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87400000065

第65章 反变法的苏轼兄弟及其友生(14)

据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载,张方平安排苏氏父子住于斋舍,第二天出了六道题来考苏轼兄弟,自己则于壁间密窥之。苏轼兄弟得题后,各自专心思考。苏辙对题目有疑,指以示轼。苏轼不言,只是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又指第二题示轼。苏轼却勾去了第二题,并开始答卷。二人完卷后,出来交给张方平。张方平非常高兴,因为第二题本无出处,是他故意用来考察苏轼兄弟的判断力的。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苏轼兄弟的性格不同,确实太鲜明了,即使初见面,也能感觉到。苏轼“明敏”,“不外饰”,他的才气远远超过苏辙,是其不幸(“我为聪明误一生”),又是其大幸,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得力于此。而苏辙比苏轼“谨重”,他后来的官位确实也高于苏轼,遭受政敌的迫害也比苏轼轻得多。据《宋史》本传载,王安石以苏辙寡言鲜欲,对他素有敬心。苏辙对元佑之政的作用比苏轼大得多,但哲宗亲政,惩治元佑党人时,苏轼被远谪海南,苏辙仅仅贬官雷州。

徽宗朝,元佑党人多被外徙,苏辙独免。但苏辙的“谨重”是其幸,也是其不幸,无论对当时还是对后世的影响,他都比其兄稍逊一筹。

三、“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

粗看苏轼兄弟的政治主张似乎“无不相同”,其实也不完全一致,“谨重”的苏辙往往比他的哥哥还更激烈。表现之一是仁宗朝二人同应制科所献的进策各二十五篇。蔡绦云:“二公将就试,共白厥父明允,虑有一黜落,奈何?明允曰:“我能使汝皆得之,一和题一骂题可也。”由是二人果皆得。”蔡绦是新党蔡京之子,由于政治偏见,他总喜欢把苏辙父子说成不讲原则的纵横家,因此,这则记载未必可靠。但是说两人某些重要观点往往相反却是事实。苏轼《策略三》认为:“当今之患,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苏辙《臣事策四》却说:“当今之势,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可见在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上,苏轼兄弟的看法是不同的。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卷四八)自称他的《御试制科策》是“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但其最尖锐的话不过是指责仁宗“不知勤”,亲策贤良之士是“虚应故事而已”;指责各级官吏因循苟且,“大臣不过遵用故事,小臣不过谨守簿书”。苏辙的《御试制科策》,针对策问所谓“志勤道远”之语,指责仁宗怠于政事,有“忧惧之言”,“未有忧惧之诚”,“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又指责仁宗沉溺声色之乐,并以历史上六个致乱之君相比拟,并说:“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还指责仁宗“惑于虚名而未知为政之纲”,分遣使者巡行天下“不过欲使史官书之,以邀美名于后世耳”。像这样指斥仁宗,真可谓深入骨髓。

表现之二是他们兄弟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他们都反对变法,但苏辙更早更激烈。熙宁二年(1069)二月,他们服父丧期满回到京城,熙宁变法早已开始。王安石拿吕惠卿起草的青苗法征求苏辙的意见。苏辙说:“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如此,则鞭箠必用,自此恐州县事不胜繁也。”王安石变法期间还加强了盐禁,严禁私人煮盐贩盐。王安石也曾同苏辙讨论这个问题。

苏辙说:“利之所在,欲绝私贩,恐理难也。”王安石认为有办法,他说,一村百家俱贩私盐,败者止一二,故贩不止;“若二十家至三十家败,则不敢贩矣!”苏辙回答道:“如此,诚不贩矣。但恐二三十家坐盐而败,则起为他变矣!”熙宁二年八月他写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卷三五),对新法作全面批评,同时要求外任,免去他在条例司检详文字的职务。其《条例司乞外任奏状》(同上)说:“陛下创置此局,将以讲求财利,循致太平,宜得同心协力之人以备官属。而臣独以愚鄙,固执偏见,虽欲自效,其势无由。”为人“谨重”的苏辙,上书反对新法比苏轼早四个月,要求离京外任比苏轼将近早两年。王安石览状大怒,欲加以罪,为陈升之所阻,才“诏依所乞,除河南府推官”,后又改为南京教授。

表现之三是他们对元佑之政的态度。苏辙在元佑元年二月至十一月担任右司谏期间共上奏章七十四篇(苏轼同期所上奏章为二十篇),几乎涉及当时所有重大政治问题。他主张严惩推行新法的朝廷大臣,而对执行新法的小臣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八次上书要求责降右仆射韩缜,三次乞诛窜吕惠卿,并一论章惇,再论安焘,五论蔡京。大家都知道,苏轼草拟的《吕惠卿责授节度副使制》是一篇着名的制词,却不一定知道这篇制词主要是根据苏辙的《乞诛窜吕惠卿状》(卷三八)起草的。此状历数吕之过恶说:“吕惠卿赋性凶邪、罪恶山积。自熙宁以来所为青苗、助役、市易、保甲、簿法(手实法)皆出于惠卿之手”;“兴起大狱,以恐胁士人”;“排击忠良,引用邪党,惠卿之力十居八九”;“自以赃罪被黜,于是力陈边事以中上心”,“西戎无变,妄奏警急,擅领大众涉入虏境”,“自是戎人叛怨,边鄙骚动,河陇困竭,海内疲劳”。

而其为人更加阴狠险毒:“(王)安石之于惠卿有卵翼之恩,有父师之义。方其求进则胶固为一,更相汲引,以欺朝廷;及其权位既均,势力相轧,反眼相噬,化为仇敌。”以致“发其私书”,“其一日无使上知,安石由是得罪。夫惠卿与安石出肺腑,托妻子,平居相结,唯恐不深。故虽欺君之言,见于尺牍,不复疑问。惠卿方其无事,已一一收录,以备缓急之用。一旦争利,遂相抉择,不遗余力,必致死地。此犬彘之所不为,而惠卿为之曾不愧耻。”苏辙主张对这样的人应“略正典刑,纵未以污铁锧,犹当追削官职,投畀四裔”。

苏轼兄弟在元佑年间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例如苏轼只是私下劝告章惇说,司马光“时望甚重”,“不可慢”。苏辙却上章要求罢免章惇枢密使之职;在役法问题上,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卷二七)认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苏辙《论罢免役钱行差役法状》(卷三六)却认为“差役可行,免役可罢,不待思虑而决”;司马光恢复诗赋取士,苏轼《答张文潜书》(卷五二)欢欣鼓舞地称其“甚美”,又作《复改科赋》(卷一)来称美此事,但苏辙比哥哥冷静得多,他虽然不反对司马光恢复诗赋取士,但主张推迟一届施行,并因此得罪了司马光,“君实(司马光)始不悦矣”。

四、“老聃、庄周之言不可以周孔辩”

在学术思想上,苏轼兄弟皆非淳儒,都是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杂家,但苏辙更复杂,两人的观点也不完全一致。北宋兴起一股疑古的思潮,他们兄弟的学术着作都是这一疑古思潮的产物。

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西汉经学家)、郑康成(即郑玄,东汉经学家),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而排《系辞》,废《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唯于议经,况传注乎?”

苏辙不止“疑《孟子》”,甚至还敢驳《孟子》。他少年时代着有《孟子解二十四章》,其《窃负而逃》:

《孟子》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陶则执之,舜则窃负而逃于海滨。”吾以为野人之言,非君子论也。

舜之事亲,“烝烝乂,不格奸”,何至于杀人而负之哉?且天子之亲,有罪议之,孰谓天子之父杀人,而不免死乎?

《孟子》是儒家经典,苏辙却斥《孟子》的这则记载“为野人之言,非君子之论”。文章也写得十分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首先他根据《尚书·尧典》对舜的记载,认为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舜能以孝和谐父母昆弟,使进于德(烝烝乂),不及于乱(不格奸)。接着又根据《周礼》的八辟(汉代叫八议,议亲为其一,即对皇亲国戚可减免刑罚),认为即使“瞽叟杀人”,舜也没有必要“窃负而逃”。又如: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之为是言也,则未见司马懿、杨坚也。不仁而得天下也,何损于仁?仁而不得天下也,何益于不仁?得国之与得天下,何以为异?君子之所恃以胜不仁者,上不愧乎天,下不愧乎人,得失非吾之所知也。

前一章还只是反驳《孟子》一书的记载(当然也代表了孟子的观点),这一章却直接反驳孟子的观点。文章先以司马懿、杨坚为例,辨明不仁者未必不能得天下,接着说“得国”与“得天下”也很难区别,最后说以得失利害来警告不仁者,本身就不可取。

这篇驳论也同样写得斩钉截铁,十分有力。

“黜《诗》之序”,苏辙也是代表人物之一。苏籀《栾城遗言》说:“(苏辙》年二十,作《诗传》。”又说:“公解《诗》时,年未二十。”

当然,现存苏辙《诗集传》二十卷,是经过他后来反复修改的。此书认为《诗》之小序反复繁重,似非一人之词,疑为毛公之学,卫宏所集录。因此,他只保留其开头一句,而以下之文皆删汰。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说:“辙取小序首句为毛公之学,不为无见。史传言《诗》序者以《后汉书》为近古,而《儒林传》称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辙以为卫宏所集录,亦不为无征。”

苏辙研究《春秋》也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据苏籀《栾城遗言》载,嘉佑元年冬,苏轼兄弟应进士试时,寓居兴国寺浴室,曾作《春秋论》。他的《春秋论》提出了与《公羊》、《谷梁》不同的见解:“公少与坡公治《春秋》,明圣人喜怒好恶,讥《公》、《谷》以日月土地为训。其说固自得之。”但苏辙的《春秋集解》十二卷,却是从熙宁年间开始的。他在《春秋集解序》中说:“近岁王介甫以宰相解经,行之于世。至《春秋》,漫不能通,则诋以为断烂朝报,使天下士不得复学。呜呼,孔子之遗言而凌灭至此,非独介甫之妄,亦诸儒讲解不明之过也。故予始自熙宁谪居高安,览诸家之说而裁之以义,为《集解》十三卷。及今十数年矣,每有暇,辄取观焉,得前说之非,随亦改之。绍圣之初,迁于南方,至元符元年,凡三易地,最后卜居龙川之白云桥,杜门无事。凡所改定,亦复非一。览之,洒然而笑,盖自谓无憾矣。”从这段话可知,苏辙作《春秋集解》是针对王安石抹杀《春秋》的地位而作。他在《春秋集解》上用功最勤,特别是在两次贬谪期间,其主要精力都用在写作和反复修改此书上,力求“无憾”。他在序中自称:“千载之绝学,倘在于是矣。”他还曾对苏籀说:“吾为《春秋集传》,乃平生事业。”

苏轼兄弟学术观点的不同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论语》和《老子》的看法上。苏辙少年时代曾着《论语略解》。苏轼贬官黄州期间着《论语说》,汲纳了苏辙《论语略解》中的不少观点。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期间,为苏籀、苏简、苏筠等孙子讲《论语》,对苏轼《论语说》中的见解,“意有所未安,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恨不能质之子瞻也。”显然《论语拾遗》是为反驳苏轼《论语说》而作。可惜苏轼的《论语说》已失传,而苏辙的《论语拾遗》又多是正面阐明自己的看法,使我们无法看出他们兄弟间的具体分歧。其中只有三章引了苏轼的观点。一是关于泰伯让国而兴,宋宣公、鲁隐公让国而乱:“子瞻曰:“泰伯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民无德而称之,有让国之实,而无其名,故乱不作。彼宋宣、鲁隐皆存其实而取其名者也,是以宋、鲁皆被其祸。”予以为不然。……鲁之祸始于摄,而宋之祸成于好战,皆非让之过也。”二是孔子“请讨陈桓”:“子瞻曰:“哀公患三桓(即执掌鲁国政权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逼,常欲以越伐鲁而去之。以越伐鲁,岂若从孔子而伐齐?既克田氏(田成子),则鲁公室自张,三桓将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予以为不然。”苏辙认为孔子明知“哀公、三桓之皆不足与有立也,孔子既知之矣,知而犹告,以为虽无益于今日,而君臣之义犹有儆于后世也。”三是卫灵公以南子自污,孔子从之不疑,而季桓子以女乐三日不朝,孔子去之:“子瞻曰:“卫灵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已受命者,故不可。”予以为不然。孔子之世,诸侯之过如卫灵公多矣,而可尽去乎?齐人以女乐间孔子,鲁君大夫既食饵矣。使孔子安而不去,则坐得其祸,无可为矣,非卫南子之比也。”从苏辙所驳的三条看,苏辙的看法确实比苏轼的解释更令人信服,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五所评:“其说皆较轼为长。”

同类推荐
  • 元曲三百首(中)

    元曲三百首(中)

    这套鉴赏辞典的最大特色在于,编写者几乎囊括了中国当代绝大多数古典文学专家。初一看,其中有些知名专家的学术重量似乎与“鉴赏”一词的轻松格调不太相称,但事实证明,只有彻悟才能轻松,只有轻松才能真正进入文学和艺术。辞典中所选古代作者和作品,都十分精当。每篇鉴赏文字,融合古代意韵和现代视角,不空不繁,不涩不滥,对当代读者有不小的帮助。
  • 我钻进了金字塔

    我钻进了金字塔

    本书是唐师曾于90年代末期在病床上完成的中东回忆录(作者在海湾战争中受到核辐射,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1991-1993年底,唐师曾任新华社中东分社摄影记者,先后历访卡扎菲、拉宾、阿拉法特、曼德拉等军政首脑,并驾大吉普游历巴格达、金字塔、中东沙漠、苏伊士运河、耶路撒冷等地。本书就是这些所见所闻集结成的文字。字里行间皆是对传奇人物风趣而独特的演绎,对祖先、历史、文明的探索与敬畏。本书累计销量已超50万册。
  • 误我浮生,匆匆那年

    误我浮生,匆匆那年

    这是一个与青春用力告别的时代。《致青春》、《后会无期》、《匆匆那年》等电影让多少人热泪盈眶,道出70、80甚至90后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等书籍又让多少后青春的人们热血沸腾,怀念那些懵懂却又义无反顾的岁月;《误我浮生,匆匆那年》与其说是一本与青春告别的书,不如说是与青春握手言和的书。那些爱恨、纠结、痴恋、欲望、执念、假象,都被岁月洗涤,被温暖相拥,我们终于懂得,匆匆那年的一切皆是机缘巧合,一切也终将妥帖安放。
  • 沙漠密语

    沙漠密语

    本书《沙漠密语》就是由她编写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调查报告了中国西北六省(包括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陕甘宁)的沙漠地带。
  • 笔墨人寰

    笔墨人寰

    尽管收入的文章都是近20年的,也不能说作品就有多么成熟。原因在于,我一直想保持青涩的风貌。我以为作品的成熟和果实的成熟不乏同理,成熟了不是糜烂,就是坠落,惟有青涩才能永葆生机。因之,近年来我不断谋求散文的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贴近要表现的客体对象的形和神。这等于说,写质朴的物事,用质朴的语言;写绚丽的物事,用绚丽的语言。这个愿望,说起来容易,行起来很难。难就难在,一个作家的成熟,往往是语言的成熟,成熟即风格,形成风格后基本就固定不变了。所以,大凡阅读名家的作品,不看名字也知道出自谁的手笔。我这样要求自己未免苛刻,然而,如不这样就是跻身文坛也没价值。于是,下定决心这么做了。
热门推荐
  • 顾太清词选

    顾太清词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傻瓜快快投降

    傻瓜快快投降

    现在还流行屌丝追女神?NO!你OUT了!现在流行小白兔反扑大灰狼,女汉纸反扑木头男,还流行聪明的女人装傻充愣?好吧好吧,都来吧!刀枪剑戟棍棒齐出,不够刺激,咱直接扑倒吃肉!激情四射猛烈的袭击咱的钛合金眼,让傻瓜快快投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繁花陨

    繁花陨

    轰鸣巨响伴随而至的是大陆的破碎,不知从何而来的无尽迷雾包围了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世界的平衡仅仅靠着几个上古时期的创世齿轮在维持着。突然消失的瑞森众神,横空出世的异界怪物,与此同时还有着无数为了这个世界而奋斗的勇士们…
  • 心计

    心计

    空降的名家少爷名晨,一回国就坐上了经理位置,让姐姐名蕊暗中恨得牙痒痒。名家有两个孩子,继承人却只有一个。名蕊和名晨明里暗里地过招,到最后,却发现这一切从头开始就不是偶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皇帝宠妃萌萌哒

    皇帝宠妃萌萌哒

    “龙越择,我要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易汝馨叫着,直接忽视了满脸黑线的龙越择。。“汝儿。。。。好歹我也是一国之君,你这样真的好吗?”“你说什么?”易汝馨干脆装耳聋。。你这样真的好么?“没什么。”谁让他喜欢她呢。。“哦?好吧。。老板,我要这个,这个,我全都要了!!”接着把包裹都甩到龙越择身上。易汝馨,你这样真的好么?
  • 梦回天元

    梦回天元

    当远古众神探索生命的本质,却导致那个时代的消亡;当前人追溯远古众神的轨迹,却烟消云散;当我们延续前人的脚步,未来会是什么?天地之大,星空浩瀚,当我打破这天地牢笼,外面会是什么?
  • 蛊祸

    蛊祸

    神奇的西南高原,神异的上古传说,是术法?是蛊毒?亦或是。。。。。。?一身神异的纯阳之血,一个鬼魅藏身的金蝶面具,一张万千财富的藏宝图,一段莫名消失的夜郎历史,一堆稀奇古怪的灵异怪事........我,生活原本平凡,却因种种奇异的经历而多姿多彩。是命运?是缘分?还是上天的安排?神秘的夜郎古国,神秘的蚩尤传说,神秘的苗寨蛊毒,你,是否发觉有人正在往你的脖颈吹气!
  • 那片芸香花海

    那片芸香花海

    她的痛谁懂,她的伤谁来守护。冰冷的后宫可是她的归宿?
  • 鸿蒙道尊

    鸿蒙道尊

    异世大陆,万族林立,大道初现,亿万天才,横空出世,竞逐大道之位,在地球被害的孤儿古天,竟无意中重生到一个弱小的家族中,一次意外家族被灭,尽有他一人存活。为报灭族之仇,无意中也加入到追逐大道之位的竞争中,终于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争得大道之位。但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一切的一切背后都被人所操控······
  • 剑炁江湖

    剑炁江湖

    韶年时期遭受灭族之灾,从此被改名埋姓、记忆永存,成长之中身体的异常反应总有零星半点的记忆碎片冲击着脑神经,终于按捺不住。违背师命,经过各种考验重现于江湖,是整个江湖玩转了他,还是江湖被他玩转。风光一时的自以为是,注定遭受命运的打击,功力丧失的他选择了听从命运的安排,坠入到无底的深渊。他将生命坠入了无边的黑暗。最终的他是选择了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勇于和命作斗争,何去何从,对于丧失功力的他又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