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87400000002

第2章 嘉佑二年贡举改变了整个宋代文风(1)

第一节 宋代科举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汉代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始于隋,兴于唐,完善于宋,直至清末始废的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为世族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又增设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又增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各科。

关于察举与科举的优劣,苏轼在《谢制科启》中,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论虽指制科,但对进士科也完全适用。此启首论国家取士之难,察举、考试各有利弊:“制治之要,惟有取人之难。用法者畏有司之不公,故舍其平生而论其一日;通变者恐人才之未尽,故详于采听而略于临时。兹二者之相形,顾两全而未有。一之于考试,而掩之于仓卒,所以为无私也,然而才行之迹,无由而深知;委之于察举,而要之于久长,所以为无失也,然而请属之风,或因而滋长。此隋、唐进士之所以为有弊,魏、晋中正之所以为多奸。”这段话讲得很深刻,科举考试,不看平时才行,而决定于一试,未必能真正发现人才;而九品中正的察荐制度却为开后门(所谓“请属之风”)大开方便之门。

宋代科举“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科,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又云:“贡举虽广,莫重于进士、制科。”进士科是常科,多数时间是每三年一试。考试时间是“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考试内容,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后又增策论,御试即考诗、赋、论各一篇,策五道。北宋前期“但以诗赋进退”。仁宗天圣间,“诏贡院,将来考试进士,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第,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仁宗末年,已开始专以策论升黜。《长编》卷一○二天圣二年三月载:“刘筠得(叶)清臣所对策,奇之,故擢第二。国朝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从熙宁变法到北宋末,罢诸科而存进士科,罢诗赋、贴经、墨义,专以经义、策论试士,其实质就是变考声律(诗赋)而为考议论(经义、策论)。其间,元佑年间曾短期恢复诗赋考试,与经义兼行;但到绍圣初又诏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廷对仍试策;南宋初又恢复了元佑分诗赋、经义取士的制度,终宋之世,大体未再变。总之,除熙宁、元丰、绍圣年间外,宋代都以诗赋、经义、策论取士。晁说之《元符三年应诏封事》云:“自国家之初尚诗赋,而士各精于诗赋,如宋祁、杨寘、范镇各擅体制,至于夷狄犹诵之。自嘉佑以来尚论策,而士各力于论策,乃得苏轼、曾巩辈,至今识者各仰之。自更经义以来,授以成书,谓之新经义,惟善其说者乃中程登第。苟为参差出入于其间,即不中程式,虽善必黜之。士方为禄学,无少长贤愚靡然从之,惟恐不相胜。虽有长才者不得骋,虽有知其抵牾非正者,讳之不敢言。涂人耳目,窒人聪明,溺于傅会穿凿之论,因使人材阘葺,器识卑下,闻见单陋,不复可得前日瑰奇卓绝之士矣。因之援释、老诞谩之说以为高,挟申、韩刻核之说以为理,又使斯士浮伪惨薄,不诚不忠厚,其患岂不大哉!”可见北宋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了三次变化,宋初尚诗赋,嘉佑以来尚论策,王安石变法以来尚经义(实为明清八股文的前身)。

宋代科举进一步完善,较之唐代有很多变化。

第一,就考试内容看,唐代科举考试重诗,宋代重论,经义、策论都是论,律赋也以论为主要内容,“赋者古人规谏之文”。

就唐宋皆用以取士的诗赋比较,唐重诗,宋则重赋。欧阳修谓宋初“科场用赋取人,进士不复留意于诗”。刘敞《杂律赋自序》云:“当世贵进士,而进士尚词赋,不为词赋,是不为进士也;不为进士,是不合当世也。”刘克庄《李耘子诗卷》:“唐世以赋诗设科,然去取予夺一决于诗,故唐人诗工而赋拙。……本朝亦以诗赋设科,然去取予夺一决于赋,故本朝赋工而诗拙。”宋人为入仕计,不得不从小习赋,因此名篇佳作,代不乏人。姚勉撰《词赋义约序》论赋在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说:“国初殿廷惟用赋取状元,有至宰相者,赋功用如此也。”宋代典籍有很多“用赋取状元”的记载,彭大翼云:“宋真庙朝,徐奭作《铸鼎象物赋》,有“王臣威重”之句;蔡齐作《置器赋》,有“安天下于复盂”之句,皆以文辞理致擢为第一。仁庙朝吕臻作《富民之要在于节俭赋》,有“国用既省,民财乃丰”之句,上方崇俭,亦擢第一。”叶适云:

“诸律赋皆场屋之伎,于理道材品,非有所关。惟王曾、范仲淹有以自见,故当时相传,有“得我之小者,散而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为山川”;“如令区别妍媸,愿为轩鉴;倘使削平祸乱,请就干将”之句。”宋庠云:“王沂公(曾)所试《有教无类》、《有物混成》赋二篇,在生平论着绝出,有若神助。”《有教无类赋》已佚,仅存残句:“咸平五年,南省试进士《有教无类赋》,王沂公为第一。

赋盛行于世,其警有句云:“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时有轻薄子拟作四句云:“相国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门外,驴舞柘枝。”议者以为言虽鄙,亦着题也。”以”虚象生在天地之始”为韵的《有物混成赋》还存世,见《皇朝文鉴》卷一一。邵伯温云:“王沂公初作《有物混成赋》,识者知其决为宰相,盖所养所学发为言辞者,可以观矣。”吴处厚评《有物混成赋》云:“王曰:“不缩不盈,赋象宁穷于广狭;匪雕匪斫,流形罔滞于盈虚。”则宰相陶钧运用之意,已见于此赋矣。”《青箱杂记》卷二又云:“(太宗取河东,)海内自此一统,故因御试进士乃以《六合为家》为赋题。时进士王世则遽进赋曰:“构尽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帝览之,大悦,遂擢为第一人。是年李巽亦以《六合为家赋》登第,赋云:“辟八荒而为庭衢,并包有载;用四夷而作藩屏,善闭无关。”此亦善矣,然不若世则之雄壮。巽字仲权,邵武人。以《土鼓》、《蜃楼》、《周处斩蛟》三赋驰名,累举不第,为乡人所侮曰:“李秀才应举,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时得离身?”巽亦不较。至是乃遗乡人诗曰:“当年踪迹困泥尘,不意乘时亦化麟。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盖国初犹袭唐风,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则以席帽自随。”

第二,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禁止进士称主考官为恩师,自称门生。在宋以前,进士与主考官的关系是座主与门生的关系。顾炎武云:“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自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虽然“后唐长兴元年六月,中书门下奏:“时论以贡举官为恩门及以登第为门生。门生者,门弟子也,颜、闵、游、夏等并受仲尼之训,即是师门。大朝所命春官,不曾教诲举子。是国家贡士,非宗伯门徒。今后及第人,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但并未真正实行。《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载:“太祖建隆三年(962)九月一日,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除赐宴外,不得辄有率敛。并依后唐长兴元年六月敕处分。”唐代一般仅设一人知贡举,宋代除设权知贡举外,还设同知贡举数人,省试用六曹尚书、翰林学士权知贡举,侍郎、给事中同知贡举,卿监、郎官参详,馆职、学官点检,御史监视,这也是为了分散主考官的权力。

第三,实行御试,把进士的录取权收归皇帝。开宝六年(973)二月,以李昉权知贡举,三月,宋太祖以所奏进士武济川、“三传”刘濬材质鄙陋,应对失次,黜去。而武济川为李昉乡人,正好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诉李昉取舍不公。太祖乃令籍终场下第者姓名,并御讲武殿亲自复试新及第进士及下第进士,内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题,得进士二十六人,诸科五经以下一百一人。自此殿试(又叫廷试、御试、复试)遂为常式。

柳开《与郑景宗书》引徐士廉伏阙请太祖廷试云:“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下百数,常常赘戾,以其授于人而不自决致也。为国家天下,止文与武二柄取士耳,无为其下鬻恩也。”御试就是把进士及第与否的决定权由“授于人”变为“自决”,收归皇帝作决定,把进士从主考官的门生变为天子门生,至少名义上是如此。

第四,扩大录取名额。宋代科举考试,除“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外,其他人皆可应试,并大大扩充了录取名额。唐代及宋初的进士及第者,每年不过一二十人、二三十人。宋代自太宗朝起,动辄数百人,甚至逾千人。这虽使中下层士子有更多进入仕途的机会,但也造成宋代的官冗。宋代的疆域小于唐,官员竟“五倍于旧”。但从总体看,宋代的进士考试是宋代人才济济的重要保证:“(宋代)三百余年,元臣硕辅、鸿博之儒、清强之吏,皆自此出,得人为最盛焉。”

第五,为防舞弊,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

一是严禁请托。过去,知举官将赴贡闱,台阁近臣,可荐所知者。乾德元年(963)九月,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云:“有笃废疾者不得贡,贡不应法及校试不以实者,监官、试官停任,受赂则论以枉法”;并“谕馆阁台省官,有请属举人者密以闻,隐匿不告者论罪,仍诏诸王、公主、近臣,毋得以下第亲族宾客求赐科名”。

二是为防考官照顾所识应试者,实行糊名、誊录考校制度。

淳化三年(992)始令糊名考校,第其优劣以分等级。“大中祥符八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所试卷付之,集书吏录本,诸司供帐,内侍二人监焉。命京官校对,用两京奉使印讫,复送封印院,始送知举官考校。”

三是实行回避制度,凡与考官有关的官员子弟、亲戚、门客应试,必须回避,另派官员考试,称为别试或别头试。《宋史·选举志》二云:“国子监、开封府所贡士与举送官为姻戚,则两司更互考试,始命遣官别试。”

四是考试期间实行锁院,锁院自任命知举官之日起,到殿试发榜为止。《长编》卷三三载,太宗淳化三年春正月,“命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同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后遂为常制”。

第二节 锁院五十日与《礼部唱和诗集》

从嘉佑二年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至三月五日仁宗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内出《民监赋》、《鸾刀诗》、《重申巽命论》。在这将近两个月时间里,实行锁院,考官不得与外界有任何联系。省试诸公为打发时间,例有唱和,欧阳修把这些唱和诗编为《礼部唱和诗集》。

唱和之作古已有之,大约汉末就有了。但古代的唱和诗,和意而不和韵。洪迈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观《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载。”和韵诗自唐元(稹)、白(居易)始,张表臣云:“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和韵诗有三种形式,刘攽云:“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而不必次。”

宋代唱和成风,仅编成集的就有《二李唱和集》、《广平公唱和集》、《商於唱和集》、《山游唱和诗集》、《岐梁唱和集》、《坡门酬唱集》、《张子厚睦州唱和集》、《筠阳唱和集》、《汝阴唱和集》、《同文馆唱和诗》、《会稽唱和诗》、《永嘉唱和诗》、《睦州唱和诗集》、《许昌唱和集》、《轩唱和诗集》、《南岳倡酬集》、《西湖唱和诗》等,欧阳修编的《礼部唱和诗集》只不过是众多唱和集中的一种而已。其序(卷四三)云:

嘉佑二年春,予幸得从五人者于尚书礼部考天下所贡士,凡六千五百人。盖绝不通人者五十日,乃于其间时相与作为古律长短歌诗杂言,庶几所谓群居燕处言谈之文,亦所以宣其底滞而忘其倦怠也。故其为言易而近,择而不精。

然绸缪反复,若断若续,而时发于奇怪,杂以诙嘲笑谑,及其至也,往往亦造于精微。夫君子之博取于人者,虽滑稽鄙俚犹或不遗,而况于诗乎?古者《诗》三百篇,其言无所不有,惟其肆而不放,乐而不流,以卒归乎正,此所以为贵也。于是次而录之,得一百七十三篇,以传于六家。呜呼,吾六人者,志气可谓盛矣!然壮者有时而衰,衰者有时而老,其出处离合,参差不齐。则是诗也,足以追惟平昔,握手以为笑乐。至于慨然掩卷而流涕嘘嚱者,亦将有之。虽然,岂徒如此而止也,览者其必有取焉。

同类推荐
  • 鲁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一种精神

    一种精神

    本书收录“一种精神”、“兴隆之本”、“从吴起开始”、“山林的界碑”、“大地震:卧龙人和熊猫”等报告文学。
  • 老夫子诠解红楼梦

    老夫子诠解红楼梦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此外,《红楼梦》还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它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谜” 的产生而产生的。几乎是在《红楼梦》产生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许许多多的“谜”就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几百年来,关于《红楼梦》的争论从未间断过,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但是一直到目前为止,这场争论好像还没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今天,《红楼梦》的诞生已经将近三百年历史了,但是关于它的各种各样的争论丝毫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愈演愈烈。
  • 寻找平山团

    寻找平山团

    “平山团”让“子弟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后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折射出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书稿约50万字,通过作家视角,用纪实手法采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其知情人、烈士后人等,深入挖掘平山团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再现平山团转战南北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和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塑造太行子弟兵“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英雄形象,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的深刻影响以及河北人民在在抗战中的辉煌篇章。
  • 温暖灵魂的味道

    温暖灵魂的味道

    张佳玮用灵犀的文字写出令人垂涎的琳琅美食,让人的整个灵魂都要起舞,整个人生都要亮了。苏美则用跳脱的语言,写出生活的随性,岂能万事如意,但求吃口好的。这么远那么近透过记忆的琥珀,用一块花馍讲述一个与你无关,却处处带你回头的故事,那些让人怀念却回不去的旧时光。小岩井则讲述行走在异国他乡的羁旅人的舌尖乡愁、青春爱情和心灵羁绊。
热门推荐
  • 花心总裁也失眠

    花心总裁也失眠

    她是一个古怪,胆小,性格孤僻的女孩,他是一个开朗,阳光,性格活泼的男子,他们两个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却在一次意外的宴会上相遇了,从此她就成了他的猎物,可是当她死心塌地的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他们的蜜月旅行中带上了他的情妇同行……他以为她会一直这么委屈求全地跟他过下去,却不料,他听话的小妻子居然会在某一天,不吿而别,并留下一张已经签好名的离婚协议书……
  • 千万别走进家教误区

    千万别走进家教误区

    《千万别走进家教误区》主要内容:今天孩子的确幸福,可是阳光下的花儿少年,也有着众多的烦恼。今天的父母的确辛苦,可是现代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明智的父母,成就孩子的未来;错误的家教,耽误孩子的前途。为了使家长付出的心血得到积极的回报,更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约请了在北京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和学者,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编写了这本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家教读物。书中列举了生活与家庭中常见的十个误区,对它们逐一进行剖析,通过列举事实,透视原因,论证危害,说明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
  • 嗜血尸姬狂天下

    嗜血尸姬狂天下

    她,是傀儡组织的首席杀手,断情绝爱,爱情、亲情、友情,她避之不及却偏偏唯一拥有她信任的同伴把她推入了阿鼻地狱........他,是举世闻名的天才战神,半生戎马,名誉,地位,权利。他淡泊名利,却在遇见她后淡薄的心为之悸动,她回眸一笑百媚生........“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 生存的逻辑

    生存的逻辑

    《官家定律》《灰色生存》作者再掀文化历史波澜。官场大咖粉墨登场,社会小人物夹缝求生。朱元璋PK朝廷官员:一手铁血剑,杀得六部全军覆没;一手百姓牌,支持底层民众越级上访。守库小兵PK皇权:如何在监管重重的银库重地盗取官银,偷得朝廷亏空九百多万两?盛宣怀PK胡雪岩:最著名的红顶商人在官场和商场的全面战争。封疆大吏PK京城小官:李鸿章、曾国藩等大官如何栽在小小书吏手里?官府PK土匪:只要你不在我的地盘犯事我就当看不见的官匪默契。地方官PK老百姓:一次大规模的官民对战是如何发生的?
  • 春秋战国记

    春秋战国记

    历史像一块石头,你可以拿它在山间乘坐,你可以拿它在兵器库磨刀,你可以将它放入太空中化为一颗流星……春秋战国是中华历史上最精彩的一个时期,百家争鸣,万花齐放。春秋战国又是中华历史上最悲壮的一个时期,英雄倍出,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诉说历史不是一尘不变的,就像同样的尘埃却能绽放出不同的花朵。我希望自己只是一颗尘埃!
  • 超智革命

    超智革命

    被奴役的智慧者之间的斗智斗勇(欢迎在书评区留下建议和不足的地方,谢谢!)
  • 因为有梦,所以远方

    因为有梦,所以远方

    一本激励都市奋斗小青年的暖心书,让独自为梦想打拼的你,找回温暖及奋斗的力量。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那其中的苦涩和迷惘代代相通。80、90后的远行,是为了心中那些年轻的梦想。作者孤身一人,远赴重洋,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美国求学深造。在经历了乱流、高烧、飓风、逃难,克服了孤独、想家、情感创痛、亲人离世等重重困难后,她出色地完成了学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成长。既然不忍虚度流年,既然青春不再迷茫,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只有奋力向前。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前方必将是阳光灿烂。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汉纸老婆温柔点

    汉纸老婆温柔点

    她,刁蛮成性却成为叶国皇妃,他,妻妾成群却为了她谴去众妃。这是一本很无厘头的宠文,这是一个女汉子的翻身史,想看女孩子怎样征服高富帅吗?照本宣科,你也可以!
  • 世界重启

    世界重启

    本文是一篇对未来幻想且又有玄幻成份加及的小说。微纳离子能量核的爆炸,地球终究毁灭了,但有一些幸运的人存活了下来,他们受到微纳离子能量的辐射影响,拥有了超强力量,人们叫它自然觉醒(NaturalPower)最早的人类叫这个大陆名为再生大陆(Regenerationcontinent).而主角出生在再生10世纪初,他会如何改变新人类的命运呢?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