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的人不仅对批评充耳不闻,而且对良言忠告似乎也没多大兴趣。对于任何事情,无论决定与否,建议对他们来说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归根到底,他们还是愿意自己作决定。这样的人,坚强刚毅,狠戾刚愎不柔和,不对自己强硬冒犯别人引以为戒,反而更加亢奋抵触。
公兀前645年,秦晋大战于龙门山。结果秦胜晋败,晋惠公也作了秦军的俘虏。晋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晋惠公的刚愎自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n晋惠公是在秦穆公、齐桓公的支持下登上国君之位的,事先曾答应割五城给秦国以求得秦穆公的支持。但他即位之后,却赖了账。即便如此,当晋国天灾流行、民间绝食的危急时刻,秦国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粮食。可是,当秦国也遇灾荒,向晋国买粮时,晋惠公竞一粒粮食也不愿卖,这便激怒了秦国。秦穆公以晋国忘恩负义为名,出师讨伐晋国。
而对这一紧急事态,晋惠公是怎样对待的呢?
第一,他根本不承认理在秦国一边,拒绝和谈。大臣庆郑建议“割五城以全信,免动干戈”。他怒不可遏地说,晋国作为堂堂千乘之国,根本谈不上什么割地求和,下令要先斩庆郑,然后发兵迎击秦军。众大臣建议让庆郑将功折罪,庆郑才免于一死。
第二,他视不同意见如洪水猛兽,多方压制。秦军已渡河向东,三战全胜,长驱而进,直至大将韩简案下。韩简向他报告,秦国军队虽少,但状态却是十倍于晋军。晋惠公询问其中原因,韩简分析说:“大王当初以秦近而奔梁,继以秦授而得固,又以秦赈而免饥,三受秦施而无一报,秦国君臣积愤已深,所以才来伐晋。秦军都怀有讨伐大王之心,所以斗志特别高。"晋惠公一听,大为恼火,并对他加以斥责。
第三,他根本不考虑实际战斗的危险程度,他原本坐的一匹小驷根本不适用于战斗,臣下建议他换一匹国产的战车,但他偏爱小驷,非它不用。
战争开始了,混战之中,晋惠公虽然不乏勇敢,无奈那小驷未经战阵,惊吓乱窜,陷入泥泞中,他终于被秦军俘获。晋军失了主帅,也投降了秦军。
一个人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自以为聪明。刚愎自用:
者有这样的弱点,但他们常常意识不到,甚至不愿意识到。这样一来,他们的失败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齐威王:他人之言,不可轻信
孔子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是很有道理的。
人们的同类相倾、异类相却的特点,会造成大多数人耳目闭塞。因此我们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察人才,而且应亲自动口、动眼睛。
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叫到朝中,对他说:“自从你治理即墨以来,不断有诋毁你的话传到我的耳边。但是,当我派人到即墨调查了解之后,却发现即墨的荒地得到开垦,百姓富足,官府没有积压案件,地方安宁。你之所以受到诋毁,看来主要是没有贿赂我周围的人为你说好话。”为了表彰他的政绩,齐威王赐封他万户之地。
齐威王又把阿(即东阿,今属山东)大夫叫到朝中,对他说:“自从你治理阿地,不断有称赞你的话传来。可是我派人视察阿地之后,发现那里田地荒芜,百姓贫困。
当初赵国进攻鄄(今山东鄄城)时,你不去解救;卫国侵略薛陵(今山东滕县南),你装作不知。你如此罪恶累累,却一直受到表扬,这是因为你用金钱收买了我的左右,让他们帮你说话。”齐威王当场宣布,将阿大夫及朝中曾吹捧阿大夫者一律烹死。于是朝野震惊,不正之风顿除。
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他人的评价呢?因为,一等人才能识别一流人才,二等人才只能识别二流人才。身为上级,听到的评价多来自比自己级别低的人之口,他们难以识别比自己才能高的人。如果你偏听偏信,那优秀的人才就很可能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