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13300000017

第17章 故乡感怀

关于故乡,古往今来的游子们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比喻。

在遥远的记忆里,故乡是母亲劬劳不息的身影,是亲友悲欢离合的生活,是先生殷切期待的目光,当然还有傍晚时分依稀的炊烟,或树影丛中课堂的灯光。

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没有故乡,就没有你的存在。而离开了故乡,却又有了你的新的存在。

但是,哪怕是破土成长为参天大树,它的树叶承载着它的情思,依然飘归于大地。

一个人,无论走到了哪里,无论干出了什么事情,都终生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乡情。

大体人人如此。

何况是诗人呢!

毛泽东对故乡的记忆,常常充满诗意。

1961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他给远在长沙的老同学周世钊写信时,想起了古代诗人对湖南的描述,禁不住动情地说:“‘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只有前代诗人对湖南的描述还不够。

毛泽东有自己眼中的湖南,他用自己的诗笔去描绘了一个新的湖南。

1955年6月,毛泽东到南方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来到了长沙。

长沙,是造就毛泽东的沃土。这里有他的许多故旧好友,这里刻下他青年时代迅速成长的浓浓痕迹,这里能唤起他对风华岁月的美好回忆。

1925年,崭露头角的青年革命家毛泽东,曾在长沙寻觅旧踪,写下《沁园春·长沙》,问了一声“谁主沉浮”?

30年后,已成为一国领袖的毛泽东,在长沙又一次寻觅旧踪,陪他一道寻觅的,还有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周世钊。

6月20日这天,他们先是在水涨流急的湘江里游泳,到达对岸后,又寻访了岳麓书院、爱晚亭、白鹤泉。在岳麓书院传说为朱熹讲学的赫曦台前盘桓一阵,便沿着生满苍苔的石子小路,登上矗立岳麓峰巅的云麓宫和望湘亭。

在云麓宫,毛泽东发现过去挂在壁间的一副对联不见了。那是他青年时代特别欣赏的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周世钊告诉他被战火毁掉后,还没来得及重新镶嵌在上面。

兴致很高的毛泽东,和周世钊一路谈笑风生,忆及故人旧事。

回忆故人旧事,不免生出人世悠悠的感慨。

周世钊禁不住赋诗一首:“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周世钊把这首七律寄给了毛泽东。当年10月,他收到了毛泽东的应答之作——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这首《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前面四句讲6月20日那天的所游所见,后面四句说的是这次游览的所思所感。

大概在同周世钊谈及故人旧事的时候,他们提到了青年时代的好朋友萧子升。

当年的萧子升,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有志青年。他同毛泽东一起到湖南乡下当“游学先生”,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可后来却选择了另外的人生道路,在国民政府做了农矿部次长,还管理过故宫。祖国大陆解放后,流落到南美洲的一个国家,处境很为狼狈。

从人事变迁来讲,确也为“可哀”之事。

故乡的风物,记载了多少人世间的分分合合。

有的是同路前行,有的是殊途同归,有的是分道扬镳。

有的不在了,有的又聚首了,有的却天涯各处。

这不正是同乘故乡之船外出的游子们搭造的世界舞台,演绎的人生故事?

虽然30年过去了,但毛泽东不认为青春已老,不认为韶华易逝,因为他的经历太充实了。不是吗?如今又来到了当年激扬文字的地方——赫曦台。

那是相传宋代大儒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地方。

无论是求学奋进的长沙,还是生长启蒙的韶山,对毛泽东来说,都有太多的悲欢,太多的回忆,也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诗情。

1959年6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了趟故乡韶山。

从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32年了。

毛泽东深爱自己的母亲,就像他深爱自己的故乡。

毛泽东的母亲,为人宽厚仁慈,慷慨大方。正是母亲的慈爱,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

就像许多人成年以后都拥有的感受一样,母亲,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第一位也是影响最深刻的一位引路人。

1919年10月母亲病故,在长沙忙于驱赶军阀张敬尧的毛泽东赶回韶山,二弟毛泽民对他说: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面对孤灯,他彻夜守灵,含泪写下一篇四言古体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噙大海。”

如渊如海的赤子深情,足堪与任何一个孝子相比。

毛泽东的一位族兄读了《祭母文》,感慨万千,当即抄录一份,还在文末批注说:“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这位族兄要用这篇祭文教育后辈的想法,不经意间为毛泽东留下了一篇轶文,也为世人留下了毛泽东又一种情感底色。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

毛泽东曾把她接到长沙治病,还搀扶着她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位农村妇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拍了平生唯一的一张照片。

韶山,在毛泽东心目中,永远是神圣的。在故乡面前,他永远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永远怀着敬重之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不能回故乡,便让长子毛岸英代他探望父老乡亲,并特意让他突击学了一些韶山话。

儿子临走时,毛泽东又交代说:千万不要在乡亲们面前显威风,你必须在20里外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到韶山。

1950年,毛岸英按照父亲要求,回到了韶山。

可半年后,他就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并永远地埋在了那里。

如今,阔别32年的毛泽东回来了。

回乡的第二天早晨,韶山还没有醒来,他就踏着小路,来到了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虔诚地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这番情景,太像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人到老年,“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毛泽东在旧居陈列的父母亲的照片前伫立良久,感慨地说:“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在自己住过的卧室里,看到他与两个弟弟同母亲的合影,激动万分,惊讶地问起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找来的。他凝视着母亲的遗容,眼中噙着泪水。

孟子说:“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毛泽东到毛氏宗祠里去看了看,对人说:“敬菩萨是迷信,但这个烈士墓和祖宗牌子,却是个纪念。”

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鞠躬行礼(1959年6月)

毛泽东来到自己题写校名的韶山学校。少先队员簇拥着他,给他戴上了红领巾,留下一张至今让人们能听到笑声的照片。

家乡也有了不怕旱涝的水库,他自然在里面畅游了一番。上岸后,站在山冈上,波浪起伏的千顷稻田和正在田中挥汗劳作的人们,尽收眼底。

“韶山风光依旧,人世几经沧桑。壮志已成大业,何须衣锦还乡。”

跟随毛泽东到韶山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写了这样一首诗。

看来,当时的人们,便已开始体会毛泽东故乡情思的真谛所在了。

在故乡,毛泽东更加忘不了的是乡亲们。晚上,他专门请了几桌客,参加的有韶山老地下党员,有1925年他在韶山一带发动农民运动时的积极分子,有革命烈士的遗属,有他小时候的老师,还有一些亲朋好友。

毛泽东举起酒杯,表达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毛泽东的名言。

毛泽东和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在一起(1959年6月)

韶山这片土地和整个中国一样,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追求和奋斗,才使山河旧貌换了新颜。

客人们走了,深夜时分的毛泽东,依然沉浸在陶醉之中。

三十二年的风烟岁月,三十二年的故园情思,三十二年的乡亲面容,三十二年的家乡巨变,如何不让他思绪联翩——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到韶山》,毛泽东最早起的题目叫《归故里》。

当年,怀着“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一理想离开家乡的毛泽东,有着鲜明的爱憎。“黑手”代表着恶势力压迫,“红旗”昭示着反压迫斗争、前赴后继的人民牺牲精神和今天的光明新天,构成了诗人的大喜大悲。

这是对韶山和韶山人的咏赞,何尝不是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咏赞?

因为故乡变化如此巨大,中国变化何尝不是如此?

毛泽东是湖南诗人,更是中国诗人。

写完《七律·到韶山》,毛泽东便把诗情投向了整个中国。

他于6月27日离开韶山,6月29日从九江下船上了庐山。

登上庐山,正是红日方升之时。兴奋中的毛泽东,站在高处,极目望去,但觉眼界很是开阔,仿佛能够收尽注入鄱阳湖的九条水流,能够纵览横浮在长江流域的彩云,能够穿透三吴之地的浩淼烟波。

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妆点了毛泽东的诗情,于是作《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六天之内,连作两诗,这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是不曾有过的,由此可见,他当时的诗兴何等高昂。

犹如“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一样,诗中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达的依然是爱憎分明的褒贬,依然是泾渭分明的对比。

东晋的陶渊明,也曾到过庐山,并在庐山脚下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在庐山上诗兴大发的毛泽东,想起了这位老去千年的诗人,想起了他的行为和梦想。

陶县令看不惯世事,辞官隐居,梦想着一种和平自由的生活。

到哪里寻求这样的理想世界呢?陶县令不得不虚构了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

但这是一个从秦朝末年便为了躲避乱世而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生活停止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有一首流行歌曲曾这样唱道:“到哪里去寻找往日梦境?”

人们很喜欢听,人们很喜欢想,但绝不喜欢真的去寻找。

因为人们并不要梦境,除非他不能改变现实。

人们也不会回到往日,除非今日遗弃了他。

乱世已成遥远的记忆。在毛泽东看来,能够改造现实抓住今天的人们,不再需要梦境。闭塞的桃花源,也该是山口大开,汇入新的时代,一道耕田同乐了。

这“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问得富有诗意和机趣。接下来的答案,或许正是《七律·到韶山》里说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故乡情思,便这样和中国情思融合到了一起。

本来,故乡是缩小的中国,中国是放大的故乡。

1975年,毛泽东阅读了汉末辞赋家王粲的《登楼赋》。

或许是被赋中“情眷眷而怀归兮”的故土之思感动了,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和怀念。”

王粲写《登楼赋》的时候,才三十多岁,远远谈不上老年。

毛泽东不正是在借王粲之赋,抒发胸中的感念吗?

从1927年离开故乡后,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毛泽东只在1959年和1966年回去过两次。作为立志舍小家为大家的职业革命家,毛泽东一生以四海为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浪迹天涯”“离家出走”的人。

他的家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在风雪迷漫的雄关漫道,在井冈山,在延安,在山的深处,在河的那边,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正是这种“江海客”生涯,使他一生向往着极为充实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梦家望乡的人。

联结游子与故乡的纽带,就是那复杂纷纭的情。

亲友挚情,肝胆相照。旧友故情,温馨炽热。

大地情,山水情,声声不倦。

故园情,民族情,魂牵梦萦。

1959年回韶山的时候,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看见对面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便对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这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

于是,便有了一幢为来韶山的中央领导提供开会和休息场所的灰砖平房。早年这里因为有一个常年水滴不断的小山洞,人们便把它称为“滴水洞”。毛泽东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则叫它“西方的一个小山洞”。

1966年6月,毛泽东曾回韶山滴水洞小住。要走的时候,他仿佛预感到自己以后很难再回来了,竟久久不愿离去。当工作人员收拾完东西,催他上车时,他说:“你们先走吧,我再坐一会儿。”

于是,工作人员又给他泡上一杯茶,他坐在藤椅上,凝思了许久……

1976年夏天,毛泽东病重时,用韶山话多次说:“我要回滴水洞。”

当时,中央已经决定,待病情稍有好转,便满足他的这个愿望,回韶山休养一段时间,还通知了湖南有关部门作好接待准备。

从生命的第一次涛声,到最后一次的潮汐渐次退去,无论你是直驰平川,还是穿越大漠无论你在林中漫步,还是登临山岳无论你是在清泉石壁前端坐,还是在烈日暴风中奔走……你都会回望故乡,怀念故乡,魂归故乡。

这是一种骨子里的生命真相,一种叶落归根的生命本质。

然而,毛泽东终究没有实现叶落归根的愿望……

同类推荐
  • 九华济公传:大兴和尚传奇

    九华济公传:大兴和尚传奇

    《九华济公传:大兴和尚传奇》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尊肉身菩萨——九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的传奇人生。大兴和尚因其一生中种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神奇而被世人称为“九华济公”。作品以“庚子赔款”到改革开放的百年人生为背景,以大兴和尚在抗战时期杀敌救民以及他行孝感动他人、行善劝化众生,以其独特的医技治病救入等一系列事件为主线,生动地刻画出大兴和尚普通而传奇的形象;并以大兴和尚“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牛只需一把草就够了”等经典语录来化导世间、抑恶扬善。
  • 兵家鼻祖:孙武

    兵家鼻祖:孙武

    孙武[挟三万兵,纵横天下无敌],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孙子兵法》。此书早已被广泛流传到了世界各个国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运用到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部传奇的兵法是如何完成的,我们不妨看一看孙武的传奇人生。读《兵家鼻祖:孙武》,不但可以感受到孙武生活中的曲折、离奇,又能够被战争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紧张形势所牵掣,也能够了解到孙武、伍子胥、吴王阖间、伯韵等人物的性格、脾气,以及品质的不同。
  • 民国高官私人档案

    民国高官私人档案

    本书叙述的人物是:孙中山与宋庆龄蒋介石与宋美龄孔祥熙与宋霭龄蒋经国与芳娜张学良与赵四戴笠与蝴蝶。这六对民国高官和伴侣的感情都很超前,放在如今也会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些故事却因其当事人的特殊身份,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土中太久。
  • 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他是家喻户晓的反面典型,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第一部秦桧传记,讲述他如何由一个不为人知的乡村教师,凭借权谋、运气、才气,在南宋末年的战乱中浮沉,一步一步迈向权力的巅峰。
  • 谁与争锋:审视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奥秘

    谁与争锋:审视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奥秘

    本书的内容包括透过风险抓住创富的机遇、用创新激发创富的活力、用“苦心+实干”夯实成功创富的基石、用科学的管理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羽翼、凭智谋财,拓宽创富大道、借势经营,迅速壮大自身的创富实力、以多元化培植多个财富生长点、把资本运营作为财富增长的杠杆、跨国经营,企业崛起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构筑创造财富的天梯、追求独到的领导风格与个人魅力、用企业文化凝聚创富合力三、当代中国富豪中的巾帼英雄、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领地、知本创业:知识分子的财富之路、当代中国富豪愈来愈年轻等详细内容。
热门推荐
  • 傲战惊天

    傲战惊天

    少年凌介,觉醒逆天天赋,一路登上巅峰,无人能阻挡他前进的道路,一段逆天之路就此开始。
  • 厨师中状元

    厨师中状元

    重男轻女是一大陋习。现实生活中在当今的农村里还是很普遍的,大都市稍许好些。在长三角都市圈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养女儿是招商银行,养儿子是建设银行。”
  •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意大利是欧洲国家中纺织业率先发展且占有优势的国家,中世纪意大利曾以其毛织业的率先发展而致富,并享誉全欧,在欧洲毛织业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其原料和产品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经济外向型特征,使得最初由毛织业构建起来的经济链条因缺乏国内供、产、销的联系而十分脆弱。
  • 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英雄传奇之纵横天地

    英雄传奇之纵横天地

    新生驾到,没用的票就请大神赐点吧
  • 北冥神剑

    北冥神剑

    一代宗师池远山的奇遇,轻狂少主池中天的江湖豪情,为何武林再起风云,年轻豪侠池中天在阴谋和各种纠葛的感情里力挽狂澜,步步惊心揭开惊世秘密,北冥一剑破江湖。
  • 中老年滋补保健酒

    中老年滋补保健酒

    本书提供了保健药酒处方348个,介绍了处方来源、组成、功效主治、制备方法和用法用量。
  • 女皇威武:霸道女流氓

    女皇威武:霸道女流氓

    堂堂冥界的公主,却因为父母之间的原因被贬到了凡间。既然来到了人间,我们的可爱公主哪怕失去了记忆,依旧本性不改。一双紫眸震天下,震的满朝文武泪汪汪,震的神佛胆变小。天哪,谁来把我们可爱的公主带回去!
  • 仙侠永恒

    仙侠永恒

    这里有统治万古的国度,这里有古老斑驳的遗迹,这里有一念千万里的仙人,这里有绝世无双的大妖,还有无尽无慧的凶兽……仙法灿盛的时代,然长生却不再,漫漫长生路,何处才有希望?问苍茫山河,谁主沉浮?少年一剑西来,震慑无尽仙途!看我一指破山河,重启荒古!
  • 不可理喻爱上你

    不可理喻爱上你

    布可可和陈佑是青梅竹马,布可可当明白自己对陈佑的感情时,陈佑却在车祸中死去。他从小感觉不到冷热,没有味觉,只有见到布可可心脏才会出现一点不一样的感情。当布可可喜欢上他的时候,却意外听见陈佑的死不是意外。最后,两人解开了误会,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