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2800000003

第3章 我们对“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理解(3)

“喜欢”是对客观事物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个人喜好的一种情感流露,这种情感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认识“喜欢”的这一属性,对于实践“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有着重要的意义。

“喜欢”首先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可能是比较稳定的,也可能是易变的;可能是深刻的,也可能是肤浅的。也就是说,“喜欢”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哪种特征,是由“喜欢”的深浅程度决定的。“喜欢”的程度由浅入深大体可能经历这么几个阶段:(1)产生兴趣。那些新奇的或刺激性强的或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现象)容易引发行为主体的兴趣,从而产生“喜欢”的情绪反应,表现为关注和接纳。(2)体验成功。当感兴趣的事物(现象)与行为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连接,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或尝到成功的喜悦时,对该事物(现象)的喜欢程度就会加深,表现为喜爱和渴望。(3)持之以恒。当行为主体意识到该事物(现象)在自己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或伴随着该事物(现象)的出现总是能产生愉悦感时,“喜欢”的理性成分会明显增加,表现为自觉和坚持。(4)乐此不疲。当行为主体不断感受到该事物(现象)带来的益处和诱惑时,接触该事物(现象)便成为一种内在需求和情感享受,成为无需外力推动而主动追求的目标,表现为忘我和痴迷。上述四个阶段可以分别借用有趣、兴趣、志趣和志向这四个词来表示“喜欢”程度的深浅。

“喜欢”同时又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在外界事物作用下行为主体产生的一种心理表现。“喜欢”这种情感与态度是不会无缘无故产生的。产生“喜欢”的原因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两种。先天的因素包括遗传和个性性格,如父母有某方面的特长爱好,子女就可能具备这方面的天赋条件;某人天生胆大,他就倾向于喜欢刺激冒险的活动。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种先天因素就是指在某些方面具备比别人更有优势的潜能。但对于一个人漫长而复杂的成长历程来说,后天的因素特别是教育的因素是主要的。以上述“喜欢”的四个阶段为例,可以看出教育在促进学生“喜欢”中的作用:教师用风趣的语言、有效的方法、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可以吸引学生对原本不喜欢的学科产生兴趣,这是“喜欢”的入门阶段,即有趣阶段;当教师通过启发、鼓励、期待,使学生用一次次的成功支撑起信心和希望时,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欢”便进入第二阶段,即兴趣阶段;当教师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学生的责任心和意志力就会得到充分激发,这时的“喜欢”就发展到第三阶段,即志趣阶段;当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去尝试,去探究,并达到忘我的境地,这时的“喜欢”就上升到了第四阶段,即志向阶段,此时的“喜欢”或许就会成为学生终身的奋斗目标。显然,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某一活动是否喜欢以及喜欢程度的深浅,主要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成功的教育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喜欢之情;失败的教育则会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到害怕和反感。

这里要指出的是,不能忽视教育对浅层次“喜欢”的影响,因为引领学生跨入“喜欢”的门槛是使学生喜欢学校的关键环节;当然也不能只满足于浅层次的“喜欢”,因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情感。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生“喜欢”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引导和培育。第一是尊重。学生有追求喜欢的权利,也有选择“喜欢”或“不喜欢”的自由。对于这种追求和选择,只要是正当的,是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就要尊重,并尽量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即便这种“喜欢”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也不能用拒绝、排斥、讽刺等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第二是引导。曾经有人质疑,学生的“喜欢”不都是正确的,对于不正确的“喜欢”,学校难道也要满足吗?这种担心并非是多余的。做好引导工作就是避免这种担心出现的关键。所谓引导,就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的有些需求是不适当的,有些“喜欢”是偏离身心发展轨道的,从而自觉抛弃错误的“喜欢”,去积极追求健康的“喜欢”。第三是培育。和尊重、引导相比,培育是更为重要的教育环节,是促进学生情感逐步内化的过程,即把学生体现正当需求的“喜欢”由无意识的萌芽状态培育成自觉的成熟状态;把单纯由兴趣产生的“喜欢”培育成由明确目标和远大志向生发的“喜欢”。

培育“喜欢”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充分展现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必要的,但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那只是刚入门的浅层次的兴趣,是教师外加给他的,如果不能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这种肤浅的兴趣就不会内化为稳定的情感,一旦换了教师或知识难度加大,兴趣就可能消失。只有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冲动,领略到知识呈现的内在美,又尝试到成功的体验,这样,即使面对紧张、枯燥的学习,面对久解不开的难题,学生也会有流连忘返的乐趣和穷追不舍的毅力。培育“喜欢”的另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与独立。如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可以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也可以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但如果这一切都是班主任包办的,学生就很难对班级产生感情。反之,如果这些规章是由学生制订,也是由他们督促执行的,这种要求就会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他们就会视班级管理为分内事,为班级进步而高兴,为班级退步而着急。又如学校环境的布置,如果让学生当环境设计和布置的主角,那么融入他们智慧和汗水的行为一定会内化成对校园环境的深厚感情,就会爱惜它,喜欢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追求的不是学生对学校表面的、抽象的喜欢,而是源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和反映。

(三)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是让学生喜欢学校的前提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对传统观念的最大挑战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切实改变在教育中“目中无人”的现象,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校的发展,把本该属于学生的快乐还给学生。为此,增强了解学生的意识,研究了解学生的方法便成为学校让学生喜欢的先决条件。

应该看到,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其本原:本应该是学校主人的学生,现在却处于陪衬地位,在理应为他们服务的学校里却难有话语权,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而是为了成人给他们设定的目标去奋斗。学校往往忽视学生的感受,缺乏关注学生、满足学生需求的意识,习惯于一相情愿地把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灌输给学生,并始终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其结果就是学生对学校缺乏感情,与教师没有共同语言。我们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就是要让教师逐步接受这种观点:学生是活蹦乱跳的、有思想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和追求,只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排解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心灵之窗就会敞开,感情之花就会绽放,就会心情舒畅地展现青春活力,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要让学生喜欢学校,首先要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但这种感情培养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感觉到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而尊重和信任学生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走到学生中间,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没有这种情感上的连接和心灵上的沟通,即使学校的社会声誉再高,校园环境再好,学生也不会喜欢它。

从现实情况来看,“针对性不强”一直是教育的软肋,这除了观念与意识层面上的原因外,缺少了解学生的技术和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生性格气质的各不相同,他们对所思所想的表现方式也大相径庭,有的在其行为中容易看出,有的不易察觉;有的愿意倾诉,有的不肯表露,以至于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成为教育中的一大难题,也成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绕不开的一道“坎”。要解开这道题,跨过这道“坎”,就要有鼓励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思想的宽松氛围,有能够及时反映学生需求的畅通渠道,有确保各种调研方法有效应用的规章制度,更要有教师蹲下身子、与学生以心换心的关爱情怀。实际上,教师每天与学生的接触是了解学生的最好时机,课堂教学就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听取家长和学生的反馈也是了解学生的必要途径。教师只有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呼声,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受到重视与关爱时,一定会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与学校、教师的情感距离一定会缩短,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会相应提高。

同类推荐
  • 著作权—案例探究与分析

    著作权—案例探究与分析

    思想、感情的表达是指要作为著作物被认可,必须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表达。因此,仅仅是一些数据或者历史事件的记载(如神州六号的发射新闻纪录,餐厅菜单等),不能说是思想或者感情的表达,因此不属于著作物。
  • 谚语荟萃

    谚语荟萃

    集经典谚语于一家,给你不一样的谚语体验。既是增长知识的必备宝典,又是方便的谚语工具书。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事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事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价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书——人类生命的灯。读书是学,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进行独立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在今日看来还是正确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参阅古今中外的名著,这是研究学问的必由之路。
热门推荐
  • 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

    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

    素有“海上巨无霸”之称的航空母舰从诞生伊始,就在控制海洋的争夺战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1911年1月18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架飞机在由“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上降落,预示着航空母舰时代的到来。到1921年,英国已经拥有3艘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至此,航空母舰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 妖娆媚妃

    妖娆媚妃

    文案:万里山河,风光奇丽,江山如此妖娆多娇穿越女子,惊采绝艳,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天下合久必分,乱世纷扰。重生而来的女子,聪慧狡黠,即便是身份不能见光的私生女,即便零落红尘,在那样的时代,也注定成为绚丽刺眼的光芒。落魄离乡的异国质子、权倾天下的少将、坚定隐忍的皇子…一路走来,遇上的尽是不凡之辈。贤臣择明主而侍,谁让她心甘情愿放下尊严,一生追随?当繁华落尽,又是谁与她执手,共谱爱情传奇?且看妖娆女子如何在波云诡谲、尔虞我诈中站稳脚跟,玩转异世,选择她的真爱!盛世繁华,红颜传奇,此刻,开始。女主独白:大鑫之朝,若是投生为女子,即便貌美如花、才华出众,到头来,也不过是家族联姻的工具。而若是不幸成了庶女,更是只能为奴为婢为妾,命比纸薄。穿越时空,我成大鑫朝六品官李景的私生女李媚儿,地位低下,受尽世人白眼。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前面等着我的是一条什么路,但我不想认命。英雄不问出处,私生女又如何?没有道路,自己去踩;没有机会,自己去创造。我始终相信,一时屈居人下没关系,风雨历经,必会涅槃,总有一日,我会是人上之人。际遇坎坷,此生彷徨,一颗心,始终情最重。我始终相信,总有一日,会有人视我为唯一,将我捧在手心,视如珍宝。片段:嫡母萧氏指着李媚儿,眉眼间俱是不屑:“一个低贱的女子,也妄想进官宦豪门,实在是痴心妄想!”李媚儿冷笑,声音清冷:“我自己就是豪门,李府,我才不稀罕。”她盈盈而立,眉眼间自有一派清华,“不出十年,我的成就,必定让你目瞪口呆!”萧氏被她气得脸色铁青,指着她说不出话来。李媚儿却嫌不够,轻挑秀眉,慢条斯理地道:“刚才,夫人说我是低贱的女子,要知道,我身体里面,流的血,与李老爷是相同的。虽然这一点我引以为耻,但是,这是不可否认的。”她说到这里,唇角露出冷寂而嘲讽的弧度,“我与夫人的女儿,都是同一个父亲所出,我低贱,夫人那些子女,又能高贵到哪里去?”“噗通”一声响,一向眼高于顶的萧氏,竟被气昏过去。P:雨竹构思了很久的文,集种田、宫斗、虐爱、女强于一体,希望给亲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简介无能,但文章一定会很用心写,希望亲们多多捧场
  • 语言的联盟:中国古代名联

    语言的联盟:中国古代名联

    毛翰生为中国人,我们常常为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而骄傲。面对辉煌的古典诗歌遗产,我们又不免羞惭于自己的贫乏。文学艺术的发展不同于科学技术,科……
  • 君归位

    君归位

    痴傻王爷?呆傻小姐?孰人知其中韬光养晦,且听仆娓娓道来。
  • 执剑记

    执剑记

    白启来到这个万法争鸣的世界。是泯于众人还是强势崛起?这是一个由漆黑剑匣引出的热血故事,执三尺青锋,战天下百家。三尺雕纹黑剑匣,万剑齐出镇穹下。一把墨剑,要把这天地捅个通透。无他,唯一字,战尔!我只想写出心中的世界,给大家带来些许轻松欢乐。新人新书,求支持。
  • 浪迹续谈

    浪迹续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鸿蒙炼血道

    鸿蒙炼血道

    自从得到鸿蒙炼血经之后,已经沦为洗衣杂役两年时间的来叶澜就开始了高歌猛进的修行之路。第一次他炼化了蚂蚁的精血,凶悍的拳头就轰飞了人高马大的宗门师兄,从这以后,一道恢弘壮阔的炼血画卷缓缓展开。在混灵大陆,修行一道从天体六重开始…………………………新书《九道主宰》发表了,书号3429961麻烦大家去投一下推荐票。
  • 天后进化论

    天后进化论

    三个月的临时男神女友,换来无数当红资源,以及突然间鸡飞狗跳的生活——咸鱼翻身啦!微博粉丝破万啦!当一只娱乐圈的小透明扑倒高高在上的天王偶像,当爱了十二年的“海豹君”一朝走下神坛成为她的男人——这是一个粉丝推倒梦中男神、宇宙真爱脑残粉奋斗成为男神夫人的励志故事。
  • 明伦汇编交谊典卷交谊总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卷交谊总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温州人不会说的赚钱诀窍

    温州人不会说的赚钱诀窍

    本书分“‘可怕’的温州人”、“令人敬佩的温州精神”、“温州人就这样钱生钱”、“温州人的造城运动”、“精明的温州人这样投资”、“温州人的下一站”等六章,破解温州人神秘的创富本能,透过鲜活的创业故事,一窥温州人的赚钱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