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有才能的人真是数不胜数,但成功者却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
得不得人,遇不遇时,以及其他许多偶然的因素都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苏威是隋初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多有惠政,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文帝杨坚并没有认识到他的品德和才能。苏威很早就有才名,为人正直,在地方上很有威望,只是一直没被朝廷重用。杨坚在做北周丞相时,有人屡次推荐苏威,说苏威如何如何有才能。在这种情况下,杨坚把苏威召来,引到卧室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但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自己要称帝,觉得这不是臣下应该做的事,不愿意参与,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杨坚的部下要把他追回来,杨坚说:“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他的事以后再说。”杨坚即位后,苏威认为自己并没有参与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名誉没有什么损害,于是,他就又同意出来辅佐杨坚。杨坚也不计较他以前的态度,而是十分尊重他,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让苏威承继父爵,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上书两职。苏威觉得皇上对自己的待遇太优厚了,就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
“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多人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由此可见杨坚对苏威的信任。
苏威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得民心,因此苏威也更受杨坚的信任。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作的,认为过于豪华奢侈,就主张换用其他材料,劝谏要节俭从事,受到杨坚的赞赏。有一次,杨坚对人发怒,并要杀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杨坚怒气消了,知道自己的脾气太大,态度有些过分,就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我感到非常欣慰。”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就上书弹劾苏威,说他有揽权的嫌疑。
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把他分内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是非常称职的。再说,职务有空缺时才能推举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求他引荐别人呢?谁又是更合适的人选呢?”杨坚对苏威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次,杨坚还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我们两人实在是相得益彰啊!”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有人告发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有营私舞弊的嫌疑。杨坚让蜀王杨秀等人去处理这件事,结果确有其事。杨坚没有直接对苏威作出什么惩罚的决定,他指着《宋书·谢晦传》中的涉及朋党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心悦诚服地认了错,但他很害怕,就免冠谢罪。杨坚说:
“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你已经触犯了法律,应该处罚。”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
“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而家中金玉很多,是搜刮来的,实际上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而已,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逆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除此没什么太大的缺点。但他的才能却不一般,如果对他弃而不用,实在有点可惜。”群臣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被重新起用以后,果然对隋朝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一直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