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06900000037

第37章 保护孩子的“真我”

孩子天生是真实的。当真实的自我被压抑、被扭曲、被否定之后,个体的内心冲突就会加剧。当孩子不能被成人无条件地接纳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发生真我的“蜕变”。由于这种有条件的爱或关注,孩子逐渐形成了成人想要的那个“我”,而否认了“真我”。因此,成人应无条件地接纳他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道家文化中,就十分推崇“真人”。其实,道家所强调的“真人”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是循自然之道而自由行动的人。这反映了人类要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心理自由的愿望。

1.孩子天生是真实的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人”,是一个“真实”的个体。所谓真实,是指儿童的行动反映了他们真实的需要和内心世界。谁也无法否认,在婴幼儿时期,孩子是真实的、自然的,他们没有任何伪装,自然而然。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一个孩子最初的“我”主要是“本我”,它由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所构成,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我”,也无论这种“我”由哪种需要所构成,他们的这种“我”都是真实的、自然的,都是一种“真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多,孩子逐渐有了很多“心眼儿”,他们会说谎,欺骗父母或同龄的伙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故意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给别人看,而掩盖自己不好的一面,以避免别人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印象或消极的评价;会把自己的真实情绪隐藏起来,而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虚假的表情。他们还可能拒绝接纳真实的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很完美。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自我的某种“变形”,我们也可以说,他们的“真我”正在蜕变为一种“假我”。大量事实表明,这种虚假的自我正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也是一个人人格畸变的根本原因,当真实的自我被压抑、被扭曲、被否定之后,虚假的自我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相反,个体的内心冲突会加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愿望时,我们会感到内心平静、自然而然,而当我们出于某种意图或为了达到某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表现出与自己内心不一致的自我时,我们就会感到很不自然、很不平静。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声音,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而远离虚假或虚伪。

通常,当一个孩子的内心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会调整自己,让自己认同某一种看法:虚伪是好的,或者虚伪是坏的。他至少要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这样,他才能重新达到认知上的一致,以消除认知失调所引起的不适和强烈的内心冲突。例如,当一个孩子为了能够看电视而对父母撒谎时,他会在内心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撒谎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说真话就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观点让他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2.孩子的“真我”为什么会“变形”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的真我会发生“变形”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孩子不能被无条件接纳的时候,或者被成人进行有条件地关注的时候,他更容易发生这种扭曲,他们的人格也会逐渐发生“畸变”。

在小时候,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经常对我们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可能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可能有意无意地重复着对我们来说印象至深的这句话。尽管这句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它所表达的基本意义却是相同的:如果你不接受我的条件,就不能得到我的接纳,不能得到我的爱;或者,只有接受我的条件,才能得到我的爱和接纳。这种条件实际上是对孩子提出的一种要求,成人以此交换孩子的“好的”行为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父母是不爱我的,是不接纳我的,除非我表现得令他们满意。从此,他们的心灵上被压上了一副担子。既然一切决定于父母的条件,那么他们就必须努力地讨好父母,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爱,为他们所接纳。

正是因为这种有条件的爱或关注,孩子才逐渐学会了说谎,学会了迎合大人的心思,表现出内外不一致的自我。他们逐渐地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压抑了自己真实的需要和感受,而让自己的表现与成人的要求一致起来。换句话说,他们逐渐形成了成人想要的那个“我”,而否认了“真我”。这样做的后果是真实的需要、想法与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之间产生冲突,他们为此焦虑不安。因为真实的需要和想法在内心一再翻腾,要求得到认可,而外在的要求又与之相抵触,不允许这种真实的自我浮到表面上来。所以,内在的“真我”与外在的“假我”相争,必然让孩子感到莫名的焦虑、烦躁。

一言以蔽之,有条件的爱所培育的是对真实自我的扭曲或否认。当一个孩子因在房子里到处跑而受到父母指责的时候,他可能会想,父母今天心情不好,因而才发脾气责备自己,而不是因为自己到处跑而发脾气,这是一种扭曲。他还可能会想,父母其实没有真的生气,这是一种否认。无论是扭曲还是否认,孩子的内心其实都处于一种防御状态。正是通过这些方式,他们让自己生活在一种自己设想出来的不真实的环境中:父母是爱我的,我并没有因为我的行为而让父母不爱我。

3.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示父母们,要给孩子一种无条件的关注,或者说,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爱孩子,而避免有条件的爱或关注。这意味着,我们应无条件地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让他们感到,得到这种爱和关注并不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我们可以真心地对孩子说“我爱你”,或“我喜欢你”,而不要附加什么条件。父母要少说“如果你怎么样,我就怎么样”的条件性十足的话,也尽量少说“我喜欢你,但是你在什么方面表现再好一点就好了”之类的话,因为,在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实际上附加了一定的条件,孩子会感到一种来自父母的压力。他们会认为,父母在给自己提要求,而不会从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喜欢或接纳。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接纳。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明朗的心情、友善的目光,欣赏他们的行动和成绩,而不要动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责或不满。我们可以对孩子不妥当的行为进行恰当的分析,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哪些是不妥当的,为什么不妥当;让他们感到,即使他们做了不妥的事情,父母依然爱他、喜欢他、接纳他,而不是因此而讨厌他、嫌弃他或不爱他了。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地讲道理,而不应否定他们这个人本身。这时,他们就会明白,这件事我做错了,我以后要改正,父母依然是爱我的、接纳我的。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没有必要否认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没必要歪曲或否认自己对环境的看法,因为周围的成人没有对他们构成什么威胁,相反,即使他们可能犯错误,但成人也不会狠狠地推开他们。他们能切实地感受到表达真实自我的快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溺爱孩子,溺爱是一种无原则的宽容或宠爱。无条件地关注孩子不等于溺爱,它要求成人在接纳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无原则地放纵孩子,任由孩子随意犯错误,由此为孩子提供一种爱和接纳的氛围。而溺爱不同,它对孩子哪怕是错误的要求和行为也总是屈从或宽容。在这种环境中,尽管父母感到自己很爱孩子,但孩子本人常常感受不到成人的爱,甚至会因为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即时的满足而恨恶成人。

成人还应让孩子知道,自己希望看到真实的他,而不是虚假的他,希望听到哪怕是难听的实话,也不愿意听那些好听的假话。让孩子自幼学会跟我们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刻意隐瞒真实的自己。在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在孩子说真话的时候,就不应因孩子所说的真话而惩罚孩子,让他们感到一种威胁。而且,孩子说谎本身也是为了讨好我们成人,获得一种被爱、被接纳的感受,或者为了逃避某种可能的惩罚。因此,在温暖的充满爱的氛围中,让孩子自由地、轻松地表达真实的自我,对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

研究显示,人格健康的儿童具有和谐的自我,而人格不健康的儿童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冲突。自我的和谐主要是由充满爱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促成的,其中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关注对自我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很多实证研究的确表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如能给儿童以情感的温暖和理解,儿童的各种人格品质往往就能获得积极的发展。

这提示我们,给孩子一种无条件的关爱,而不是有附加条件的爱,让儿童切实体验到父母的爱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真我,促成他们内心的和谐。

同类推荐
  • 精致养女10件事

    精致养女10件事

    《精致养女10件事》从如何进入孩子内心,怎样培养女孩的独立性、向上心、情商、智商、交际沟通能力,如何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等11个方面,结合生动的案例,全面总结了100个妙招。这100个妙招是非常实用的,是每一个妈妈都应该在对女孩的家庭教育中落实的。妈妈一旦把这些方法付诸实践,就能轻松地让女孩健康成长,从而成为一个可爱、内秀、进取、开阔、有美好归宿的人。作者九尾狐就当下青年妈妈关心的应如何“精致养女”这一问题,从美丽、勇气、隐私、婚姻、身体、爱情、青春、诱惑等十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系统讲述。
  • 用爱读懂孩子的心

    用爱读懂孩子的心

    当今的家长们正迷失在各种教育咨询的洪流当中,大多数幼儿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不惜高投入,但很多孩子却并不快乐,甚至越教孩子问题越多。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本书阐述了家长在面临各种紧急的教养问题时,如何用引导式的教育来矫正自己的角色,从而能真正帮助孩子,避免错误的方法致使孩子受到二次伤害。不仅如此,作者将自己多年的幼教经验和心理咨询经验倾囊相授,让父母们了解幼儿教师在对教育孩子的整体性方面的技巧以及心理咨询师理解孩子行为的技巧。通过这些技巧,父母们既能摆脱教养焦虑,又能轻松帮助孩子,与孩子相处,做回真我本色。
  • 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在不经意间形成一些坏习惯,从而影响学习。父母应如同好的园丁懂得如何修剪树木的杂枝一样,懂得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学习过程的坏习惯。本书为父母指点了87条迷津,帮助父母"修枝剪叶"。细细品味这本书吧,它将成为父母的良师益友,使父母读后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 第一就要身体棒

    第一就要身体棒

    这是一部引发中国家长深刻思索育儿理念的警示作品。针对当今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的教养方式以及学校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孩子运动的权利,极具革命性地提出:第一就要身体棒——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动”物!
  • 富爸爸家训2

    富爸爸家训2

    最近,美国某州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向家长提出以下十条建议,让父母不仅拥有“慈爱的目光”,更能拥有“长远的眼光”! 本书观点新颖、行文流畅,是极具现代教育理念的家庭教育手册,或许也能给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带来一次方法与理念的革新,是父母们的首选读物。
热门推荐
  • 腹黑师徒:师父,徒儿来抢亲

    腹黑师徒:师父,徒儿来抢亲

    正文:不就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横祸吗?居然就把他们师徒打散了,千年后相遇,这货不止忘了她,还居然当着她的面准备娶别人,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哼,新娘不是我,你还敢娶亲?想的美!闯喜堂,来抢亲,闹完后走人,她转身就走,他却不觉追出……番外篇,第三百章走起:他是三界最强大的圣君,却被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子玩得啼笑皆非欲哭无泪,莫名其妙的穿越,她们一起掉进别人家的闺房……好不容易反穿回来,却没想到……风云变幻,一切轨迹终于脱离了预料……
  • 暮烟楼纪事

    暮烟楼纪事

    天下第一楼暮烟楼卷入江湖纷争,掌权者们偏还不安分的要把朝堂的水也搅浑,鸡飞狗跳间却又扯出缱绻深情。
  • 阴暗随身

    阴暗随身

    一个普通人,因为挚友之死而感悟人的冷酷面。于是他也开始变成他们,而且更冷酷。我,只为了我自己而活!
  • 看完烧毁

    看完烧毁

    在日趋庸俗化、功利化的阅读环境中,有质量、有深度的文学性书籍,更值得我们努力像市场推广,《杂花生树》作为一套优质的文化散文丛书,堪称一阵吹进心灵的清风!《看完烧毁》一书,正是这阵清风中,非常雅致的一缕。
  • 美人惊鸿

    美人惊鸿

    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生命的扭转,让原本的良缘支离破碎。她是宰相之女,万千荣宠。新婚之夜,却受尽凌辱,惨遭灭门,凶手竟是与她同床共枕的夫君。她是落魄千金,在情义和计谋之中辗转。九重宫闱之内,明谋暗算,尔虞我诈姐妹之情为爱反目,看尽人心险恶。一朝美人,如何冲破身份的枷锁?看她惊鸿一瞥,涅槃重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金融炼金术

    金融炼金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一个操盘手修炼的过程。寂寞、失败、倒下、再次站起来。历经二十年无怨无悔的追求。终于不单单收获财富,获得财务自由,意想不到更获得许多其他的人生价值。也许人生就是这样……
  • 九鼎界

    九鼎界

    传说大禹治水击败兴风作浪的妖魔无数,之后禹铸九鼎刻山川河岳于其外,聚九州精魂于其中,以封印妖魔。九鼎相互影响竟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谓之九鼎界。后夏桀暴虐,商纣无道,五霸明争,七雄暗斗,之后更有秦皇暴政。与九鼎界的联系,渐渐中断。然盘古,女娲,三皇五帝他们身居何所?西门吹雪,独孤求败他们破碎而去,又去往何处?项羽,吕布,霍去病,李元霸他们或力举千钧,或万夫不当。他们的力量又来自何处?张角,武侯,魏征,刘伯温他们呼风唤雨的能力又从何而来?答案都在《九鼎界》中!!
  • K.O绝版校草专卖店

    K.O绝版校草专卖店

    “校草专卖店”?这年头竟然还有这么奇葩的店名?奇怪的是,自从她从那里出来以后,老是遇见这个美男那个校草的,而且这些校草竟然还说喜欢她?这个世界疯了吧?
  • 逆海狂风

    逆海狂风

    这是一部以历史、军事为主,功夫杀戮为辅的‘写实派’侠义长篇小说,预计最少会写出超过一百万字,故事背景大概是晋朝,在文中尽量不写明。当时的天下即将大乱,中原朝廷腐朽,官民矛盾激化,边疆的胡人部落时常入侵,道教兴旺。以秦风这个社会底层的毛小子从一步步奋斗打杀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将涉及军事、宗教、江湖、政治等多个层面。目前已经写出了十五万字,秦风刚刚从一个任人欺辱的小孩子杀死恶霸,成为当地的捕快,而后押送囚犯去往西凉前线,经历了沙场实战,领略的西域国家的风情,埋下西方魔王教等等伏笔。这只是个开始,我这个长篇的笔记就有十多万字,里面是各种精彩的情节或人物。
  • 才貌双绝:萧观音

    才貌双绝:萧观音

    《才貌双绝——萧观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