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13300000004

第4章 问乾坤沉浮

前些年有部电影,叫《毛泽东在1925》。影片说的是那年春夏,主人公在韶山发动农民运动的故事。

当时,32岁的毛泽东踩着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回到家乡。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在革命阵营,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官”了。

韶山一带掀起了红红火火的局面。

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和国民党的区党部。他发动农民平粜除米,阻谷出境,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大革命的时代洪流奔涌在了偏远的乡村。

毛泽东在韶山的举动,惊动了省城。反对国民革命,一心要抓革命党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有好心人通了消息,1925年8月28日那天,毛泽东趁着月色,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

然而,电影的结尾,却是让毛泽东乘坐小船离开了韶山。韶山本不通船,创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呢?

这样的结尾,也许正是要突出毛泽东的诗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离开韶山的毛泽东来到了赵恒惕的眼皮底下——长沙。

这首《沁园春·长沙》,就是在长沙旧地重游时写下的。

风物依旧的长沙,五载读书生活时的景致历历在目,可世势全然大变。过去的狂放和岁月的流逝,眼前的峥嵘和社会的生机,还有未来中国的寥廓和希望,都一股脑儿地涌上诗人的心头。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气象。一个“看”字,写尽明丽高远的秋天景色。

枫林如火,深寓着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一个“稠”字,道出了无尽的苍凉和想象。

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

在迎送岁月的时候,人们在创造生活,有的人,同时会创造历史。

熟悉的往事逐渐远去。陌生的现实和未来正步步逼近。

这时的中国,恰如“百舸争流”的竞技场。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同北方的军阀统治遥相对峙。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

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在人类斗争的风浪中,又是谁能够游到胜利的彼岸呢?

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毛泽东是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人。

他常常问天,问地,问人,问自己。向世界发出各种各样的提问并寻找答案。他的追问,有时是诗人的,有时是政治家的,有时是哲学家的,有时是革命家的。有时,则兼而有之。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如果说还是有几分书生意气的豪言壮语的话,那么,《沁园春·长沙》,则以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告别了过去,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

从此,一心要扭转乾坤的诗人毛泽东,开启了以更加具体沉实的责任感为基本旋律的创作时代。

1963年编选《毛主席诗词》时,他特意把这首《沁园春·长沙》选为开卷之作,足见这首32岁之作的分量。

诗人还解释说:“怅寥廓,说的是在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写完《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来到了当时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政治家。

正是在广州,毛泽东和五四时期开一代诗风,高唱“要把月来吞了”的浪漫诗人郭沫若相遇了。

一个是未来的旧体诗大家,一个是已经风靡文坛的新诗领袖。

他们的见面,却不是因为诗缘的遇合,而是风起云涌的革命洪流的牵连。

在郭沫若的记述中,毛泽东当时是一派白面书生的形象:

“到了祖涵房家里,他却不在,在他的书房里却遇着了毛泽东。太史公对于留侯张良的赞语说:‘余以为其人必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吾于毛泽东亦云然。人字形的短发,分披在两鬓,目光谦抑而潜沉,脸皮嫩黄而细致,说话的声音很低而娓娓,不过在当时的我,倒还没有预计过他一定非‘魁梧奇伟’不可的。在中国人中,尤其在革命党人中,而有低声说话的人,倒是一种奇迹。他的声音太低,加上我的耳朵素来有点背,所说的话实在连三成都没听到。不过大意是懂得的,所说的不外是广东的现状。”

广东的现状是,刚刚发生了蒋介石逮捕共产党员李芝龙的“中山舰事件”,这是让毛泽东焦虑忧心的现实课题。

毛泽东是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政治家。

或许是得益于在韶山从事农民运动的收获,在广州,毛泽东劈头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这个问话,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是四卷雄文中开篇的第一句话。

革命是要有资源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愿意革命的人。

出类拔萃的人,无论是诗人,还是政治家,无一例外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现实中的根本问题有一种独特发现、直觉洞察和深刻把握,都是审时度势的高手。

毛泽东当时最大的发现和洞察,是把亿万农民当作革命最重要的朋友。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农民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26年11月,毛泽东受命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然后他一路西进,赶赴武汉。

这时候,革命已开始成为一个沉重的时代话题。

毛泽东在武汉(1927年),他从湖南回武汉后写的考察报告1927年3月,通过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毛泽东在武汉做出了关于当时中国革命的经典描述——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果然,一进入1927年4月,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洪流溅起的浪花里,一股腥风血雨的气息扑面而来。

掌握枪杆子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不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杀害。

形势骤变的革命,波谲云诡的政治。

一切都在充满信心地进行,但对丹心救国的革命者来说,一场劫难就要来临。

这就是1927年的春天。一个让毛泽东感受不到明媚和灿烂的春天。一个让毛泽东感受着阴沉和压抑的春天。

他陷入沉思。禁不住像历代迁客骚人那样,缓缓登上了长江边上、蛇山丛中的黄鹤楼。

传说一户姓辛的人家在蛇山上卖酒,接待了一位道士。这个道士喝得高兴,随手用橘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从此,每有客至,黄鹤便翩然而下,临风起舞,这户酒家很快便兴旺起来。十年后,道士重返故地,见辛氏已成巨富,便吹起玉笛,骑着这只仙鹤远去了。

从此,便有了这座黄鹤楼。

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慕名登临,赋诗吟唱。唐代的崔灏、李白、白居易来了,宋代的苏轼、陆游也来了。

崔灏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天才诗仙李白到此,看到这副题诗,摇头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

毛泽东,也来了。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来了。

黄鹤楼头,鹤去楼空。

黄鹤楼下,江山依旧。

江山依旧,却已时过境迁。

时过境迁,已是山雨欲来。

国民革命的成败命运,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

一种回天无力的苍凉、痛楚和悲怆,在毛泽东胸中浸漫着。本是春色开朗的荆湖形胜,也变得凝滞、枯涩起来。

于是,人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哦、寻问与呼喊——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大概是毛泽东的政治诗中,写得最压抑和凝重毛泽东手书《菩萨蛮·黄鹤楼》

的一首。几乎不用多解,只要体会“茫茫”、“沉沉”、“苍苍”这几个叠词,更加上一“莽”一“锁”二字的选用,便不难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沉重。

大革命失败前夕的险恶危机,纷纭杂沓的历史事件,瞬息万变的革命形势,似乎都没有写进诗里,但作者的心情已经把它们包裹其中。

是呵,站在黄鹤楼上,极目所见,“九派引沧流”的浩荡长江横亘东西,一线如悬丝的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地理坐标。

诗人伫立的黄鹤楼,正处在这南北东西的交汇点上。

在这里交汇的,不光是南北东西。革命与反动,胜利与失败,历史和未来,似乎都在这里交汇了。

“心潮逐浪高”的毛泽东,思考着革命的前途。

“剩有游人处”的黄鹤楼,见证了这一历史关头。

毛泽东后来在注释这首词的时候,毫不掩饰地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从1925年秋天在长沙满怀豪情问一声“谁主沉浮”,到1927年春天欲说还休“把酒酹滔滔”,画出了毛泽东在大革命洪流中的一条心灵曲线,这是一条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明快自信,到“沉沉一线穿南北”的苍凉凝重的曲线。

1927年5月21日,一个叫许克祥的小军阀,只用一个团的兵力,就把湖南看似强大的农民运动彻底摧毁,把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力量全部打入地下。

这就是“马日事变”。

正是“马日事变”,让“心情苍凉”的毛泽东重新去理解“谁主沉浮”,重新去思考“出路何在”。

主宰沉浮的出路何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一语惊天下。

他说:“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说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农民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的,我们独不管……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

一个根本没有想到摸枪的人,一旦从教训的血泊中爬起来,可能比谁都更强烈地把枪杆子看作命根子。

“八七”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但他谢绝了去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他说,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愿意上山下湖,去结交绿林朋友。

这是诗人习惯的诙谐幽默之语,但同样也是革命家的严肃而独具慧眼的政治表态。

因为只有带着武器“上山下乡”,才是挽救革命的“突围”之路。

当时的中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

自幼熟悉《水浒传》的毛泽东,特别喜爱那些扯旗造反,啸聚山林,纵横江湖的绿林英雄。

后来果然走上这条道路的毛泽东,特别喜欢宣传《水浒传》带给历史的一个深刻启示——逼上梁山!

20世纪60年代,正是亚非拉许多国家的民族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候。不少国家或政党的领导人到中国来“取经”,他们除了向毛泽东请教武装斗争的办法外,还常常问起毛泽东是怎样成为战争大师的。

毛泽东的回答基本上就是四个字——“逼上梁山”!

他总是说:我没有准备打仗,是一个小学教师。干革命了,我们也很蠢,没想到枪杆子,没有想到蒋介石那么厉害,到处抓人杀人,不要我们活了,一下子把我们打入地下。这七逼八逼,把我们逼上了梁山。

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的经历,再现了“逼上梁山”这条悠远之路。

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以新的信念、新的方式重演了这条路上的悲壮故事。

但是,这条路走得很突然,走得更是艰难。它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人的信念,重铸了许多人的人生和命运。

比如毛泽东,握惯笔杆子的手,抓起了枪。

但拿着枪的手再来写诗,就不再是雕琢出来的平仄,而是用枪声来押韵了。

这种诗韵,毛泽东刚一踏上这条路,就敲响了它的第一个音符。

那是1927年9月。这个穿长袍、留长发,身子也显得特别颀长的书生,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指挥三路人马去攻打省城长沙。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起义人员仿制苏联红军军旗式样,设计制作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红底象征革命,旗中央的红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代表工农群众,说明中国工农革命军不同于国民革命军,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力量。

眼见自己策划的这一从未有过的壮景,怎能不激起毛泽东的诗情呢?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写于起义开始之际。

这期间,毛泽东很忙,却无比地兴奋;他一度被捕,心情自然无比地焦急。心情之急迫,乃至不得不以诗抒怀,是可想而知的。

革命毕竟像“霹雳”那样惊世骇俗,那样暴烈,那样具有震撼力,也那样充满特殊的诗意。

搞这样一个大举动,无疑是两年前关于乾坤沉浮的那一声诘问的实践回音。

全词文气,写得集中、紧凑,给人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感觉。对读书出身,第一次领兵打仗的毛泽东来说,也很自然。他毕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军人,甚至还不习惯穿军装。在当事人的回忆中,他始终穿着那身人们习惯了的长衫。

然而,暴动像霹雳一样出现,也像霹雳一样从空中划过去了。

几天时间,攻打长沙的三路人马相继受挫。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大家争论不休。

靠诗情写诗,但未必靠诗情办事的毛泽东,说服大家,放弃合围攻打长沙的计划,指挥一千多人马向山区转移。

谁都不会料到,这一去,便成就了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这一去,也成就了一位卓越的马背诗人。

同类推荐
  • 铿锵大唐

    铿锵大唐

    本书是一本有关唐代诗人名士的轶事趣闻,分门别类记述名人轶事,诸如“红叶题诗”、“雀屏中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几百条。本书可增广见闻,有知识性,有可读性。
  • 最艺术,最民国

    最艺术,最民国

    要认识一个时代,首先要认识这个时代里艺术家们如何生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艺术是时代的灵魂与气质,艺术家则是时代中云淡风轻的精灵。如果连艺术家都变得功利与世俗,这个时代是何种面貌,就不难想象了。在日下的“民国热”中,民国艺术家群体,几乎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而如果说还有一个群体,能像民国时期文化学者们一样好玩可爱、趣味无穷,艺术家群体可谓当仁不让。本书选取了张大千、齐白石、李叔同、赵元任、徐悲鸿、丰子恺等艺术大师,以通俗幽默的笔法,讲述了他们的精彩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 扶棺谏君:海瑞

    扶棺谏君:海瑞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皇后隐历史

    皇后隐历史

    本书即由风月讲历史,以其生动厚实的文笔,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中国古代16位皇后、后妃复杂而混乱的感情生活和多舛的命运际遇。正是因为这种爱恨情仇,有着江山作衬景,也便有了更多的曲折、更深的悲剧性。帝王、美人与江山之间的凄婉、哀伤的悲情故事,自古以来,总会提起人们寻轶探秘的兴趣,成为关注的焦点,议论的话题。本书即透过重重的礼教帷幕,引领我们全景式的浏览到了在极尽华美的背后,那深深隐藏着的一个极度陌生、空虚、神秘的世界,一个极度冷漠、荒唐而又恐怖的世界;了解到帝王之家所有的宫闱秘闻和深宫皇后的隐私往事。这里没有爱情、亲情和幸福,只有嫉妒、荒淫、情欲、乱伦以及权诈和刺鼻的血腥味。
热门推荐
  • 净慈要语

    净慈要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鹿勋之有你在就好

    鹿勋之有你在就好

    他说,只要你好就可以。他说只要你在就可以。他们是我双生。
  • 二十七日

    二十七日

    故事,要从2014年1月1日凌晨的一个命案说起……凌晨的命案现场,煤气味十足,一具英俊的,胸口中刀的男尸,死不瞑目。原本以为就是一起简单的命案,却不知命运远远不止如此。我们的爱与恨也随着这具男尸一同卷入……红莲业火,从地狱开始蔓延,谁能获得救赎?而我,苏菲,一个能通灵的女法医——二十七日,2二十七日里我从一个地狱走到另一个地狱,谁都无法拯救,而世间的魔障都无法脱离一个爱字。
  • 奉子逃婚

    奉子逃婚

    喝了酒!上了床,醒来之后原还原!怀了弟弟的孩子逃了哥哥的婚,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她以为,她会永远的珍藏起这一夜绽放美丽的回忆,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秘密,却不知道天意弄人,她扑到的竟然是即将成婚的夫家小叔子……
  • 重返20岁之我们的明天

    重返20岁之我们的明天

    说的是一个叫鹿水的明星莫名的变回20岁的样子发生的种种事情。
  •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3]?,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 异世女尊傲视苍穹

    异世女尊傲视苍穹

    妈滴不就是废材么,相信姐不出一月成天才。跟姐比神兽,姐家滴神兽都排了十万八千里,谁让姐魅力无限吸引神兽呢!还有不要给姐找事姐的后台比你大多了,哦,不是,是大很多。找事前先越过几十个神兽,还有第一炼器盟,还有炼丹盟,还有那些,魔界,冥界半神界的哪些家伙。。。别说姐脾气爆燥找不到相公,追姐滴可是很多的,只是姐不稀罕而已,就不劳观众们费心了啊。
  • 狂龍

    狂龍

    龙渊市,一辆辆警车鸣着警笛在道路上飞驰穿行,往码头的方向疾驰而去。“洪哥,怎么回事?你们国安怎么会突然出动?”“今天傍晚,我们国安的一个工作人员用卫星意外拍摄到了,有两男一女,躲在一艘货轮里,从码头偷偷的潜入了我们的国家。”“我们一路追查下来,刚才在码头打伤一伙协管的男子,身体与身形,还有背着的大背包,与潜入者十分相似,可以确定其就是嫌疑人无疑,这家伙身手了得,而且手段狠辣,据说身上还带着大量的黄金,绝对不是善类,上头不放心。”“将所有警察调动起来,一定要查清他们的潜入目的。”,风衣男子冷声吩咐。每日一章,早上八点发布,近期会努力增加到两章以上,如果书友喜欢,我会努力爆发,希望大家支持。
  • 烽火岛

    烽火岛

    《烽火岛》(L’Archipel en feu)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全书共15章。于1884年6月29日到同年8月3日连载于《时代》(Le Temps);8月14日出版单行本(无插图);10月16日和11月13日又出版了两个插图本。插图由Léon Benett绘制。
  • 彭格列与我同在

    彭格列与我同在

    主角宅男凌风穿越到妖尾世界,同时他有着《家庭教师》彭格列一代的外貌和七种死气之炎的能力!同时他只要有足够的精神力就可以召唤二次元人物!同时到后来他才知道,他可以凝聚所有死气之炎!获得穿越各个时间与世界的能力!就看他如何玩转时间与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