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87700000008

第8章 版画的学习指导(1)

版画的起源和发展

版画的起源

版画是造型艺术中主要画种之一,其特点是作者运用刀和笔或其他手段,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绘或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进行制作,并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版画与印刷是不可分离的,所谓的“版画语言”就是绘画利用某种印刷手段产生出来的艺术品种,而不是某种印刷手段去复制绘画。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

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涌,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着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版画的发展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鲁迅是木刻版画的倡导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在他编辑的《奔流》杂志中采用欧洲版画做插图,向中国观众介绍西方版画。

1931年,他又亲自主办了最早的“木刻讲习会”,并先后出版了《近代木刻选》、《新俄画选》、《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多种版画选集。对我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新中国的建立为新兴版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早在1949年7月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全国“艺术作品展览会”的举办,便使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大区域版画汇成新中国版画发展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并不同于新兴版画兴起之初以暴露和批判为主的投枪匕首式的黑白木刻,也不同于解放区的以表现战争或战争中的劳动生产为主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版画,新中国的建立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和平时期,版画随着新中国建设的几度社会转型和思想文化的数次观念更新而形成了三次思想突围与审美转换。

新中国版画的第一次审美转换主要体现在题材审美视点的转向上,这一时期的版画表现了社会制度的改变给人们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迎来了新中国版画史的第二个创作高潮,其创作风貌主要体现在“乡土”、“风情”、“形式”这三个主题词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以调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现实社会形成的时代上下文的错位为特征,并以多元美术的格局回归到真正的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性问题的切入上。这一时期的版画家们,鲜明地使中国版画转换到主体精神的彰显和本体语言的拓展这个当代性审美品格的确立上,由此开启了新中国版画的新局面。

版画的种类和特点

版画的种类

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来制作的一种绘画艺术。只要艺术家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木板、纸板、塑料板等不同板材上,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的制版过程,再通过印刷而完成的艺术作品均被认为是版画。

版画的种类根据制版方式,主要分为4种,也有说5种。4种是指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5种是在此基础上加了综合版。

凸版是版画中最常见的类型。画家在平面的木板或其他金属等板面上,进行雕刻或腐蚀,将不需要印刷的部分铲除,保留凸起部分形成画面,经上墨、印刷所产生的作品称之为凸版画,最典型的是木刻,另外还有麻胶版、石膏版画等。

凹版是指在平面的金属板面上用钢刀将需要印刷的部分雕刻出深凹的线纹,形成粗细、深浅不同的沟槽,然后将油墨填入凹缝中,再经铜版印刷机的压印,使油墨粘在纸面上出现图画,称为金属版画。

如人民币上的人像图案、雕版邮票等。金属板有铜板、钢板、铝板、锌板、铁板等,艺术家最常用的是铜板,故凹版画一般指铜版画。

平版不是依靠版面凹凸不平,而是以油水相拒的原理来印刷。平版印刷是现代滚筒印刷术的前身。以往的布告、音乐的五线谱等都是用石版印刷的,由于用手工印刷费力、效率低、误差大,所以金属感光制版术一出现,滚筒式印刷代替了平版印刷,石版印刷术则被人们逐渐遗忘。而画家利用平面的石版印刷技术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优美的石版画。平版有石版画、锌皮版画等。

孔版也称漏版。一般是指通过绢、涤纶、尼龙、丝等材料,利用其织纹的漏孔,将水或油质的颜料,用刮板由下至上地刮印,漏印于纸上。过去印刷版的主要材料是真丝网布故称丝网版画,现在通用的名词是绢网版画。

在中国,丝网版画是新兴的画种,从开创到兴盛不过20年左右的光景。孔版有丝网版画、纸漏版画等。

综合版画是利用凸、凹、平、孔各版式,两种或采用两种以上结合套印的产物。综合版往往是以一种版式作为主版,其他为副版,有的局部只利用一些特殊肌理效果。

版画的艺术特点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

木版画的制作与技法

木版画概述

传统木刻只是版画中的一种,据考中国为木刻版画的故乡。历史上木刻多用于重制图画,绘、刻、印分工,称为复制版画,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本形式,由作者自画、自刻(制人自印,便称为创作版画。木刻,俗称“木版画”。为最普及的版画种类。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是中外版画的最早形式。

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白果木等,用树的纵部板面刻制的叫木面木刻、用横断版面刻制的叫木口木刻。以凸线为主构成白多于黑的画面叫阳刻;以四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的画面叫阴刻;亦可阴刻、阳刻交替混合使用。运用多块木板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作品,称为套色木刻。又因拓印使用的颜料性质不同,分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等。

木刻的最大特点是“以刀代笔、以木代纸”。这也决定了木刻具有“单纯、强烈、鲜明”等独特的艺术效果。由于木刻始于民间,工具简单,材料易取,画幅随意,制作方便,便于保存,所以能最广泛地被普及、应用、提高、发展。

木刻的工具与材料

木刻的工具包括刻制工具和拓印工具,刻制工具主要是各种刀具,一般有三棱刀、圆口刀、方口刀(均有大、中、小各型号)、平口刀、斜四刀,根据需要还可配备三角尖刀、排刀及大小凿刀,亦可自制一些特殊的异型刀具。拓印工具又分为油印工具和水印工具,油印工具主要有大小各种滚筒(用于套色上墨)、调墨铲刀、墨台(可用玻璃板代替)、墨托、木蘑菇、金属勺等。

水印工具主要有喷壶,各种上色的笔、刷、棕子刷或马连(用于按摩拓印)。木刻的材料包括制版材料和纸张颜料,制版材料除了梨木、白果木等外,质量较好的白杨三合板、五合板均可使用,主要以木质细而不松、软而不脆的为好。

油印木刻的颜料以胶版油墨为主,套色可适当用油画颜色调配。

油印用纸一般宣纸、皮纸、道林纸均可。宣纸易于保存;道林纸虽色彩响亮、效果佳,但日久会发黄、变脆,不易久藏。

水印木刻的颜料一般国画色、水彩色、水粉色均可,还可以用墨汁及民间染料,用纸一定要选择能吸水晕化的,纸质要厚实,一般吸水纸、过波纸、夹宣都比较理想,民间的土纸、皮纸亦可使用。

木刻的制作与技法

木刻的制作分为起稿、复稿、刻制、拓印四个阶段。起稿除了为表达思想,表现情感,还需要形体、结构准确,并要以木刻的特点处理好黑白关系、点线面的组合,然后用复写纸或其他手段将画稿反复印于经磨平处理的版材上(因为最后成品经拓印与画稿是相反的),修稿后涂上底色(一般用蓝墨水即可,为了刻制时刀触清楚),便可刻制,刻制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复制画稿。一般木刻是先刻白、再刻中间灰色调、最后留黑,刻制过程中始终要有整体——细部——整体的观念,根据内容、结构来组织刀形、刀法,随时注意取舍和刀痕的保留,木刻只能作小幅度的调整修改,故在刻制中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没有把握宁可不动,留有余地。

同类推荐
  •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丛书” 图书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中外数学故事

    中外数学故事

    知识是无尽的,尤其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是高度积累、日新月异。课堂学习是首要的,但青少年又应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我们选择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六个学科,以故事的形式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书中内容既与课本紧密结合,又注意知识的深化、应用和拓展。故事生动有趣,奇妙多样,对提高青少年学习水平和开发青少年潜能有很大的帮助。《中外数学故事》精选了中外数学家对数学这一学科中的重大发展或疑难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开发我们的数学思维,也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数学家们的研究精神和人格魅力。
  • 医用大学语文

    医用大学语文

    本书以文学发展史为线索,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中精选优秀作家作品和医学特色典章。
  • 归纳观察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归纳观察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飞扬: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90后获奖者佳作

    飞扬: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90后获奖者佳作

    《飞扬: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90后获奖者佳作》精选了第十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90后获奖者佳作,年轻的90后,他们个性张扬、思想前卫,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这些作品更加空灵隽秀、质朴绵长。从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新概念获奖者他们深厚的文字积淀和超高的写作技巧,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飞扬
热门推荐
  • 至尊成神系统

    至尊成神系统

    家传至宝惹来灭族之祸,雷轩在神秘宝物的帮助下重生归来,借助系统的力量,走向成神之路。
  • 肝胆病名家医案

    肝胆病名家医案

    本书通俗易懂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案例教学时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广大中医、中西结合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 大学生的末日求生

    大学生的末日求生

    “我叫陆天。”“我这里发生了突然状况,城市里的人都消失不见,剩下却是那些令人厌恶的丧尸。。。”“我要活下去!去寻找我的亲人。我要活下去!去营救身处末日的幸存者!”H市的大突变,或许只是鳞毛凤角,或许地球上的其他城市、国家也真面临末日般的灾难。
  • 我恕红颜无罪

    我恕红颜无罪

    我恕红颜无罪,只因佳人太美。一招穿越女尊王朝,成了皇女,床边还坐一美男子……老公多不是她的错,看她如何算尽机关重重,征服美男,统领天下……
  • 号角声声

    号角声声

    介绍了秦汉前后的各大战争,远古的战争、奴隶社会中的著名战役、秦汉时期的著名战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战役、隋唐时期的经典战役、弱势两宋时期的战役、元的拓展疆土、明王朝的著名战役、满清的军事斗争
  • 九域天尊

    九域天尊

    十万年前,大千位面爆发百族混战,人族也未能幸免,惨烈的战斗致使大千位面秩序崩溃,天道坍塌,致使十万年来无人能够成神证道。十万年后,元阳大陆风云人物莫星云进入震界神碑之境寻求证道,却意外陨落,于百年后重生,再度开启一场精彩绝伦的逆天之旅。
  • 煌极仙魔录

    煌极仙魔录

    昆仑掌教闲来喜欢站在极高处眺望北境,他总是对身边的童子说,在北方其实一直有一座隐匿的山峰名为不周。传说从那里可以徒步进入仙境,获得长生。童子好奇,于是问道:“那么那些飞升的仙人他们去了哪里?”掌教摇摇头,笑而不语。他指了指苍穹,又指了指胸口。十八年后,昔年的童子长大成人,却逢上昆仑派内乱,掌教被囚禁于虚妄之地。唯有出门执行任务的他逃过一劫,远遁方外。看破了正道人心之险恶的他大哀之下遁入魔道,探寻真正的长生。
  • 丹劫公子

    丹劫公子

    豪门公子云龙飞因碌碌无为而被父亲“流放”到华夏国最混乱的城市“锻炼”,结果他遇到渡劫失败而藏于怪石中的三丰真人,在老道的“忽悠”下在神奇幻境内修炼金丹大道。从此,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修修仙,炼炼丹,做点买卖赚大钱;帮人渡劫,替人消灾,想成功飞升的请过来!
  • 永恒雷主

    永恒雷主

    一个来自神域边缘的少年,获得逆天之资质崛起,闯荡神域,走向自己的主宰之路。
  • 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本书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军占领法国后,开始入侵英国的准备,由此与英国展开了物资与战备的竞赛。为加重成功的法码,两国不惜动用政治外交手段,拉拢和威逼巴尔干地区的小国,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这是作者关于田间大地写作的一部分,对自然的敬畏,对大地的感恩,对文化的钟情。作者陈咸宁用简朴质感的文字,融意象与述说,汇注释与阐述,赋予文字性灵,以久违的文人情怀,涉笔成趣,再现乡土本真,返回翰墨书香,集记忆想象细节元素,构筑建立一方属于自己的纸上乡土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