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的内阁辅臣杨溥是一位“质直廉静,性恭谨”的人。他在当时与杨士奇、杨荣合称“三杨”,有贤相之名,尤以善识人材、善用人材著称,是一位清醒而公正的政治家。
当时有这样一件小事,生动地反映了杨溥选贤任能毫无私心的高贵品德。
那是在杨溥以武英殿大学士进入最高决策机构内阁参与机务之后。有一次,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看望他。见到儿子,杨溥问起路上的情况,但他所关心的并非儿子的旅途之劳,而是所过州县官吏是否贤良。杨溥的儿子也早有话要对父亲讲,见父亲问起,便趁机说道:“我从江陵经过,觉得那里有个县令特别不好。”听到儿子的话,杨溥连忙追问原因,儿子说道:“那里的官员待我傲慢失礼,此人便是天台县县令范理。”听了儿子的告状,杨溥明白了一切,那位范县令显然是一位不讲铺张奢侈,不肯巴结权贵的正直官吏。儿子的不满,正可见范理的贤明。杨溥默默记下了范理的名字,遂即推荐他升任了德安府知府。
清朝有位名叫梁晋竹的史学家对此事十分感慨,曾评论道:“夫居位者方以趋奉之勤惰疏密,张我威福。其子弟借父兄之势力以吓当路,而父兄即听子弟之言,即寄耳目。文定(杨溥谥文定)不私其子,反以此重其人,所以励官方者在此,所以重家法者亦在此,呜呼贤哉!”自古以来,为官者往往以对其家人子弟的态度判断是非,决定亲疏弃取。杨溥却与之相反,不但不以儿子的好恶为依据,而且能从中看出范理的清廉正直,为国推贤选才。这既是为官用人的榜样,又是善于治家教子的楷模。在举世浑浊的封建官场中,杨溥此举诚为不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