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50500000005

第5章 这段历史这段情(初版自序)

地球转过一圈便不能退回,生命走完一截便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无情的历史。谁会想到我们蒸蒸日上的共和国会一下子跌入“十年内乱”的深渊,粉碎“四人帮”后又从这深渊中一步步地爬出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了两年只能说假话的记者后,我发誓不再干这一行。但时隔四年,我还是回到这条轨道上又干了九年。

命运不由人选择,回顾与思考却是个人的专利。

长时间以来,我总是想着我第二次当记者的那段历史。因为它像一块海绵,里面饱吸着经验、教训、知识和感情的乳汁;它又像一面镜子,里面折映着外部世界的山川、人物和我内心的感受、思索。这个念头几起几落,写作方案几定几改,最后还是决定让历史和我一块儿进行对白。我选了一部分曾白纸黑字发于报端的新闻和蛛丝马迹般散在采访笔记、日记中的思绪,将这一段历史和我渗在这段历史中的感情和盘托出,便成了现在这本集子。从时间的纵坐标看,这里的事件发生在1978年到1987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历史上一段深刻的变革时期。从空间的横坐标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基层,发生在那些普通工程师、教师和农民中间。如果再加上一个主观世界的坐标——我内心的体验,这就是一个记者特定的三维空间。我就在这个空间里生活了九年。这个空间是很小的,和历史的长河比,一瞬而已;和整个社会比,它名副其实是一个不出新闻的小角落,是一个很容易被历史遗忘的角落。但正如人迹罕至的地方会发现一块远古生物的化石,这个小角落同样浓缩了这一段历史的影子。你看那曾席卷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里面竟有这么多的专制、愚昧;在人民民主政权下竟会有冤狱逼死人命;改革的春风刮起后,一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技术员一夜之间成了新闻人物;在穷乡僻壤里,那些忠诚的知识分子在默默地生存等等。在这个角落里保留了许多转折时期的思考和印痕。而我在重编旧稿时又对这些事件加了旁白,展示了我当时的愤怒与喜悦,对人事的谴责与尊敬,及具体的构思技巧与写作过程。

文学是人学,新闻也是人学。记者每日每时接触和研究自己的采访对象,他同时也在这研究中修正自己。大概每个人都是这样,我初当记者时总有一种新鲜感和莫名的自豪感,仿佛周围的人物、事件都由我的笔尖来调遣。但再当下去,就渐渐觉得恰恰相反,是这些人物、事件在牵着我的笔尖。有些人我不写出来就寝食不安,有些事我写着写着心就发抖。几乎凡是我写过的正面人物都成了我的朋友,是他们教育了我,帮助了我,成就了我。到后来我觉得一日也离不开我的采访对象,离不开这些朋友。我的陋室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曰“九师斋”,还将这三个字刻了一方闲章。来这里的都是我的老师,他们从不同方面给我治学的方法、做人的勇气,以及许多具体的知识。有了他们的激励,我才在新闻之外又去写报告文学,写科学史小说,去研究方法论,去帮人打官司,去当董事长办全国第一家人才开发公司。我像一朵浪花,被背后的大潮推涌着,在生活的海面上呼啸翻腾,我很高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尝到了挫折、失败与冤屈的苦涩。我在这种广阔的背景下修炼自己,如气功师广采天地外气充实自己的丹田之气。这几年的记者生活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所以我主张,如果有条件,每个年轻人,无论他将来干什么工作,最好都先当四年记者,这是另一种大学。我只知道自己经过这个阶段后由天真变得实在,由浮躁变得深沉,上任之初的那种职业的新鲜感、自豪感换成了一种人生的使命感、紧迫感,使我能以新的态度对待以后的人生。

人的一生中常有几个可怀念的阶段。怀念童年,是因为那是一张不可再得的白纸;怀念激情的岁月,是因为它在人生刻下了深深的年轮。现在我以这本集子纪念那九年平凡的岁月,是因为它自自然然地记下了那个时代对我,和我对那个时代的一段情。

梁衡

1989年8月1,2,4,

同类推荐
  •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是一部关于作家和作家的创作的随笔。从多个角度看待名人作家的写作背景、创作历程。例如托尔斯泰、爱默生、海明威等。本书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如实解析了这些作家的经典的作品,并且节选经典作品的经典部分进行评论。
  • 南昌之光

    南昌之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奉献了什么。当感受到脉脉温情之后,一个最直接而又裸露的想法,就是在漫漫人生之途中,给予回报。让他人也在自己的奉献中,感受到同样的脉脉温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用时尚的话儿来讲就是“和谐”。
  • 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本书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
  • 我把诺奖颁给你(下)

    我把诺奖颁给你(下)

    《我把诺奖颁给你(下)》是由第一届“黑马星期六上海文学新秀选拔赛”参赛作品汇编而成。该比赛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云文学网联手萌芽杂志社、文学百校行、新读写杂志、零杂志主办,来自全市40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两百多名高中生齐聚一堂,以文会友。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以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末世之重生之后

    末世之重生之后

    他以他人之名从沉睡中醒来,却发现自己的记忆已经完全丢失,并已身处于丧尸横行的末世。然而,在危机四伏的末世中一路行来,慢慢找回的记忆,却使他发现……
  • 位面终结录

    位面终结录

    呃……当我得到这块板砖……哦不,是YeltogaDriver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是主角了,真的。然而。你特么见过只有十个不到的女票的主角吗?!歧视学生吗?!我特么要当龙傲天啊!算了,不提了。是时候去装一波b了,自从终结了那一切之后,我的装b技术都变差了。——岳天恒语录
  • 转眼间我已看不到夕阳

    转眼间我已看不到夕阳

    我怕黑,所以至今不能习惯没有你的黑夜,18岁的青春,友情,爱情,纠缠万分。我叫林夕,他叫汤东阳,12岁,我们初识,15岁,我们走失,18岁,我们重逢,19岁,我们纠缠,21岁,我们失去,这是只属于我们的疼痛故事,以悼念我们已逝去的青春。
  • 璨若星尘

    璨若星尘

    失忆的少年一次意外中走上了修炼之路,不断重现脑中的记忆碎片,挚友无故的别离,体内不明的极黑之力,这一切...是过往未知的延续还是命运崭新的安排?
  • 三步成神

    三步成神

    “想成神么?”传说无上圣书的开篇之页就是这短短四个字,神只是个传说,但却仍有无数人前赴后继飘渺的成神之路。这里的世界,人们口口相传着一个不变的定律,成神之路三步即可......有人说这是纯属狗屁的谬言!有人说这是经典永恒的真理!万年之久,飘渺的神,似乎仰望不到,于是更多的人说,埋下头吧!永无止尽的玄气修炼才是TMD真正地王道!
  • 中原法师

    中原法师

    仁祖16年间,僵尸出没,危害百姓,朝廷派出一名清朝道士前去消灭僵尸,确保他们永世不再踏入。
  • 那年那日浅笑微凉

    那年那日浅笑微凉

    一次下定决心的改变的改变。小学时代的她,孤独骄傲,对所有事物都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她的冷漠,她的孤傲,给她带来的是朋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开。甚至,在毕业典礼上,连一句再见都没有。她发誓,这只会是回忆。
  • 至上撸教

    至上撸教

    贱下色二楞,表字傻叉,道号流氓屌丝。前无来历现无学历,看片度日,撸管磨时;现观自身,无名屌丝,整日浑浑噩噩,虚度时光;现实生活真个是枯燥乏味,无尽凄凉;故将想象生活,意淫写出,逃离现实中无聊乏闷。奈何愚下,才疏学浅,笔墨匮乏,故文章全是瞎编乱造,随便意淫,东模仿西,到处抄袭。书中不乏一些诗词,也只是勉强够数,也是愚下教而不化,愚钝至极,只因对古人诗词热爱至极,也是一腔热血,故厚颜写出;看官如若难往下看时,还望轻喷。书名撸仙传,自是写屌丝;但屌丝者人数众多,见多识广,才识过人者比比皆是。愚下虽是屌丝但见识尚浅,极是无知;自是不敢对他人冒名代表,妄加揣摩。书中所写皆是愚下自身,乱黑乱喷。
  • 当青春不再年少

    当青春不再年少

    李孟开心的以为她忘不掉的不是江宇而是那段青春,于是她便决定好好的工作,好好的找个好人把自己嫁出去。没想到一个接一个的搭档让她瞠目结舌,江宇更是似幽灵一般的经常出现在眼前。新欢的追求,旧爱的纠缠,李孟陷入一段痛苦的纠葛当中,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是那烧脑的案情。当青春不再年少,当年华都已苍老。谁还在执迷尘世,谁还在留恋过往?
  • 栀子花开

    栀子花开

    作为赔钱货重生到了一个古代贫困的家庭,嬷嬷不喜,婶母不爱,好在还有个坚强隐忍的母亲,三个关爱自已的姐姐,外加上一个疼爱媳妇的亲爹,再迎来一个万众嘱目的小弟。全家致富不是口号,那是一种努力,挫折艰难如逆风解意,斗志斗勇中为姐姐们寻找新的幸福,疏不知爱情悄悄来临到了自已的身边。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牵手是有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