细,并且观测项目应有尽有。因此,汉代时期我国天文学十分发达,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登封古观星台坐落在洛阳东80多千米远的登封县告成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耸立着的高台和台下的一条长堤恰好组成一具特殊的圭表。高台即为立表,高946米;长堤相当于土圭,称为量天尺,长3119米,位于正南北方向。

天体仪示意图北京古观象台在建国门内立交桥西南侧,建于明代正统七年至十一年(1442~1446),历经明清两代,容姿未衰。辛亥革命后,古观象台属于教育部,成为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观象台。从明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观测近500年,创造了连续观测最久的世界纪录。

而北京古观象台则安装有8件清代制作的天文观测仪器(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它们以造型美观、雕刻精细而著称于世,1983年4月1日经整修正式对外开放。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1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1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仪征铜圭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圭表。1965年在江苏仪征石碑村1号东汉墓出土。仪征铜圭表长345厘米,圭表合汉制15尺,边缘上刻有尺寸单位;表高192厘米,合汉制8寸。圭、表间用枢轴连接,使之合为一体。使用时将表竖立与圭垂直;平时可将表折入圭体中留出的空档内,便于携带。根据传统的说法,表高为8尺,这一数值曾被长期沿用。该表的表高恰为8尺的1/10,说明它是一件便携式的测影仪器,可证明当时常设的天文台用8尺的表进行观测的说法是可信的。

在很多情况下,圭表测时的精度是与表的长度成正比的。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周公测时的地方设计并建造了一座测景台。它由一座946米高的高台和从台体北壁凹槽里向北平铺的长长的建筑组成,这个高台相当于坚固的表,平铺台北地面的是“量天尺”,即石圭。这个硕大的“圭表”使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史料证明,以圭表测时,一直延至明清,现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圭表,是明代正统年间(1437~1442)所造的。

远古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从太阳每天有规律的东升西落,直观地感觉到了太阳与时间的关系,开始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但这很难精确。据记载,3000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

此外,圭表还可以有多种用途,周秦时期,人们认为在同一日子里,南北两地的日影长短倘若差1寸,它们之间的距离大约有1000里。据说周王室裂地封侯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圭表还可以测定方向。在地上画许多个同心圆,将表竿竖立在圆心,当上下午表影顶点落在同一圆周上时,将这些对应点连接起来,它们的中点轨迹与圆心连线便是南北方向。在夜里,当视线通过表顶凝望北极时,这方向也即是南北方向。古人在搭建房舍,修造道路和营造宫殿的时候都要仔细地确定南北方向(即子午方向),《诗经》上说“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揆,揣度的意思。全句可以解释为:通过观测日影来决定营造楚国宫殿的方向。

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冕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6000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74)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2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2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使用日影测时的日晷,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有一根指时针,这根指时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须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并且正确地指向北极点,也就是都有一根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指针。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就能确定时间。现在常见的日晷有下列几种不同的形式:

(1)水平式日晷。是最常用的日晷,采用水平式的刻度盘,日晷轴的倾斜度依使用地的纬度设定,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数计算才能确定。适合低纬度地区使用。

(2)赤道式日晷。赤道式日晷是依照使用地的纬度,将轴(指时针)朝向北极固定,通过观察轴投影在垂直于轴的圆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装置。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轴投影在圆盘上的影子会分在圆盘的北面和南面,适合中低纬度的地区使用。若将圆盘改为圆环则称为赤道式罗盘日晷。

(3)极地晷。供指时针投影的平面与指时针平行,即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地理纬度相同,并朝向正北。时间的刻画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图来处理,投影的时间线是平行的线条。适合各种不同纬度的地区使用。

(4)南向垂直日晷。刻度盘面朝向正南且垂直地面的日晷。这一种日晷较适合在中纬度(30°~60°)地区使用。

(5)东或西向垂直式。刻度盘面朝向正东或正西且垂直地面的日晷。这一种日晷只能在上半日(东向)或下半日(西向)使用,但全球各纬度地区都适用。

(6)侧向垂直式。刻度盘面采用垂直方向的日晷。这一种日晷需要依照建筑物的墙面方向换算刻度,不容易制作。依季节及时间的不同,有时不会产生影子。南向与东西垂直日晷都可视为此形的特例。

(7)投影日晷。不设置指时针,仅在地平面依地理纬度的不同绘制不同扁率的椭圆,在其上刻画时间线,并将长轴指向正东西方向,南北向的短轴上则需刻上日期,指示立竿测量时刻的正确位置。

在此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就上演了焰火点亮日晷这一激动人心的一幕。时钟接近20∶00,焰火在“鸟巢”上空绽放,突然,一道耀眼的焰火在体育场上方滚动,激活古老的日晷。日晷将光芒反射到2008面缶组成的缶阵上,和着击打声,方阵显示倒计时秒数。缶面上连续闪出巨大的9、8、7、6、5、4、3、2、1……场面之震撼,令人终生难忘。

探测太空的千里眼——天文望远镜与射电望远镜

事实证明,人们靠用肉眼或依靠简单的工具进行天文观测,观测视野势必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意大利科学家率先发明了望远镜,从而使人类的视线范围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大。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可以放大30倍的望远镜,第一次看到了月球上奇特的环形山,发现了木星的4颗大卫星,观察到了太阳黑子、金星的盈亏变化以及银河中密布的点点繁星等过去从未见到过的奇妙现象。从此,专门用于天文观测的望远镜就很快发展起来。

同类推荐
  • 天体密码破译

    天体密码破译

    宇宙的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本书包括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日食形成的原因、恒星起源的假说、解释星系撞击、陨星坠落会伤人吗等内容,去伪存真地将未解之谜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和收藏。
  • 地理地貌的变迁

    地理地貌的变迁

    揭开未解之谜的神秘面纱,探索扑朔迷离的科学疑云;让你身临其境,保受益无穷。书中还有不少观察和实践的设计,青少年读者们可以亲自动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广大青少年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也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 自救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自救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自救就是在一个危险环境中,没有他人的帮助扶持下,靠自己的力量脱离险境。本书是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自救常识。收录了“预防食物中毒、应急食物的储存与使用、安置点食堂卫生要求、灾区水源分类及水源保护、居民家中饮用水安全”等等自救常识,快来了解这些常识吧!
  • 地理秘境之谜

    地理秘境之谜

    本套书主要介绍古今中外关于人类诸多未解的社会、自然现象,包括《中国自然遗产之谜》、《星球宇宙之谜》、《巨兽异兽之谜》等20个分册。
  • 把舌头当鼻子用的蛇:爬行动物

    把舌头当鼻子用的蛇:爬行动物

    在爬行动物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比如为什么鳄鱼在吃食物的时候会流眼泪?蜥蜴为什么要断掉自己的尾巴?蛇又是如何拿自己的舌头当鼻子用的?$$总有太多的疑问困扰着我们。此刻,让我们带着众多的疑问,翻开《青少年科普图书馆·把舌头当鼻子用的蛇:爬行动物》。在众多身怀绝技的爬行动物的陪伴下,开始愉快的阅读之旅吧!
热门推荐
  • 守护甜心之冰之雪莲

    守护甜心之冰之雪莲

    雨无情洒在她的身上;泪划过她的脸庞。她该何去何从?谁来温暖她冰冻的心?
  • 混世小和尚

    混世小和尚

    张笑自幼在少林长大,身世迷离。当开着豪车的美女总裁未婚妻登山,他入世修行。他身怀少林绝技,有一身了得的功夫!只是没有学历……被美女总裁未婚妻送到华夏最好的通州大学学习,从此,张笑遨游花都,纵横情场、商场……我是一个混世小和尚!
  • 重生洪荒魔神

    重生洪荒魔神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重生魔神传。张成重生为混沌魔神,且看他如何舞风弄雨,逍遥洪荒!
  • 一枕荒凉如旧梦

    一枕荒凉如旧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非常特别的一段,纷纷乱世之中,那些才子佳人们演绎了无数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们唏嘘不已,至今流传为佳话。《一枕荒凉如旧梦》以鲜活动人的文笔,细致描述了张爱玲、阮玲玉、周旋、林徽因等十位民国女子与梅兰芳、徐志摩、张学良等历史名人以神秘感情为主线的传奇人生。他们的传奇故事在后来为大众津津乐道,伴随着大家对他们的情感追忆,始终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她们聪颖、独立、才智卓群,却为情所困;她们美丽、温婉、风华绝代,却无人能懂。绚烂而又寂寞的人生,谁能读懂?
  • 静心2: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静心2: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静心(2心素如简人淡如菊)》能与你的心灵相惜,读它,能够让你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舒适与坦荡,犹如身临一片宁静空远的大地,能够肆意洒脱的奔跑……《静心(2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心”出发,告诉读者平和的待人接物,深谙处世之道,不忧不虑,不怨不怒,不悲不喜;下篇从“人”出发,旨在告诉读者要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远离张狂,挫折不陷消沉。这本书能与你的心灵相惜,能够让你感受到那种超然舒畅。本书由安若素著。
  • 寒门少爷

    寒门少爷

    鸿浩的血湖,咕咕冒着血泡。玄日大陆,玄月大陆,玄星大陆。三大数倍于血湖的大陆呈三角顶立之势将血湖围在中间。血湖的中心位置,一个巨大的血球胎儿般在缓缓跳动。七根玄铁锁链锁住血球!两根连着玄日大陆;两根连着玄月大陆;两根连着玄星大陆。还有一根锁链神秘的连向血湖最深处。。。。。。。。。某天,一物流星般落向玄月大陆。打破亘古不变的沉寂!难道,是要变天啦?
  • 武灵之巅

    武灵之巅

    武灵,一款通过读取脑波信息跟服务器建立连接的网络游戏,杀敌,强宠辅助!升级,不眠不休!情与杀,皆在缠绵中!
  • 南上若有夕

    南上若有夕

    陆夕遇上安南,是缘分,也是痛苦的开始。他们曾拥有过无数美好的记忆,他们都目送过亲人的离去,他们在经历各种困难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不是所谓的真相,而是眼前的这个人。余生相伴,余生不弃。
  • 依赖是透明色

    依赖是透明色

    我叫洛河从小就身体不好,于是爷爷就找来算命的先生给我算了一卦,那算命的先生说我五行缺水,于是爷爷就说生在洛水河畔于是就给我起了一个很‘水’的名字叫做洛河。
  • 剑魂紫萱1:湖底的秘密

    剑魂紫萱1:湖底的秘密

    自大禹传位给儿子启后,夏朝开创了华夏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而大禹死后也标志着华夏民族从此不再是神统治而是人统治,为了留住神的最后一丝精气,大禹将妻子涂山氏的灵魂注入到宝剑之中,并留下预言:人类坠入魔道日便是神明重掌人间时;四千年后,紫萱出世,她是龙泉、太阿两把宝剑合并后剑魂所幻化的人身,在湖底守护了四千年的护剑灵童带她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