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10400000007

第7章 地震前有地光闪耀之谜

1976年7月28日,子夜已过,表针指向了凌晨3点钟。我国北方工业重镇唐山处于极度沉闷空气的笼罩之中。这时在室外乘凉的人们看见东北方向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光束升了起来,就像强大的信号灯一样,把大地照得亮如白昼。这些光束形态,有的呈片状散开,有的如彩虹飞架,有的似光柱冲天而起,有的像圆球飘忽不定。光束的颜色七彩纷呈,尤其是像银蓝色、白紫色等平时罕见的复合色令人眼花缭乱。高度众说不一,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这种火球曾在唐山市郊区引燃成患,烧焦了农田的稻谷。一些小学生见此情景,以为是天亮了,背起书包就往学校走,结果弄了一场笑话。光焰散去,大地开始颤动,几秒钟后,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一种强烈地震的前兆,被称为地光。

许多强烈地震都伴随有发光现象。这种特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自然现象,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我国是世界上记载地光最早的国家,古书《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就曾记述了2800年前陕西岐山地震时奇异的声光现象。书中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家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中的烨烨震电之语,就是指的闪闪的地光。因为书中所写的十月系周历,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八月,这时岐山、宝鸡一带雷暴季节已过,十月雷电显然是误传,应该是地震前的地光现象。后来在其他史料中,也有不少关于地光的记载,如碧光闪烁如是、夜半天明如昼、夜半天忽通红、红光追邑、天上红光如匹练等,多得数不胜数。

在国外,地光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这种记载最早见于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伦的《编年史》,它记述的是公元17年小亚细亚发生了强烈地震。书中说地震前有人曾看到天空火光闪闪。日本的地光记载也很早,据日本地震学家安井丰推测,日本最早的地光记录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可惜这种推测查无实据。真正书录在案的是公元869年的《三代实录》,书中在记述陆奥地区的地震海啸时,曾提到过发光现象,距今已有1100多年。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地光现象来预测地震,我国古人总结的六条地震前兆,其中有一条讲的就是地光。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这类描述曾在不少书中出现过。但地光作为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被人们进行科学探索,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据《日本地震史料》记载,1703年12月5日元禄8.2级大地震前,有一位学者在研究了当地天空中奇异的发光现象以后,曾向幕府官员发出警告说,夜里将有强烈雷暴和地震发生。他在当时就注意到了地震与发光的关系,这是难能可贵的。18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和北欧一带频繁地发生地震,并屡次伴随有地光的闪烁。

在英国皇家学会开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英国学者威廉·斯图克雷第一次试图用地表电流来解释地光产生的原因,自然,他的认识是错误的。20世纪初,意大利学者里佐率先对地震发光现象进行特别详细的调查,他对意大利1905年9月8日卡拉布里亚地震的发光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在他的影响下,另一位学者加里也广泛收集了欧洲148例地震发光资料,在1910年的《意大利地震学会汇报》中发表了研究论文。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震发光的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于地光的真实存在不再感到怀疑了,并开始出现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假说。在这些研究中尤以日本领先。1965年以后,日本学者安井与近藤五郎、栗林亨等利用地磁仪、回转集电器等进行了观测研究,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地光照片。1974年,我国学者马宗晋在研究了邢台地震以来历次较大地震的临震宏观现象以后,提出了地光不仅仅是地震派生的结果,而应看作是临震共同发展的统一过程。这就是说,应把地光同与它同时出现的其他现象联系起来考虑。随着地光现象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从地光的复杂形态中领悟到它的成因也并非是单一的。由于地光发生的时间短促,机会难逢,过去的地光资料也常常缺少详细确切的说明,尤其是直到今天,还未解决仪器观测技术问题,因此地震中地光成因的研究还没有确切结果,仍然处于假说阶段。

地光是由岩块相对摩擦产生的。米尔恩是一位长年工作在野外的地质学家,有一天,他在野外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手中的锤子落在坚硬的岩石上时,点点火星迸溅出来。米尔恩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发,第一个提出了地光是地震时岩块相对运动发生摩擦而产生的发光现象。1954年,前苏联学者邦奇科夫斯基也把地震发光比喻为马蹄与石头道路撞击而产生的火花。

这种说法是探索地光成因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它的解释只是对某种形态的地光说得通,对地光的其他形态则难以奏效。例如,有些地光发生在半空中,似乎与地面岩石的摩擦无关;有些地光还伴随有类似日光灯的自动闪烁,这显然也无法用摩擦生光来解释。另外这种观点也很难说明在震区广阔的范围内都可观察到地光以及球形光和柱状光的缘由。因为按照岩块摩擦发光的假说,地光应该主要分布在裂隙带附近,并与裂隙的分布方向一致,发光的部位应接近地面。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时,有人看到本县大青山菱镁矿分布区出现强烈的白色光带,它与该地大量裂隙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紧贴地面,持续2~3秒钟,没有明显闪烁,然后突然消失。这种地光可以用岩块摩擦生光观点解释,但以此来解释所有的地光,显然是不全面的。

根据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日本学者寺田寅彦闲来无事,对物理学中的电动现象甚感兴趣。他看到液体和固体相对运动时,常伴随有一些电现象,即在液体和固体的接触面上会出现两层异种电荷。如果液体在压力下通过一个固体毛细管,那么就会在毛细管的两端出现电位差,这就是流动电位。这位学者由此萌发了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试图能在地光成因问题上一显身手。他认为,一场强烈地震所影响的深度可与地面波及的范围相当。在地震影响的深度范围内,地下水受到挤压,便通过岩石的孔隙向上移动,产生流动电位。寺田推测,地下水所受到的压力,相当于100千米厚的岩柱所产生的压力。根据计算,它所产生的电位差可达到300万伏。显然,这样巨大的电位差足以导致产生高空放电,形成地光。寺田的理论得到了日本部分学者的支持,但国际上多数学者对这理论提出了质疑。尤其是美国学者麦克唐纳对寺田计算出来的300万伏电位差表示怀疑。这位美国人设想了地球内部产生电位差的各种可能原因,研究了地下核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对地下水流经岩石和土壤中孔隙的流动电位的影响,结果发现,在300多米的深度范围内,能产生的最大电位差仅有几百毫伏。即使地震的影响能达到100千米的深度,所产生的电位差也不过几百伏,远比寺田所说的小得多。这样小的电位差,是不可能引起大气发光的。

这个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就这样夭折了。

石英的压电效应说。芬克尔斯坦和鲍威尔,当年曾是继美国人麦克唐纳之后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的主要反对者。他们在推翻日本学者的理论以后,提出了石英的压电效应说,企图利用地电电位差来解释地光的形成。

1970年,芬克尔斯坦和鲍威尔首次发现了地震孕育过程中石英的压电效应。科学家们早在物理学的实验中发现,许多晶体在受到挤压或拉伸时,会在两个平面上产生相反的电荷,这种现象被称为压电效应。今天,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仪器中,也被广泛应用于导弹、电子计算机、航天等尖端技术中。压电石英就是这样的一种晶体。由于石英在地壳中分布很广,地震是岩层长期受力突然破裂的表现,可以想象,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必然也有压电效应产生。两位学者推断,当石英在地壳中有规律排列时,如果沿长轴排列的石英晶体的总长度,相当于地震波的波长时,就会产生地震电效应。若地震压力的压强为30~330帕,就有可能产生500~5000伏/厘米的平均电场。这个电场足以引起类似暴风雨时的闪电那样的低空放电现象,产生地光。由于压电效应并不一定在地震发生时才有,所以在地震前的几个小时也可以看到地光。

如果按照这种理论,地光应该只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分布有定向排列的大量石英晶体的区域内,然而实际上出现地光的强震区其地下岩石并非都是石英岩,而是多种多样的岩石,但无论地下岩石性质如何,都有出现地光的可能,这一实际情况与石英压电效应理论不相吻合。另外,石英压电效应理论也不能解释在一些震区观察到的极为独特的电磁暴现象。

更难解释的奇怪现象。1966年,前苏联塔什干大地震前几小时,塔什干上空突然发生了一场电磁暴。天空中耀眼的白光就像镁光灯一样,使人目眩。更令人奇怪的是,室内的日光灯无故自亮。科学工作者观测到电离层中电子密集度达到顶峰。

这次地光的奇异特征,显然很难用前面的几种假说解释。

1972年,日本学者安井丰等人提出了低层大气振荡的看法。他们认为,由于大气中含有各种正负离子,所以大地具有微弱导电性。当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受到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和地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射线的撞击,结果使这些气体离子带电。地震区常会有以氡为主要成分的放射性物质,地壳震动把它抖入大气中,特别是在含有较多放射性物质的中、酸性岩石分布区和断层附近,大气中的氡含量将显著提高,这也将使大气离子导电性增强。这时如果地面有一个天然电场,那么就会向空中大规模放电,使地光闪烁起来。

我国地震工作者在研究了辽宁海城地震以后,发现震前氡含量明显增加,大气中电离子也明显增加,在震区上空形成电荷密集区,大气的导电率增加以后,在地面电场作用下便可能发生放电发光,大面积放电和氡蜕变放出的射线都可能产生荧光,使日光灯管闪亮。

这个低空大气发光理论,是目前比较成立的假说。不过,也有人认为日光灯管发亮的原因与地震时的高频地震波有关。

此外,最近又有人提出,黏土矿物也是地光的光源之一;还有人重新提出岩块摩擦生热与地光的关系,并考虑了电场的形成。

这些观点也都不能圆满地解释地光的成因。从现有资料看,地光是地震时有着多种成因的发光现象的总称。要想彻底揭开它的形成之谜,就必须加强对地光的科学观察,特别是要用现代的先进技术装备,及时地捕捉有关地光的各种信号,并仔细地区分不同类型,最后终将洞悉地光的秘密。

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郭自强最近通过岩石压裂实验研究,得知岩石在受到压力发生破裂时,会放出强烈的电子流。地震发生之前,岩石受到地壳应力作用而破裂,也会产生强电子流,这些电子流可以通过地壳裂缝进入大气,使空气分子电离而产生地光,这是目前世界上对地光的最新解释。

同类推荐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八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八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编选了经典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成长,体会人生。
  • 中学生必背古诗词(新课标必读丛书)

    中学生必背古诗词(新课标必读丛书)

    诗词,是指主要以近体涛和律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 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谚语歇后语

    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谚语歇后语

    《谚语 歇后语(最新图文普及版)》是百姓语言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们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使用和锤炼,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通俗浅易,流传广泛,简练深刻。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截是一种比喻,后半截是这个比喻的揭晓。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使用,都可以“歇”去后半截,以前半截示意。歇后语也有叫做“俏皮话”的,它与谚语比较,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含蓄、幽默而饶有风趣。由于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取材丰富、具体、形象、奇妙,因而许多歇后语读起来乐趣无穷,久而不忘。
  • 构建美的课堂

    构建美的课堂

    《构建美的课堂》,正是上述思考与实践的成果。该书从“学科本质美”、“教学过程美”、“课堂氛围美”三个部分,通过列举教学案例,提供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感悟、欣赏其中的“美”,从而实现提高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这本书将“美育”与学科、教学、课堂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给儿童提供了浸润式的“美育”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氛围下,定二小的孩子们一定会成长为“言行皆雅、气韵俱佳”的少年儿童。
  • 青少年必读著名作家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青少年必读著名作家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
  • 爱莲成说

    爱莲成说

    一个是人,一个是仙:一个新婚丧夫带着孩子,一个浑身是伤昏迷不醒,他们相遇,会是金风玉露的相逢吗?
  • 逆袭废材腹黑小妖妃

    逆袭废材腹黑小妖妃

    (玄幻)身为特工却动了情,被心爱之人所杀,不但没死还穿越了天启唯一的公主,不过是废材公主而已!自从退婚之后,身边的桃花那是朵朵开,这个时代是专门生产美男子的吗?突然有一天,苏灵高兴的跑到师傅面前:“师傅,大师兄跟我表白了,我是不是应该接受了?”某师傅听到这话,俊脸彻底黑了下来。那个小屁孩哪里好?长得有为师好看?功夫有师傅高?苏灵一直摇晃着脑袋!那就是这样的小屁孩要来干啥?也对,那我再找找,有没有比的上师傅的,我嫁之人一定要跟师傅一样强大帅气!某个吃醋的家伙好恐怖,挥手之间那些朵烂桃花已不知何处而去了。
  • 最经典的探险故事

    最经典的探险故事

    阅读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的经典探险故事,能够扩大我们的眼界,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的精神,启迪我们的人生。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集故事性和纪实性于一体的《最经典的探险故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探险家和探险故事数不尽数,我们尽量选取在人类探险史有重大影响的探险家或探险故事来向大家介绍。
  • 幽冥天师

    幽冥天师

    传说华夏大地藏着三处绝地,阴山,藏尸江,丰都鬼城,每到夜晚,阴魂不散,僵尸横行,鬼影扑朔。世间有阴阳道士,有风水大师,有算命先生,而我林正则是独一无二的阴阳天师!
  • 东方奇谭之千殇

    东方奇谭之千殇

    别怕,这里有鬼,但很温暖!这是一个人、鬼、妖、灵共存的世界…
  • 邪魅校花的复仇之路

    邪魅校花的复仇之路

    她,腹黑邪魅,他,傲慢霸道,初始因为小事争吵,渐渐的他喜欢上了她,她却不以为意,两人该何去何从?他与她从小一同长大,他从小就喜欢她,她的心里却只有报仇,他陪着她,报了仇,他向她表达了心意,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爱意,三人将何去何从......
  • 异界英雄

    异界英雄

    海军陆战队中尉,蒙古族,巴特尔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发生意外,并离奇地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和地球上一样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弱肉强食,巴特尔最後能否成为强者生存下去?几个小时後,巴特尔爬出石洞。回头一望,把巴特尔吓了一跳,自己爬出来的地方,赫然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石头,象鸡蛋,放大上千倍的鸡蛋,会不会是龙蛋?差点晕过去,自己是从龙蛋里出来的,MD,那我还不成了龙子了。
  • 天人宝鉴

    天人宝鉴

    安史之乱看似世间朝代更替,其不知天上也在经历一场大变革,一群为保护凡人和另一群为保道统香火的神仙进行了协商,最后提出封天天条的说法,千年之后封天法器被一小孩捡走又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
  • 彼年豆蔻,我许你天荒地老

    彼年豆蔻,我许你天荒地老

    原来让我彻底忘记那个背叛我的她的人不是你,而是在背后默默暗恋着我,没有你漂亮的她!我一直当妹妹的她!
  • 高技术企业集群

    高技术企业集群

    本书首先建立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的分析框架;继而综合参考国内外学者相关论述,得出了高技术企业集群形成及演化机理;最后探讨了诸如政府治理、信任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品牌化、国际化等高技术企业集群的问题。通过对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第三意大利等世界知名高技术企业集群地的介绍和分析,为我国治理高技术企业集群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