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13500000007

第7章 蔡元培大事记(3)

在蔡元培看来,胡适不仅“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沉”,更何况他有着令人放心的道德操守。当时,社会上许多人都认为新思想教坏青年,伤风败俗,堪比“洪水猛兽”。可胡适留学回国后,却顺从母命,娶了包办婚姻之下的乡下女子为妻,为此树立了一个“守规矩的西洋博士”的榜样,由此说明青年拥有新思想,学习新文化也没什么可怕的。

胡适进入北大之初,也遭到梁启超等保守派的反对。辜鸿铭等人更是瞧不起他,嫌他才粗学浅,不懂拉丁文还说着一口乡巴佬英语,教哲学简直是误人子弟。不过,胡适是聪明的。他在美国师从杜威教授,论文当时也没得到通过,在北大授课时,还发现有许多学生的旧学基础比自己还好,甚至还有一些像傅斯年这样学问比教授还大的学生,但他看到了学生们的短处,很快就以西方的新思想、新方法获取人气,逐步提出自己的主张。最终通过努力,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尊重,逐渐成为当时影响深远的学者、思想家。

第九节 北大校园中,饱受争议的教授们

源于蔡元培广博的包容心,才使得新文化风气浓郁的北大校园里,还有“大辫子教授”的身影。其中一条著名的大辫子就是当时复辟派的杰出代表——辜鸿铭。

辜鸿铭是大清朝的忠臣,曾获慈禧太后赐封进士。辛亥革命时期他极力反对革命,宣统退位后辞职以示抗议。民国成立已十年,他还一心效忠清王朝,自称遗民,誓死不剪辫子,并且还公开反对共和,提倡尊王尊孔,嘲笑白话文学。就是这样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蔡元培却排除万难,聘他到北大主讲英国文学,就因为看中了他的学术造诣,赏识这位中西融会贯通的奇才。

出生海外的辜鸿铭在国外享有盛誉,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九种语言,自幼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英文功底深厚。而且他在英国、德国、法国留学十数年,荣获13个硕士、博士学位,具有广博的西方文化基础。他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早年他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语版,西方国家也是通过他的介绍,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北大的新派学生非常不喜欢辜鸿铭,并将他与另一位旧派教授刘师培列入驱逐的黑名单,发誓要将这两人逐出北大。凭学术造诣,刘师培担任北大教授是当之无愧的,他从小饱读经书,出名甚早,才20岁就被学界誉为国学大师,33岁已出版专著70多种。在思想上,刘师培却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一个激进的革命党人,突然思想发生了转变,投靠了清政府大臣端方,就在革命党人起义时向端方告密,不少革命同志被捕获。后来刘师培又主张复辟,还发起筹安会,协助袁世凯称帝。然而,蔡元培不仅请刘师培担任中国文学教授,还让他兼任文学研究所指导教师,在国史编纂处从事编辑工作,这让新派学生十分不解。他们整天攻击辜鸿铭、刘师培等人,甚至煽动学生集体罢课,在校园里闹得沸沸扬扬。

学生的声讨也让北大的管理层感到困扰,一些以和为贵的人就暗中奉劝蔡元培,在评议会上,也曾就这个问题讨论过数次。可蔡元培却十分珍视这两位学者在学术方面耀眼夺目的成就,力排众议,坚决维护他们。面对新派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讨伐,蔡元培这样开导道:“我希望的是你们学习辜先生的英文以及刘先生的国学,并不是要你们跟着去拥护复辟或者君主立宪。”

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和广博的胸怀,辜鸿铭是打心里敬佩的,对他非常敬重。辜鸿铭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现在的中国只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先生,一个就是我。为什么呢,我当年效忠清朝,到现在还保留着辫子,而蔡先生立志革命,至今他还不忘这个信念。”这个出了名的眼高于顶的辜鸿铭,就连当年的慈禧太后、袁世凯都敢当众嘲讽,可他在后来“挽留蔡元培”的运动中说:“蔡先生一定是要挽留的,因为他是北大的皇帝!”由此可见,辜鸿铭是从心里认定蔡元培的功劳与能力,并非常敬重他的为人。而刘师培也不负厚望,不仅成为一名杰出的北大教授,还以国学大师之身,为北大贡献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1919年11月20日刘师培因病去世时年仅36岁,蔡元培对此遗憾地评论道:“如果刘君当初能投身学术,而不为别的事情所干扰,用你毕生的精力专心创作,你的成就岂不是无可限量?真是可惜啊!”

蔡元培大力提升北大的教师队伍素质,200多位教师中就有90位教授,而教授们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十分年轻。胡适、刘半农等人被聘为教授时才27岁,25岁的徐宝璜也被聘请为北大教授。

25岁的年轻人,能当好教授吗?不少人对此表示质疑。徐宝璜曾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他考取官费留美,前往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新闻学。1916年回国后,最先担任北京《晨报》编辑,后来在蔡元培的影响之下,进入北大担任新闻教学工作,兼任校长室秘书。称徐宝璜为“新闻学界开山祖”不为过,他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贡献不少。1918年,他与蔡元培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担任副会长、新闻学导师,以及会刊《新闻周刊》的编辑主任,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并且他还将新闻学的定义,报纸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兼及报纸的编辑、采访、评论、发行诸方面,以及个人对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等成果,集结成《新闻学》一书,被著名的新闻学家邵飘萍盛赞为:“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

还有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就是梁漱溟,不单是他24岁就当上北大教授的问题,而且他还是一个北大落榜生。

当时,蔡元培很想开设印度哲学课程,却一直没找到授课的合适人选,一天,他在《东方杂志》看到一篇名为《究元决疑论》的文章,为作者用西洋学说阐述印度佛教理论的精辟见解折服,于是四处打听这位作者。

考北大落榜的梁漱溟没离开北京,他打算明年再考,听说蔡元培有见他的意思,他就通过范源濂的介绍,亲自登门拜访。谁料到一见面,蔡元培就提出请他来北大讲印度哲学,把梁漱溟吓了一跳,他连忙推辞道:“多谢先生抬爱,但我对佛教也只是略知一二,对其他的印度哲学更是一无所知。”他一心想进北大读书,从未想过当北大教师。

蔡元培却说:“你说你教不了印度哲学,那么,你知道有谁能担当此任呢?”

梁漱溟想了半天,只好摇头。蔡元培接着说:“我们都一样,没有找到真正能够教授印度哲学的人,相互比较都差不多,还是你来吧!既然你爱好哲学,我就把许多哲学爱好者都聚到北大来,也别总想着自己是在当老师教课,你就只当与爱好者合作研究,相互切磋罢了。你看如何?”

此番话打动了梁漱溟,他决定到校任教。可是在校务会议上,此事却遭到一些评议员的反对,理由是他不仅没有相应的文凭和资格,还曾是北大的落榜生。蔡元培并没有以此完全否定梁漱溟的才华,决定破格聘用他。蔡元培的这个决定,在北大教师中引起一片哗然。

后来的事实证明,蔡元培没看错人,梁漱溟在北大不仅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而且还创作出了《印度哲学概论》,撰写了轰动当时学术界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成为“新儒家”的一个重要人物。

第十节 思想流派百花齐放

秉着“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蔡元培在思想流派上并不公开偏待。他不仅将北大打造成诞生学问的乐土,还将此当成中国思想论争的一片试验田,只要能站得住脚的,都让其如花绽放,绝不以人为的力量将任何一种流派扼杀。

就蔡元培个人而言,他早就赞成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暗中支持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但他从不排斥文言文,只是觉得白话文比文言文更直白,便于理解,易于流通,在将来的应用文写作中一定是白话文占优势。蔡元培还反对青年抛弃古诗,过于迷信新体诗,多次开导学生,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歌的形式美,相信旧文学拥有不可否定的艺术价值。

蔡元培坚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蔡元培希望学生听课时不是记点笔记,然后回去贩卖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而是结合自己的学识,独立思考,有自己判别是非的能力。在北大,每一个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让他们存在,让学生选择。在当时的北大,教授之间思想相悖、观点发生碰撞是家常便饭,并且蔡元培还鼓励这样的学术碰撞。比如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胡适与梁漱溟不同,蔡元培就让他们各开一课,公平竞争,让学生自由选听。

因派别相悖而暗中较劲的场面,在北大的讲堂上层出不穷。钱穆在北大任教时,就因对孔子的看法与胡适不同,两人争论不止,为此还举行了一场公开辩论。提倡新白话文的钱玄同与旧派教授黄侃曾是师兄弟,却因思想和学术观点的不同经常相驳。有一次,黄侃在课堂上讲课,突然就大声骂起钱玄同“有辱师门,要取消汉字,简直是谬论”……钱玄同正在隔壁上课,他不甘示弱,在课堂上大讲“人过了40岁就要枪毙”……两人的教室仅隔一道墙,对方的一字一句都听得清清楚楚,台下的学生一个个捂嘴偷笑。而两位教授却若无其事,照讲不误,讲堂都成了“隔墙辩论会”。

然而,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北大学生们,从来都不是老师讲什么,就认为是什么,比如梁漱溟讲儒家思想时,听课人数非常多,情形最为热烈,学生彭基相、余文伟对梁漱溟的唯心主义一向没好感,每次去上他的课之前都说:“我要听听他究竟荒谬到什么地步。”反对者来听课之前,早有思想准备,听了梁漱溟的课后,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东西,或者是再一次思考,这恰恰是对听课者的一种促进。这对讲课者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台下的学生是清醒的,要说服这些学生,时刻都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为了北大学术的多元化,蔡元培还不断地外聘教授,先后聘用数学系老教授冯祖荀、文学家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请徐悲鸿担任北京大学绘画研究会导师。美籍地质学家葛利普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系主任,也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的地质学教授。此外还先后聘请留学归国的地质学家丁文江、李四光担任北大地质系教授。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王宠惠回国后,被蔡元培聘为法科兼职教师,蔡元培又聘请牛津大学法学硕士罗文干在法科任教。1919年5月,北大迎来了国际知名的哲学家杜威为期两年的讲学。此后,哲学家罗素和杜里舒、文学家泰戈尔等相继成为北大的客座教授。甚至还聘请遭日本政府驱逐出境的盲人诗人爱罗先珂,到北大教授世界语。

有一次,蔡元培读了以“莎菲”为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为其文采惊叹。经打听后才知道作者是曾在美国留学的陈衡哲,于是聘请陈衡哲担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当时中国的大学拒绝招收女学生,而北大却出现女教授,可谓是惊世骇俗。

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学仿佛一个竞相争艳的学术大花园。有推崇共产主义的李大钊,有信奉国家主义的李璜,也有乡村建设派梁漱溟;辜鸿铭赞成君主立宪,刘师培幻想恢复帝制,王宠惠提倡三民主义;胡适、钱玄同大力倡导新文学,黄侃等人固守旧思想……在众多思想流派的汇聚下,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景象。漫步在当时的北大校园,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埋首阅读《古文观止》,而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朗读莎翁的诗句。教室的一角,某些学生正在品味桐城派的散文,而另一群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探讨“存在论”……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同一个地方交叉出现,校园内师生之间围绕学术思想进行讨论、争辩,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传承意义的学术自由之风。蔡元培认为,这才是一所高等学府所具有的风气。

第十一节 解放“女禁”,开创高校男女同校先例

1920年2月,北大学生王昆仑向校长提出申请:他的姐姐王兰非常向往北京大学,希望能来北大读书。

同类推荐
  • 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女人

    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女人

    本书语言清新,资料翔实,记叙生动。虽然是人物传记,但语言极富感染力,从而将人物描写得极具立体感。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了解她们,进而感悟人生,品味文化。
  •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将为广大读者重现历史的风云际会,再现一个历史上真真切切、鲜活生动的刘邦。阐释帝王的是非功过,为读者呈现一幅壮美的传奇画卷。
  • 阿加西自传

    阿加西自传

    他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之一,也是网球场上最有天分的运动员之一——但是从小时候起,安德烈·阿加西就讨厌网球。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被骗着拿起了球拍;还在小学的时候,就被迫每天挥拍数百次。即使他勤学苦练成为了网坛一代天才,心中仍对那源源不断的压力充满了怨愤。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现在,在这本自传里,阿加西用优美的、难以忘怀的文字讲述了他充满矛盾、冲突,在自我毁灭和自我完善间摇摆不定的人生。 阿加西让我们感觉到了那个拉斯维加斯的七岁小男孩在粗暴的父亲监管下,每天不断练习的痛苦。我们看到了那个十三岁的小男孩被抛弃在像监狱一样的佛罗里达网球训练营时的无助。在孤单和恐惧中,九年级就中途退学的他,像风一样叛逆地活着。正因为这样,他也成为了八零后的偶像。他染发、打耳洞,做朋克摇滚的打扮。在他十六岁成为职业选手之前,他的新形象就预示着在网球中将刮起新的风潮,就像快如闪电的回球一般。
  •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

    军事家是从事战争这一特殊职业的人,战争对军事家的性格、意志、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有特殊的要求。虽然每个军事家的成长之路千差万别,但成为军事家的共同要求是具有普遍性的。刘忠丽编*的《中国古代*名军事家》选取战国*名军事孙膑、廉颇和蔺相如、西楚霸王项羽、抗匈奴英雄**侯霍去病、抗金名将岳飞、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英雄事迹,从他们成长的历程和性格特征切入,剖析他们成功的奥秘,使您受到启迪。
  • 冯玉祥在西北

    冯玉祥在西北

    本书展现了冯玉祥将军在我国西北地区从事军事、政治活动的历史足迹。包括:初到西北、首次督陕、派兵入甘、固甘援陕、解围西安等。
热门推荐
  • 得偿如怨

    得偿如怨

    灰姑娘没了疼爱,丢了水晶鞋,还被后妈锁在阁楼?由此展开了各种苦情山茶花剧情……抱歉,本文男主设定:主修心理,冷面,深度洁癖,只对女主温柔。女主设定:高冷特工,外表强大,内心有些脆弱。
  • 企业经营沙盘实训教程

    企业经营沙盘实训教程

    《企业经营沙盘实训教程》采取校企合作的编写模式,由高职院校教师与中国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等企业管理人士合作完成。在教程编写过程中,校企合作编写团队共同对教程编写理念、编写思路、编写内容和编写方法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讨。
  • 红色家族的娱乐传奇

    红色家族的娱乐传奇

    天皇巨星林忆重生为异世华夏红三代,重投娱乐圈,挽救衰落的华夏文明,抵制欧美文化,创造一曲娱乐传奇。
  • 废材绝世七小姐

    废材绝世七小姐

    她是现代杀手女王血弑,因为一次背叛她不愿相信别人且看她如何登上巅峰,傲世天下成就一生一世一双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谢谢)
  • 吞噬星空之炎黄神王

    吞噬星空之炎黄神王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吞噬星空》!宇宙之大,浩瀚无比!华夏国一代古武者的佼佼者,穿越到了吞噬星空这个空间。熟知吞噬情节的他,如何崛起!走向武者巅峰!
  • 因为爱情

    因为爱情

    徐叶和彭静在深圳认识,两人在离别之时,互留了联系地址。分别之后,徐叶一直想念着远方的彭静。彭静因为工作的原因,到了徐叶所生活的地方,彭静在陌生的城市认识了郭辉阳。郭辉阳对彭静一见倾心,两人日久生情。而刚刚创业的徐叶却得富家女的垂青,在富家女的帮忙下,公司越来越壮大,两人最后因情走到一起。
  • 创业有道

    创业有道

    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年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业者,而几乎每个创业者都会经历迷茫、失落、坎坷、无助……他们会遭遇资金、市场、团队、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此刻,他们最渴望的是能够获得他人的明确指点和帮助。《创业有道》将众多成功创业者多年的创业经历凝炼成简洁、平易的话语,为懵懂中的创业者指点迷津,为迷茫中的创业者传道解惑。
  • 唯愿与你终老

    唯愿与你终老

    他养我四年,供我吃穿,供我读书。我深知他总有一天会腻了我,因此在那天悄然而至的时候,我并没显得太狼狈。我按照他的吩咐抽身离开有他的生活,绝不给他添半点的不痛快。可他却偏偏再次找上我,笑着问我:唐欣,你怎么比我还薄情寡义呢?我恨我自己没骨气,被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一声召唤便又重新回到他的身边。
  • 话到钱来:销售人员专业话术训练

    话到钱来:销售人员专业话术训练

    说服是推销的核心智慧,可以这样说,推销员推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说服客户购买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折过程。本书以鲜活生动的推销说服实例,生动地阐释了推销说服话术的本质,向你展示世界著名推销大师如何说服客户由“不”变为“是”,由“不愿意”变为“我愿意”,从而成功说服客户购买商品或服务,最终实现推销目的。
  • 最初时光默然

    最初时光默然

    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