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87400000059

第59章 反变法的苏轼兄弟及其友生(8)

苏轼的各体散文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一生写了很多政论和奏议,其中以二十五篇《进策》、《思治论》、《上神宗皇帝书》等最有名。他的这类文章确实“有孟轲之风”,说理透辟,气势雄浑,洋洋洒洒,滔滔不绝,纵横恣肆,雄辩服人。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所作《思治论》(卷四),劈头就提出“方今天下何病哉”这一尖锐的问题,认为当时的“病”就在于“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就是开始没有一定的奋斗目标,最后自然不可能取得成功,正因为不成功,就更不敢提出宏伟目标,所以就事事因循苟且。他指出人们修房子都要有一定的计划,而治理国家却没有计划,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人各有心,好大者欲王,好权者欲霸,而偷者欲休息。文吏之所至则治刑狱,而聚敛之臣则以货财为急。”前政未废,新政复发,胸无成竹,屡试屡变,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通篇或分析形势,或征引史实,或作比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混乱状态,从多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要“先定其规模(计划)而后从事”的主张。全文既平易流畅,又气势磅礴,颇能代表苏轼政论文的风格。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史论,其中以应制科试所作的二十五篇《进论》和以后写的《志林》中的史论部分为最有名。苏轼善于读书得间,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发掘一些他人不易见到的新颖见解。其《留侯论》(卷四)云,人们读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往往觉得圯上老人授书张良一段,“其事甚怪”,甚至“以为鬼物”。

而他却从中看出是秦世的“隐君子”,见张良“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样,苏轼就把人们“以为鬼物”的事,解释得合情合理,全文紧扣一个“忍”字,征引史实若即若离,忽放忽收,舒卷自如,议论风生,确实是一篇雄辩有力的史论。

苏轼的杂说尤为有名,善于用一些浅显、生动、贴切的比喻,阐明一些深刻的道理,如《日喻》、《稼说》等文。他在《日喻》(卷六四)中说,有一个生下来就失明的人(“眇者”),有人告诉他“日之状如铜盘”,铜盘有声,以后他听见钟声就误认为是日;又有人告诉他“日之光如烛”,烛形如笛,后来他就把笛误认为是日。认识来自实践。眇者之所以闹笑话,就在于他“未尝见而求之人”。

文中还作了另一个比喻,南方人“日与水居”,故“七岁而能涉(徒步渡水),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潜水)”;北方人“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即使有人告诉他应该如何游泳,但他们“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苏轼通过一反一正的比喻,说明了“道可致而不可求”,真理只可能在实际接触事物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而不可能通过“达者告知”而求得。他说:“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所谓“即其所见而名之”,意思是仅仅根据自己的一得之见来解释事物;所谓“莫之见而意之”,是说根本没有耳闻目见而对事物进行主观臆测;苏轼认为这两种情况“皆求道之过也”,对寻求真理来说都是错误的。

《稼说送张琥》(卷一○)以种庄稼应当播种及时,不要“寸寸而取”,要保全地力,以免造成地力枯竭为喻,说明人材的培养也有一个“自养”“以待其成”的过程,并进一步落实到治学,强调治学也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点出劝人“务学”的主旨。苏文善于用浅显生动而又贴切的比喻,说明一些深刻的道理,是很值得借鉴的。

“身行万里半天下”(卷六《龟山》),“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卷四○《赠昙秀》)。苏轼一生,南北东西,确实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了大量游记。前人的游记大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苏轼好议论,他的游记往往以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的错综并用为特点。有先议论而后进入记叙的,如《超然台记》;有先记叙而后议论的,如《凌虚台记》;有记叙在中间,前后为议论的,如《石钟山记》;有议论在中间,前后为记叙的,如《放鹤亭记》;甚至有除用寥寥数语交待本事外,几乎通篇都是议论的,如《清风阁记》、《思堂记》。《石钟山记》(卷一一)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是一篇具有某些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特点的游记。通篇围绕着石钟山山名的由来,先写郦道元和李渤对山名由来的看法,摆出要证明的观点和要反驳有靶子;接着用亲访石钟山的所见所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推翻了李渤的观点,使形象的景物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行的这一中心论点,交代了写作意图。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说理透辟,文笔流畅。其中夜游石钟山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苏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鸟鸣声)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形容洪亮声音的象声词)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裂缝),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钟名)也;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里,以生动的比喻(大石“如猛兽奇鬼”,鹳鹤“若老人咳且笑者”,水声“如钟鼓不绝”,“如乐作”),形象化的拟人(大石“森然欲搏人”),贴切的象声词(“磔磔”、“噌吰”、“款坎镗鞳”),对夜游石钟山的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

大石“森然欲搏人”,上有云霄间栖鹘的惊啼,下有山谷中鹳鹤的怪叫,写得阴森可怖,寒气袭人。“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突然又听见“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又重趋紧张。经过“徐而察之”,原来是微波冲击石缝发出的声音,又趋缓和,确实写得舒张有致。文笔也变幻多姿,毫不板滞,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再写惊飞,最后写其惊叫;写鹳鹤,是先写怪叫,然后再交代是鹳鹤在叫。前者用象声词“磔磔”形容其惊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两处水声的写法,作者也不肯雷同一笔,表现了苏轼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石钟山记》确如《古文辞类纂》卷五六所评,是“坡公第一首记文”,是“子瞻诸记中特出者”。

《东坡集》中还有大量书信,其中也不乏佳作,《答李端叔书》(卷四九)“信笔抒意”,写得非常动人。他“信笔”抒发了一种自怨自艾、后悔莫及的感情。他怨自己“贪得不已”,得陇望蜀,中了进士,又举制科;又怨自己缺乏“自知”之明(“人苦不自知”),因为自己考取的是直言极谏科,于是就“诵说古今,考论是非”,“妄论利害,搀说得失”,“哓哓至今,坐此得罪”。作者笑自己具有制科人好发议论的习气,有如“候虫时鸟,自鸣自已”;笑秦观、黄庭坚对自己“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菖蒲,楚文王所嗜)羊枣(曾皙所嗜),未易诘其所以”;又笑李端叔称说自己的都是自己过去的毛病,如“木有瘿(赘瘤)、石有晕(色彩模糊的部分),犀有通(犀角有纹),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这三个诙谐幽默的比喻,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感情。苏轼还“信笔”抒发了对封建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慨。有的对他落井下石,乘机“推骂”;有的生怕牵连自己,避之唯恐不及:“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就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李端叔却一再致书苏轼,“称说”和“推与”苏轼,苏轼的感激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尽管苏轼说,李端叔对他的“称说”是“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所“称说”的“皆故我,非今我”,但这都不过是含蓄的牢骚而已。他在信中还“信笔”抒发了忧谗畏讥、借酒浇愁的感情。他说自己“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为什么要“深自闭塞”?又说此信“不须示人,必喻此意”。为什么“必喻”不以示人之意?无非是害怕大祸再次临头,害怕那些“好事君子”抓住信中的片言只语,捕风捉影,栽赃陷害。苏轼说他经常“偏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表面看笔调轻松,实际上包含着难言的辛酸,特别是像他这样一位“奋励有当世志”的人,“放浪山水”完全是不得已的。苏轼其他一些书信同样表现了这种忧谗畏讥之情,其《答濠州陈章朝请》(卷五七)云:“某自窜逐以来,不复作诗与文字。……其中虽无所云,而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与滕达道书》(卷五一)云:“黄(州)当江路,过往不绝,语言之间,人情难测,不若称病不见为良计。”苏轼不仅自己以言为戒,而且告诫滕也要以言为戒:“某欲见面一言者,盖谓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这封信总的精神无非是告诫老友滕达道进京不要再争论新法的是非,这些貌似“忏悔”而实为牢骚的话,都是为说明“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

苏轼说他“平生不为行状碑传”(卷一三《陈公弼传》),比起韩愈来,他确实很少作墓志碑传等应酬文字。但就在他的寥寥数篇碑传中,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在他贬官黄州时写的《方山子传》(卷一三),开头概述了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少、壮、晚时的为人:少慕豪侠,壮欲“驰骋当世”,晚乃隐居歧亭,点出了谓之方山子的原因。接着写他们在歧亭的相遇。陈季常得知苏轼贬官黄州“之故”,先是“俯而不答”,继而“仰而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位“隐人”蔑视宦海浮沉的神情。陈季常之家“环堵萧然”,而全家却有“自得之意”,表现了“隐人”安于淡泊生活的精神。然后文章转入对陈的回忆。陈季常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西山游猎,他“怒马独出”,“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今虽隐居穷山僻壤,但“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寥寥数语就为我们烘托出这位“一世豪士”的形象。他虽“世有勋阀,当得官”;有“壮丽与公侯等”的园宅,有“岁得帛千匹”的良田;但“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这就进一步刻画了这位“隐人”视富贵如浮云的精神境界。此传四百来字,并没有详细记叙陈慥的生平事迹,仅仅散记了他早年游侠生活和晚年隐居生活中的二三事,这个“异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元佑年间,苏轼应潮州知州王涤之请,作了一篇《潮州韩文公庙碑》(卷一七),对韩愈推崇备至。他说:“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很明显,这里既是在赞韩愈,也是在借韩愈以寄慨,因为他自己也“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他还称颂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文章虽有褒扬过分之嫌,但写得气势磅礴,风格雄浑,在所有称颂韩愈的文章中,确实堪称压卷之作。正如洪迈《容斋随笔》卷九所说:“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皆称颂韩公之文,各极其势。……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

明人袁宏道《苏长公合作引》说:“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的确如此,苏轼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仅在于高文大册,还在于“小文小说”。苏轼《志林》和《仇池笔记》中的许多随笔,就是这种”小文小说”的代表作。如《记承天寺夜游》(卷七一)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短短八十余字,先写两人夜不能寐,相与步于中庭;次写庭中月光如水,竹影纵横,给人以清凉孤寂的感觉;最后发出明月竹柏处处有,但少闲人欣赏的感慨。寥寥数语,不仅再现了深秋月夜的景色,而且寄慨万端,表现了他贬官黄州时那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境。

同类推荐
  • 民族灵魂的重铸

    民族灵魂的重铸

    本文从文学的“人学”根本特性出发,把新时期文学主潮概括为: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涌流,它并非人为的规范,而是人的自觉(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与文的自觉(当代文学摆脱依附性重建独立性格)的交汇的自然现象。本文不同意用西方现代“无主潮”的多元化状态来简单类比当代中国文学特定的多元化现象,同时认为,人道主义作为普泛的哲学思潮由于缺乏“中介”及其它原因不宜视为文学主潮;现实主义不论在方法的狭义上或者精神的广义上,也不宜涵盖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
  • 我的美丽与哀愁

    我的美丽与哀愁

    本书收散文40余篇,分“酒吧”、“云朵与风景”、“最美的女人”等6辑。这些作品真实感人,充满灵性和智慧。
  • 金瓶梅语典

    金瓶梅语典

    对于中国人来说,自明清以来民间文人陆续创作传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五部古典通俗章回小说,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所皆知的经典著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叙述、精彩场景描写,无不借助语言手段的写景、写意、写真、写实、写照,描摹人物性格鲜明,描摹故事生动传神,描摹情节精彩纷呈。尤其是那些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以及对典型环境的典型描述,总是令人心生感慨,口耳相传,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 苏轼文集4

    苏轼文集4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诗集、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
  • 谈文说画

    谈文说画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谈文,收录了胡适、林语堂、余平伯等著名文学家的文章;下编为说画,包括张大千、潘天寿等著名艺术家的文章。
热门推荐
  • 宝贝乖一点

    宝贝乖一点

    书店里,有他忙碌的身影。她在他上班后的第三天到店里拿快递,那双明亮的眼睛,从此沉沦了,他开始念念无常,希望每天都能看见她,哪怕是一眼也足够。他对自己说过,再也不相信爱情,自己每天的想念却是打自己一巴掌。是否那就是一见钟情?他从来都不信的一见钟情!她,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公司业务发展在这边开了一个分公司,她管理负责这里的工作。虽是事业有成,但没有另一半的关心和支持。她很少出门玩,习惯在租来的公寓里上网购物,看电视,自由自在。除了工作上的烦恼,她永远是笑对这任何人。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为和他的结识潜移默化的改变,上演一出出意料之外的故事......
  • 墨池琐录

    墨池琐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逐鹿诛天传

    逐鹿诛天传

    这乃是一恢宏壮阔的苍穹天地,乃是热血残酷的浩瀚世界,乃是属于强者的逐鹿灵域,此乃为苍古大地......何为至尊、何为天道、又何为蝼蚁刍狗?哼!既然这天、这地、以强为尊,那我便欲此逐此乾坤,诛此苍穹,吾为天地主宰......
  • 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

    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

    《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从个性塑造、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积极态度、珍惜时间、情绪控制、合群友善、勤于思考等20个方面,全面、细致地列举了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价值观和好习惯,以简洁有力的论述、生动的事例、易知易行的操作方法加以呈现,相信父母们定能从中找到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金钥匙”。
  • 带我走,去远行

    带我走,去远行

    世界上有一些人走遍了万水千山,可是有些人,他们只留守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从出生到死亡,始终不曾离开过。有时候,我们对一个城市有所留恋,不仅仅是因为城市本身,还因为这里的人。
  • 奇幻仙境之梦中花

    奇幻仙境之梦中花

    这本小说是小编的第一本小说,此书是少女系列的梦想书,很多女孩也曾幻想过自己是一个公主,生活在浪漫,美丽的仙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遭遇磨难,磨难途中会遇到很多伙伴。
  • 精灵の游戏

    精灵の游戏

    伊恋,从来就以‘玩’作为人生目标!晨轩,从来不懂‘活着’有什么意义!萧强,只想一辈子‘宠爱’单纯!是他把她推向了他。“只要你说还喜欢我,我就不会离开!但,当你不再喜欢我时,我不会缠绕着你,因为纠缠不清的女生,最不可爱!”“不,不会有这么一天,绝对不会!”他很肯定地说。
  • 浮夸半生的你我

    浮夸半生的你我

    她与他的认识,只是匆匆路过他高冷,她清纯他从来没有喜欢过一个女生,她是第一个他当初开玩笑,说她是自己女朋友,只为她不在自己兄弟面前尴尬那时,还没有动真情,只当是玩笑后来,他当真了,他喜欢上了她再后来,他向她表白了只为和她在一起不许其他男生碰她,他会吃醋很安静,他和她在一起,很少人知道他喜欢他的每一点,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对不起,有太多人知道,分手吧你为什么要乱说。他对一个他并不喜欢的女生说我喜欢你。这个女生冷冷的说再见,和你相处一年,我很快乐。她说你会找到更好的。她说那年浮夸半生的你我,就这样走散了
  • 幸福很突然

    幸福很突然

    在一场等价交易下,签下一纸婚约,一场以各自利益为目的的婚姻,女主角却深陷其中。“滚出我的视线,不要让我更加讨厌你!”俊逸迷人的脸上此刻尽是嘲讽和不屑。是她不该忽略那个愿意永远守护在她身后的男人,坚持抑或放弃该如何选择?爱与被爱又该如何取舍?
  • 安娜·卡列宁娜(上)

    安娜·卡列宁娜(上)

    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