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91200000013

第13章 文化苦旅(12)

在鲁迅逝世后70多年里,我们大家都提出了一种假设,鲁迅如果活到今天,他还要写杂文吗?他写了以后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大多数人的意见是,鲁迅即便活在当下,他照样会写杂文,因为杂文既可以针砭时弊也可以赞美时代,不然,鲁迅就不是民族魂和文化大纛了。

可惜,鲁迅逝世得太早了,当下已经没有像鲁迅那样的文化巨子了,更没有鲁迅那样的杂文大家了。是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杂文吗?不,任何时代都需要杂文,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杂文这朵奇葩的枯萎凋谢呢?

我认为是当下不少杂文作者缺乏鲁迅时代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缺乏为民请命的独立人格。许多杂文作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不愿去针砭时弊,揭露问题,相反的却写一些没有思想,阿谀奉承的马屁文章。这样没有观点,没有思想的马屁文章肯定不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更不可能流芳百世。

大家记得,鲁迅没有少挨明枪暗箭,可他依旧凛然。他说:“我若存在一日,终当为文艺尽力,试看新的文艺和在压制者保护之下的狗屁文艺,谁先成为烟埃。”只看这一段鲁迅的表白,我们便明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1957年3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和文艺界人士座谈时说,鲁迅如果不死,还会写杂文,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现在的杂文作者不要说敢把封建皇帝拉下马,就连说些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都遮遮掩掩,左顾右盼,生怕得罪这个,生怕得罪那个,其姿态就像个旧社会的小脚女人,真的令老百姓失望。比如说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三个热门话题—老百姓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大学,我们的少数杂文作者竟然说不到点上,拉拉扯扯,不痛不痒,不知所云。这里头的关键不是他没有观点,没有思想,而是明哲保身作祟。一个不愿为民请命的人,真的不配写杂文。写杂文就要为人民鼓与呼,就要像鲁迅那样,心中只有人民,胸中只有真理。

社会一直在进步,但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定会伴生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如果我们的杂文作者,对此视而不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就不正常了。长此以往,不要说重铸杂文的辉煌,杂文还能不能立足和发展都是问题了。

鲁迅的杂文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书籍,最辉煌的文艺作品,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我们常说要学习鲁迅,纪念鲁迅,踏着鲁迅的足迹前进。但我们都大大地缺乏他那种独立勇敢的人格力量。缺乏他那种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写杂文不是为了名誉,只是为了真理。为了真理,就得为民说真话,正像丁玲所说:“即使在进步的地方,有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多需要督促,监视……”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举起它,杂文是不会死的。

时代需要杂文,这已经无可争议了。但杂文能否重塑辉煌,真的要看你我他是否真努力了,是否心中真的装有人民了,杂文何去何从,人民拭目以待……

从职称英语考试说开去

6月30日,一年一度的全国职称英语考试终于落下了帷幕。各种作弊层出不穷,据报载,成都一考生竟然别出心裁地把英文字典挖了个深3厘米的洞,里头正好放手机进行作弊。此人可谓聪明透顶。考试结束了,这其中,自然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作弊没被发现,“考”过了;忧的是作弊被逮着现的了,比如刚才提到的成都考生,自认倒霉。

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考试,就充盈着作弊,其手法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披露的资料看,其手段一点儿都不亚于现代,令人惊讶。而现代的各种考试,当然也充盈着作弊。窃以为,职称英语考试的作弊是最严重的,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通过作弊拿到那份合格证。我们的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人根本就没上过正规大学,连国文都不精通,更不要说英文了,忽一日,他(她)竟然“考”过了英语考试,堂而皇之地拿到了高级职称;有的人连最基本的英文会话都不懂,平时也没见其认真学,忽一日也通过了英语职称考试,喜不自禁。这些人是怎么“通过”的,天知,地知,他自己知。无非就是这几种,找人替考,考场传纸条,通过手机作弊等,而监考者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巧不成书的是,现在的职称英文考试连英译汉,汉译英都没有。据说是为了电子阅卷方便,只要涂黑一个圈就行。这一切无不给作弊者带来更大的方便。凭实说,现在的英语考试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下点功夫,根本就过不了关。可不少人根本就没下功夫,却轻松过关。正像有的读者所说,这些作弊者像一只只冲进考场的公牛,把神圣考试公平公正的正义底线撞得七零八落。

作弊当然是不对的,但我写这些文字主要不是谴责作弊者,我想要真正拷问的是职称英语考试制度本身。应该说,有关部门对职称英语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是清楚的,虽然知道,这种考试是形同虚设,于事无补,可还是要年年考。为什么要这样呢?那就是他们不愿意放弃考试产业链中的既得利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不考英语,各种考前补习班就歇菜了,上课的老师就不会神秘兮兮地猜题了,当然也去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诚然,既得利益者并不仅仅是补课老师,还有更大的既得利益者,比如说,考试的报名费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这可是一块肥肉啊?

应该说,组织者的初衷是好的,他们是真的想检验一下想获得各级职称的同志的外语水平,可实际情况是事与愿违。对那些热爱英语且水平不错的人来说,考试对他们是一种提高,他们通过得得心应手。对那些不热爱英语且根本不懂的人来说,你即使月月组织考试,他也是照样不读,照样不认识,你非要考他,他自然有“法宝”对付你。

既然达不到组织者的初衷,不如全面废黜职称英语考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部分省市区取消了职称英语考试,今年有关部门又出台了新政,18种人可免考,这种局面和状况无不折射出职称英语考试的信任危机,人们有权利拷问它的公正性。为什么有的省、市、区不考,为什么有的省、市、区考。难道评出的职称不是全国的统一标准吗?在考的省份里为什么18种人免考,而别的情况必须考,难道18种人是特殊公民吗?他们的免考证不是用来评职称的吗?回答是否定的,既然这种考试不能体现其公正性,那还坚持它干啥呢?希望有关部门深思。我敢预言,这种达不到目的,不能体现公正性的职称英语考试迟早是要被废黜的。那些想保持高尚人格、不屑作弊的同志似乎可以等待,但结果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老实人”吃亏。

感悟敦煌

敦煌,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奇迹,代表着一个伟大民族文化的极致。敦煌的艺术和文明,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神游千年的芬芳,收获不尽的辉煌。正因为如此,作为读书人的我,到敦煌莫高窟去看一看,一直是我的梦想。当我真的走进敦煌、走近莫高窟的时刻,虔诚之心不亚于古今朝圣的人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敦煌莫高窟,是我心中最高的艺术圣地。

敦煌,地处丝路要冲,河西走廊西端,是大漠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迷人绚丽的光彩。关于“敦煌”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汉书·地理志》这样注释:“敦,大也;煌,盛。”由此可见敦煌昔日的辉煌、壮观及重要。

而敦煌的集大成者就是莫高窟,可以说,莫高窟成就了敦煌。甚至可以说,敦煌和莫高窟密不可分。

莫高窟坐落在离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远远望去,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镶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崖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壮观无比。多次看过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我,虽然想象过莫高窟的雄伟,但现实的莫高窟的雄伟之势是一般的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对此,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莫高窟是一个奇迹,是一首永恒的文明之歌,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有人会说,这些空洞的感叹谁都会,那么还是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吧!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王朝结束。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1000余龛,所以也称千佛洞。虽然走过了千年,历经风雨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保存完好的洞窟尚有492个,珍存的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座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敦煌艺术确实堪称博大精深,气魄宏伟。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浩如烟海。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通、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为此,才诞生了灿烂的“敦煌学”。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我看见现有的492个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外来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时期开始消失。隋唐时期的石窟典型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其形式的演变,可谓五花八门,兼容并蓄,林林总总,无不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莫高窟的彩塑多为一佛二菩萨三身组合,还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罗汉、天王、金刚、力士等。莫高窟现有彩塑2400余身,其造型从北魏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为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特别是唐以后的许多优秀作品……那轻倩柔媚的菩萨和刚劲的金刚、力士,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娴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实感。这些五彩缤纷的壁画,把整个洞窟构成了一个佛国的天堂,无不充满着神奇。

那么这座壁画的天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它现存的宏大已达4.5万平方米。对堪称无价宝藏的艺术品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天文数字送给我们一个浩瀚无边的美术海洋,不信,你看,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那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扬扬,那不奏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好像把人带入了神仙天国,身心随着飞天。置身其中,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天旋地转。壁画的内容,丰富得令人惊讶,像佛缘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等,这些画无不展示了我国多少年来各族艺术家非凡的创造才能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举世罕见,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我怀着虔诚的心情在一个个神奇的洞窟中流连,我不能不尊重,不能不沉重,不能不思索。我一次一次地告诉自己,要知道此时此刻自己走进的是1000多年前,我们优秀的祖先历尽艰难,一凿一凿,一笔一画,一点一滴,长年累月,几十代乃至上百代人血汗和心智的结晶。想想千百年来,处在这样一个丝路要道的沉沉浮浮,坎坎坷坷,多少历史往事已成过眼云烟。而我此时,面对的则是真实的历史,走入古人生活的时空,和祖先对话,我能不虔诚吗?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些无言的壁画,就像经过了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在这些无名的大师面前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学生。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敦煌的壁画与彩塑,敦煌的颜色,敦煌的音乐与舞蹈,敦煌的飞天与诗歌,敦煌的僧人与俗人,敦煌的佛教与神话,敦煌的佛与菩萨,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的艺术与艺术家,敦煌的情与爱,敦煌的辉煌与“伤心史”,甚至是敦煌的风与沙……敦煌的一切的一切都激起我极大的兴趣和无限的爱。我知道,看敦煌就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永远向上的民族健康广阔的胸怀。由此,我可以自豪地说,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所展示的是那一个时代的中国人。

是的,他们,也许迟暮了,但他们的心正年轻。他们的血管流淌着我泱泱大中华青春的血,所以也洋溢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昂扬志气和进取精神。年轻、创造、进取,成就了敦煌。因此,我们可以说,敦煌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纪录片,代表了这个古老的伟大的东方民族的博大胸襟和开阔视野。

敦煌,沙漠埋宝,沙里藏金;

敦煌,国之瑰宝,民族骄傲。

认识敦煌,体味敦煌,感悟敦煌,得用心、用身、用情……

青云谱礼赞

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大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我读懂了青云谱。“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从300多年前明末清初的大画家—八大山人的笔下,我领悟了青云谱。大师“哭之笑之”,取法自然,新意独创,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的不朽画卷,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得益于青云谱。是青云谱的神奇山水,孕育了大师,给他以灵感,给他以神性,给他以启迪。

从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我聚焦到青云谱。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中开门见山:“恕我直言,南昌幸好还有个青云谱。”

三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名人对青云谱的共同诠释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是的,青云谱是诗,千百年来,骚人墨客,蜂拥而至;饱蘸感情,歌之咏之;薪火相传,经久不息。徐孺子、王勃、八大山人、余秋雨只是其中的佼佼者。

青云谱是画,“城南胜地,人世蓬岛”就是青云谱这幅美丽山水长卷的最好注释,而享誉画坛的一代宗师八大山人—朱耷就是这幅巨画中的最好风景。

青云谱是歌,从古至今,从领袖到平民,从科学家到艺术家,纷至沓来。山水留影,笔墨留香;眷顾之情,溢于言表。

是啊!好山好水好风景,长风送我上青云。而现实中的青云谱比我想象中的青云谱,还要绚丽,还要烂漫,还要多情。

夏日,我泛舟在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的象湖。只见万亩湖面,金光闪闪。清澈的湖水中,鱼儿欢唱。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爽朗。湖两岸,大道纵横,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热闹非凡。象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软泥上的青荇,悠悠地在水底招摇;在象湖的柔波里,我真的愿意时间凝固,我真的甘心做一条水草。我站在船上,张开双臂,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高呼一声:“青云谱,我爱你。”

而在青云谱,像象湖这样的美丽水域,举目皆是。可谓是:湖在城中,城在湖上。其得天独厚的“三湖三河”,可谓是上帝的杰作,无不让人心生妒忌。上帝真是太偏心、太眷顾青云谱了。

君不见,水质清澈的护城河潺潺流过;妩媚多情的抚河环绕着英雄城;风光秀丽的玉带河,像一袭轻纱,如梦如幻,放射出迷人的光辉。

同类推荐
  • 人间笔记

    人间笔记

    人间笔记 人间笔记1之火车记 心虚悬着,处于古汉语所谓“惴惴”“忐忑”之中,像断了线的汼……
  • 绿原笔谈

    绿原笔谈

    本书收录了《回族文学民族特点初探》、《新时期回族文学的发展》、《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传统》、《当代回族小说创作论》、《回族文学的自觉与发展》等文章。
  • 才子佳人多不贱

    才子佳人多不贱

    《才子佳人多不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周作人、胡适、刘半农等人的交往为线索,着力展现民国文人和而不同,既坚守自我又包容异见的特有风度。第二章,立足女性视角,描绘民国女人在传统和现代夹缝间,爱情的追求,婚姻的悲剧。她们对真爱矢志不渝的追求感人肺腑;她们婚姻上的种种遭遇又令人唏嘘不已。第三章,以生动的细节、严谨的叙述再现民国期间,青年学子们为求学而付出的艰辛和无畏。为走入校门,他们不惜以死抗争;为学业有成,他们青灯黄卷,孜孜不休。他们苦读的生涯体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 推窗看云

    推窗看云

    诗人徐康,近几年驰骋于散文、随笔领域,佳作迭出,引人注目。收入本书中的上百篇短小精粹之什,带着诗人特有的观察生活的敏锐视角与状物言情的优美笔触,说古道今,遣兴抒怀、率性为之,心随意到;融知识性于文史杂谭,寓幽默感于世事评说。随作者“推窗看云”——看云舒云卷,云走云停,由方寸之地可见大千世界,于尺幅之内可窥人间万象。它带给您的将是文化的蕴藉与知识的濡染,生活的色彩与深长的思索……
  • 中华文学母题和海外华文文学

    中华文学母题和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项目。本文从“文学中母题的意义与价值;双重边缘性与母性的声音;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母题的艺术变奏”四个方面进行阐释.遵循四个着眼,及着眼传统,着眼整体,着眼文本,着眼‘和而不同’,对于母题的概念特征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做出新的理论阐释.打破长期以来各抱一段文学,名守一种文体的惯常研究状态,是跨学科跨文类研究的一次实践。
热门推荐
  • 命仙传

    命仙传

    千年前,龙与凤经历惊天一战后,分别消失无踪。南天门的宫殿尽毁,昔日辉煌烟硝泯灭。而今,当天下再度遭受大难,一个名为杨真的少年,挺身而出,由此开启凡人修仙的神话。
  • 所谓密室杀人

    所谓密室杀人

    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一具被谋杀的尸体,凶手是如何不借助任何超能力凭空消失在这个严丝合缝的杀人现场的呢?每一篇都是一个“密室杀人”的故事。
  • 王牌女助

    王牌女助

    一场奇葩的面试,她获得了双重身份,工作日她是朝五晚九忙到脚打后脑勺的房产部女售楼,休息日她是披荆斩棘帮上司‘擦屁股’的生活女特助。他们说好只谈交易不谈感情,可突然有一天,他却对她做了出格的事……“商总,你越线了!”“这是公平交易,你用了我的东西,我也用了你的。”
  • 名阁

    名阁

    美发发艺无门派之界限,无商业、艺术与技术之界限,更无地域分布之界限,故而,美发廊可以开在我们身边,也会开在游戏里,让我们一起去见证一门游戏艺术之魅力,见证另一个艺术网游的开启。
  • 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

    本教材分别就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劳动争议管理、员工沟通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其他相关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进行了阐述。
  • 种魔

    种魔

    最新颖的魔法修炼秘诀,金木水火土,五行魔功,你可曾见过?---------------------------最强悍的魔法道具,嗜血杀戮的同时居然还具有神奇的治疗魔力,你可想拥有?---------------------------
  • 我愿为妖

    我愿为妖

    呵呵,原来妖与神的区别只是一个顺天,一个逆天,既然如此,那我愿永远为妖。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
  • 教皇系统

    教皇系统

    带着系统穿越,成为异世教皇!“我代表诸神行走人间,诸神有所不能,而我无所不能。”
  • 野人相公极宠刁蛮妻

    野人相公极宠刁蛮妻

    不明原因的落到一个原始森林里,密不透风的树林,无处不在的隐形危机,让初来乍到还全身是伤的美女小妞沈冰欲哭无泪,林子里除了不明的鸟叫,虫子叫,偶尔还伴随着几声不明动物的叫声,最最悲催的是面前有一条虎视眈眈的蛇,叫天掉下几片叶子,叫地地不应。在她准备决一死战的时候,绝处逢生,蛇没有了,她看到了一个背影:长长的头发,穿着看不清颜色的破蓑蓑的已经不能称为衣服的衣服了.野人!沈冰的第一感觉.有个野人比没人好啊!从此,漫漫长夜,漫漫长日,沈冰的生活开始跟这个野人纠缠不清了.高大魁梧的野人,在沈冰的调教下,一点一点的变化,一点一点的不同.直到有一天,突然沈冰的野人被别人觊觎上了,她开始着急了,这可不行,这个野人早就打上了她的烙印.无边的森林,沈冰开始喜欢上了这森林,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还有个野人相公,开心的时候逗逗他,不开心的时候被他哄哄,小日子好不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