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91900000015

第15章 道教第五洞天——青城山(2)

祖师殿是一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初建于晋,明末毁败,后来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万本圆重建祖堂,存留下来的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祖师殿原名洞天观和清都观,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故名为真武宫,又叫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青城山的天仓峰,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环境十分清幽。殿内存留下来的有后来唐代道士薛昌来到青城山炼丹时所用的丹井,还有唐代道教大学者杜光庭的读书台、云松塔、灵宫殿及客房都是后来修建的。

另外,有名的建福宫也是在晋代修建起来的。

建福宫坐落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前山山门的左侧。传说这里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宫观始建于晋代,原址在青城天国山中,唐开元十八年,奉敕迁于此处。宫观原名丈人观,后来在南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

建福宫历史悠久,存留下来的建筑仅剩下两院三殿,而前面的两殿是近年来青城山道教协会筹集资金新建的重檐楼殿。

第一殿供奉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及财神,内侧供奉慈航真人。第二殿名为丈人殿,供奉五岳丈人宁封真君及广成先生杜光庭,也称杜天师。

建福宫后院颇清静,有200棵上百岁的仙人松,枝繁叶茂。后殿内塑有3尊彩像,中间是太上老君,道教尊为教主。左面是东华帝君,即华阳真人王玄甫,是全真道北五祖的第一祖。右面是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王重阳。殿堂板壁刻有张三丰祖师的诗。

建福宫后院大殿檐柱上,悬有长达394字的青城山着名长联,此联被赞为青城一绝。

【旁注】

前蜀是五代时十国之一,定都于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省大部、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部。

杜光庭字圣宾,号东瀛子。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晚年隐居青城山。一生着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等。古代着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也是他所作。

宁封子又称龙跷真人,为古代仙人。黄帝授他以《龙跷经》,并封他为五岳真人。后宁封子积火自焚,随烟上升,只剩下了骨头,当时的人们将他埋葬于青城山中。

王重阳是我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图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又被称为文圣。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阅读链接】

传说梳妆台是后来的明末庆符王曾屯兵于此,希望重振大明江山。

他带兵出山征战后,每日清晨他的妻子陈妃就于此处梳头,眺望奏凯归来的庆符王。后来不料其夫战死,于是陈妃也自尽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建了梳妆台。

张道陵修真布道的天师洞

在晋代,不仅有很多道观被建立起来,很多教派也相继形成。

天师道经过张道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从晋代开始,天师道在青城山便兴盛了起来。在天师道兴盛的同时,上清道也逐渐形成。

上清道起源于东晋,是由杨羲手书的《上清经》传播后形成的道派。此派以存思为主,不主张金丹术,宣称修行得道,可升入上清天,比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所以自称上清家。

至南北朝期间,天师道逐渐形成了两个道派。南北朝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了北天师道,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融符篆、丹鼎两派,创南天师道。

从此天师道渐渐分成了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青城山所传为南天师道。

青城山的南天师道名人辈出,后来的唐代着名道士薛昌和宋代着名道士勾台符均属南天师道。

至隋朝,距离建福宫约2000米的天师洞建立了起来。

天师洞建在白云溪和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这里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后来在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

三清殿是主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正中高悬后来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

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3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3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天师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一尊,高约一米,是后来在唐代雕造,皆为坐像。

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

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张天师石像。

这个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第三十代后嗣、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在天师洞门前有一棵古银杏树,高50余米,据说此树乃张天师亲手所植,树龄已达2000余年。

【旁注】

杨羲字羲和,东晋时吴人,少好学,工书画,自幼有通灵之鉴,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着有《上清经》,宋宣和年间被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金丹古代炼丹术名词,是用丹砂与铅、硫黄等原料烧炼而成的黄色药金,其成品叫金丹。道教认为服食以后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老。

蚩尤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

【图注】

丹台碧洞位于青城山天师洞的三清殿内,是清代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同时赐宗派字谱六十字,敕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陈清觉因此成为丹台碧洞宗始祖。

【阅读链接】

老君阁位于青城山第一峰彭祖峰绝顶。它基宽400余平方米,共6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中的老君造像,是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像高13.6米,连牛身通高16米。均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

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次殿有100多平方米,长5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钟离权。

医国济民的青城山养生文化

另外,在隋唐时期,青城山道家已将药功与养生相结合,出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道教的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我国古籍《尚书》中把寿列为五福之道。道教继承此传统,成为热爱生命、追求长生的宗教。

道家养生学注重调养心神,强调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修炼,提倡精神文明和道德自律。道教的这些养生思想,在青城道教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提倡重精神清净、道乐质朴、道不喜强求尊贵、奉道戒,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致虚极,守静笃、道人不与俗人争和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宁避人,勿为人所避。等思想。

青城山道教的养生主要为医药养生。隋唐时期,青城山道家已将药功与养生相结合。后来在唐代,孙思邈曾来到青城山,着《千金要方》,在书中辟有专卷论养生。

在后来的唐武宗时,青城道士邢先生,精于医术。当时,武宗患心热之疾,众医诊治无效。邢先生来到宫廷,从肘后青囊中取出青丹两粒,绞梨汁进服。武宗的疾病很快就被去除。

青城山道家的药功流传到清代以后,已积累了许多用药独特、疗效突出、副作用少的药方和医术,其范围涉及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儿科等门类,而以骨伤科最为神奇有效。例如对活血祛瘀卓有特效的川芎的培育,便是青城山道家对我国药学的一大贡献。

青城山道医结合的传统,一直流了下来,后来在上清宫还设有济贫医社,以中药及针灸为山民治病,得到冯玉祥将军的称赞,并为匾题字医国济民。

青城山的道教养生主要内容有十大部分。

一是守一,即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

二是存思,即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这种方法在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

三是导引,即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可以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是吐纳。即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五是胎息。即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是服食。即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

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七是外丹。即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形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

八是内丹。即把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

九是房中。即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还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斥除出道术。

十是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理,以求健康长生。

青城山及道教的养生方法,有些像静心、守一等都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对人类养生非常有好处。至于那些服用丹丸之类,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的,有些则是有毒的,服用过量即可致死。

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上,为我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旁注】

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基本理论,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精神气是指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在道教的内丹术中,就是以修炼精、气、神等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

【图注】

孙思邈(581年~682年),唐朝京兆华原,即现陕西省耀县人,是着名的医师与道士,是我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阅读链接】

吐纳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吸。所谓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称组织呼吸。

气功的呼吸,主要调整肺呼吸,使之达到古人形容的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进而对内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据说吐纳练习均为入门者修炼,当吐纳练息达到高层次时,则无息可调。

那时呼吸微微,忽然遽断,进入胎息境界。意指练功至深者,就像胎儿在母腹之中,鼻无出入之气。胎息是吐纳练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许多道士都偏爱此功。

串联历史的青城山道教文化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与天师道结合了。在唐朝末年,着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促使天师道传统遂与上清道结合了。

杜光庭在天台山时是陶弘景的第七传弟子,他对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后,已能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邓紫阳于江西创建起来。在之前的北宋时期,虚靖天师张继先来青城山修习此派并开创地祗宗。唐宋时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炼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其中,清微派约形成于北宋,流行于元代。《清微师派表》把元君即东晋着名女冠魏华存与张陵、庄旭、许逊同为清微派祖师。

同类推荐
  • 组织心理与行为管理概论

    组织心理与行为管理概论

    以人为本,促进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是实现组织持续创新的关键。本书从人是管理的核心入手,紧紧围绕着工作环境中的员工,循序渐进地以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展开对人及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剖析和探讨。本书根据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实效性的训练,将工作情景中的管理者与员工的内隐心理与外显行为改善有机结合为一体,以创造创新型组织。本书的重要特色在于全面考虑组织中人的各类心理表现,既从管理学的视角来揭示心理预测行为,又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人的心理微妙变化以及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心理与个体心理表现的不同,是从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阐述心理与行为的。
  • 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

    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

    课堂管理艺术和技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新表征,是教学实践和经验概括和理性提升,本书所阐述的艺术和技巧是简约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可借鉴的。教师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借鉴,能够在新课程实践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理念,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本领和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淡然的人生不浮躁:周作人幸福的艺术

    淡然的人生不浮躁:周作人幸福的艺术

    不少人追问“幸福是什么?”在这个物质充裕、精神恍惚的时代,关于幸福的界定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幸福似乎就围绕在我们身旁,简单的触手可得,平凡的招之即来,然而,试问现实中的人们,又有多少人承认自己已经领悟了幸福的真谛,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幸福是无形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觉。
  • 像鸟儿一样飞翔

    像鸟儿一样飞翔

    本书是小小说集。本书作品围绕“爱”的主题,题材广泛,有对真情的颂扬、校园的关爱、哲理的探究、人性的关照,也有对社会和弱者的关注、战争和历史的反思,更有对环保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呼唤。作品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笔触细腻,内容精彩,情感真挚,文笔朴实又不失幽默俏皮。
  • 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
  • 极品女汉子

    极品女汉子

    她是沙门帮的千金大小姐,她是名副其实的女汉子,打过架抽过烟背过刀砍过人进过局子,男神你震的住么?
  • 英雄联盟之海洋之宅

    英雄联盟之海洋之宅

    “魅影”文森特是“冥渊号”海盗船的船长,也是整个蓝焰岛上最富有最恐怖的海盗之一,却被他的儿子普朗克从背后刺死。当来自异时空的宅男罗宾来到这个世界占据了文森特的身体,让海洋为之咆哮,大陆为之颤抖吧!厄运:感谢大帝,大帝万岁!阿狸:爱上了罗宾大帝是我的奢侈之举,但也是我的宿命所在。不详:永远不要质疑我对罗宾大帝的忠诚,你不会了解我可以为大帝付出一切。光辉:我的引导之光也无法让罗宾大帝精疲力竭。寒冰:你还要来一发吗?大帝...
  • 阴阳

    阴阳

    世家公子秦怡,为报杀父之仇,机缘巧合下修炼阳神真诀,一举成名。大仇得报,统一整个百合大陆。谁知道风云突起,武道大宗师不是修炼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当阴谋被发现,看秦怡如何逆转阴阳,重塑三界。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座城,一片大陆,豢养的背后依旧是豢养,逃不掉的命运轮回里面,如何打破命运的枷锁,
  • 上清天书

    上清天书

    一部传承《上清天书》,一件宝物传承八卦镜,方玄羽开启了属于她自己的冒险之旅,明明没有野心,麻烦却总是接踵而来。故事中有鬼有妖,有巫有神,没有飞天遁地漫天的法宝,只有不一样的妖精鬼怪故事。
  • 太古争锋

    太古争锋

    一部飞仙卷,引发一场圣地危机;远古天人之争再度降临,芸芸众生将何去何从?通天道上英骨现,又诉说着怎么样的往事?三界神魔人妖鬼仙,又如何演绎一番乱古之争!
  • 天示之眼

    天示之眼

    一种天命选中,一种大道之眼在明明之中的注视,让平凡的夜孤心一步一步的迈向最巅峰
  • 两笙

    两笙

    缘分总是这般错综复杂,道不清,说不明.顾笙想她这一生这一世都没有逃过陆景深的劫,真亦假,假亦真,到最后她自己都不知道该信谁,但她信她了,她信了那个男人,那个从未离开过她的男人,却落得那样一个下场:顾笙看着躺在她怀里的叶阐,她说不出话,她忍不住颤抖“叶阐”她怀里的这个男人,是被他杀死的,她最信任的人!她悲伤,她悲伤的大地都为她颤抖,发出了她悲伤的嘶吼!她遇到那样一个男人,她转世历劫时是他,劫后余生时是他,可伤她最深得也是他,只是她不知,他知。
  • 芙蓉镇

    芙蓉镇

    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第一届获奖作品,同名电影由谢晋导演,刘晓庆、姜文主演。小说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作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而小说用个体的“性”心理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手法更是当代文学的一大突破。
  • 隐于雾泊

    隐于雾泊

    自古正邪不两立,他本是人们口中邪恶的存在,却与以消灭他族为己任的人成为兄弟。猝不及防的事件,使得兄弟之间反目成仇。无休无止的战争中,究竟谁才能获悉事件原本的真相走到最后?
  • 探险手札

    探险手札

    神秘古村里的黄泉蛇妖;莽莽黄沙中的镇邪宝镜;雪山之下埋藏着的不腐老尸……我叫许开阳,我将带你进入一段前所未有的探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