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制定法律,建立规章制度,并会富国强兵的人,称之为法家,管仲与商鞅,就是典型的法家。管仲不但能建法立制,富国强兵,且在识人方面有独到见解。他与齐桓公之间有一段精彩的识人对话:
管仲生病,桓公见他病得不轻,赶紧请教治国之道,管仲建议桓公不用易牙、竖刁、启方三个无用的大臣。
桓公说:“易牙杀自己的儿子给我吃,这个人不能信赖吗?”
管仲说:“爱自己的儿子乃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儿子都那么残忍,对君王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这人的忠心可疑。”
桓公说:“竖刁白宫以便能服侍我,这个人不能信赖吗?”
管仲说:“爱自己的身体也是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身体都那么残忍,对君王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这一点也要注意。”
桓公说:“启方服侍我已经有十五年了,丝毫不敢懈怠,他连父死都不敢回去奔丧,这个人不能信赖吗?”
管仲说:“爱自己的父亲乃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父亲都那么残忍,对君王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
管仲死后,桓公接纳管仲的建议,把易牙等三人流放远方;过了三年,桓公觉得国家治理得不够好,又把三人召回。过了一年,桓公病重,易牙等三人趁机作乱。重病的桓公被易牙与竖刁软禁,活活饿死在病榻上。饿死之后,三个月不给安葬,尸体上都长满了虫子。桓公的惨死,应验了管仲所说的话。
管仲当年曾为齐桓公兄弟竞逐王位而刺杀齐桓公未成,齐桓公不但没把管仲杀了,还任管仲为相,可见齐桓公在用人方面有一定的气度与见识,难怪他能成为霸主!可惜的是,他仍和很多人一样,理智被小人的奉承服侍蒙蔽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可见这种软性的、温情的人性攻势对一个人心志的腐蚀力量有多大!或许可以这么说,凡是人,都需要这种逢迎服侍,因为这种服侍逢迎让人感到舒服,齐桓公也是人,当然也有这种需求!只是任何人只要显露了这种需求,危险就来了!而且权力越大,危险就越大!
管仲对人才的任用有独到的观点,他对易牙、竖刁、启方的评语更是一语中的,发人深省:至于对三位小人的观察,从行为推论动机及心态,颇有可取之处,值得多加体会。
管仲有五点识人的方法值得参考:
(1)察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意思是:认识了一个人的喜好与厌恶,就可以知道他的长处与短处;观察一个人交友的详细情况,就可以知道他是否是好人了。
(2)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意思是:提拔于人,必须观察其是否能有始有终;废除坏人,必须预防其穷凶极恶。好人要坚持美德,诚非易事;
坏人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就会原形显现,干出恶劣的事情。
(3)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意思是:骄傲的人必定自满,这种人不会进步,个人素质停步不前,不是可用的人才。
(4)凡论人而还古者,无高士焉。既不知古而易其功者,无智士焉。意思是:不懂得学习前人的东西,而一切从自己开始,绝不是高人智士。
(5)钓名之人,无贤士焉。意思是:凡是借用前人或名人声誉的人,肯定不是贤人。
总之,观察人才要注意其做事的动机、坚守社会道德的水平和本身所具有的素质。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在品质,才能比较确切地分析和预测他的可用程度。也就是说,用人者应学会由现状推知未来,由本质预测发展。