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人才不易,发现人才,使他被任用,也是很困难的事。缺乏人才有两个环节,一是不能发现人才,二是要使人才得到任用也难。第二个环节往往被人们忽略。有时,人才就在你眼前,因为手下人怕威胁自己的地位,就压制或排挤不用,即“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所以,用人者有时要明察秋毫,以防真正的人才遭遇迫害。
韩非是韩国公子,天生口吃,因此与别人说话总是结结巴巴。但是他擅长写文章,对人性心理的观察很敏锐,是荀卿最优秀的门生。
韩国当时日渐衰败,韩非屡次提出建议,因韩王不喜欢韩非,根本无视他的建议,也不想改革。韩非感叹自己的不得志,写了《孤愤》、《伍蠢》、《内外储说》、《就林》、《就难》等十余万字的书,即所谓的《韩非子》。
秦王政读《孤愤》、《伍蠹》二书后感叹说:“多出色的书,如果能与韩非见一面,死而无憾。”
“韩非是与我同门的韩国人。”客卿李斯惶恐地对秦王 说。
李斯是楚国人,与韩非同是荀子的门下,但成绩却不及韩非,后投效秦国,是吕不韦的食客之一,因此能够接近秦王而成为幕僚。秦王立刻派遣使者到韩国,要求见韩非一面。韩非到了秦国,向秦王政上书,建议打破六国合纵的盟约,阐述统一天下策略,秦王非常高兴。
李斯害怕韩非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就向秦王说:“韩非乃韩国公子,秦王想并吞诸侯之地,韩非必定会为韩国打算,而不会为秦国设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他长期留在我国,一旦遣送回国必将为害我国。最好的方法就是施以酷刑,杀了他。”秦王听了他的话,下令逮捕韩非入狱。
韩非虽想为自己辩白,却无法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秦王。
李斯派人送来毒药,并附带一封信:“秦国重臣对客卿甚为不满,决定将他们全部放逐,当然也不会让他们就这么回去,自己服毒自杀吧!”韩非终于明白,于是以李斯送来的毒药解脱了一切。秦王政很后悔逮捕韩非入狱,于是匆忙下令赦免,但韩非已自杀身亡。
由此可见,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能发现、推荐人才的人更重要。但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推荐人才的人往往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也许正由于这个疏忽,加重了缺乏人才的弊病。子贡问孔子各国的最优秀人才。当时齐国有管仲,郑国有子产,他们使齐、郑二国繁荣富强。不想孔子却说齐国鲍叔最优秀,郑国是子皮。子贡怪而问之。孔子说:我听说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却没听到管仲、子产推荐了什么优秀人才。
了解贤才,是智慧;推荐贤才,是仁爱;引进贤才,是道义和职责。有了这三种品质,还有什么能超过他呢?
所以,用人者应提倡举荐人才,并奖赏和重用那些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但用人者应先让手下人知道,只要是人才便都有用武之地。这样一来,像李斯逼韩信自杀的悲剧也许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