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是庄子提出的一种识人方法。其意思是说,在紧迫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其实,“信”也是为人之道。
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换句话说,就是指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那么他就难以得到正面的评价。可见,最起码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就坚信守信的重要性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守信的生动事例。如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晋文公,当他率兵攻打“原”时,事先与部众约好:三天之内,若攻不下“原”,就撤兵回国。结果约定的三天到了,可是“原”没有降服。这时,探子来报:敌人快要投降了。众部下也劝文公再等一等。而文公说:“信是国家之本,庇民之所。若是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民无所庇,就会弃之而去。”于是,文公果断地下达了解除包围、撤兵回国的命令。
战国时,秦国商鞅(公孙鞅)在国王的支持下,准备变法革新,为了获得平民百姓的支持,商鞅在首都南门,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贴出告示:“将木杆移置北门者,给予三百两黄金。”老百姓不知其中缘由底细,没有人敢去搬,一天后,商鞅增加赏额至一千两黄金。这时,一个胆大的决心去搬这根木头。他费了半天功夫,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将木杆移到了北门。商鞅当即指示,给他一千两黄金。这消息很快传遍了秦国城乡,老百姓都认为,商鞅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这样,商鞅即将推行的改革有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信”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有的人对下属、朋友、同事先许下诺言,可是,过了一阵子就忘了。何况“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这样再守信就更不容易做到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作为识人的一种方法更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