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治在乎得人,然而,用人不易,知人更难。如何识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方面的外在表现,来征知一个人内在的性格特质。
这里所说的“神”,并不是日常所说的“精神”,它有比精神的内涵广泛得多的内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神”相对于貌而言,更难把握,属于看不见只能感觉到的东西。神不会因衣着的好坏、容貌的美丑、肤色的黑白而改变,它有一种穿透力,能够越过人的外在表现而显示出来。以“神”来识别人才更为准确,当然难度也更大。
江忠源是湘军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他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见面后,两人谈得很投机,曾国藩很赏识江忠源的才华。江忠源告辞时,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直到他走到门外(当时曾已官至二品,而江忠源只是一个读书人)。后来曾国藩对左右人说:“这个人将来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惨节而死。”
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后,江忠源带领所办团练进驻广西,奔赴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帐下,准备狙击节节胜利的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后,从北京给江忠源写信,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
江忠源与太平军的第一次作战大功告成,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重创太平军,太平军的南王冯云山牺牲。江忠源因此以善带兵而名闻朝廷。后来江忠源累积军功,由七品知县迅速升任安徽巡抚。1854年,太平天国勇将石达开迎战湘军。江忠源防守庐州,被太平军围困,城破,江忠源苦战力竭后,溺水而亡。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而做出了这样准确的判断呢?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曾国藩对江忠源注视良久,实际是在观察江忠源的“神”,并以此做出的推断。
但要区分人的能力和前程,相貌外形是靠不住的。比如王安石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衣服一月不洗,身上还有虱子,眼睛是眼白多于眼黑,这样连一般人都讨厌的人却流芳百世。因此,以貌识人是基本功,以神识人才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